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偶像歌手到把3个儿子全部送进斯坦福,传奇妈妈陈美龄的几个小秘密
从偶像歌手到传奇妈妈
两代人的学霸传奇陈美龄,曾是与邓丽君齐名,红透半边天的偶像歌手,因婚后生子并带婴儿去电视台上班,引发了以她英文名为名的社会争论——“Anges争论”,持续两年后被美国《Times》周刊报道,引起斯坦福教授的注意,并邀请她去斯坦福读书。
秉持“钱财、名誉如流水……唯有知识夺不走”的理念的她,在丈夫的支持下通过入学考试和GRE考试,进入斯坦福攻读教育学博士课程,并于5年后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
21年后,她的三个儿子全部都成功被斯坦福大学录取,她自己也完成了从偶像歌手到教育学博士再到传奇妈妈的转变。
本文作者何玉帛是某国际学校IB课程的老师,本文内容主要摘自陈美龄所著的《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以及作者对她的采访。今天就和我们一起来看看,两代传奇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不一样的人生感悟和教育感悟?
以人为本
摒弃虚荣心
作为父母,“择校”是绕不开的话题,但在陈美龄夫妇为大儿子挑选小学的经历中,全然没有“虎妈猫爸”的焦虑和无奈。
如同现在的父母一样,他们也很早就关注了东京都内某家著名的私立小学,考察也是从升学角度出发,因为只要入学,将来可以自动升学晋级至大学,并且也从“前辈”妈妈们那里获取了考试的建议。
然而他们参加完小学的说明会却决定放弃参加考试,只因学校招生人员说:
考试日“那是影响一辈子的日子,作为家长的责任,请把健康的孩子带过来哦。”
这让丈夫觉得很愤慨,因为孩子感冒是常事,学校这样说证明他们不会为孩子考虑。
最后他们放弃了父母的虚荣心,选择了当时还没有得到文科省认证、将来无法保证是否能进日本国内大学的西町国际学校,因为夫妇俩一致认为能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事情的学校比较好。同样在感冒的问题上,这所学校说:“面试当天,如果孩子感冒的话,请立刻通知我们,学校会另行安排面试日期。校方想看到孩子最佳的状态,所以请一定不要勉强自己的孩子。”
纵使择校攻略千千万,宣传亮点让人目不暇接,依旧抵不过一处“以人为本”落在实处的细节。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作为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者,都应当有这样的觉悟。
“自尊”
内心的从容
自尊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第四层,属于仅次于“自我实现”的高级心理需求。但是自尊的建立方式如果不当,会造成心理的扭曲。
还是说回招生,笔者曾有一名在招生现场做志愿者的学生,他在现场听到一位候选学生的家长指着自己对孩子说:“看,这就是你将来的竞争者……”这位志愿者顿时感受到了一股莫名的寒意。
我猜想这位家长大概是经历或目睹过残酷竞争的人,很难放下防御和竞争的心理,然而,如此脱口而出的言语,仍然令我很担心他孩子的将来。
孩子的自尊,应当是既能够自我肯定,也能肯定他人的那一种,而不该是建立在“他人弱我就开心”的优越感,或是“他人强我就嫉妒”的不平感上的——这种自尊心,既脆弱又不稳定,还会给孩子带来无穷尽的困扰和痛苦。
而陈美龄为了提高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内心富有从容感,总是会告诉他们:
“做自己就行了。要相信自己。你的潜力无限大。让我们一起拓展自己的长处吧。”
“要与人为善。想要守护自己,也必须守护他人哦。”
就是这样“自然得如同呼吸一般”的不断重复和唠叨,他的儿子从来不嫉妒别人,也不会歧视比自己弱的人。
二儿子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还把因为家庭问题回不了家的女同学带回家,住了两个礼拜,这是连老师都拒绝帮忙的事情,一个才十岁出头的孩子却做到了。这种内心从容的自尊,这样自然流露的恻隐之心,才是稳健可靠的幸福之源啊。
“自我”
从忘我中寻找
在建立自尊的这件事情上,陈美龄的儿子无疑都是幸运的。然而,在兄妹六人中排行第四,且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陈美龄自己,就没那么幸运了。还没长大就被拿来跟美女姐姐或优等生姐姐来做比较,亲生母亲还要经常满怀歉意地跟周围人补刀:“怀上我家Anges时正好是家里最穷的时候,可能她身上有哪些不足吧。”如此,陈美龄从小便自卑又自怜,且性格阴郁。
然而初中一年级时,因为开始参加义工,接触到了很多不同背景的孩子,有的身体残障、有的是难民的孩子,还有的在孤儿院里生活……才意识到自己其实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自己的那些烦恼多么的微不足道。于是“想让他们多少恢复一些欢笑”,拼命找机会和他们聊天,鼓励他们。
在这个“忘却了自我”,全情投入的过程中,因为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们有帮助,小小陈美龄的自信和自我肯定能力慢慢恢复。也因为义工活动到各地学校去唱歌,有了更大的舞台,十四岁就在香港作为歌手被发掘了出来。
当前一些国际学校正在推行的“ServiceLearning”(服务拓展式学习)项目,属于国际文凭(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教育体系中职业发展教育(Career-related Programme)中的一项内容,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运用课堂内所学,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在课外去服务他人,为自身所在社区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努力挖掘自我优势、认识自身不足;迎接挑战、学习新技能;提高自主策划能力;培养国际视野、合作意识、道德感、坚毅等品质。
与陈美龄的这段出道经历,倒是有着许多不谋而合之处,算是对这种课程在育人方面的有效性提供了确凿的实证。
“陪伴”
幽默而有爱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在陈美龄书中提到的50个教育法中,大概有近1/5的内容在说同一个问题:陪伴质量才是教育的关键。
跟很多家长一样,“忙,没时间”是不能陪孩子的最大障碍,然而,如果只有一点点时间,那就要学会提高时间的“浓度”,在有限的接触时间里“倾注无限的爱”;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记住,永远以孩子优先”,有这个原则,就不会在孩子哭时还在参考育儿指南犹豫该不该抱,在实在抱不动时,能够想出休息的办法避免烦躁哭闹,也不一定非要说服孩子吃完早餐再去公园,完全可以打包早餐到公园里吃,留下美好的回忆!
赋予孩子“想像力”,“跨国理解力”、“觉察力”和“笑的能力”,可以从自己坚持原创虚构的故事,尽量一起庆祝各国的传统节日,与孩子互相做“今日汇报”,以及学会开玩笑和说笑话做起。
关于要不要陪孩子做作业以及怎么陪伴的问题,陈美龄的经验是:
陪,并且是为了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方法指引,让孩子留下“学习一点都不难,是很快乐的”,“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是生活的一部分”的印象。
而在孩子成为初中生以后,则必须后退一步再给予支持,以发展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而最让我感动的还有书中的“吵架后,始终要直面交流”的故事。大儿子心里希望妈妈看自己担任音乐剧主角的演出,但是既有工作又有两个孩子要带的妈妈问起来,儿子却说“不来也行啊”……于是,这妈妈就真的没当回事儿了。知道真相后悔的妈妈先是与儿子辩解争吵,然后又抛开工作,掉转开了三个小时的车,开了一个通宵跑去跟儿子道歉。
这些陪伴的片段里,我看到的是爱,是欢笑和感动,是勇气还有智慧。
“放手”
培养他自己的判断力
有一首流行的诗,是说孩子是父母射出去的箭,父母应当学会适当放手。
但是在放手之前,应该让他培养自己的判断力,这箭才不会射偏。
陈美龄的大儿子,在中考结束后,就自己选择高中了。并且放弃了已经考取的排名前三的学校,选择了有骑马和野营的撒切尔学校。自诩为“教育妈妈”的陈美龄虽然吃惊,还是尊重了孩子的选择,而事实也证明这个决定非常正确。
“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判断状况,独立做出抉择,最后对结果负责的整个过程,在培养出能做出正确判断的孩子方面,是一项不可缺少的训练。”
这项训练,陈美龄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利用各种选择的机会例如买雪糕选口味,抛出各种问题,提供思考的讯息和资料,让他们在头脑中组织想法,把握状况,做出抉择,帮助孩子逐步形成思考的习惯。
如此,在孩子要做出人生重大决策的时候,我们就不用再担心什么了。
Q:从红透半边天的歌手偶像到三个儿子都进斯坦福的传奇妈妈,您觉得是自己的什么特质使得自己可以在跨度如此之大的两个领域都能有所成就呢?
陈:我在念博士学位的时候,也并不是一个传奇妈妈,也在为杂志报纸写文章和连载,还在电视台做一些工作,假期里也还回日本工作。我是觉得如果妈妈们想要多学一点,生活过得充实一点,可以勇敢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有了孩子我就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永远是第一位——这确实是要作出牺牲的,但是我也可以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因为只要你有目标,就一定有一条路可以走;而如果你把全部精力和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压力会很大。日本现在有些妈妈,她们也回学校读书了,因为她们觉得我可以,她们也应该可以。她们不一定是去国外念书,可以选择就在日本念书,弥补以前的不足。
Q:你如何看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优秀的绵羊”这两种称号?对于优秀自信的孩子,如何实现您提到的“内心从容”和“懂得‘忘我’”的教育目标?
陈:我觉得现在的教育常常会有两种极端,要么就是只为自己着想的那一种,要么就是极其自卑,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对于那些只为自己着想的孩子,通常比较很自大,觉得自己什么都行。这样的孩子一旦遇到打击,会摔得很疼。像有一些没有考上理想大学的,申请了五六所学校,结果一个都没录取,心里有怨恨之情,而且还一直喝酒放弃自己;或者进了斯坦福,发现厉害的人很多的,也会感到受打击。
在教育这些比较自大的孩子的时候,可以考虑给他们一些比较难的题目,比如给他很少的钱,让他自己一个人去旅行,受一些苦,增长一些经历。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就是这样,没考上理想的学校就自暴自弃,后来让他去旅行,回来再重新考,他重新申请大学时写的论文就是有关自己独自旅行中的经历。
一个人再怎么优秀,总有比自己更厉害的人,总有在某一些方面胜过自己的人,我总是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谦虚一些,他们进了斯坦福也经常会告诉我宿舍的朋友哪些方面怎么怎么厉害,很佩服别人。
另外,如果永远只是为自己考虑的话,会很空虚。但是你通过帮助别人,可以获得一种存在的意义——例如,如果你什么钱都没有的话,你还可以爱别人。
Q:你书中提到的50个教育法都非常实用,但是如果真的要作选择的话,您觉得哪5个教育法是必须留下的呢?
陈:一定要教育他们有梦想,有较高的自我肯定力,不要歧视他人也不要跟他人比较,要懂得感恩,还要知道报恩。
陈美玲在多次回答了他人的询问之后,写了本书,包括:
8个家长觉悟、11个教育素养、15种必备能力、9个好学习惯培养法、6个青春期提示、1个大学申请建议。
最后还附录了13页有关大学申请文书写作的指导,对想快速了解美国大学申请流程和标准的家长或学生而言,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每个教育法里,都有她自己和儿子们亲身经历的小片段,不难找到如今已被广泛接受的育儿共识,有些耳熟能详的教育观点或争议,陈美龄也因自己特殊的经历,有着独到的见解。
清华爸+复旦妈打造的原创教育平台
聚焦国际化教育和学习力研究
点击菜单栏,阅读我们为您精选的专栏文章;
或回复以下关键词找到您需要的:
国际教育 | 学习力 | 在美国 | 他山石 | 爸爸说
优学习 | 好习惯 | 特会玩 | 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