传统文化学习:不能还不会站桩就去打拳 | 达人志
除了关注西方教育的精华之外,“爸爸真棒”也一直非常关注传统文化教育,在我们势必成为世界公民的时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唯有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到充分的养分,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更好的面对世界竞争的舞台。
“爸爸真棒”今天有幸请到了po主的大学同学,自幼作对填词,具有极深的古典文化造诣的复旦才女——李银,她将分享如何给孩子选古诗、读古文和我们原来可能误解了的古代教育之道。李银,之前还与我们分享过《边学边玩的传统文化启蒙之道》、《读什么及怎么读,传统文化启蒙的6本必读经典》,如果想做进一步了解,可以输入“达人志”见这些文章。
李银的很多观点和市面一些专家和教育机构有所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本文由“爸爸真棒”原创,如转载请标明出处
———————— * ————————
读古诗:要区别取舍、鉴别裁定
对于如何和孩子一起读古诗,我一直坚持诗有别裁。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之六中写到:“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钱谦益笺注:“别者,区别之谓;裁者,裁而去之也。果能别裁伪体,则近於风雅矣!”)所以,“别裁”意为区别取舍,鉴别裁定。
对于一位三四岁的孩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带来的意境感,会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生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带来的色彩感,会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来得更直观;“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带来的画面感,会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更为生动;“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带来的代入感,会比“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更为亲切。
对家长而言,不区分孩子的年龄,不去区别取舍,鉴别裁定,是一大误,反而可能会让年龄小的孩子觉得古诗文之深奥难解,进而丧失兴趣。
古人对此体会深矣,不然怎会《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的教授先于四书五经?循序渐进,既是自然规律,亦是教育的规律。
读古文:6岁后才宜读古文,之前读歌谣体
古时幼儿不宜读经,不宜读史,现代的幼儿亦不宜读古文。什么时候读古文?我的建议,至少6岁后,最好8岁后。
为什么?因为幼儿对内容的理解有限,对节奏的感悟则无穷。不信您翻翻古时私塾里的蒙学读物,除了传授汉诗文意象系统的声韵类的读物《声律启蒙》或《笠翁对韵》,其他的都是歌谣体,《三字经》、《千字文》这类就是。
这些歌谣体吟诵调的特点是,首先调子平缓,正在学说话的幼儿遇到有起伏的调子,容易受到干扰。其次,节奏均匀。
蒙学课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正音识字,所以蒙学的文字选择都颇有讲究,有平有仄,有清有浊,有升有降,得间隔开。通过吟诵,感受一声平和,二声昂扬,三声婉转,四声坚决,入声铿锵,理解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
论吟诵:分三六九等,引导者见功力
吟诵也分三六九等,此处还是不要完全照搬古人的传统吟诵法。吟诵有一定的基本规则,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虚字重长,字正腔圆之外,通过轻重缓急的韵律来传达完整的涵义。
我小时候听老人家吟诵,觉得那相当性感、是门艺术(朗诵也是一门艺术)。
正因此,古文在一般情况下,不当在幼儿期读,因为6岁以前的孩子很难接受不均匀节奏,而古文的节奏正是非常特殊的不均匀的一种。
让一个毫无基础的幼儿来读古文,必须得先生引导,而引导者自己的见解影响着幼儿的见解。引导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吟诵之际,会带来的快快慢慢、高高低低的美,也可能会带来磕磕绊绊、唠唠叨叨的丑。现代社会,您去哪儿找那么多通读论语又理解透彻的引导者?有一些所谓的国学班,简直就是笑话。
曹丕有言:文以气为主。若接不上,这股气就乱了。
仍以《论语》为例,很多人说让孩子3、4岁就开始诵读,其实孩子诵的都是引导者的影子。
我小学时随爷爷读诗、读《道德经》、《古文观止》。老人家说,读古文好比打拳,起转腾挪、忽快忽慢、轻灵飘逸、大开大阖,依据不同段落有不同体现,这才是至高境界。
幼儿在学步之际,让他打拳?还是先站桩吧。
《论语》492章,我如今所能记得的只是寥寥几段了。但吟诵之后,会发现自己对古文的理解相对容易很多。这才是所得。
其实并不僵化的古代教育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3岁开始读论语,是不是我家的孩子也应该这样启蒙?这还是得先了解您家的孩子。
其实,古人不是这样教的。蒙学馆里,可能3岁到18岁都在一个班上,一个3岁的孩子在读《三字经》,旁边一位8岁的孩子在读《论语》。县学府学班里,可能从15岁到50岁都是同学。
这种混合式教育,有两个好处。其一、因班上有长幼之别,可以培养待人接物之礼、进退洒扫之道。其二、学蒙学的孩子常常听到年龄大的孩子的读书声,有耳濡目染之功效。
每个孩子不一样,所以才会出现蒙学馆里有不同年龄层的学生。一个孩子蒙学基础打得好,5岁开始读《论语》不足为奇。一个孩子蒙学基础不好,弱冠之后再读《论语》亦未尝不可。
古代与现代教育的相通之处
其实,古时的教育和现代有相通之处。
零岁到3、4岁,为家学时期。也就是现代社会所说的家庭早期教育时期,婴幼儿阶段的主要的任务是健康成长,还有学习基本生活常识和礼仪规范。
3、4岁到8岁,为蒙学时期。3、4岁开蒙是比较常见的,进蒙馆(古时的蒙学馆不写字,6-8岁后才有开笔礼)。6岁至8岁进学馆,年龄划分与如今的幼儿园、小学的划分差不多。蒙馆就是启蒙,学馆则是主要读经、习字、练武等。
为什么6岁以前一般不读经呢?因为读经要“详训诂、明句读”,需要仔细精到的解释。
12岁到25岁之间,为官学时期,一般会去县学、府学继续学习,相当于现在去县高中读书。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解经,或琴棋书画,或诗词文赋,或经史子集等等内容的深入研读。
30余岁到70岁,是古人的出仕阶段,70致仕便回家养老。出仕前要准备,这就是20岁始到35岁甚至到40岁这个阶段,或学习专业,或四处游学。交游,力求做到“天下谁人不识君”,在做官之前,先了解官场,了解国计民生,还要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和声誉名望。就以杜甫为例,人家玩到了36岁才去考科举。
传统教育的最终理想——培养君子
从个人经验,从易到难有如下顺序:古诗、骈文、古文。古文最难,多少人穷其一生钻研以十三经为题的八股文,头发白了都还是童生。词、曲自古以来都是“小道”,因而不列入其中。
无论古今,教育的最终理想还是培养君子。何谓君子?比圣贤低一级,但是可以进而为圣贤。
因其君子,济世安民才有根;因其君子,成败进退才不怕;因其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其君子,不会过犹不及,不会变善为恶。
我们都读过诸葛孔明的《诫子书》,大意如是。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编后语
“达人志”是爸爸真棒从原来的“育儿经”中新分出来的一个栏目,内容都是在某方面有心得、有领悟的育儿达人的亲身分享,这些达人可能是老师、专家,而可能更多的还是和我们一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爸妈们,我们也真诚的期待着您的分享。
这里是清华爸+复旦妈打造的原创亲子平台,
分享身边育儿达人(尤其是爸爸们)的育儿经,
多元教育理念的碰撞与启发,
创意游戏与实用资讯,
予教育以理性,予育儿以灵感
———————— * ————————
回复“达人志”,见更多“爸爸真棒”最热门的育儿达人文章
《如何倾听孩子的绘画》
《小乐高里的大奥秘》
《怎样在学音乐的崎岖路上豁然开朗》
《学钢琴一定这么痛苦么?也许你是掉坑里了》
《边学边玩的传统文化启蒙之道》
《童书世界的惊艳与惊喜》
《关于绘本你可能不知道的8件事》
回复“目录”,见更多“爸爸真棒”的精彩内容。
此文对您有启发么?欢迎在下面留个印让我们知道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