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把所有精力都花在怎么留学这件事上,几乎没有人去关心为什么我们要留学

2016-12-15 余涛 爸爸真棒



美国有世界领先的高等教育,但选择留学,却从来不是换个学校念书那么简单。美国大学文化和由那些文化决定的“潜规则”,和我们国内大学的状况迥然不同。如果家长和学生没有想清楚自己为什么留学、适合什么样的大学,就按照排名盲目去到一所学校,可能就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11月27日,“爸爸真棒”在杭州举行首场国际化教育规划的活动,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大学独立申请顾问余涛现场分享了很多美国大学的“真相”,判断一所学校,文化和位置比排名更重要,很多细节千万不要等到拿了offer才知道。


口述:余涛 

整理:爸爸真棒

 为什么要留学:当下留学生的目标缺乏症 

10年前,我在在旧金山读书,有一个在当地呆了40年的老移民和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还年轻,在非华人聚集的社区开了一个川菜馆。那时候,美国人要吃中国菜,必须去当地的China Town,所以在那个社区,他让美国人吃到正宗的川菜,当然赚得朋满钵满。

半年后,他的老乡们在附近开了四家一模一样的餐馆,可想而知,大家都没赚到钱。

这个故事反映出来的现象,是中国人对于流行的盲目追求。

回到留学话题,当我们的同学、朋友的孩子纷纷走上留学这条路,好像我的孩子不留学就已经来不及了,于是我们把所有精力都花在怎么留学这件事上,几乎没有人去关心,为什么我们要留学。

第一代留学生非常强的目的性,他们背负着少少的行囊和大大的理想,他们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要将国外的这套新鲜的、发达的东西带回中国,改造中国。

第二代留学生文革之后,中国的理工科发展遭遇瓶颈,这些人出去留学就是去学习国外最高深的理工科技术,因此这些人大多成为了大教授、大科学家。

第三代留学生(目前):我们没有当年的语言障碍,没有经济鸿沟,也没有多少文化鸿沟,我们可以轻易接触到美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但我们缺少的却是我们父辈、祖辈那种强烈的目的感和使命感。

所以我希望所有留学的家庭都应该好好思考留学的目的,即使你的目的是学好语言,这也是一种十分明确的目的。

 

留学现况:中国大陆学生竞争激烈,名校录取率低之又低 

如果说缺乏目的性是这代留学生的主观问题,那么竞争日趋激烈就是当下留学潮的一个现实问题。

让我们来看一些数据: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从2011年到2016年,UCLA录取SAT中位数上升了190分,约上升10%,来自中国大陆申请人数上升了8.5倍。目前中国大陆学生递交的申请数约15000份到18000份,而录取人数却小于500人。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录取平均SAT比本国学生高180分,也就是10%(2013年据哥伦比亚招生官亲口描述),事实看到对于中国学生的录取是赤裸裸的歧视!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中国学生录取平均SAT比本国学生高了240分,超过了10%。

哈佛大学:亚裔学生状告哈佛大学事件,原因是哈佛大学录取的黑人学生、墨西哥裔学生分数比亚裔要低许多。

麻省理工在大陆地区的录取一直有着性别歧视:每年在大陆招生的人数全是个位数,而且女性的比例远超男性。去年大陆地区招了5个学生,其中4个女生1个男生,更夸张的是2012年招了8个学生,全部都是女生。


(数据来自网上不完全统计与余老师个人经验)

这个现象不仅仅发生在名校,其他大学也是一样。例如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从当年1800分(SAT)就能去的学校也上升到2100分(SAT)。宾州州立从开放式入学(只要达到语言学平就能进)到现在也开始设立分数门槛。

我们留学生队伍的强大与优秀给了这些大学自信与优越感,却给我们自己不断抬高了门槛。

中美教育的差异:短板理论与长板理论 

我在交大读书的时候,我们一个密歇根大学的外教曾说到,为什么中国大学的学生上课总是喜欢坐在最后几排,而且喜欢趴着睡觉?

在美国很少有这样的情况,因为在美国,只有想上大学的孩子才会出现在大学校园里。因为这些学生深切的知道将来在读书的过程中到底想要什么。

而这一点,我到了美国之后更有体会。在美国大学(不管是排名前50还是前200),学风都非常好,没有人会逼着孩子一定要上大学,不像我们,假如我们的孩子18岁高中毕业说要去创业、工作(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是不能接受的),中国的孩子是被逼着去上大学,而大学毕业之后,他们又被逼着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上班。

我在斯坦福的一个同学,学生物专业的,他告诉我他将来要当一个园丁。我问他你的家长会同意么?他告诉我,他当时家里借钱让他出来读书时他已经明确告诉他的父母他喜欢植物、喜欢园艺。而他现在,已经成为了当地植物园的首席植物学家。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你有梦想,你就能成功。

美国教育到底好在哪里?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不是学生刻苦,不是名校云集,不是师资强大,不是我们想要批判的体制问题,而是其背后一个教育逻辑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木桶原理,一个木桶能够盛满多少水,在于木桶的短板在哪里。而这个原理被深刻的运用在我们中国的教育当中。假如我们翻开中小学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最常见的一句话是,该生在数学方面有待加强,该生的理化生需要多做题。

而美国不是这样的,美国提倡的是长板教育,美国一直以来都渴望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并在这个领域往前发展。因此当在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对方看到的并不是看你某一个分数到了什么程度,所以很多学生问我,哎呀,我这个分数里历史这么差,我是不是要去补充一下我的历史背景来吸引学校的注意力?

其实根本不需要,你忘了你的机器人很好了么?你忘了你的数学很好了么?你为什么不自己编一个程序来打动招生官?而历史既然不好,那就说明你不适合学习历史,一个科学家并不是一定要精通历史的。

如果明白了这个教育逻辑,你的美国学校申请将会少走许多弯路。

申请美国学校:校园文化认同非常重要

申请美国学校,就像是相亲。我们在相亲中看中的大抵有三点:

  • 一是身高体重长相是否喜欢(申请的硬件实力,你的分数成绩);

  • 二是你的家境文化修养是否符合我的要求(申请的软件实力,你的经历与荣誉);

  • 三是你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否匹配(美国大学校园文化与校园认同)。第三点在申请中尤为重要。

美国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与文化氛围。这些东西从录取你的那刻开始直到你步入社会、到退休,都影响着你。

在美国,我们往往能看到那些已经退休的老年人,身上还穿着印有大学名字的衣服。我们还能看到机场里两个陌生人(因为穿着同一个学校logo的衣服)而打招呼。

我从美国回来后开始创业,当时的项目需要找广告公司合作做一场大型公关活动,于是我找到了奥美广告(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但谈判后因对方出价过高而未达成合作。在准备回去的路上,我看到老总办公室放着印有密歇根大学logo的橄榄球(我本科在此毕业),于是进去打招呼。在聊了一些有关母校的话题之后,校友愿意帮助我做一部分的合作工作。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背后的原因在于,大多数美国大学,都有个性非常鲜明的文化,进入学校的学生认同学校的这种文化,校友也可以通过这种文化辨识“自己人”,但是反过来,如果这种文化跟你的个性不符呢?那可能你在被学校录取的第一刻起,就陷入一种背道而驰的痛苦关系中去了。

美国大学的选择:地理位置与校园文化比排名更重要 

排名这件事情,只有我们中国的学生家长特别在意。我们扪心自问,当年我们高考的时候是否看过中国大学的排名?我们都知道清华北大,浙大、复旦、交大、武汉大学在心中是什么位置,我们都知道谁好谁坏,我们会根据自己家庭的资源分配、地域喜好与文化认同度来选择合适的大学。

但是在选择美国大学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过于在乎排名了?难道一家34名的大学会比一家41名的大学好到哪里去呢?其实并不是这样。排名告诉我们这个大学在一个什么档次,但是绝对不是告诉我们这个大学比另一个大学好到哪里去。如果更深究一下,usnews排名的五个因素没有一个与学术有关。声誉和资源却是更看重的。

斯坦福或伯克利,每年500强里面有280家企业到学校里做直招,在大学里面试完所有的内容直接给你发offer,这是一种得天独厚的资源,是排名所换不来的。

包括一些特别好的专业型学校,例如科罗拉多矿业大学,他们的能源学、石油学,当地(德州)所有的能源公司都会涌到这个大学来招人才。

包括中国也是一样,麦肯锡(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他往年在上海举办四场招聘会,除了复旦、交大、财大(上海最好的三所大学)以外,第四家居然是没有那么出名的上海师范大学,原因是当时麦肯锡在上海最大的合伙人是上师大毕业的。

校友资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每年校友带着大量的资源回到自己的母校,所以这个学校哪怕他排名不是那么理想,但他有广大的校友资源,不论是在亚洲还是在北美,那其实就是我们的财富。

有人会觉得这个学校中国人太多了,譬如说普渡大学,有些家长认为这样的话孩子混来混去都是华人圈子,会不会学不到什么东西。但如果相通校友资源这一点,你就会觉得华人多也并没有什么不好,到时候孩子回国发现工程届的大佬都是普渡毕业的,这也是另一种资源。

美国大学如何选择学生:硬指标与软实力 

第一:GPA。

指标性的项目,就是学生在学校的成绩。

第二:文书。

文书是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是看不见的自己。当我们在准备美国大学的文书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这篇文章只要把主人公换掉,那么这篇文书你就不能用了,那这就是一篇极好的文书。一旦这篇文书换成了张三李四还是一篇好文书的话,那么这篇文书是没有人会看的。

我有一个学生,很好的例子,他天生有一点残疾,他所有的成绩都非常好,他有很好的理工科背景,有数学奖项,但是在他的文书里他完全没有提到这些,他讲的是他自己的故事。他天生小拇指只有两节,为了克服这个心理障碍,他妈妈就让他去弹钢琴,并不指望他在钢琴上有所建树,只是让他知道即使手有残疾,但仍然可以驾驭钢琴。因此他的文书题目就是,我永远够不到的那个琴键。讲的是他如何从小练琴、如何挤公交车参加练习克服他人异样的目光、如何在学生晚会上给所有的观众弹奏表演。

文书的精髓在于一叶知秋,而不是大书特书。一个高大全的形象就意味着没形象,一个高大全的文书就意味着没特点。

第三:leadership

当一个学校问你的领导力的时候,问的是你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意味着你要领导一帮学生去做什么事情。哪怕我数学不好,我谁都没有领导,而是我自己发现了一套我自己学习数学的方法,也是你自己对自己的leadership。

第四:语言。

门槛性因素,这也是最让人疑惑的因素。没有必要拼命去考试,过了那条线,103分与105分的托福本质上没有区别。当然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说95分和105分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五:推荐信。

假如一个老师给十个人写的推荐信是一摸一样的话,那么这封推荐信的作用等于0。假如你找一个老师,哪怕他没有一个好的title与职位,只要他与你有关,并且这封推荐信无可复制的话,那么就是一篇完美的推荐信。  


美国大学的理念:宽进严出 

第一:宽进严出

  • 课程体系严格。美国大学对于你的总评分数,是从你进学校上课的第一天开始的。

一个标准化的课程评判体系是你平时上课(占20%),每次发言(占10%),平时作业(20%),期中考试(占30%),期末考试(占30%),其他的项目可能会有10%左右。这是不能临时抱佛脚的,所以“严出”并不是(课业)有多难,而是一套全方位的评判体系,你不能缺一节课,不能少一次作业。

  • 学生纪律的严格。如果在美国诚信违规了,如果作弊了怎么办?

我曾经亲身参与作弊的审判,他会随机抽取学生中12个人(就像陪审团),原告(老师)被告(作弊的学生)做出陈述,陈述结束之后法官宣布投票,12人里面如果6人与6人打平就重新继续讲,直到分出胜负为止。

在美国有些学校,只要你被判定作弊,等待你的结果只有退学。但大多数学校会有两次机会,第一次是提出警告,第二次就是离开学校。

第二: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

有时候过多限制孩子的发展,孩子会更迷茫,但有时候让孩子自由去探索的话,会找到自己最适合的方向。

托福之后,语言刚刚开始 

很多人都说我们考完托福、SAT之后语言是不是就结束了,其实并没有,语言刚刚开始。真正到了美国之后,在面试的时候,假如说雇主的一个笑话,你没有听懂,那么这个工作可能就离你远去了。

所以语言的意义有时候甚至高于学术的作用,有时候中国很优秀的工程师,最后在美国也无法立足,其实大部分时候问题不是出在专业上面,而是出在语言上面。

▲川普于上月任命了Betsy DeVos为美国教育部部长

美国大选对于留学和就业的影响 

如果问我,美国大选对于美本留学录取的影响?我的回答是几乎没有。当然意识形态来说的话,一直存在,如果你强烈支持川普的话,几乎不会被美国大学所录取,因为美国大学大多数信奉自由主义,川普的保守主义不会受到大学的青睐。

美国大学基本上财政独立,不管是私立还是公立,很少受到联邦的影响,当然缺钱的大学还是缺钱,还是会希望得到国际学生的补给。所以在留学招生上面几乎不会有影响。

而真正有影响的,是未来的就业。不管是对STEM(理工科类人才)有更长的实习期,还是H1B签证会越来越少(川普上台之后几乎必然),那么将来我们有绿卡的孩子,还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获得绿卡之后,我们孩子竞争的方向就不是我们的国际学生,而是我们本地的美国学生。

有这样一个说法,美国有超一流的上层人才、一流的中层人才和不入流的下层人才,我们中国有什么?我们中国有一流的上层人才、一流的中层人才、还有超一流的下层人才。

我们的下层人才,不止是工作性质,我们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是社会的人才底层,我们的人才底层超一流,每个人都很有梦想,每个人都积极奋进。而美国的(或欧洲)下层人才,他们几乎没有梦想。所以他们能抢夺的,可能是我们的市场,但他们抢不走的,是我们自己的人才优势。所以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


清华爸+复旦妈打造的原创教育平台

聚焦国际化教育和学习力研究


点击菜单栏,阅读我们为您精选的专栏文章;

或回复以下关键词找到您需要的:

国际教育 | 学习力 | 在美国 | 他山石 | 爸爸说 

优学习 | 好习惯 | 特会玩 | 心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