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让你拼,不是让你比!为什么说中国式"比拼"如此害人!

2016-03-21 特雷西 爸爸真棒

这里是清华爸+复旦妈打造的原创亲子平台,

分享身边育儿达人(尤其是爸爸们)的育儿经,

多元教育理念的碰撞与启发,

创意游戏与实用资讯,

予教育以理性,予育儿以灵感

————————————————


特雷西在美国

"爸爸真棒"在美国小伙伴特雷西上周的美国拼妈PK北大拼妈,一下子在各个平台红了。今天,特雷西又把这个问题往前聊了一步——我们所有的焦虑和不幸福,不是源自“拼”,而是“比”!


记得当初刚来美国的时候,我头一回去拜见儿子的老师莫尔。


我去见她的目的当然是想了解一下我儿子的学习情况,看他在非母语环境下学习,是不是还跟得上其他小朋友。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对美国教育有意见! 我们当时的对话是这样的——


“莫尔老师,我儿子在学校表现怎样?”

“他很好啊,是个快乐的小伙子,他很喜欢笑,而且会有很多有趣的想法……”

“老师,我是说,他在班上的成绩怎么样?”

“他在学术上完全没有问题。”

“没有问题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教的他都能学会。”

“那他到底考几分呢?”

“我们K年级目前还没有考试。”(K相当于小学预备班)

“那他在学校排名多少?”

“我们没有排名。”

“呃,我的意思是,他在班上到底是个什么水平,换句话说,到底有多少小朋友比他好呢?”

很显然,我的问题让老师很晕菜,她用尽耐心对我说:“小谁妈妈呀,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你让我怎么比呢?”


怎么不能比呢,我们中国人不都是这么比过来的吗?


我小时候就一直要参加各种考试啊,我上的都是不错的学校,很牛的高中,挺牛的大学,我的前半生就是在不停的考试和不断的被排名中度过的。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考试和排名,就没有我的今天!


可是莫尔老师接下来说了一句话:“小谁妈妈,你是想要一个比所有孩子都成绩好的孩子,还是想要一个happy(幸福快乐)的、healthy(健康)的孩子呢?


谁让我是个爱思考的妈妈呢,听了老师的话,我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1

攀比伤害了我们的同情心



老师的话让我想到了我所知道的兄弟俩——


事实上,我认识的那个人是哥哥。话说这个哥哥,小时候是一枚学渣,一开始还好,他和所有同龄人一样,是一个幸福快乐的小孩。


可是后来,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他的弟弟出生了,最可怕的是,他的弟弟还是个学霸!


“我的整个童年就是一个不断被我的学霸弟弟碾轧的悲催史你知道吗?我爸我妈给我开完家长会是垂头丧气的,给我弟弟开完家长会是扬眉吐气的。然后他们就不停地在我耳朵边唠叨:你要像你弟弟一样该多好,你要像你弟弟一样该多好,你弟弟永远第一名,你永远只有二十几名!”


那位哥哥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已经40多岁了,他现在是个事业非常成功的人,无论是住的房子开的车赚得钱都比他弟弟好得多和多得多,所以他才可以有勇气去回忆童年,思考人生。


“搞笑的是,现在我和我弟弟角色互换了,我变成我爸我妈的骄傲了,上次过年,我弟弟花半个月工资给我妈买了一件5000块的大衣,我妈居然对他说:‘你哥上次给我买了2万块的包包我还没来得及背呢!”


我相信,这对兄弟的父母,他们的本意其实是好的,他们只是想用“比较”——这个中国父母沿袭了千百年的万能武器来激励孩子进步——小时候是想激励哥哥好好学习,长大了是想激励弟弟努力赚钱、事业有成,或者再说得功利一些,是想通过攀比来激励两个人一起好好孝敬他们。


可是他们得到了什么结果呢?现在兄弟俩见面是这个情形——


“书呆子,你好!”

“暴发户,你好!”


爸爸妈妈,现在你们幸福吗?


哥哥对我说:“我活到40多岁,才意识到我从前真的对弟弟太刻薄了,可是我忍不住,我每次见到他就本能地觉得他很讨厌,其实仔细想想,他又真的讨厌在哪里呢?后来我明白了,我是在怪他偷走了我童年的幸福感啊。”



父母不恰当的比较,令兄弟关系陷入尴尬状态


这个故事是否似曾相识,对,在我们中国爸妈的嘴里,永远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对,“别人家的孩子”哪里都比我们更好,可是,“别人家的孩子”无疑是世界上最讨厌的人!


在哥哥和弟弟的故事里,“别人家的孩子”时而是弟弟,时而是哥哥。


等到了学校和社会,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可能又变成了学习第一名的孩子,业务比我强的精英,和挣钱比我多的那些人。


所以我们的心理很脆弱,我们一会儿是哥哥,一会儿又是弟弟。在我们的整个童年里,我们不是在碾轧别人,就是在被别人碾轧。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都是第一名。


所以我们拼尽全力奔跑,目标是超越一个又一个的假想敌,我们的生活很刺激,却完全忽略了路上的风景,我们得到第一的时候沾沾自喜,而当我们用尽全力也得不到第一的时候,我们会很嫉妒地说:


“呸!呸!呸!”


  • 看见比我们有钱的人,我们说:“那个人肯定是靠关系靠他爹”;

  • 看到比我拼比我牛的人,我们说:“他没准回头就离婚,改天就要得绝症!”

  • 真的看到得了绝症的,就上网跟贴哈哈哈:“叫你牛,你牛什么牛!”


看,其实从童年开始,我们对他人的同情心,我们的善意,我们感受他人痛苦的能力,就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较和被比较中,被磨损殆尽。


放眼望去,原来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比赛啊!


可是在这场比赛里,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赢家。


2

攀比偷走了团队意识



我儿子的班级有一项活动,叫做“披萨派对”。活动规则是这样的——


给每一个好好表现的小朋友发玻璃球,比如说,今天小红帮助了同学,奖励一个玻璃球,明天小明自觉擦好了全班的桌子,奖励一个玻璃球……所有的玻璃球放在一个大瓶子里,等到瓶子装满了,就举办一个披萨派对,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吃披萨做游戏。

我儿子积极性特别高,他还很聪明地找到了一个得到玻璃球的好方法——帮助忘记带饭的小朋友买午餐,结果不到一个月就花掉了100多美金。


我觉得这个游戏太扯了,难道从来不做好事情的孩子最后也可以得到披萨吗?


我就对莫尔老师说:“我告诉你一个更好的办法吧,你每天统计每个孩子得到的玻璃球的数量,然后给他们排名次!得第一名最多的孩子可以吃最大的那块披萨!得最后一名的孩子没有披萨。”


莫尔老师又一次被我的智慧所折服了,她再一次用尽耐心对我说:“我们的游戏不光是要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它更是一个团体活动,每个孩子都是作为团队的一分子在奋斗。每个人都会因为其他人的成就而感到由衷地高兴啊。”


有人说过:“中国人在单打独斗的时候是一条龙,而在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却经常互相拆台。”


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单打独斗了好不好。我们的字典里到处都是“比”,我要排除万难,战胜别人,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人类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不正因为我们是分工明确,既各有所长,又能高效协作的群体动物吗?


3

攀比磨灭孩子的天分



前段时间,我在儿子参加的钢琴演出上见到了一个特别有天分的华人男孩,他和我儿子的岁数一样大,我儿子还在弹简单的练习曲呢,他已经开始弹完整版《致爱丽丝》了。


我好奇地问老师他学习了多长时间,老师说:“他只学了半年。不过,这个孩子实在很爱音乐,自己求父母帮他上网下载曲子学习,5岁的孩子,一天能主动练习四个小时钢琴。”


多有天分的孩子!老师于是想收这个男孩当关门弟子,培养他上音乐学院。没想到男孩的妈妈听了,坚决表示反对,说弹琴随便弹弹就行了。


“那他们当初为什么要送孩子学钢琴呢?”我问。

“很简单,因为所有华人的孩子都要学钢琴啊。”

“那为什么又不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专业呢?”

“也很简单啊,专门搞音乐一般很穷,是会被大家笑话的。”老师说,“孩子的妈妈说了,孩子那么聪明,无论如何都要上医学院或者当工程师的。


看,学钢琴因为大家都学,当医生因为大家都想当,学奥数因为大家都在学……我们挤破了头,只因为自己的孩子就不应该和别人不一样。


我们的华人朋友圈里流传一个笑话,说“在美国的印度人只有两种职业:医生和工程师”,事实上,华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医生与工程师仿佛成了印度人和亚裔的代名词


那么,如果扎克伯格的爸爸、比尔·盖茨的爸爸,听说他们俩要退学创业,就毫不犹豫地一巴掌拍过去,说:“别人都好好上学,你也必须好好毕业!”今天的世界,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4

攀比带来无力感



曾经有读者给我留言,大概意思是说:你一天到晚说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保护孩子的想像力。都按老美的教育法,万一以后中国培养出了一堆爱因斯坦,都去搞研究了,还有谁来踏踏实实地工作,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呢?


我想说: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为什么呢?很简单,我们没有爱因斯坦的智商呀!


有人估计,爱因斯坦的智商在160到190之间。咱们一般正常人90就能生活自理,聪明的110,智商超过130就算“有天赋”了。


很遗憾,也很残酷,从生下来开始,我们每个人的起跑线就都是不一样的。先别提拼爹拼钱拼背景了,我们就算光拼基因,就根本没法比过那些很牛的牛人啊!


不说远的,先说在2015年证明了困扰数学界80多年“埃尔德什差异”的华裔神童陶哲轩,他7岁读高中,9岁读大学,10岁到12岁拿了三块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奖牌,13岁夺得奥数金牌,至今还是这一记录的保持者。16岁获得学士学位,21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4岁就当上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



1988年陶哲轩获得第一块金牌


好吧,就比一项——7岁读高中,单是这项我就做不到啊,我7岁的时候连自己的名字还经常写错呢。


可是,他还不是最厉害的小孩哦。


迈克尔·科尔尼,美国神童,多项早慧世界记录保持者,他4个月大就会说话,6个月看儿科医生的时候,他对医生说:“我的左耳发炎了。”然后当场就把医生给吓尿了。


看,这就是基因的差距啊,尽管我拼命胎教,各种努力,科学早教,我儿子6个月大的时候还是只会兜着尿布瞎哼哼啊。


记得刚到美国的那会儿,我信心爆棚地对我老公说:“好了,听说美国名牌大学多,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培养我儿子啦,我要培养他上斯坦福!上耶鲁!上牛津!”


我老公白了我一眼,说:“你上的什么大学?我又上的什么大学?”


我说:“某旦。”


我老公说:“你能考上斯坦福吗?”


我很有自知之明地说:“不能。”


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逼着你的孩子去做到啊。他又没有发生基因突变。


说得好有道理,我居然无法反驳。


所以,别没事老去拿孩子和别人比,我们自己如果是一棵小草,干嘛期待孩子就一定能长成大树?


幸运的是,我们完全不需要和高智商们拼做数学题,小草也有小草的优势啊。


就拿爱因斯坦来说吧,他就有一个地方不如我——他写的相对论就没几个人能看懂。


所以,我就靠写写字,也一样能获得成就感。


我不用当爱因斯坦,我也一样可以很快乐。


从前有个段子,说李嘉诚早饭吃几百块钱的荷包蛋,可是,我吃吃几块钱的荷包蛋也可以吃得很饱啊。


你看孩子们,他们有个最棒的优点,你就算给他一只虫子,他都能快乐地玩上半天,可是,等他长大以后,就算买套豪宅买辆豪车,它们所带来的快乐也不一定比得上童年的那只虫子。


教育其实很简单,因为有些天赋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比如获得快乐的能力——我们只需要好好保护这种能力就好。


可是教育也很不简单,要在那么纷扰的世界里保护这样的能力,不知需要多大的智慧和勇气。


5

攀比偷走我们的幸福



我们许多中国父母,之所以感到不幸福,感到压力山大,并不是因为孩子成绩差,也不真是因为孩子没法进到特别好的学校去。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担心如果孩子进不了好学校,考不出好成绩,就会在未来的人生里,比不过“隔壁家的小王”,比不过“同事家的小李”,或者比不过“老同学家的小张”。


讨厌的是小王小李小张千千万,碰到一个超过我家娃的,就足以伤害到我的幸福感。


家长的不幸福,必将会潜移默化地,传递到下一代那里去。


在幸福感方面,作为在美国就读的小学生的家长,我还是非常满意的。因为我找不到比较的对象,虽然我儿子每学期末会接受一次标准测试,得到一些3分4分的分数(4分是很好,3分是比较好的意思),但我完全不知道他在班里的排名,我看不到别人的成绩,我只知道他的同学塞维尔和鲁道夫的高矮胖瘦,却不知道我儿子比他们成绩好呢,还是比他们成绩差。


一开始我很不习惯,但是后来,我却慢慢发现,当脚步慢下来的时候,我突然变得更加智慧了,我更有耐心,更知道如何去欣赏孩子的优点——


  • 比如,我突然发现,他很有想像力,编的故事引人入胜;

  • 再比如,他情商很高,能够用幽默的话几句就化解掉别人的争执;

  • 他是很有同情心的孩子

  • 他的字写得很干净……


以上这些,全都和成绩没有半毛钱关系,可如果我是个焦虑的小一生家长,我还能心平气和地看到他的所有这些优点吗?


如果他天天调皮捣蛋,在学校排名垫底,我恐怕只会天天看他不顺眼,动不动就想要打他一顿屁股吧。


6

不要攀比,但要拼搏



接下来又有人说了,那好吧,你的意思是——我们不要和别人比了,我们就知足常乐地躺在那里,什么也不学,什么也不干,快乐地混吃等死是不是?


不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比”是非常必要的,那就是——和自己比。


我今天要比昨天学到更多,我今天要比昨天更努力,我每天都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这样的比较才像话嘛!因为“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除了岁数老一点,其他各方面的条件都是一样的,你们俩有同样的基因,同样的相貌,同样的背景,甚至还有同样的爸爸……这才是最公平的比拼。


和自己比,你不会有嫉妒,不会有无力感,你既会心气平和,又能斗志昂扬。


而我更喜欢把这种和自己比拼的过程,称为“拼搏”。


这也正是美国教育所提倡的——鼓励努力的过程,而并不执着于努力的结果。



孩子的成长就是对家长最好的奖励


你只要真的尽力了,就好。


春天,你种下一颗种子,夏天,它长出一棵小苗。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无论如何,他们都是你的孩子,无论如何,他们都有独一无二的美。


爸爸真棒 特雷西在美国特雷西是“爸爸真棒”联合创始人之一,复旦新闻系毕业的高材生,原上海“白骨精”,现在美国边带三个娃儿边近距离观察美国教育。


您可以直接戳下面的蓝色标题观看“特雷西在美国”观察文章——

美国拼妈PK北大拼妈:大家都很拼,中国教育却可能拼错了方向

美国学校为啥如此重视体育?解密你不知道的名利场 | 他山石

我在美国把孩子弄丢子,然后…… |他山石

前斯坦福院长:把孩子变得笨拙不堪的"聪明"父母们

平步青云的印度人,有啥中国家长必须学习的?| 他山石

你喊拼得累,来看看美国拼爹妈拼得有多狠……| 他山石

都说美国孩子不学习,但带着拉杆箱去图书馆搬书这事儿你知道么?| 他山石

请珍惜我们高质量免费教育和认真敬业的好老师

亲历美国幼升小,面试考题居然是……

美国拼妈PK北大拼妈:大家都很拼,中国教育却可能拼错了方向



◎ 您可以在“爸爸真棒”后台输入“爸爸说”、“棒学堂”,“他山石”“育儿经”“特会玩”等获取更多相关的精彩文章;


如果觉得我们还不错,可以长按下面二维码,然后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对本文有共鸣还是有异见?欢迎来点击写留言”来聊一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