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2017春运】一份特别的退休“礼物”

2017-02-20 南宁铁道


为铁路付出的那颗心,永远年轻


特约通讯员黎姣 通讯员唐国标


1月31日农历大年初四一大早,老甘匆匆吃完早饭,穿上干净的制服,收拾好乘务包便出发了。今年春运是他的“谢幕战”。


“呀,老甘,大过年的你怎么来这么早?”单位出乘室门前,兄弟车队的同事惊讶地问。


“春运事多,我早点来帮忙。”老甘笑着回答。


老甘名叫甘明建,是南宁客运段北京四队的列车员。当天,他值乘桂林北至南宁的K21次列车,次日值乘南宁至北京西K22次列车,值乘一个往返得5天时间。


甘明建已经工作了32个年头,围着铁路转了半辈子。他说:“我虽然快要退休了,但要有始有终,站好最后一班岗。”


当过兵的他,严于律己,忠于职守。1985年在他大喜之日,因工作繁忙,单位抽不出人手顶班,他便与爱人简单地领了结婚证,没办婚礼。


2008年,甘明建调到南宁客运段成为一名列车员。50岁时,突然调动工作单位,他毫无怨言,而是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适应新岗位。


转眼,甘明建在列车员岗位上待了快10年。“别人都说列车员工作辛苦,我却在列车上见证并分享了许多人的幸福。看到旅客们满意地出行,或与亲友重逢时开心的笑容,我真的很高兴。”老甘谈起自己的工作由衷地感到自豪。


出乘点名后上车,老甘放好乘务包快速来到车厢,检查车门、锁闭车窗,仔细清扫车厢、擦拭备品,仿佛每样东西都是与他并肩作战的好兄弟。同事小何劝道:“甘师傅,你歇会儿吧,我来!”他朗声回道:“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以后想和你们共事都没有机会啰。”


2月1日7时,一抹阳光照进车厢,刚刚忙完早间作业的老甘,在旅客检票上车前的间隙休息片刻。他慢慢地走过值乘的车厢,整理窗帘,看看座位边套,眼里满含着深深的眷恋和不舍……


10年客运工作经历,让老甘在处置旅客突发事件时有了一套应对方法:一次,一个小孩的脚卡在卧铺席栏杆中间,大家试了很多办法都没有用,小孩哭闹不止。老甘急忙向旅客“借”了一根棒棒糖递给小孩,哄逗着小孩,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拆卸设备,最终成功将小孩的脚解救出来。在同事的眼中,老甘是尽职尽责的列车员;在家人的眼中,他却是难得见面的大忙人。


这是老甘最后一次迎战春运。几十年过去了,老甘从入路时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变成了和蔼可亲的大叔,他的两鬓已斑白,额头已爬上了皱纹。然而,他为铁路付出的那颗心,会永远年轻。



水工老王最后一个春运的承诺


张海鑫


“老王你在哪里?我们车站没水了,赶紧来一趟。”大年三十早上8点,老王接到大莫站“求救”电话,本来正在和家人准备年夜饭的老王二话不说,放下手中的活儿奔向车间,拿起工具就往大莫站赶。


老王叫王朝评,是柳州供电段金城江给水工区副工长,他所在的工区负责黔桂铁路以及柳州至罗城铁路间470公里26个站区的供水安全。


“我的工作就是保障供水,哪里没了水,我就要尽快赶往哪里,处理故障,恢复供水,我手上掌管着上千人的喝水问题啊。”王朝评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


1月27日,黔桂铁路大莫站突然停水,这可急坏了职工。“我们也不想大过年的麻烦老王,可是没了水我们别说过年了,就连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车站值班员任新权说。


10点不到,老王就赶到了大莫站。“整个车站和工务工区都没有水,问题是不是出在支线管路上,我去山上看看。”老王拿起工具就向山上泵房走去。他顺着水泵管路逐一检查,发现水压在泵房外水池就没有了,问题就出在这儿。他用铁锹刨开管路周边的泥土,监测后发现用于防止水倒流的足阀坏了,导致水没法正常流出。铁路沿线的供水设备老王再熟悉不过,拆解、更换、安装,不到一个小时就恢复了供水。“有水了,大家赶紧准备年夜饭吧,祝大家新年快乐。”水通了,老王也就安心了。


黔桂铁路穿行于喀斯特地貌的山谷间,境内奇峰林立、山石嶙峋。在大山深处寻找水源,是老王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6年冬天,由于降水量少,纳朝站蓄水池的水眼看就要见底。紧要关头,王朝评冒着严寒踏上寻水之路。他背着干粮,几乎把纳朝站周边的山头转了个遍。


“冬天里别的隧道都挺暖和的,可是纳朝站的隧道里冷得刺骨。”同事聊天时说的小细节被王朝评注意到了,隧道里的冷可能是湿气重造成的,而这湿气是从哪里来的呢?王朝评拿起工具就往纳朝站的隧道里钻。


越往向隧道里走,空气湿度越大,感觉能拧出水来。王朝评隐约听到前方传来流水声,他快步往前走,流水声也越加清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个不起眼的隧道里,他终于找到了一眼泉水,水量足以满足纳朝站的需求,这可是一处好水源。


他立即采集水样化验,结果显示隧道里这眼泉水水质比蓄水池中的水质还要好。他立即向单位作了汇报,并申请资金赶在春节前在纳朝站建起了水塔,将隧道里的水引出来。


“王师傅,这水可比以前的水甜多了!”纳朝站值班员高兴地给王朝评打来电话。


“你们喝上了好水,才能安心上班啊,这水就算我退休前送你们的礼物吧!”老王心里美滋滋的。


1986年至今,老王已经历了31个春运,今年春运后不久,他将退休。在单位举行的2017年春运动员会上,老王许下了最后一个春运承诺:“我一定站好最后一班岗,保障管内供水不断,让旅客吃上水,让沿线小站职工吃上水!”


期待收到的退休“礼物”


张 猛


今年春运,对于南宁机务段玉林运用车间机车司机钟志友来说有些不一样,因为这是他工作履历中的最后一个春运。春运结束后他将退休,离开这个与他相伴了32年的机车乘务岗位。


钟志友1984年来到原玉林机务段从事机车乘务工作。谈到那时的蒸汽机车,他一脸兴奋,那高亢的汽笛、熊熊的炉火,还有那一身洗了又洗的“油包”让他回忆无穷——“那时的年夜饭是自己带上车,在车上蒸饭箱里热热就吃,很简单,没有现在这么丰盛。”


1993年,该段值乘机车由蒸汽机车向内燃机车转型。钟志友找来内燃机车构造理论书籍一遍遍钻研,凭着刻苦钻研的精神,把当时大家都认为难啃的“硬骨头”啃下,成为该段第一批内燃机车司机。2009年10月,益湛线开通运营,钟志友成为益湛线的第一批值乘司机,他认真研究连续长大坡道的操作技能,摸索出一套操纵方法,为车间制定益湛线列车操纵指导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每当有新伙计跟他搭班值乘,316公里线路,80个隧道,221座桥梁,24个站,每个区段怎么开车,钟志友如数家珍,向伙计传授操纵方法。如今,他带出的徒弟成了运输主战场上的顶梁柱。


时光流逝,年华易老。如今钟志友头发花白,谈起32年来的工作经历及“最后一个春运”,他最感谢的是家人对他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大年初二,钟志友按照计划需夜间备班,他儿子第二天就要到南宁报到学习,儿子开玩笑说:“老爸,我两年了好不容易回家过年一次,你也不送送我。”钟志友说:“等我站好最后一班岗,圆满完成了任务,退休了坐动车去南宁看你。”父子俩会心一笑。


他说,春运是最繁忙的,也是最有成就感的,在春运中站好最后一班岗,算是给自己一份特别的退休“礼物”。



今年是柳州站售票员刘云凤参加的最后一个春运。她说,就要离开工作岗位了,心中有太多的不舍,她希望在最后一个春运一如既往发挥作用,站好最后一班岗。图为刘云凤在询问旅客购票需求。特约通讯员黄晋川摄



“如果可以,我愿意再多干几年”


特约通讯员 韦清华


1月28日农历大年初一,春节的气氛正浓,黄彪跟妻子、女儿道别后,又一次背起乘务包匆匆走出家门。


“报告,司机黄彪出乘报到!”10时02分,黄彪衣着整齐、精神抖擞地来到段运用调度室准备出勤。这一天,他将担当28030次货物列车柳州至八斗的牵引任务,全程运行9小时17分。


在信息查询台前,黄彪再次仔细核对运行揭示,充分做好安全预想预控。对黄彪来说,这是一次最普通的出乘,但他丝毫没有懈怠。


今年55岁的黄彪是柳州机务段内燃二运用车间机车司机。机车司机是高劳动强度的特殊工种,退休年龄为55岁,也就是说这是他经历的最后一个春运了。


不到4平方米的机车操纵室内,除了轰鸣的机器声,还有无线电台的嘈杂声,一趟车下来,要确认各种信号、仪表、运行状态,呼唤应答100多次,这就是黄彪的日常工作,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36年。


黄彪1981年来到柳州机务段,开了36年火车,他每天从柳州到八斗、从八斗到怀化,再从怀化返回八斗最后回柳州,日常值乘交路很紧,家已变成了他临时的“落脚点”,家里的大事小事几乎都照顾不到。2012年春运期间,黄彪的外公外婆相继离世,而当时他正值乘在异地,70多岁的老母亲和妻子怕影响他工作没有把家里的情况告诉他。“你只要安心开好车就行了,家里有我!”妻子始终都是这句话。“这些年我跑车在外,当‘甩手掌柜’,可辛苦她了,退休以后一定要好好陪陪她。”说起妻子,黄彪满满的愧疚。


经历了36个春运,在他的记忆中,在家过年的次数屈指可数。今年春节,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回家过年,黄彪也只是陪女儿吃了顿年夜饭,大年初一就出乘了。“春运期间没有特殊情况我决不请假,一定要为自己的大车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黄彪对春运时的运力紧张深有体会。


黄彪几乎开过了内燃机车的所有车型,“我亲眼见证了铁路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作为一名火车司机我感到非常自豪,如果可以,我愿意再多干几年!”黄彪笑着说道。


40余载不懈坚守


特约通讯员 覃晓平


今年春运是柳州车务段金城江站助理值班员、安全标兵韦建军职业生涯的最后一个春运。春运一过,他将离开工作了40多年的岗位。


“铁路工作非常严谨,半点都马虎不得。助理值班员是车站值班员的眼睛和耳朵,稍有分神,事故就可能发生。”老韦经常对徒弟这样说。


手执对讲机和信号旗,佩戴臂章、头戴大檐帽,检查仪容仪表,立岗接车、发车,频繁地在站台上跑来跑去,是老韦40余载的工作状态。说起春运,他如数家珍:“为了方便河池群众外出务工,车站从2004年起,每年春节期间都加开金城江至广州的农民工专列,目前已安全运送农民工150多万人次,深受农民工兄弟欢迎。”


在助理值班员岗位40余载,老韦兢兢业业、无怨无悔。1976年,风华正茂的他看到一列列火车在师傅潇洒挥舞的旗帜下安全开出,便暗下决心刻苦钻研规章,反复练习作业程序,经过几年不懈努力,他很快成为业务上的佼佼者,多次在路局接发列车比赛中获奖,并获得车站、车务段、铁路局“先进生产工作者”“安全标兵”等称号。最让老韦自豪的是,他带过的徒弟也多次在全局接发列车比赛中获奖。


“请大家不要着急,下楼梯注意脚下。”接发列车空隙,老韦用略带嘶哑的嗓音,提醒进站旅客。他对徒弟说,既然干了助理值班员,就要多操心。他总结出“一对两听三多”工作法,第一要认真核对车站值班员的命令;第二要听清楚车次、股道;第三要多问一句列车开行方向,多走一步检查列车开车条件,运行中多看一眼列车状态。


“金城江站助理值班员,K4718次列车1道接车!”“K4718次列车1道接车!金城江站助理值班员明白!”老韦擦了擦大檐帽,整理整理服装,精神抖擞地迎接他的最后一个春运。


永不停息的哨声


资 音


在湘桂线K815+375m处道口,南宁工务段55岁的道口工李天保在这里工作了23个年头,今年是他的最后一个春运。再过不久,一条新修建的铁路就要绕江西村而过,而这个道口也要随之取消。


大年初十,街道上热闹非凡,通过道口两侧的车一辆接着一辆。此刻,由崇左开往南宁的5518次列车已经接近,李天保既要确保道口栅栏在火车经过前及时关闭,又要避免大车、长车卡在道口上。


“这个道口每天要接十二三趟列车。我在这个道口看守了22年,没有哪次接车敢放松过。”李天保目不转睛地盯着道口。


自1994年调至这个道口,李天保与其他三名工友一道,创造了22年无一人伤亡的“道口传奇”。


“每到除夕,万家灯火、亲人团聚之际,道口的冷清与周围形成了强烈反差,越到这种时候,就越需要全神贯注,确保列车安全运行。”李天保说。


“南宁至扶绥二级公路开通前,这个道口是南宁通往扶绥的必经之路。那个时候,每天通过的汽车平均有3000辆,堵个两三百米是常事。”李天保说,“特别是春节和盘龙节时,车流量大增,道口前后一两公里都是汽车排起的长龙,那个时候,我们既是道口工,又是兼职交警,指挥交通,处理纠纷。”李天保回忆道。


自从南宁至扶绥二级公路开通后,这个A级道口的负荷大大减轻,李天保与工友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减少。原来需要人力操纵的栅栏,现在只需按下按钮,栅栏便自动展开或收起。


纵然如此,李天保也没有放松一丝一毫。“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李天保把这十个字写在道口房墙上的一张纸上,以此时刻警醒自己。


此时,过往车辆有序地停在道口旁,李天保整了整制服与帽子,拿出黄旗,吹响了挂在脖子上的哨子,并按下移动栅栏的按钮,笔直地站在道口旁,静静地等待5518次列车到来。


几分钟后,列车飞驰而过。李天保再次按下按钮,栅栏缓缓收起,道口两旁静止的车与人又流动起来,有序通过。


“我刚来这里的时候,周围是荒山野地。可现在,从这条路走过去就是江西村最热闹的街道。”看着道口前这几年才修建起的鳞次栉比的房屋,李天保心中感慨万千。他环视了一圈周围的景象,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我看着长起来的……其实……”李天保突然哽咽了,只见他转过身去,认真地卷好黄旗,走进道口房,将黄旗整齐地归置在置物架上后,又坐回工作台前,在接车记录本上仔细地写了起来。明眼人一看便知,他是舍不得这个站了22年的岗,舍不得每次列车通过时悠长的笛声与他口中的清脆哨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