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杭外夏谷鸣:越“称职”的老师危害越大 |名校长对话

2016-12-08 杨捷 爸爸真棒




夏谷鸣

杭州外国语副校长

◎本文是“爸爸真棒”校长对话系列的第六篇


在采访了上海的几所知名双语学校校长后,“爸爸真棒”团队,又奔赴杭城,为大家探秘了国内知名的杭州外国语学校——

 01

学霸崛起之地

探访教育界的领军者

建校于1964年的杭州外国语学校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它是我国培养外交官的摇篮,还是去年年底被刷屏的“考上比哈佛还难考的学校的美女学霸沈佳文”的崛起之地。

细心研究过沈佳文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她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剑桥国际高中,而负责杭外剑桥国际高中的正是我们今天采访的嘉宾:杭外副校长夏谷鸣老师。

夏谷鸣校长在中国教育界也是响当当的领军人之一:他曾任浙江省政协委员,是教育部首批“国培专家库”专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浙江省外语教学学会会长等。

他还撰写论文近百篇,交流、获奖共17次,其中5篇论文在国际性学术会议上交流,一篇论文获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发表、出版论文、译著、教材30篇(部)。


 02

教育的心态很重要

不留白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夏谷鸣校长快人快语地说:我有两个观点,一直让人感觉刺耳!

观点一:

在当下大的教育理念没有发生健康变化时,越称职的老师危害就越大。

这里所谓的称职是指:

不断地发现学生的问题,找学生谈话,错题一直改,给孩子加量刷题,自己也是埋头苦干,不断地给孩子批改,纠正其错误。这样的老师很敬业,也是全心全意为孩子好,可惜方向错了,就反而会害了学生

  • 首先,不断地进行纠错教育,始终是负面导向,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给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成长机会是少的;

  • 其次,孩子从小学到中学的十几年,是他们一生中身体与智力成长最快速的年龄段,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做题、改错,势必会挤压他们做其他事情的时间,那么孩子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所以,不给学生时间留白的老师不是真正的好老师。

观点二:

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庸才的水平。

“我把人分为三才:天才、庸才和蠢材。天才不是靠学校教出来的,蠢材普通的学校教育无力负责,我们的核心任务其实就是把大多数的庸才水平提高,整体水平提高了,天才可能也会脱颖而出。”

认清这一点的重要意义在于:学校和家长都应该摆正心态,找准自己的定位。现在最可怕的一点就是追求全民精英化,全民精英也就不存在精英了。我们学校有义务传递给家长找准自己定位、不要一位追求学校排名的理念,并不是我这个做校长的不求上进,而是想告诉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适合自己的学校,才能提高学习、生活的幸福指数,有了幸福感,学生的发展轨迹才会更加健康。

 

▲1964年的杭外初中部旧址。

 03

学校教育要有特质 

外语类学校的优势

夏校长说“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四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

我们作为学校教育的这个部分,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质。我们仔细反思下来,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外国语学校都有其先天的一些优势:

  • 生源好

生源好对于师者来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此为幸事;

  • 外语类特色学校的政策好

保送生名额比较多,就会使得我们学校的学生应试压力不那么大;

而从初中一直到高中,一个完整的六年,中间不会被中考的应试压力打断。

这些都有利于学校部署一些对学生发展真正有利的策略,有计划地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如说:在应试压力小的情况下,我们就有机会给学生的时间留白,开展各种社团、俱乐部活动,发展出了自己的几个特色:

>>>>特色1:外语特长

随着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大家对学习英语重视程度的提高,我们这些外国语学校的英语特色慢慢被淡化,不是因为我们退步了,而是社会发展了。

我在参与制定国家现在正在修订的新课程标准时,也尽量体现我曾经一直思考的英语教学的定位问题。

在学校,我把英语教学改成了英文教学,就是一个教学定位的转换。其实“英文”的叫法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了,我并没有考证过这种叫法的实际意义,但是可以追溯看到的是:在民国时期学习英文时,很看重英文的文学概念,体现人文学科的特性,但很可惜的是,外语教学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把英语作为一门技能、知识进行教授,强调的是英语的功能性价值,就是说我们学的东西都是从实用角度来考虑的,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到现在为止,我们的教材材料里基本上没有文学的东西,人文性体现得不够,因此,现在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回归语言教学本身,如何体现它的人文特点。为了使语言的学习不至于过于功能化,我们重新定义了“英文”的“文”。

“文”在这里包含了六个方面的含义:

  • 首先是:文字、文法、文本,这是我们课堂教学首要解决的双基的内容;

  • 然后是:文学、文化、文明,这是语言学习的内涵。

一种语言背后就是一种文化,欧美语言背后是欧美文化,汉语背后是汉语文化。许多事情,不是思维的对错问题,而是大家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因此,只有把英文回归到其原来的文学作品中,还原到其母文化的世界中,我们的学生才可以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文化,拥有多角度看问题的视野,启蒙个体的文明。

▲ 南腔北调是一个由学生授课为外教提供学习中文平台的社团,在互换角色的中文教学课堂上,它给社员一个锻炼表达能力以及展现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换位思考,从而改善自己的学习习惯。


>>>>特色2:定位于多语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际情况的变化,我们学校意识到:单靠英文来保持特色,可能我们有一些优势,但这个优势未见得以后会走得长远。所以为了保持我们外国语学校的属性特点和优势,我们现在每个学生从初二开始都要学习第二外语。

我们现在主要开英、法、德、日等语种,将来有条件的话,我非常希望能开拉丁语,甚至开古希腊语,因为这些虽然是死掉的语言,但是拉丁语却是欧洲文化的根。

>>>>特色3:国际化的课程设置

作为杭外的剑桥国际高中的负责人,夏谷鸣校长告诉我们,由于外国语学校与外界交流的职责所在,国际化教育对于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要,也是国家鼓励和促进的。

夏校长还说:“要理解国际化教育,有几个概念不能混淆”

☞国际学校的概念:

国际学校是指专门为外籍人士及外籍人士子女解决上学问题而准备的学校;

☞国际教育的概念:

国际教育主要是跨越国家之上的一个全球范围的教育,比如说留学教育、境外办分校、跨境讲学、跨境远程教学等。是全球各个国家的教育,当然也包括中国的教育。现在有些人一提国际教育就认为是排中国教育之外的教育,是欧洲、美国、英国的教育,这种理解是非常片面的。

☞国际化教育和教育的国际化

这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际化教育就是通过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自己的教育,真正的国际化教育应该是从课程教育理念中来的。比如我们学校引入的这个A-Level课程,就是将国际化教育的元素引入我们学校来实践。但我们办这个项目的核心目的是在体验之后考虑我们自己的课程如何优化,如何将这样的国际化教育元素本土化,使得我们自己的教育国际化。

所以,国际化课程的引入及体验是手段,研究自己中国的课程、将我们自己的学校变得国际化,走教育的国际化之路才是目的。

▲ 由剑桥高中十二名同学组成的杭外剑高GaeaGo队参加了2016-17赛季国际太空城市设计大赛。


 04

教育的国际化探索

三类课程的保障


教育的国际化,杭外如何操作?夏谷鸣校长为我们介绍了剑桥国际高中的课程设置:分为学术类课程、非学术类课程和家长课程三类——

学术类课程
必修课程选修课自主开发课程

由本土老师主导

☞语文、历史、

地理、政治等

英国引进

A-Level课程

1、与伊顿公学合作的《现代领导力》;

2、自主开发的《图形计算器》;

3、跟美国中学合作的《国际理解》;

4、与知名大学教授合作的“先锋课程”(Pioneer);

5、哈佛辩论等

与国外融合开发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文等

  • 自主开发课程:

这样的课程是为了增加与时代接轨的灵活性而开设的,使学生能够紧跟国际发展需要的步伐,体现出时代性。

比如我们与伊顿公学合作过的《现代领导力》课程,自主开发的《图形计算器》课程,还有跟美国中学合作的《国际理解》课程,甚至还有与知名大学教授合作的“先锋课程”(Pioneer)。

夏校长给我们简单描述了一下国际理解课和先锋课的内容:

比如说跟美国北卡一所中学合作了4、5年的国际理解课,很有意思。我们利用网络跟美国学生同步上课。由于时差问题,我们是晚上上课,他们白天上课。每次课程一年时间,一周一次。

关于课程的选题,都是两边学校讨论的,讨论一些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因为中美文化背景的差异,共同的议题大家的看法会不一样。

例如:我曾经和美国的历史老师一起上过的一个议题,我上的是中国的为政之道,介绍《大学》、《论语》,谈到孝、悌,谈到格物致知、家齐国治天下平等。对方老师讲柏拉图的理想国,他讲苏格拉底的为政之道。这过程就很有意思,课上有大量讨论,在交谈过程中很多有意思的话题会涌现出来。美国学生不理解,“为政之道”怎么会跟“家孝”有关,这就要通过交流来促进理解。

我们在讨论中国的家庭问题时,先给美国孩子看一段电影《刮痧》,然后让他们了解中国的中医,再了解中国的家庭关系、孝道等等。这种课程主要是让孩子之间互相讨论,既锻炼了语言又锻炼了思考,并且双方都对自己的母国文化和对方国家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 “先锋课”是指什么呢?

这个是我们学校和一些有项目研究课题的大学教授合作的

比如:西北大学一个比较资深的教授,他每年为了自己的项目会在全球招几名中学生,那么我们就输送被选中的学生跟这个教授学十周时间,学习途径是通过网络,内容就是教授自己研究的项目。

教授以带博士生的方式来带中学生,十周以后学生还必须上交实验报告或者是研究论文。

最初做这个项目时,我也非常担心中学生能否胜任,可是四年实践下来,发现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中学生一样可以写出60几页的论文,而且能够受到教授的肯定。

因此,做这样的课程也就给到我们许多反思:

孩子的潜能是无穷的,重要的是我们要给到他们机会。学校可以通过自主开发的课程,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我们搞教育的人,思维不能只定在眼前,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分数,这一代人是二十年以后国家的栋梁。现在中国发展不可能再和以前一样,钓鱼岛,西沙群岛随便你侵占,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技术实力和人的实力了,那就要靠这批人,要尽早接受前沿的东西。

非学术类课程
生涯规划EL课程家长课程

学业规划、升学规划、职业规划

人生规划

社团活动以课程形式呈现,以及公民道德课通过各种沙龙、讲座以及互联网手段来教育家长
  • 生涯规划

包括学业规划、升学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四个方面。

对学生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自我规划。因为三年很快就过去,每个学生必须一进来就要思考:我想去哪里?我如何到达那里?我怎么知道我已经到了那里?这三个问题也就是搞好自己的学业规划、升学规划、职业规划,乃至于人生规划。

我们把升学作为节点,通过讲座、沙龙等形式将这样的规划渗透到学生们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

  • EL课程

EL课程是非学术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学生的社团活动等以课程形式进行管理。

我们提倡给学生的时间留白,就是为了他们有时间去折腾自己的社团自己的事情。可是如果完全没有老师指导,又会浪费不少时间,错失不少机会。

所以,这类课程具有四个特点:

1

学生自主,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组织、自己活动、自己评估。

2

教师指导,每一个项目背后都有老师指导。一般是由学生自己聘请他们的学科老师或班主任担任他们的指导。

3

参与体验,学生组织、参与的各种社会性活动,主要是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不是解决社会问题,也不是要求学生去干惊天动地的大事。

4

多元评价。每个活动项目,学生都是详细的记载,包括方案设计、活动形式、目标要求、各种保障等等。学生随时自评,指导教师也实时跟进评价。

一个学期学校有一个学生社团展,学生通过各自陈述、成果展示,对一个阶段的活动进行反思评估。比如晨会,这是完全由学生自主策划、组织、主持的活动,内容包括升旗、外方校长讲话、学生社团活动介绍、学生才艺表演、TED Talk等,深受学生欢迎,起到了很好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的效果。现在学校保留了许多经典的学生社团活动,学生是届届相传。譬如《模拟联合国》、《英式议会制辩论》、《英文戏剧》、《以太社》等近三十几个。

  • 公民道德课:

这一课程不是以具体课时中实施的,而是在学生平时的各种行为表现中落实的,培养的目标是:

1)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2)参与集体、社会活动的能力;

3)贡献社会的责任意识。

具体过程性评价手段:以分数形式记录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遵纪守则,记录学生活动参与情况和对他人、对班级、对学校、对社会的贡献。

  • 家长课程:

学校要想发展得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我们组成家校委员会,告诉家长们现在我们学校与你们家长就如同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学校”与“家长”就是这个新家庭中的“父”与“母”,我们要齐心合力,共同来把我们的孩子们带好,经常吵闹的“夫妻”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而且家校双方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要合作,但更要有分工。

“家庭教育”也是我前面提过的人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四大教育之一。但现在的家庭教育已经渐渐异化成学校教育,家长们都在做老师的事,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人的教育,衣食住行是一个人的最基本活动。

我们现在通过各种沙龙、讲座以及互联网手段来教育家长,告诉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职责

不只是衣服,更主要的是着装得体;包括健康饮食、餐桌礼仪等;包括居住环境的改善和不同环境的适应;包括行为规范。这些都需从家庭中得到启蒙教育。

 没学过奥数的“剑桥女孩”Greely,毕业于杭外剑桥高中,今年在剑桥读大二。图为Greely去年12月在英吉利海峡漂流。


 05

保持清醒

找到合适的出口

夏谷鸣校长认为,学校教育在中学阶段的导向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出口”

为了找到这个合适的出口,学校通过生涯规划、家长课堂等来给学生们做各种指导,但是,首先还得教育家长,考虑问题要有前瞻性。

最后,夏校长还就几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做一下解答:

Q:孩子应该什么时候出国?

A: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我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再去考虑出不出国,什么时候出国的问题。方向清楚了,方式只是选择,每个人都不同。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不赞成孩子初中或更小的孩子出国。国外再好的监护人也只是承担法律上的责任,让孩子缺失家庭教育是父母不负责任的表现。我甚至也反对很小的孩子就进国外的寄宿学校,孩子与家长打电话沟通与面对面交流是两回事。有的家长简单地认为学校好就可以,学校好只是学校的事情,孩子是有情感需求的人。有的学校里许多本土孩子周末放假都回家了,而你的孩子住在学校里,学校又不敢让未成年孩子独自出校门,结果可能读了几年书,很少有机会去见识美国究竟是什么样。

Q:是否一定要考排名靠前的学校?

A:现在的家长很追求学校的排名,这不应是我们学校的追求。因为追求排名就会扭曲我们的教育走向。我始终坚持什么样的人应该找什么样的位置,让孩子量力而行找准自己的位置,比你削尖脑袋追求大学排名,幸福感强得多。

Q:是否有必要参加许多竞赛?

A:竞赛本身都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我们参加竞赛的动机出了很大问题。我们不是出于真正的兴趣,而是出于可以加分这样的功利心。过于功利就会造成短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比如现在大家诟病的这个奥数,如果去掉它可以加分的这个附加值,还愿意去做的人,那就是真正对数学感兴趣的人。本来这个附加值就是我们人为加上去的,附加值越大,社会风险就越大。许多人靠这个奥数成绩加了分,可是他们并不真心喜欢数学,将来也不学这个专业,那么加分的意义何在呢?

所以,我提倡去掉这些不相关的附加值,回到教育的本身。

最后,夏校长总结说:

  • 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意识,不能引入一个新概念就像贴膏药一样到处乱用,甚至带有理解偏差的异化:比如这两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本来是要培养人的“质疑精神+求证能力”,前者是态度,后者是能力。可是很多人只取简单的“质疑”,不取复杂的“求证”,结果剩下的是怀疑一切的极端性“态度”,变成怀疑一切的否定行为;

  • 我们也不能听风便是雨,觉得什么都是人家的好,欧美教育有他们的优势也有他们劣势,我们要做的是在借鉴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将优势资源本土化;

  • 还有就是我们要认识到中国老师对待学生的保姆式教育,与外国老师的开放式教育有所不同,各有利弊,这两者的互为补充要经历一个长期融合的过程,在我们学校里进行教学实验的过程也是学生逐步适应的过程。

所以,教育面对的既是未来的个体,又是一个非常广大的群体,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慢慢改善。而在这个过程中,“立足自己,享受学习与生活为自己成长带来的幸福感”是夏校长认为值得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延伸阅读

您可以直接点击标题“爸爸真棒”此前的校长对话系列文章

《上海最牛中学之父唐盛昌:我们如何培养最强的孩子?》

《万玮:浦东最难考的双语学校的70后校长,告诉你焦虑从何而来,又该往哪里去?》

《协和双语总校长卢慧文:知行合一是学校和家庭教育最大的挑战》

《世外徐俭:上海最难考的民办学校将如何复制和升级?》

《浦东万科:用英文和学生切磋<论语>,这位校长刷新了我们对“国际化教育”的理解》


清华爸+复旦妈打造的原创教育平台

聚焦国际化教育和学习力研究


点击菜单栏,阅读我们为您精选的专栏文章;

或回复以下关键词找到您需要的:

国际教育 | 学习力 | 在美国 | 他山石 | 爸爸说 

优学习 | 好习惯 | 特会玩 | 心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