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为什么现在赚钱越来越难?

2017-01-12 范棣 四海观察

对企业和个人来说,现在赚钱越来越难,这不单是一个社会普遍的感觉,也是宏观经济研究者和管理层的忧虑。究其原因,当然是因为经济增长低迷造成,但仅仅用经济增长低迷来解释是不够的。

经济增长可能出现双L型


不久前,厉以宁先生认为,有人认为经济衰退已经见底,经济增长拐点已出现,这个看法并不正确。经济低迷还有一个持续的过程,因为供给侧改革没有深入展开,经济结构调整并没有到位。

初看近几月的某些宏观经济指标似乎在好转,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房地产市场明显回暖。但事实上,正如厉以宁先生指出的那样,当经济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改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怎么可能回到健康的长期增长的轨道?

从2012年开始,我国的GDP已从两位数增长下降了约3个百分点,维持在7%上下。不出意外,2016年GDP的增长将会是6.7%。这是第一个L型,历时大约五年。我以为,接下来的五年,GDP增长可能出现第二个L型,这可能是一个低平形状的L型,经济增长将由上一个五年的7%左右,逐渐下滑至一个中低速增长的区间,很可能达到5.5%均值水平。

特别需要警惕的是,由于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美国的经济政策将出现历史性的重大调整,美国将大幅度地回归贸易保护主义和美国优先的策略利差,这势必将对中国的出口增长造成进一步的压力,同时,海外资本回流美国也将直接影响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经济增长。因此,经济上行阻力很大,而经济下行尚有空间。

事实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如果长期经济增长速度能保持在5%左右,哪怕是名义的经济增长,保持这个速率也并不容易,没有必要追求以往的业绩。


库存问题只是假象,

增量问题才是本质


关于经济增长低迷或者说经济衰退的原因,大家的共识是经济结构出了问题,换一句话说,是生产供给的结构出了问题。因此,今天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是,要进行供给侧的改革,具体来说,也就是所谓的去库存和降杠杆。

实际上,这个政策的立足点是对经济存量进行调整,是存量改革,并没有解决经济增量的结构调整问题。假定库存去掉了,市场出清了,是不是经济就回到了健康的发展轨道?短期看,肯定是。但如果经济增长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过几年我们必然又要清理库存,又要降杠杆。我们一方面在不断调整经济存量的结构,另一方面却每年都在产生新的过剩的存量。中国经济的问题当然与存量有关,但这只是表象,但本质主要是增量问题,换一句通俗的话,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过多的库存和过剩的生产能力,解决源头问题才是根本应对策略。



经济增长背后的主要问题

是扭曲的资本结构


15年以前,一块钱的信贷增量大约可以产生一块钱的产值,但今天约3块钱的信贷增量,才能产生一块钱的价值。过去二十年里,我们的货币资本的效率在不断递减,尤其是最近这5年。从表面上看起来,这很像是生产结构的问题,实际上这也的确是生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问题是为什么总是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结构不合理,调整经济结构,这些口号已经喊了二十年,为什么总解决不了问题?原因是什么?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的资本供给结构不合理。在扭曲的资本结构下,必然会产生出扭曲的生产供给结构,也就必然会产生产能过剩和债务过重这些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货币资本产出效率连年递减?是不是因为前些年的量化政策所致?是不是因为央行印钞机的工作效率太高所致?表象如此,但本质上这个问题正与我国的资本结构扭曲有直接的关系。从货币资本市场上看,资本结构扭曲主要有三大现象:

第一,在民企和国企这两者之间,民企的资本产出效率最高,但占用社会货币资本最低,国企占用社会资本资源的份额最大,但资本产出效率大约只有民企的一半。这好比两匹马,一匹马拉重车,但喂的少,另一匹马拉轻车,却死劲喂,肥胖的跑不动。此外,民企的实际融资成本也是国企的一倍。

第二,市场和民间大量的工商实体企业对创业和流动资本的需求已达到饥渴难耐的程度,民间借贷市场利息连年居高不下,保持在月息3分左右。但长期来,资本的增量并不是大量流向这些最需要资本的实体企业,流向这些最能发挥资本效率的地方,而是流向那些短期赚钱最快和短期赚钱最安全的地方。资本逐利的短期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在最近十年,货币资本主要进入三个领域:其一,是房地产业,致使全国房价高涨至脱离老百姓支付能力的程度;其二,是在金融衍生产品领域,这些年各种理财、基金、信托、资管计划等,如雨后春笋,但基本上玩的是纯粹的钱生钱业务,所谓的货币空转;其三,是资本流入股市。

第三,近些年,国内货币资本开始大量流到境外市场。我并不是说资本出国有什么不对,我想说的是这样一个问题:那些有钱在海外投资的企业正是那些在国内最容易获得资本的企业,它们只是把在国内资本市场获得的钱拿到海外去做投资,这从客观上加重了国内那些需要资本的企业的资本困境。


资本结构和产业政策脱节


对于货币资本来说,当然是要寻找高盈利高增长的资产标的。对于资本界来说,国内好的资产越来越少,这可能是现实情况。但为什么国内好资产越来越少?为什么国内市场培育不出较多的好资产?究其根本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正是因为产业资本无法流向那些需要资本进行科技创新的企业,而是流向了房地产和金融业本身。

中国的产业政策和资本结构是基本脱节的,产业政策是一回事儿,资本结构又是另一回事。中国的资本结构不支持产业结构向双创发展,不支持传统的产业向新经济转型,不支持中小企业向高端制造产业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

固化的资本结构是我国旧传统经济体制和制度的一部分,也是其最核心的一部分,这个核心部分不转变,不进行深度改革,整个经济结构就无法完成转型,而所谓供给制的改革最终也将是一副美好的但实现不了的愿景。



以民为本是赚钱的基础


还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就是,中国经济制度和政策的重心是以国为本,而不是以民为本。以国为本,是国家赚钱第一;以民为本,是百姓赚钱优先。我们知道,在经济上,所谓国家的概念其实就是政府的概念。以国为本的路线就是把政府做大做强,事实上这是这几十年来一贯的做法。如何把政府做大做强?历史上基本的方法有三条:第一条是重税和多费,我国综合税率在世界上一直排名靠前,税重费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民生,但在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实际支出,我们却大大落后于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第二条是把国企做大做强,这个不多说;第三条是政府全面干预市场经济,与民争利,哪里赚钱哪里就出现政府的影子。

政府的职责不是做生意,不是办企业,而是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特别在教育、医疗和养老这些领域,政府要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其它方面的事情应当交给市场。但是,多年以来,我们的政府只做几件事情,或者说主要做几件事情,其一是抓GDP增长,其二是做大做强国企,其三是大搞基本建设。这三件事情集中到一点,就是加大投资,并由政府为主导来加大投资,投资的资本来源靠银行信贷,其实是靠百姓的储蓄存款和增发货币。


经济高增长的大国为什么内需不足


中国有14亿人口,人均收入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按理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的内需完全可以支撑经济增长。但事实上,过去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主要依然出口的拉动,现在也依然如此。中国的制造业仍然主要依靠海外市场,一旦出口低迷,经济就低迷。

一个经济体量世界老二,增长率世界第一的大国,为什么自己国内的需求不足?中国人已经很有钱了,为什么消费不足?

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真正有钱阶层占我们总人口的比例可能不到10%。对于90%的人群来说,不是大家不想消费,或者没有什么可以消费,而是不敢消费。


资本两极分化造成财富效应递减


在经济不振的情况下,各地都需要钱,但另一方面,中国有钱的企业和有钱人却将大量的资本投到国外。我不是说,海外投资不对,而是说,相对于海外投资来说,国内市场可能更需要资金。

产业资本很难进入真正的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资本界的广泛支持,这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的支持。因此,中国的中小企业只能自己和自己在非常低端的制造和服务领域做残酷的价格撕逼战。最近有一个统计数据表明,在第三产业中,中国最大的行业是足浴和餐饮。餐饮毕竟是一个传统的行业,让人容易理解,但足浴的崛起却让人多少有些哭笑不得。

大资本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里,小资本只能干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资本两极分化是中国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财主多,企业家少


为什么现在赚钱越来越难?

我们回头看看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历史,什么人能够赚到钱,什么人赚不到钱?从这个最简单的社会实践中,就能反映出中国深层次的经济问题。

我这里说三个70%的财富现象。

第一,过去赚到钱的人里,有70%是“地主”,也就是靠房地产发财,这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郊区,还是在小乡镇,赚到钱的人一定是跟房地产有关。

第二,现在日子过得还比较滋润的企业家和商人里,有70%是财主,换一句话说,他们主要靠金融盈利,靠玩资本发财。过去赚了第一、第二桶金的人,如果还投资实业,大部分的人差不多已经返贫了。继续发达的人,大多数人是不是靠搞实业,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倒弄钱,吃利差,赚快钱,回避实业投资的风险。这些人都是守财奴,不是企业家,他们靠衍生金融行为来实现财富增值。

第三,真正干实业的企业家里,70%是苦逼。总体上看,他们基本都有大约九年的创业成败历史,其中大部分人都经历了人生痛苦的九年:创业三年,守业三年,败业三年。


对于中国那些赚到钱的有钱阶级来说,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地主、财主和守财奴,并不是真正的实业家、创新者和产业的革新者。从心态上看,他们只想安全地过幸福的出人头地的生活,他们不会冒任何投资风险。这些新地主或者资本家,对整体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一没有危机感,二没有改革的意识。 


致富要靠变革和创新意识


经济的转型,首先是观念的转变,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企业家精神的转变。没有这些转变,经济的发展战略、政策、企业和企业家的发展格局,都不可能实现转变。

今天的国际经济发展大格局,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层出不穷,这推动了产业的更替和变革,新兴的边缘行业和新的细分市场不断产生,因此,财富创造的机会很多。第二,是不好的一面,就是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增强。

未来经济世界发展大趋势,是新经济、新消费、新金融,这三驾马车统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总体上,机会大于威胁。如果我们没有创新、发展和变革的意识和担当精神,那么,赚钱将越来越难。


作者: 范棣博士,独立经济学者、资深投资专家、野外徒步探险爱好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