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写小楷,张口伦敦腔”,这样的国际化教育,才是真厉害 |国际教育圆桌
Ade老师,是国际教育领域的亲历者:15岁就去澳洲留学,23岁成为首位华人澳洲州长助理,25岁回国成为新东方教学总监。
Ade老师也是国际教育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现为英国剑桥大学CLET-P,CLET-S,官方认证指定全国首批中、小学教师培训师,做各学校师训;并创办国际教育公益微信号Unischool,与多所上海地区的民办双语及国际学校有深度交流及合作。
近日“爸爸真棒·国际教育圆桌”启动了一些列“重磅大咖”的线下活动中,在11月20日的首场活动中,Ade老师来现身说法,告诉大家国际教育规划怎么走,本文根据Ade老师讲座内容综合整理。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家长,最近一段时间心情应该都略有焦灼。前段时间,网上的所谓某国际学校内部分享文件出来以后,一天时间里,我突然被拖进了至少10个群,每一个群我只要说一句话,立马可以刷出来一百条,所以我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大家的焦虑。
这个事情从发生现在已经快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家长们之前非常不安的心情已经慢慢淡化,但是我相信大家还是有很多的疑问,所以今天也希望通过今天这样和大家面对面的交流,给到大家一些有用的方向,同时可以消除一些疑虑,分享一些我对这个政策的理解。
什么是“义务教育”
怎么理解教育主权?
“义务教育”首先是一个国家给到公民的福利和义务,不论是中国、美国、澳洲还是加拿大也好,各个国家的课程都包含了本国历史人文的东西,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整个课程怎么设置?它有一个国家统一的课程大纲,尽管我们知道有Common Core,也知道每一个州都有自己的教学体系,但是每一个州的教学体系对应每个年龄层次、每个年级必须掌握的知识还是一致的。
英国和美国相比,它的教学体制更为完善,英国有它的教育部所颁发的一整套教学体系。
它们和中国的唯一区别是我们可能指定教材,而美国或者英国不指定教材,但是对教纲与教学知识点都是有非常严格的审核和要求的。
换句话说每个国家对教育都有主权宣誓,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这次的民办教育政策,并不会让人觉得矫枉过正。对一个国家来说,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对国家来说,我们的1到9年级是国家扶持的义务教育,而这一段时间是孩子接受基础教育最黄金的时间。
这几年大家都明显有感受,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国际部出现了。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开设国际课程的高中大概有80多家,但跟上海800多所普通中等学校相比也只有十分之一,绝对数量并不是很大。
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次的政策,它更重要的是明确国家对教育主权的底线,以及强势的指出外资背景的学校也好,或者说投资公司也好,不能进入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也强调了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知识点和学习大纲。
国外课程体系
VS国内基础教育
我自己从高中就在澳洲读了,现在回顾起来,我真的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还是非常有优势的。
而很多家长最反对中式应试教育,因为家长们不希望孩子成为做题机器,被填鸭式地灌输知识,而是希望孩子学习知识的时候有一个探索的过程。
在座的很多的家长可能很看好IB体系,IB最大的优势在于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而IB的课程为什么说是对孩子和老师要求“双高”的课程?因为IB的整个的教学理念里面,非常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和开发过程。
在这里分享一个前几天参加上海某知名民办小学一节IB体系内的PYP数学课的经历——课堂核心是教学生1000千毫升等于1升的概念。我们传统的教学是不是直接告诉你,对于液体我们的测量单位有毫升和升,然后老师拿出来两个量杯告诉大家这个是1升,这个是1000毫升,然后直接告诉同学结论:1000毫升等于1升,并且要记好笔记?
当时我们的IB老师是怎么操作的?
首先,这个老师准备了很多的教具,有水、有量杯等等;
然后,他让孩子做实验,自己去倒水,然后通过读指数,来推测出来1000毫升等于1升;
之后,他把一个班20个孩子分为4个桌子,每桌5个小朋友自己做实验;
还有发了一个iPad让小朋友录制下来全过程。
你们是不是这个教学过程觉得很棒?
你们掉进了我的陷阱!这里面存在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第一,如果我一节课40分钟只学一个概念,那么同样的,传统教学一个小时的产出比,相比之下谁更高效?
第二,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次“探索毫升与升的概念”是一个简单的实验,但是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点,未来做实验的难度会不会越来越高?那么其实如果要做到“探索型的教学”,其实是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的:
首先,老师必须对他教的学科非常了解;
其次,他还要能做到融会贯通;
再次这个老师还要有非常强的归纳总结能力,因为你后面还要出实验报告。
而且整个教学当中要求老师能够清晰地给学生指引,但这个指引又不能太过,否则等同于填鸭式教育;老师要不断巡回各个桌子,关注学生们的分工是否正确,如果实验过程中出现差错老师要能够马上指出;而更重要的是学生探索完成之后,老师能不能及时给出反馈;最后老师还要带着学生一起对每一项知识点做出来总结。
结合以上,请家长们再想一想:一个国外的课程体系真的这么好操作吗?
换一个问题:有多少小学能够招到合格的老师做这件事情?有多少初中能够招到合格的老师做这件事情?
很多人认为国外的东西一定是好的,一定是可以实操的。然而,任何东西从一个不同的环境进入到另一个环境,它必须有接地气这个事情。
无论中教外教
老师的作用最根本
教育是多么重要的事情,而教育的根本的传递者是老师。我自己在新东方的时候,我都觉得家长胆量很大,你都不知道给你上课的是什么老师,就敢七八百块钱一个小时往里面扔。如果这个时候国家能站出来,拿出一套标准、考核、要求,是不是就能够保证你们的孩子享受到有一定标准的教育?
如果中国现在把这个口子完全放开,随便一个国外学校,随便一个国外资金都能以营利的方式进入中国搞教育,请一些看起来简历很漂亮的人来当老师,你觉得这些人一定会教学吗?非也。会读书的人不一定教学,教学是一个需要一直被研究下去和不断改进的过程,也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过程。如果一所学校是以营利为目的,拿老师的背景出来做噱头宣传的话,那么我对这种学校的真正的教学,是很担心的。
我自己做老师培训,我带过很多的名校背景的学生,我让他简单讲一个雅思的小作文,他都不能很好理解。如果你让你的孩子去一个不受国家监管,或者直接以营利为目的的学校上课,最后你一年几十万投进去,孩子未必能有很好的成效。
为什么中国有师范大学?因为教学这个东西是需要学习和实践的。怎么去规划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是什么?一节45分钟的课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手段达到教学目标?用什么方式做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这都需要学习、研究,不断地优化和迭代。而这是需要真正有教育心的人,在国家支持、并且不需要担心太多业绩考核的前提下能够本着一颗匠心去做的事情。
回到针对这次新政出台,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是外教和教材问题。“整建制”也就是全部照搬国外教材肯定是不行的,最好的方式是做融合课程,取中国的精华,取西方的精华融在一起,这个取决于每一个学校自己的教研怎么做。
比如说数学课不一定是中方老师教。可以不可以由中方的老师把概念性的东西给学生灌输,让学生理解概念,然后由外教带着孩子做练习,来帮助孩子的思维模式拓展?这个完全是可以的。
我们想一想,如果在学校里给家庭环境语言是中文的孩子,如果过多的课程由外教教授,首先孩子在语言不过关的时候可能没法很好吸收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其次外教的教学方式太过发散,导致学生很多知识不够扎实,这方面外教和中教相比未必有很多优势。
如果未来所有的课程进行了融合以后,两方的老师各取其长,那么最后出来的教育模式才是特别漂亮的教育模式。
国际教育本土化
一条必然的道路
我们再聊聊上海的一所比较新的英式国际学校。这所学校很有趣,它的学校建筑,跟它在英国的本校一模一样,学生管理也是一模一样,甚至第一届的老师很多都是英国本土直接调过来的。那么请问你觉得两所学校教出来的学生是一样的吗?必然是不一样的。因为大环境不一样,所以这个就是我们为什么说任何的一个国外的东西引进到中国,一定有一个接地气的过程。
国际教育到了中国必须走的一条路就是本土化。本土化的国际教育对于孩子对于和大环境的融合绝对是有帮助的。
在这里我要热血地说一句话:“毕竟你和你的孩子还是中国人,老祖宗留下的很多东西还是很棒的。”有家长和我讨论到底要不要学文言文,我个人当年是非常喜欢文言文的,我觉得非常有意境。比较一下唐诗宋词和莎士比亚的作品,我们中国人在意境上完胜。如果你的孩子提笔能写小楷,张口能说伦敦腔,你不觉得很棒吗?而我们国家现在做的改革,还就是把孩子往这个方向培养。
当中国有一批学校不断寻找,不断摸索,一批学校一起迭代,最后就会在中国创造一个新的教育体系,而这个教育体系恰恰是很好融合了我们扎实的基础教育和发散思维的国际教育的优点的。从这样的教育体系中走出来孩子才是一个真正的国际性人才。
如何评价中西融合
崇洋媚外真没必要
所以,我认为大家对双语学校或民办学校的关注点应该在融合课程的安排上面。教育目标已经定好了,看一所学校的融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是什么,最直观的第一看它用什么样的教材,第二看它什么样的学科会用双语。在它使用的双语的学科里面,它什么样的知识点由中教传授,什么样的知识点由外教传授,为什么做这样的配比,它的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的课程是怎么开发的,它是基于什么原因开发,以及它如何实现这种能力的培养。
我还是对中国现有的,或者上海老品牌的(民办)双语学校很有信心的。这次的新政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是新鲜的事情,但是对于业内的资深人士来讲并不新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改革其实是必然的,因为有需求,因为有市场,市场没有被规范,所以有一个政策强调了规范是好事情。
前两天和我的一个朋友聊天,很有意思。她家里面挺有钱的,有段时间身边的朋友为了孩子全部移民去了美国,她也就跟风一起去了美国。不夸张地说我这个朋友在国内的时候,家里面是随时随地N个阿姨的,在家里完全是十指不沾阳春水,到了美国她崩溃了。
第一,生活没有国内这么便利,这个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就拿吃饭来说,绝对不如国内选择多;
第二,美国很多事情需要你自己开车去办,很多繁琐的手续要自己去走;
第三,她真的是两眼含泪地看着我说我真的很寂寞,她的寂寞源于什么?一方面因为她的先生是两边跑,再一方面因为她没有朋友圈,她已经快40岁的年纪,已经非常习惯中国的生活和社交方式,她在国外是没有办法融入到真正的主流社会里面去的。
她说我觉得很痛苦,周末我那些外籍的朋友都是自己的Family Day,自己在家里面玩儿,或者开车去海边什么的;而中国的家长为了孩子能一起玩儿就一群人去教会,她又没办法信教,所以不能参与;
第四她的英语不是特别好,基本的交流没问题,和一个老外见面打个招呼聊聊这种是可以的,进一步讨论你觉得川普更牛还是希拉里更牛就不行了。她这个英语级别是很难融入当地社会的。
现在很多的家庭移民海外了,我相信我好朋友这样的人不是少数。她跟我讲她以前真的觉得美国什么都好,现在她说,我觉得除了那边的牛奶、果汁是好的,空气是好的,其他没有什么是好的。我补充了一下说,鸡蛋也不错。
说笑归说笑,我的意思是,大家真没有必要跟风,为了移民而移民,觉得国外的月亮就是比较圆。国内还是有很多好的东西的。
真正理解
国际型人才
中国其实正在国际社会上越来越占主导地位,所以请不要忽略一个孩子对于中国本土文化和对中国这个国家的理解度。结合现在的国情与国际教育现状,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国际性人才?
在教育、教学方面我们落到实处地讲:培养孩子数理化能力的同时,抓住英语,培养一个孩子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然后拓展他的各种兴趣,让他成为一个真正全面发展的孩子。
关于数理化学习这里有一个误区,前一阵大家有看到风传的某思的一篇文章,个人感觉那是一篇软文,这篇文章出来以后可能更多的人去报某思了(笑)。我是公开抵制某思的教学方法,数学本来是很有意思的一门课程,它们把数学弄得一点意思都没有,最后挺喜欢数学的一个孩子,硬生生的被这种教学方式给逼得不喜欢数学了。
真正的国际数学竞赛有很多,不是只有奥数。但美国那么多的数学竞赛,中国学生却只能完成一个做题部分,而后面的研究性数学、团队性数学是完全没有成果的,对不对?这也就非常容易解释硅谷现象了,为什么硅谷的中国人和印度人大多数是码农?而没有多少中国人能真正做到自主开发?就是这个原因。
学好数理化是把一个学生的基本功给打扎实,没有必要再一味的训练他做题快或去解奇怪的题目。学习数理化更多的是希望激发一个孩子对于科学学科的兴趣,对于他的研究、钻研以及对于每一种理论的认识、理解能力。我们千万不要在一开始就把方向给走偏了。
那么再谈抓英语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英语本身就是一个全球化交流的语言工具。
▲国际奥数竞赛美国队已连续两年总分第一
放弃旧应试
拥抱新素质
我们身边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就去报奥赛了,请不要用这种行为曲解教育、迫害孩子——不管是中式的应试还是国外的应试,不要总是在考试前功利性地突击了。
请各位家长可以去网上看一下国外的课堂视频,看看他们的数理化教学的求导和理解一部分是通过知识的直接灌输,一部分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和实践完成的;您也可以去查查国外的数学竞赛,很多学校有组队打比赛的能力,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调能力和团队作战能力。
所以“拥抱新素质”,就是明确自己的孩子走国际路线之后,准备本科或者高中就出国,从现在开始——
家长们就不要所有的事情都“包办”,很多事情该放手就放手。
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命令,给他更多的指引;
不要给他太多的结论,给他自己发现和探索的机会。
如果一个孩子有兴趣做一件事情,不要因为应试课程而放弃了他的兴趣,希望大家能够鼓励孩子,去坚持他的兴趣,不要什么事情都三分钟热度,半途而废。
最后也希望我们在座的爸妈,可以放平心态,少一点焦虑,顺其自然,以拥抱新素质教育的方式培养我们的下一代,今天跟大家的分享就到此结束,谢谢。
Ade老师介绍
昆士兰大学传媒学的学士和格里菲斯大学大众传媒与交流荣誉硕士;曾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州议长首席助理;曾帮助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多所高中引进IB、A-Level课程;回国后任上海新东方英联邦教学总监。现为英国剑桥大学CLET-P,CLET-S,官方认证指定全国首批中、小学教师培训师,做各学校师训;并创办国际教育公益微信号UNIschool,与多所上海地区的民办双语及国际学校有深度交流及合作。
如果您还意犹未尽,可以关注Ade的个人公众号了解更多干货——
Unischool
最透明、最干货的
国际学校信息
长按关注Ade老师的分享快人快语,风趣幽默,很多家长表示意犹未尽。所以现在隆重预告一下,我们下一次“国际教育圆桌”的线下活动也即将开始:
这次是依旧是重量级大咖的分享——曾任职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的Ivan Ma先生,给大家聊聊我们最关心的、也是最搞不清楚的国际课程的话题:AP课程、IB体系、剑桥体系到底是怎么回事?
顶思TopSchools创始人
国际比较教育研究者
熟悉各类国际课程
曾任职于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CIE)、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埃森哲(Accenture)等
IB、AP、A-level都知道,ACT、PGA、IGCSE、GCSE、VCE又是什么鬼?
听说IB难度最高,AP最容易,这是真相还是谣传?
选了英式课程将来还能去美国读大学吗?
上海的国际化学校,谁家的IB最强?谁是A-level王者?
认识“国际课程”-上海站
☞时间:2016年12月4日14:00—16:00
☞地点:上海市宜山路320号1楼,MAIER KÜCHEN 德国玛娅家居
☞限额:15人(场地所限,这次名额真的很少,欲报从速)
☞费用:免费
特此鸣谢:德国玛娅家居提供场地支持
☟报名方式☟
☞方法1:在“爸爸真棒”后台留言(姓名+微信号+联系电话)报名
☞方法2:识别二维码,进入爸爸真棒的国际教育规划主题群直接和管理员报名
爸爸真棒的国际教育规划群是基于两大原则:
不扰民 这里是有事儿说事儿,没事儿禁止发各种文章、广告的群,这是一个管理会比较严、更新频次不会很高的群。
有福利 针对“国际化教育”的话题,将不定期邀请大咖专家坐镇,在群内分享更多一手的国际教育圈消息。同时,因为线下活动场地有限,我们的活动多数都会在群里以语音或视频形式直播,我们本次的分享会就会在群内进行直播,方便无法到现场的家长。
爸爸真棒 · 国际教育圆桌
由混血娃妈爱娃主持,爱娃是前国际教育刊物主编、国际教育研究爱好者,本栏目每周将与学校、专家、家长等围坐圆桌,共话我们这个时代的国际化教育。
清华爸+复旦妈打造的原创教育平台
聚焦国际化教育和学习力研究
点击菜单栏,阅读我们为您精选的专栏文章;
或回复以下关键词找到您需要的:
国际教育 | 学习力 | 在美国 | 他山石 | 爸爸说
优学习 | 好习惯 | 特会玩 | 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