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藤校"的犹太精英家庭怎么培养孩子?
诸位“爸爸真棒”的读者,还记得那个讲起中文来跟母语一样流利的小帅哥Gavin吗?在我们的采访文章《藤三代的美国男孩,跑遍中国四五线城市,颠覆“精英教育”》(←点击直接阅读)里可以看到,这位跑遍中国四五线城市的“藤三代”美国男孩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会说7种语言,还是位造诣颇深的爵士钢琴家!
等等!帅哥?爵士钢琴家?
——爱乐之城!
莫非这个追求梦想的年轻人,将在魔都遇见自己的心上人,在黄浦江畔唱唱跳跳坠入爱河……
严肃!注意身份!别忘了自己已经是学龄儿童的妈了!别忘了这是一个高端有品的教育公号!
好吧,咱们还是说正经的。相信看了“爸爸真棒”对Gavin的采访、或者听了Gavin讲座的读者跟我一样,都想知道这么优秀的孩子,到底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咱家能不能也学学?
要知道,Gavin的弟弟妹妹也都非常优秀。弟弟擅长运动,多次取得长曲棍球、自由滑雪等体育赛事的地区冠军,还擅长打鼓;妹妹会多国语言,弹得一手好吉他。并且毫无例外地,弟弟妹妹也都进入了美国顶尖名校。
▲“藤校父母”培养出的兄妹三人都十分优秀。图为Gavin和弟弟参加妹妹的大学毕业典礼。
而且,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Gavin,与现在越来越常见的那种名校毕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丝毫不搭界。高中毕业后,他便考察过中国青海、西藏这样的贫穷落后地区,从大一开始更是奔波于中美两国之间,想为两国的青少年搭建一个能够相互交流的平台。
他并没有像寻常的名校精英那样,去华尔街或者事务所,他的视野并不局限于自己,而是整个世界;他走的路也并不是一条前人开拓好的康庄大道,而是一条需要自己披荆斩棘的小路。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Gavin的理想是教育全球化。
在上次Gavin给爸爸真棒的粉丝做的线上分享会上,他着重谈了谈美式辩论和语言学习,并未涉及太多有关自身家庭教育方面的内容。为此,“爸爸真棒”又对Gavin进行了一次深入采访,以期能一窥其家庭高成材率背后的秘密。
而在采访过程中,笔者则不断在内心感叹:原来如此!难怪如此!
Gavin家庭的教养秘诀,一言以蔽之就是:严管厚爱。
党员同志们先别忙着喷口水,这个不同于中央纪委提出的“严管=厚爱”,而是“严管+厚爱”,且听我细细道来。
▲13岁时,家里为Gavin举办了“Bar Mitzvah”,这是犹太人的成人仪式,表示从此以后就要开始为自己负责啦
“藤校之家”的严管1关键词之一:独立上次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提到了Gavin家比“衡水中学好一点点”的虎妈式管教:
四岁开始学乐器,每天练习一小时;
四岁开始学外语,包括希伯来语、拉丁语和法语;
家里没有电视,也没有游戏机。
不过,当Gavin谈起家里的严格管教时,他最先提到的是——做家务。
家里哪怕再富有,家务还是得自己做。小时候开始就要自己铺床,整理房间,自己洗衣服,打扫卫生间,如果不帮忙准备晚餐就要洗碗,或者遛狗。”
他们兄妹仨都觉得家务特别烦。因为又要学习,又要弹钢琴,还有各种课外活动等,要做的事情特别多,回家了就想放松一下。可是父母的态度就是,这些家务就是得自己做,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任务。如果没有做完该做的家务,或者没有完成练琴等任务,那就不许出门,同学生日派对也不许去。
Gavin的妹妹有时候会反抗一下,发脾气或者哭闹,大声嚷嚷“No,not, never!”(永远不!)。可是越闹父母就越不理她,他们不会因为孩子哭闹就改变要求。
等到长大之后自己独立生活了,才发现家务能力还是挺有用的。比如很多来到美国学习的中国孩子,他们之前从来没有洗过自己衣服,从来没有给自己做过饭或者洗过碗,然后就会一下子面对很多的困难,似乎90%以上的中国孩子都从不做家务。
是的,一个人的独立自主首先得从能照顾好自己的日常事务开始,从小学会做家务不仅是对独立精神的培养,也是对家庭责任感的培养。
“爸爸真棒”以前发表的文章《做家务竟严肃到和人生成功划等号?美国科学家来真的》(←点击直接阅读)里也提到,哈佛大学的格兰特研究就发现,小时候做家务居然跟成年之后的幸福度有关系。
Gavin开始学钢琴的时候,父母对他说:“弹钢琴是人人都可以学会的一件事,只要你花时间坚持下去。”由此,从小比较听话的他,在父母的要求下,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练习。
可是到了13岁叛逆期的时候,Gavin向父母提出再也不想弹钢琴了。父母同意他可以不再弹古典,但是必须弹另一种,不能放弃。于是他就选择了爵士钢琴,因为爵士的即兴表演对他来说更有吸引力。于是,他的钢琴学习又这么延续了下来。
我感觉父母其实不在乎我是弹古典或者爵士,他们在乎的是,我有没有一直坚持下去。”
对于中国有些孩子在父母逼迫下考出钢琴十级后却发誓再也不弹的现象,Gavin认为,问题出在父母的要求上,这些父母可能太重视结果而不是过程。他的父母很少要求他去考什么级,拿什么奖,他们的要求就是每天去练。在学习上也是一样。
他们不要求我一定要得到多好的成绩,他们重视的是我可做的,该做的都做完了,这才是他们会强调的重点。”
Gavin上的是康州的一个不错的公立小学。对于学习,他谈不上有多大的热情,也并不觉得有多辛苦,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作业。父母让他感受到,学习就是他该做的事,必须要每天认真做好。
跟弹钢琴一样,一步一步地走,并不会觉得有多难。这就是一个过程,从最开始一直稳定地走下去,突然有一天就会发现其实学的好不好,棒不棒,更多就是在于你能不能坚持下去。
Gavin说:
大多数觉得钢琴太难或者考试太难的人,只是因为他们想在特别短的时间内就学会,并不是这个东西本身有多难。如果用很长的时间去培养这个习惯,然后一直坚持下去,就会觉得很容易。”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认真学习认真做事,到了初中的时候就会显得似乎比别的孩子聪明,形成所谓的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因为他已经养成了认真和坚持的行事风格,然后越学习就会变得越突出,看起来比别的同学都要优秀。然后他就会变得更自信,更愿意学,最后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Gavin在滑雪
3关键词之三:理财传说犹太人仅占世界人口0.3%,却赚取了世界上30%以上的财富。既然逮着了Gavin,怎么能不问问他们家的理财教育呢?
从小Gavin兄妹三人的零花钱就要比周围的同龄孩子要少,而且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得到的。小时候是通过完成家务来换取,长大了就要自己打工赚取。
最小的时候,想要买什么东西就要通过完成父母布置的任务来换取。稍大一点每周给15-20美金,当然前提是完成了那一周自己和家里的各种诸如清洁洗手间之类的家务。
因为父母考虑到他们在课余的时间要学习,要参加课外活动,没有办法在外面打工,所以就等于是替家里打工,换取零用钱。这些钱他们可以自己存着也可以全花了,都由自己决定。Gavin的课外活动比较多,花得也比较多。他的弟弟就比较“守财奴”一点,大部分会存下来,他和妹妹就会经常问弟弟借,弟弟就会问他们收利息。
到了16、7岁,他们就开始凭各自的本事在外面打工挣钱了。Gavin因为会钢琴,赢的比赛比较多,就会有一些合作演出,同时还会去教教小孩子练钢琴。后来发现教钢琴赚得不错,自己也比较擅长,就自己租了一架钢琴,成立了一个音乐工作室,一直从16岁做到19岁。这段开琴房的经历是对他是很重要的一个锻炼。
回顾起自己从小接受的严格管教,Gavin坦言:
小时候真的觉得父母的要求很高,学习啊,课外活动啊,家务啊,什么都有严格的要求。一直要到二十多岁才真正理解父母。当然这并不是在说这个过程当中就不爱他们。只是要到长大了才明白:父母是希望我们学会一种对自己负责的心态。
我们小时候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在那个年龄段没有学会承受压力的话,长大之后遇到真正重要的事情时,问题就更大了,其实年少时还是很能承受压力的。”
听起来Gavin还是比较认同父母的严格管教,也无甚怨言。不过,我相信如果请他那个更为叛逆的妹妹来谈谈感受的话,恐怕会有所不同。
作为父母,我也能想象,他们的父母在面对孩子大叫“I hate you!(我恨你!)”时的情绪起伏,以及在严格而不严酷程度把握上的为难。严格管教下的亲子关系,也许并不那么美好,也不会那么亲密。严管vs甜蜜的亲子关系,你如何衡量,值得思量。
▲小时候的Gavin和“叛逆”的妹妹
“藤校之家”的厚爱如果说严管学起来容易的话,那么厚爱相对就有难度了。以一种恰当的方式爱别人,从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1四岁的孩子说从此要吃素,你会怎么做?有一年的感恩节前,四岁的Gavin跟长辈到一个郊区的农场去玩,爱动物的他跟一只火鸡玩得很开心,还给火鸡起名叫Fredy。他说,“奶奶,我要把Fredy带回家”。奶奶开玩笑说,“没问题,Fredy明天就会‘回家’,你一定会见到他的。”
第二天,等他在感恩节的晚餐桌上看到Fredy的时候一下子就傻了,受到很大的冲击。他问父母,所有的肉都是来自动物吗?本来都是活的吗?父母看出来Gavin很难过,但他们还是告诉了他事实,告诉他不同的肉来自于不同的动物,完全没有扯谎或者哄骗。
Gavin听后当即就决定,一辈子再也不吃肉了。父母很冷静地对他说:
可以,吃素是你的选择。不过有两个要求。第一,你自己可以吃素,但是你不能要求别人。第二,吃素也必须要吃得很健康。如果能做到这两点,就可以支持你吃素。”
Gavin答应了。从此之后,父母每餐就会给他准备素食,而他也茹素至今。
这简直是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宠爱的最高级,你们感受一下。
反正,我自问是做不到的,要做上十几年营养全面的素食餐真难以想象,再说家里可不止这一个娃呢!
▲这个小朋友跟你说要做素食主义者的时候,你会当真吗?
这种对孩子、哪怕是低龄孩子给予充分尊重的氛围,不仅仅是在家里,也存在于学校里。
幼儿园老师会问孩子未来想要做什么,孩子可能会说“我要变成超人”、“我要变成总统”、“我要变成外星人”等等。无论孩子说什么,老师都会肯定他们,说“非常好啊,你能不能给我画个图?”或者是“你能不能写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为什么?”或者“你觉得外星人最厉害的地方是什么?”绝对不会说孩子说错了,而是会不断地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让他很自信地跟人沟通交流。
从你孩提时代起,你说的话就有人听,你的意见就有人尊重。这样长大的孩子怎么会不自尊,不自信呢?
2充满“正能量”的挫折教育在谈到父母给自己最大的影响时,Gavin印象最深的是在他面对挫折时父母传递给他的“正能量”。比如拿了一个非常糟糕的成绩,或者跟好朋友突然闹崩了,或者因为搬家要离开熟悉的地方和朋友,这时候父母都会给予他关怀和开导。
Gavin很小的时候有一次过生日去迪士尼乐园,被突然出现在身后的由工作人员扮演的大兔子给吓到了,然后就大哭着跑开了。父母就跟他说:“大兔子把你吓到了是吧,其实你也把兔子给吓到了哦”。然后就模仿兔子哭的样子,让他明白,不仅自己的感受很重要,对方的感受也很重要。
当他比赛失利时,父母让他懂得:
失败并不是去责怪对手、怪队友或者怪评委,而是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要明白以后还有机会,还可以更加努力,取得比这次更好的成绩。
这些挫折中正能量的鼓励,使他能有一个正面的心态面对失败。
Gavin在中国举办美式辩论联赛时,碰到一些父母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会夸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把失败归咎于其他方面的原因。他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会为孩子带来非常不好的影响,而且会阻断孩子成长的道路。
在遇到困难或失败的时候,想一想别人的感受,找一找自身的问题。然后建立一种可以坚持努力下去的心态。理解这个世界有的时候是不公平的,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去做最好的自己。
3跟做作业一样重要的“兴趣探索”Gavin家非常重视从小培养孩子在体育、音乐、艺术方面的兴趣特长。他们会让孩子们尝试各种课外班,看看有没那方面的天赋或热情,一旦找到自己的兴趣之后就会开始长期专业的训练,每周或每天投入时间练习。
Gavin自己尝试过的就有三四十种。比如,虽然他在运动方面没有太多天赋,母亲还是希望他能找到一两个长期坚持的项目,于是也做了很多探索。
Gavin从很小时就开始滑雪,不过更多地作为一种爱好。除此之外,他尝试过棒球,觉得特别无聊,不喜欢,然后又尝试高尔夫球,也不行,后来又尝试了骑马,结果发现他虽然特别喜欢动物,可是对马还是感觉有点害怕……后来就选择了还比较喜欢的足球,虽然表现并不特别出色,但他还是一直努力地坚持了下去,到高中还参加校队踢了三年。
▲Gavin参加足球队时的照片
母亲觉得(虎妈例证终于暴露出来了)一个运动项目还是太少,在足球赛季的间隙,又让他尝试了长曲棍球和摔跤。他更喜欢需要动脑的摔跤运动,就从初中开始一直练习到高中某次摔伤手为止。足球运动则一直坚持到了今天,虽然足球与他的人生关系不大,但是对他的健康还是有帮助的。
最终,Gavin特长的是钢琴、辩论和外语,而这些是通过很多的尝试才锁定的。
他的弟弟妹妹的兴趣特长跟他很不一样。弟弟运动天赋特别强,一直参加长曲棍球和极限自由滑雪的训练,还参加各种跑步比赛,拿到很多地区冠军。妹妹则以艺术和音乐为主,强项是吉他,也赢得了很多比赛,组建了自己的乐队,自己写歌、参加演出、教人弹吉他等。
他们所有的课外培训都有固定的学习日期,固定的练习时间,就跟做作业、做家务一样重要,是一个必须得自己完成的事情。父母会给他们找非常专业的老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不是随便玩玩,而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训练过程。
了解完这兄妹三人的兴趣探索之路,我最大的疑问是,三个孩子这么多各不相同的课外班,他们的母亲是怎么安排接送的?虎妈,果然不是你想当就能当啊!
▲Gavin和弟弟妹妹都会滑雪,不过弟弟的运动天赋比他们都强
4“举全村之力来养育一个孩子”的家庭观对犹太人来说,每个星期五日落到星期六日落是安息日,大家都不可以出门工作,而是必须呆在家里休息。一家人由此会有非常浓厚的家庭氛围。
Gavin家属于居间的保守派犹太人(Conservative Jew),因此也遵循这样的惯例。在安息日,他们通常会跟父母在一起读一些古代故事,做一些祈祷,然后聚餐。父母会跟孩子们讨论学校,讨论他们的朋友们,会借这个机会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Gavin很看重这种家庭氛围:
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很重要,给人一种非常安稳的感觉。虽然父母或者孩子们之间会有吵闹,但是他们永远还是回到一起和和睦睦的吃饭。这就让人心里特别安稳,就有力量去做别的事情。”
平时,Gavin的爸爸非常忙,兄妹三人主要靠妈妈带,但因为他们有非常强的家族观念,奶奶、姥姥或者小姨也会来帮忙。就像谚语里说的,举全村之力来养育一个孩子。(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不过他们教育的方式都是一样的。
比如孩子想要打游戏,妈妈说不行,然后去找姥姥,也还是一样的不行。(了解到他们的长辈是毕业于哈、耶的藤一代、藤二代,会有一致的教育观念也就不稀奇了。)
▲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之后,犹太传统节日就是为数不多大家可以相聚的时刻。
5放手的勇气——孩子们的间隔年(Gap year)Gavin和他的弟弟、妹妹,在上大学之前,都休学在异国他乡生活了一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间隔年(Gap year)。其实他们的父母也会担心,一个人离开家,独自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大人都不容易,更何况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但他们还是选择了放手和信任。
他们觉得,高中阶段的孩子是非常忙的,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保持好成绩,还要做大学申请,根本就没有办法慢下来去思考深层次的东西。而休学一年,就是给自己一段时间去反思,为自己的未来选一个方向,对自己有一个更深的认识,这样,才能在大学里做出好的决策。到一个新的国家独立生活,就提供了这样一个非常好的反思机会。
在去国外之前,父母会要求孩子先做好计划和预算,然后给他们资金上的支持。包括住宿、学习上的各种费用,但是玩和买衣服之类的钱必须自己赚。在孩子们碰到困难的时候,父母会给予帮助,但是不会因为心疼孩子就让他们回家,而是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强大起来,克服孤独感和种种困难。
Gavin觉得间隔年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他以后肯定也会让自己的孩子在上大学前休学一年。不仅仅因为在间隔年可以看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这一年时间会使大学学习更有效率。
在接触过社会之后再回到学校,就会觉得学校简直像天堂,能够更好地抓住大学里提供的一些机会,学到的东西和能力会比普通的学生要多很多。虽然工作可能会晚一年,但从长远来看的话,受益远大于损失。
Gavin发现在哥大有很多同学,在毕业之后一直找不到方向,也过的不开心。他推测他们可能一直习惯于有一个明确输赢标准的规则,比如说绩点4.0或者赢得什么比赛。然而等到毕业之后就会发现,没有规则了,没有输赢的标准了,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如果没有按照预期进入事务所或者投行,就会觉得是一个比较大的打击,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好。
他还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同学,学了好多年生物、甚至获得读博士的机会后,最终放弃,半路去学了大数据。如果这些同学能早一点停下来休学一年,思考自己要什么,可能就不会浪费这些时间。所以间隔年,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值得的经历。
看完这个犹太家庭的故事,不知各位中国爸妈会如何反应?是感叹,还是摩拳擦掌,想要把他们的“严管+厚爱”学起来?
Gavin爸妈的“严管”比较好复制:
难以复制的,可能是Gavin爸妈的“厚爱”:
不过,养育孩子从来不是1+1=2这么简单,没有什么公式定理可循。每个孩子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即便是Gavin家虎妈式的管教,也不是搞专制权威,有他们的“厚爱”垫底。
我们从孩子的这个角度了解到的,是他们培养孩子的独立,坚持,不怕困难,探索兴趣,了解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大写的人。
我们所不了解的是父母经年累月的操心与付出,放飞孩子后面对空巢的失落,以及严格管教背后爱的克制。
>>>> 延 伸 阅 读
直接点击以下标题,观看我们之前对Gavin的采访,以及更多关于不同族裔家庭教育精髓的精彩好文:
《藤三代的美国男孩,跑遍中国四五线城市,颠覆“精英教育”》
欢迎回复以下关键词找到您需要的:
国际教育|学习力|在美国 |他山石 |爸爸说
优学习 | 好习惯 | 特会玩 | 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