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妈不是天生就会的:那些年我在德国学到的 | 达人志

2014-12-12 杨捷 爸爸真棒

这里是清华爸+复旦妈打造的原创亲子平台,

分享身边育儿达人(尤其是爸爸们)的育儿经,

多元教育理念的碰撞与启发,

创意游戏与实用资讯,

予教育以理性,予育儿以灵感

———————— * ————————


“爸爸真棒”的专栏作者德国专业亲子培训师杨捷女士,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她在德国学习、工作近10年,曾求学于科隆教区教育学院、柏林自由大学幼儿教育专业,并承办了德国北威州第一个中德双语亲子班。


杨捷之前的专栏文章《有准备的静待花开|专业亲子培训师给你讲讲德国的学前教育》、《如果做滋养子女的父母|德国亲子培训师给出的三条建议》(回复关键词“他山石”可见)等文章受到了很多朋友的喜爱,今天“爸爸真棒”又有幸请到她来谈一谈怎么在德国静心学习做妈妈的亲身经历,希望对您有启发。


在本栏目中,你可以看到在孩子教育的某方面有心得、有领悟的育儿达人们的亲身分享,我们也期待着您的分享。


本文由“爸爸真棒”原创,欢迎转载分享给更多的人,但请标明出处,并最好与po主联系一下(个人微信:4293964)。

———————— * ————————


曾经以为我在德国十年间最失败的经历莫过于读幼儿教育专业的博士半途而废,但现在回想起来最令自己自豪的事情恰恰是利用这读书的时间,用我的儿子Kai做试验品,体验了德国从零岁开始的早教,从而静下心来学习做妈妈。


女人不是天生就会做妈妈:建立身体和情感上的联结


我相信,人世间再没有什么爱能比得过母爱的伟大,但是再如何伟大,对于每个新妈妈来说都是人生一次最重大的角色转换,一个全新的体验。所以,当有人提出:“女人不是天生就会做妈妈的”观点时,我欣喜到几乎泪奔,真是个善解人意的天才啊!


几乎是在知道自己怀孕了的那一刻起,我就决定了要自然分娩,因为追求完美嘛。我要追求孩子经过产道的挤压以利于他的心肺功能更加健康、我要追求自然分娩使孩子的挫折商更高、我要追求做一个能够给予孩子自然真爱的完美妈妈……..这些理论不知是何时被德国人灌到我脑袋里的,反正较真的我笃信不疑,以至于生儿子三天三夜难产大出血1500毫升还是靠了自己的信念活下来。而当先生在我眼前剪断了脐带,眼睁睁看到孩子真正与我分离,然后护士们将一团湿漉漉热乎乎的宝宝放在我胸口时,我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奇迹!而这正是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早期,心理学家和医师们的一个论断:联结(bonding),即从孩子呱呱落地那一刻起的一段时间内父母和孩子在身体上和情绪上的紧密联系,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长期联系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Lorenz,1957)。


坚定的“第一口奶”背后:对独立的生命个体的尊重



据我所知,国内的医生也会把新生儿放在妈妈胸口趴一会儿,让他们尝试着吮奶,这是非常好的做法。但接下来,对于尽可能支持母乳喂养的做法就不如德国人坚定了。我当时实在是太过虚弱,血色素降低到了6.3,半死人状态了,哪里会有奶!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一滴也没有。我已经可以从很远处就辨出我儿子的哭声了:那个最高亢嘹亮、歇斯底里又无可奈何的可怜宝宝。


德国人很绝的就是不提供奶粉,只给嘴里灌点营养素,另外就是白天每隔三小时把他送过来拼命吮吸,还告诉我说孩子饿不死(天哪,那可是柏林最专业的妇产科医院啊)。后来我才知道,他们不是小气,真心是为我和孩子好。第四天,一位医生非常和蔼地来与我聊天,他说:“过分地紧张、担心也会导致您难以分泌出乳汁的,夫人。这是负面的心理暗示。您设想一下,假如您是一只在丛林中刚分娩完的母老虎,您的老虎宝宝该由谁来喂养呢?相信我,哺乳动物,只要能生出孩子,就一定有乳汁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想到自己是哺乳动物,我第二天真的有奶了(那是有孩子的第五天),而且多到至少能养两个孩子。


后来在家护产后保健医师的解释下,我才知道,当时医生不给Kai喝一口奶粉,就是担心如果他不够饿,就不会拼命吸吮,如果他不努力,我的脑垂体得不到刺激,泌乳素就分泌不出来,母亲的泌乳能力与孩子的吮吸是相辅相承的,孩子吮得多,乳汁分泌就会多,反之亦然,然后在这样的不断磨合中几个月后逐渐达到平衡,最后成为:孩子需要多少奶,妈妈就产多少奶。而与此同时,孩子在吮吸的过程中,他与母亲肌肤相亲,这对于婴儿尤其重要:婴儿需要对触摸敏感,他们感受触摸的能力对于他们努力探索世界特别有帮助。“触觉对有机体未来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会触发一种复杂的化学反应,有助于婴儿存活。”(《发展心理学》, P 161.)另外,我也听说过努力吮吸母乳的孩子说话时口齿会比较清楚这一说法,在我家两个宝宝的身上都得到了应证。所以在这里也提醒正在哺乳的妈妈,如果您是把乳汁挤到奶瓶里喂给宝宝吃的话,实在太可惜了,您浪费了提高宝宝情商、智商最有效的时机啊!


通过这次催乳的经验,我开始领悟到了德国人在对待婴儿同中国的不同,其实也是教育理念的不同。家庭护理师要我早早剪掉孩子的指甲,要他的小手露出来,为的是加强他的触觉锻炼,与我们中国人传统地要求手脚都绑在蜡烛包里正好相反。但是也告诉我要把孩子四周夹上枕头,让他在小范围里有安全感。他们的理念说服了我,我开始理解我应该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去尊重,应该从他的需求角度出发去帮他创造适宜他发展、探索的环境,而不是从我们大人理解的角度怎么舒服怎么来或者怎么方便怎么来:比如孩子饿了怎么能不喂奶粉?把他箍紧了他睡觉就安稳了。小手要包起来,否则他乱抓抓破脸了怎么办?这些都是十几年前我刚生下孩子时,妈妈和我絮叨的话,估计现在的新妈妈们也不这样做了,只是老人们的观念转变要假以时日,毕竟这是他们引以为豪的经验啊!


“布拉格母婴计划”:全裸玩耍的宝宝、最放松的妈妈



孩子五个多月时,我带他开始体验PEKiP的课程。而这次体验真正奠定了我开始研究德国早教的基础。PEKiP全称:Das Prager-Eltern-Kind-Program, 我习惯把它翻译成“布拉格母婴计划”。据我在科隆作为亲子培训师受训时的一位导师介绍,“布拉格母婴计划”的由来是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几个教授的一项研究。他们在布拉格的监狱里对于那些不得不面对与婴儿出生就分离的母亲进行了一项援助性研究。为了让监狱中的母亲能够有效利用与自己婴儿有限的接触时间,也为了婴儿们能在短时间内最大化地享受与母亲接触的时光,他们给母婴创造出非常温暖的环境,要母婴能够赤裸地拥抱,而研究结果表明,母婴双方都获得了非常积极的效果。基于这个研究成果,PEKiP协会于1988年成立,在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德语国家拥有了1350个左右的会员。


我们当年是参加了柏林的我生孩子那家医院里一位老师带领的PEKiP课程。当时渐入冬季,但是室温保持30度以上,妈妈们穿得轻薄,宝宝们全裸,连尿布都不用。PEPiK课程是为出生后4至6周开始一直到一周岁的宝宝们设计的,在一起上课时又按照月龄划分为六对(母婴为一对)左右的成员。宝宝们自由自在地在老师预先准备好的安全空间里玩耍,家长们坐在周围享受这个放松地观察自己宝贝的愉快时光。您可能想问:五个多月的婴儿许多连匍匐前进都不会,他们玩什么?而这恰恰是其课程的魅力所在,宝宝们有的只管自己咬住一只小球不松口;有的翻来覆去研究周边环境;有的肢体发展迅速的俨然以成为其他宝宝的模仿对象;还有的就对自己身边的美眉帅哥感兴趣,对着人家摸啊、笑啊…… 而无论宝宝们做什么,一旁的妈妈们都会发出会心地赞叹与微笑,仿佛参与到了宝贝们生命之初最本能的学习探索中去,由衷地赞美着这生命的奇特力量。而老师则是在孩子中间笑眯眯地观察他们,然后选择可能适合某个孩子动作发展的抓、捏或咬的物件放置在他(她)能碰到的区域内,有时老师有了什么新发现也会过来轻声地告诉这个宝宝的妈妈,让妈妈能够尽早地为孩子喝彩。


同时,家长们也会趁这个机会做些各方面的交流,比如孩子爱吃的东西、穿得舒服的衣服哪里买又便宜又好,等等,从来不会出现我们熟知的那种今天你孩子长了几斤、明天我孩子又会了什么之类的攀比式的交流。所以,我的体会是,去那里上课是令我真正能够身心放松的时刻,多么盼望时间能拖得长一点啊。而事实上,老师几乎每次都要拖堂的,因为妈妈们不肯走呀。


抓住关键期:给孩子最需要的


许多妈妈可能没有意识到周岁以内是孩子最关键的发展期,没有之一(有兴趣的话,随便找些心理学、大脑学方面的书就可以得到答案,此处不做赘述)。有些妈妈可能意识到也没有时间精力带孩子参与这样的活动。但是,如果您认可并感动于这个做法,您大可以在家里活出PEKiP,是不是?首先,您可以增加与宝宝肌肤相亲的拥抱时间(监狱里的妈妈都能做到,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 其次,您可以尽可能地创造环境让宝宝少穿衣服,不限制他们的自由探索能力的发展;第三,多抚触、多赞美;第四,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知道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而不是给予孩子你认为他(她)需要的,这其实是假借爱的名义偷懒、不负责任的做法。


总结而言,我一直说中国与德国早教最大的差别在于:德国是教家长的,是家长们受教育和交流的平台,而中国是教孩子的;另外,我还发现一点,中国引进美国的早教机构零零总总,德国的却几乎没有,原因在于:美国的教育机构是盈利模式,德国的是非盈利模式,价格便宜不说,课程时间还可以由于孩子们、妈妈们没有享受够随意延长(除非老师事先讲好今天有事),而且不加收费用。这样做,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有利于先进理念的普及,但前提条件是政府愿意花钱扶持。


我在做妈妈的过程中也免不了许多血泪史,能够奉献给大家的也都是个人亲身体验下来觉得值得推广的干货,在有时间有能力时会与大家多多分享。



回复达人志,见更多“爸爸真棒”最热门的育儿达人文章


  • 《如何倾听孩子的绘画》

  • 《小乐高里的大奥秘》

  • 《怎样在学音乐的崎岖路上豁然开朗》

  • 《学钢琴一定这么痛苦么?也许你是掉坑里了》

  • 《边学边玩的传统文化启蒙之道》

  • 《童书世界的惊艳与惊喜》

  • 《关于绘本你可能不知道的8件事》


回复“目录”,见更多“爸爸真棒”的精彩内容。


此文对您有启发么?欢迎在下面留个印让我们知道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