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爬藤真有“内部关系”?“内部”有这些戳心话想说给你听

2017-06-09 爱丽丝 爸爸真棒

标化成绩高,对于爬藤只是“爬上了一只小脚趾”

拼不过天分就拼资源是中国人的拿手好戏,但根本骗不过藤校招生官

你以为你是传说中“又拼又开明”的模范家长吗?其实你就是坑娃高手……

上面这几句话来自我们的一位“业内好友”,想必是戳破了不少“牛娃”、“牛爸牛妈”的肥皂泡。最近,关注国际化教育的“爸爸真棒”小伙伴对这位从业多年的留学界人士进行了暗访,听到了不少来自内部的“逆耳真言”,本周先放出第一篇,下周还将有美高美本的捐款内幕。

戳破牛娃儿的肥皂泡你以为你标化满分,其实是面目雷同

我们都知道中国学生擅长考试,经常有家长说,“我的孩子托福110、SAT1520,随便搞搞就能进康奈尔和布朗了”。但你知道想申请Top30的学生基本都是这个水平。对于爬藤,标化只不过是一个门槛,“你小脚趾踩进去了一个,你都没有一只脚踩进去”,主要还是得看你其他的包括GPA、活动、文书以及个人背景(学校、家庭等)。

而在抛去标化外的几乎所有的事情上,在国际教育的竞争中,中国孩子几乎不占优势。毫不夸张,中国高分学生的“窝里斗”已经到了“核战”军备竞赛的程度。

1标化高只是“踩进去了一只小脚趾”

对于美国学生,你有可能因为自身独特的宗教、文化、政治背景而被顶尖大学录取,例如那个写了因一百遍“黑人的命很重要” (Black Lives Matter)而被斯坦福录取的学生。但是在中国,有哪个家长会愿意让孩子去冒险?

顶尖美国大学需要两种学生:

  • 天资聪颖

  • 勤奋刻苦

显然我们大多数被美国顶尖大学录取的孩子都属于后者:他们压缩了自己的睡眠时间和娱乐时间用来做所有的事情,他们拥有无法挑剔的标化成绩,他们把所有的成绩都拉到A,他们花了很多时间用来做课外活动,科研、义工、舞蹈,并看似长期坚持……在填满申请表的同时,我们的孩子也填满了自己的时间。对于综合能力极强的“标准化的模范学生”,藤校也会录取你,但可能只会全国挑选几个。

再来看看美国当地大多数进藤校学生的时间表:他们的高中成绩单上面可能会有B甚至有个别的C,对他们来说非得一门心思把所有成绩拉到A是没有必要的,他们只花一部分时间在学业上,而且他们的课外活动安排的很少,基本上只有1-2种特别有兴趣的。但如果是他感兴趣的事情,比如他喜欢海洋生物研究,他就会花很长时间在这件事上面,而且很多时候,一做就是4年。当招生官看到他的时候,很容易看到他不断学习到的新知识、他的进步、他的科研成果,于是眼前一亮。

2美国大学希望看到passion(热情),我们却看到了“产业”

接着衍生的事情就很好玩了。“你看,那个美国学生用海洋生物学的研究课题打动了藤校招生官。看来科研项目在申请上价值很高。”于是,中国的准留学生中掀起了一股“科研”潮,而且竟然还能“产业化”——如果要做“有价值”的科研,你大可花钱找到名校大学教授甚至可以找到藤校的教授,公开透明产业化。

拼不过天分咱就拼资源,这是我们一贯喜欢做的事情。

但真的有独一无二的资源么?如果你家里富裕到一定程度或者是你背景好到一定程度那没话说,但当大部分中产阶级的家庭家长他们在选中介的时候,有时候也会在问,你们中介有什么独特的资源?客观来说,每个中介都会有自己相对擅长一部分的资源,但并不代表任何一个资源用在你孩子身上都能够让你变成站在风口浪尖的那一个人。即使你做了一个生物方面的科研,拿去参加Google的创赛并得奖了,但你认为申请藤校、MIT、斯坦福的学生中这样的奖项会少么?

我不是说这个产业有问题,而是当这个最初因passion(热情)或兴趣而诞生的海洋生物学研究被“复制粘贴”之后,也就丧失了独特性,换句话说,你能有的别人都有。而在真喜欢还是假热爱的区分上面,身经百战的藤校招生官和你聊两句就能心知肚明了。

比如说有孩子跟我说,他特别喜欢天文物理,但跟他聊天文物理的时候他几乎什么都不懂,他只会说我真的特别喜欢。这时候孩子往往已经是高二了,确实也可以找机构可以给他安排一个科研项目,但是就天文物理而言,你要在短时间能出成果的话,以他的物理水平只能去做一些数据统计、计算机操作等过程。当然你在面试的时候你可以聊某研究项目的操作过程或者是在操作过程中体现了你的某些能力,但就是聊不出“我为什么喜欢”、“我因喜欢而如何努力”,这个点很难。

和大部分中国的孩子聊下来,对于“自己真的喜欢什么”、“我是谁”这些问题,对于世界观的架构,都不能聊得很好。

不过,真的是中国孩子天性不会热爱么?还不是中国家长习惯了放不开手。还是我们总觉得,放任自己的孩子去追求他自己喜欢的,我就输了。接下来,我就要说说那些坑娃儿的家长们:

戳破家长的肥皂泡你以为你又拼又开明,其实就是坑娃高手

有那么一种家长,说我把孩子交到留学中介手里了,我也啥都不管了,你就给我搞定一切吧。但说到底,孩子最终有什么结果,都是家长和家庭们“造化”出来的。特别是对于低龄的孩子而言。我想好好聊一聊那些“坑娃”的家长们,希望给准备养个“棒娃”的家长们敲敲警钟。

1言不由衷型:一边希望孩子不要有压力,一边自己“焦虑症患者”

用一个网络词汇来形容这一部分家长,那就是“精分”。这在美高的家长身上体现的尤其突出,也包括大多数走国际学校这条路的家长。

他们一方面会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不要有太大的压力,但另一方面自己又特别的焦虑。

比如有家长一直和孩子说“没关系的,咱们托福考不好没有问题,只要你努力就好了”。但当孩子考了4次托福,拿着62、63、64、66的成绩单给妈妈之后,这位妈妈直接在孩子面前崩溃掉了,这直接造成孩子的情绪一直特别紧张。其实这个孩子挺优秀也挺乐观开朗的,但当时很多学校拒绝了他,并不是因为最终的托福成绩不够好,而是面试官看到了孩子的情绪起伏特别大。

2三分热度型:孩子一不配合,自己就破罐子破摔

还记得在教育孩子时候说过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吗?那就是,“孩子啊,我们要学会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任”。

但是就有那么一种家长,刚开始的时候一股脑热的跟孩子说“你一定要托福考到多少分,申请这件事情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好”。而一旦孩子特别不配合,家长直接就破罐子破摔了,先是跟我们说“这件事情咱们暂停不做了”,然后再跟孩子说“你喜欢怎么样随便你,我已经跟老师说过咱们这个事情暂停,你什么时候想明白了咱们开始做”。

我不确定孩子能在这么小的年纪知道“我该为自己的人生负多少责任,承担多少后果”,但我希望的是,家长能先去跟孩子讨论,如果这件事情做不好会怎么样?如果我不做这件事情会怎样?通过引导性的分析后,你再让他做决定也不迟。但家长寄托于年龄还过小的孩子直接给出正确的答案,我认为这是家长自身不负责任的行为。

3过度自信型:我孩子是天才,他一定能上顶级牛校

“我的孩子能力特别强,又聪明又努力,只是因为他现在没有自信才成绩下降的,你们只要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孩子就交给你们做啦。”

我一直坚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但问题却出在家长死不肯承认一点——不是所有人的升学底子都很好

确实不是每个人的托福都能考到100分以上,但你能说英语差的孩子科研能力一定差么?不是每个人的英文都说的很好,但如果他的中文水平特别高也是很大的优点啊,只是他不太适合去美国罢了。

你的孩子也许真是天才,但绝对不是就能成为全才,更不要把申请到顶级牛校当作衡量孩子能力的唯一标准。

4只要结果不求过程型:孩子咱们今年努力一下申个top30

申请美本,一般交给留学中介的时候孩子已经高二了。

也许在一年时间内,努力拼一下高考,考个中国top30完全没问题。

但这类家长会和孩子说“我们现在要申请这个美国top30学校,所以你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所以你要开始去做什么样的事情”,甚至会直接提孩子必须在申请前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这时候孩子真心回答你,他可能会说“我喜欢打游戏”。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爱画画、爱大自然、爱天文物理,你说“孩子啊,这些你没有天分”,或说“孩子啊,这不是你现在该做的事情”;等长大了,你却让他在半年的时间内找出志向、发表成果,还斩钉截铁的让他申请世界顶尖牛牛校。

那,这位家长,你行你申请一个试试看吧?

解锁“爸爸真棒”菜单栏

在菜单栏的“任意搜”搜索“国际教育”“留学”“申请”等关键词看更多相关文章


欢迎回复以下关键词找到您需要的:

国际教育|学习力|在美国 |他山石 |爸爸说 

优学习 | 好习惯 | 特会玩 | 心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