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把产业和技术结合更好 谁在产业互联网领域走得更快

作者:崔立勇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工业互联网提质降本增效成果显著,对应用企业充满了吸引力。一边是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一边是疫情给企业生产经营和现金流带来的压力。此时,企业何去何从?日前在北京举行的2020中关村论坛未来青年论坛上,容联云通讯CPO(首席产品官)熊谢刚接受了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独家专访。这位长期在一线探索实践、在通信与行业应用的整合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企业家表示,无论是分析整个产业互联网还是企业决策发展战略,都需要从专业角度进行“就事论事”的细分。

 

市场很大还需细分


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规模达到了2.1万亿元,进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工业设施已超过4000万台,工业互联网已覆盖制造业主要工业门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不久前表示,如果说我国的消费互联网市场目前只能够容纳几家万亿元级的企业的话,那么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就有可能容纳几十家上百家同等规模的创新企业。

 

包括工业互联网在内的产业互联网行业规模究竟有多大?熊谢刚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市场规模相当可观,可以包容足够多勇于创新的企业。

 

在此判断基础上,“还是要就事论事”。熊谢刚进一步表示,产业互联网覆盖领域广,研究时仍需细分。他分析认为,各个产业面临的具体情况和数字化转型的切入点并不相同。例如,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偏重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在金融业则强调在与人的交互中对自然语言的理解。

 

“差异化”,熊谢刚用这个词强调数字化进程中在不同场景的技术应用。他说,在疫情防控期间,为满足工地安全生产的要求,实时监管施工人员行为、设备运转流程和器材摆放情况,包括容联在内的多家公司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创新。与之类似,这样的技术在智慧餐饮中也开始发挥作用,实现了对明厨亮灶安全监管的需要。

 

不仅如此,熊谢刚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即使是同样的技术,在不同领域、不同业务的应用场景中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

 

熊谢刚表示,产业分析不能用局限的眼光只盯技术,而是要注意技术演进的碎片化和多元化趋势。例如,5G技术并非单一技术创新,它会带来许许多多关联技术的发展,对制造企业的生产流程等各个方面带来根本性变革。

 

基于这种分析,熊谢刚对市场前景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关键在于对产业现状的理解和技术未来发展走向的判断。谁能把这两者结合得更好更落地,谁就能在这个市场上走得更快。”他说。

 

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无法平移

 

“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很难平移。消费互联网做得好,产业互联网不一定必然做得好。”熊谢刚通过分析中国市场进一步提出,在诸多行业,监管政策和发展过程具有自身的特点,已然形成了产业生态,提供相关服务的企业深入其中多年,不可能轻易被消费互联网巨头替代。

 

熊谢刚认为,中国在消费互联网领域拥有多家互联网巨头,依托资金、人才等资源优势,在各自平台上已经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这些巨头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具有先发优势。他说,中国消费互联网的核心驱动来自电商,成功的大背景则源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城市结构、居住形态等多种原因。中国产业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在农业等领域的技术应用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不小差距,但是可以利用消费互联网的资源优势,消费互联网长期积累的思路和技术在产业互联网领域也将产生叠加效应。中国的产业互联网在生物、医疗等领域有望赶超德国、日本等产业大国。

 

熊谢刚对创新创业企业抱以信心和希望。他认为,任何一项技术的前进、任何一个产业的活跃,完全依赖几家巨头的支撑很难实现,只能靠“众人拾柴火焰高”。“从金融、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可以发现,由于其专业性和行业门槛等原因,创新往往来自内部,而非外部。”熊谢刚说。

 

几年前互联网金融快速生长,就有观点认为金融企业或将被互联网企业所淘汰,有关“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争论不绝于耳。熊谢刚表示,如今这种争论已不复存在。金融业的发展本质是回归金融本身,各种各样的技术作为来自外界的科技力量,最终要为金融核心业务服务。他说,不难发现互联网化最为深入的是以招商银行、平安集团为代表的金融企业,而互联网公司一夜之间摇身一变成为以金融为主导的企业几无可能。

 

数字化转型过程需要相互理解

 

产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正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在蓬勃的发展中,也有不少应用企业对改造过程感到苦恼——技术提供方似乎并不了解自己所处的行业特点,也不理解企业真正的需求。

 

“需要改变的是双方,不是简单取舍,只能相互理解,合作创新。”熊谢刚认为,数字化转型其实是用外来的思维调整原有习惯的进程。对一项技术合适与否、一项流程是不是应该保留简单下结论并不科学,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生产和管理方式都需要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变革和升华也常常以螺旋式取得。

 

“企业要真正走向数字化,需要所关联的产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往数字化的方向转变。”熊谢刚表示,越传统的产业越应该如此。

 

从另一角度,熊谢刚也提出了对服务企业的建议。消费互联网更习惯于从营销、获客等环节考虑,传统产业则会坚持认为生产、制造、研发、物流、原材料采购等是其根本。如果单纯用来自消费互联网2C的逻辑改造传统产业,那么势必会因为切入点和侧重点的不同而产生冲突。这也就意味着,诸多重生产的产业无法照搬互联网思维。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此同时,数字化转型已成大势所趋。企业对数字化转型又该采取积极抑或观望的态度?熊谢刚的回答干脆有力:“要考虑企业的多种因素”。

 

首先看企业规模。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对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敏感,因此先要保证生存;大中企业基础相对牢固,有更多资金和精力投入数字化转型。“在这个增量市场,企业需要把握平衡,一方面瞄准未来大胆创新,另一方面维持当前稳定和良性发展。”其次看企业的实际情况。此前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相对容易。

 

在熊谢刚看来,产业互联网保持创新活力和健康发展离不开人才。他说,只有掌握先进技术并对产业真正透彻了解的人才,才能将互联网的精髓和产业的实际紧密结合,并最终实现技术落地。


END


加入产业互联网雄鹰会

开拓人脉、链接资源、对接资本




热门文章



1.产业互联网头部企业开启“买买买”模式  能让慢生意加速吗?

2.黄奇帆:助推传统产业数字化,形成具有颠覆意义的产业互联网

3.B2B人必读:高瓴资本选择投资一家公司的四个维度

4.中央深改委会议通过重磅文件:鼓励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5.产业互联网上市公司哪家强 3家市值过百亿 仍有半数未盈利

6.新基建如何重塑新型供应链

7.产业互联网公司距百亿美金有多远

提醒:因为微信平台推送不再按时间排序,大家如果想经常看到B2B内参的文章,就赶紧星标⭐我们吧,在每次阅读之后点个『在看』,或者转发、评论、多多互动,B2B内参的推送就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内。

欢迎加入B2B内参组织的产业互联网优质收费微信群,与B2B及产业互联网企业家进行高品质交流,收费标准:299元/人,如需加群,请加微信:18201095032,请备注公司+职务+姓名。

致产业互联网创业者,如您需要对接股权融资、战略咨询、供应链金融资金,请加微信:18201095032,或把您的需求发到邮箱b2b_nc@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