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你不知道的高校招生黑幕

2017-05-16 政经参考资料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记者 汤瑜


高校招生存在腐败,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但高校招生腐败究竟有多严重,迄今并没有权威的说法。尽管高考的严厉、象牙塔的崇高,使不少人留下大学校园是“净土”的印象,但监管上的漏洞导致高校招生中乱象频繁,致这片“净土”正在一点点地失守。


转学政策留下一个“口子”

去年1月,湖南大学被曝一次性接受17名外校研究生转入该校就读,被公众质疑存在“转学”腐败。随后,17名外校研究生被“退回”,但事件却并未画上句号,仍有诸多疑问待解。

面对网上如潮的批评,湖南大学称主要是学校对转学的“特殊困难”标准把关不严,并迅速成立调查组对研究生资料进行复核调查。

我国每年都有上百万名学生为考研冲刺,最终会有50多万名学生根据各自的成绩被相应的学校录取。但在统一的研究生考试和录取落定后,仍然存在一条曲径,那就是让已被录取的研究生重新择校——转学。

这是教育部第21号令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留下的一个“口子”。

2005年教育部发布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学生一般应当在被录取学校完成学业。如患病或者确有特殊困难,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学。

记者发现,管理规定表面上明确了转学的客观条件,但规定中的“患病”和“特殊困难”并不具体。“患病”需要经过什么级别的医院认定?“特殊困难”是指什么?由转入学校还是转出学校认定?相关疑问不明。事实上,这些制度的漏洞也正是招生腐败的根源。

2015年5月27日,教育部专门发文对高校转学工作进行规范,特别是对“特殊困难”进一步解读。比如,学生应当在被录取学校完成学业,如患病或者确有特殊困难,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的,可申请转学。其中患病学生需提供经转出学校、拟转入学校指定医院检查证明。“特殊困难”一般指因家庭有特殊情况,确需学生本人就近照顾的;研究生因导师工作调动或健康原因不能继续指导的,以及符合学校规定的其他情形。

此外,教育部还明确规定了10种情况不得转学,具体包括:入学未满一学期的;高考分数低于拟转入学校相关专业相应年份录取分数的;由低学历层次转为高学历层次等。

有专家指出,高校招生、学术等领域丑闻频出,根源在于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外部监督缺乏机制,滋生了权力失控的土壤,而转学黑幕只是高校腐败的冰山一角,如果缺乏严格的监管、公开透明的流程,再缜密的制度也挡不住四处乱伸的权力之手。  

正如中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斌指出,由金钱和关系铺就的转学捷径在业内已不是秘密,如此转学成为破坏教育公平的腐败温床,必须遏制。


自主招生的权力黑洞


另外,有这样一个部门,每个读过大学的人都和它打过交道,它就是“招生办”。

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的落马,揭开了高校自主招生的黑幕,舆论矛头纷纷指向自主招生,认定这是高校腐败的又一大漏洞。其实无论是高校还是地方,招生办的权力比我们想象的都要大。自主招生之外的招生腐败也一直都在上演。  

2015年10月,蔡荣生在南京市中级法院受审。检方指控,2005年至2013年间,他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以及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接受永华香港集团董事长王某等人的请托,在招录考生、调整专业等事项上为王某之女等44名学生提供帮助,非法收受王某等30人给予的财物共计2330万余元。

对于自主招生存在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张鸣表示,现在自主招生政策,是在计划体制上开了一个可以降分数的口子。也就是说,某些考生有特长,就可以以相当低的分数进这些大学。这样就形成招生双轨制,给低分考生展示特长的机会,也可以是走关系的机会。“某些大学,自主招生的口子开得特别大,一般重点大学自主招生比例,据说是5%,但有的大学可以达到15%。而所谓特长,又比较含糊,没有体育和文艺特长,有别的什么特长也可以。”他说。

在张鸣看来,双轨制就是腐败的土壤,即使里面的人原来不想腐败,想要钻空子的人也会想尽办法让你腐败。

一位参加过高校自主招生的学生向本社记者介绍,自主招生一般要求考生在某些方面具备突出的能力和特长。例如,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以及学科竞赛获奖等。但文学、艺术方面的才能很难量化,尤其是在面试环节,考官的主观判断对考生成绩的影响很大,一些对外在形象上有所要求的专业,也无法做到将评委与考生之间拉帘隔开,这样腐败就很容易产生。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曾炮轰自主招生,指出所有的自主招生都是有门槛的。在他看来,国外大学在国家统考基础上行使自主权且运行良好,这种做法在中国难以照搬。除了国外大学有高淘汰机制外,原因还包括国外的高中成绩单和专家推荐信的可信度比较高,人情因素在招生中起的作用很小,很少有家长为子女上大学的事,整天找校长和院长。


点招与补录多暗箱操作


 “点招”,是目前高校招生腐败中最为诟病的现象。虽然教育部已经明令禁止,但很多地方仍然存在。有媒体报道称,有些省份的点招市场明码标价,9万到100万不等。

所谓点招,是指由高校点名招收未上学校分数线的考生,但其分数一般过了省控线,如果能拿到高校的“点招”指标,依然可以被正常录取,点招进来的学生与正常录取的学生没有任何差别,录取通知书也是相同时间寄到,学籍都一样。

张笛就是一名“点招生”。三年前,她的高考成绩超过了该省本科录取线,但远低于她报考学校的本科分数线,结果没有被直接录取。“最后,交了4万元点招费,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她回忆,家人当时联系上省招生办一位工作人员,对方询问愿不愿意交钱上点招,会将其档案转入该校。虽说心里不踏实,但张笛不想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最后家人把钱凑齐交了。

用她的话说,如果家里没有“招生办”这层关系,她只能再复习一年。

曾在高校负责招生工作的林某向记者透露,点招其实就是学校的机动指标,一般为学校教授和省市部分领导干部子女预留的指标。即使考分没有达到相应高校录取线,如能获得点招指标,考生也可被统招录取。由于这部分对象每年都有指标,而他们不可能每年都有子女高考,所以部分指标就流向了市场,成为学校牟利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点招进来的学生与正常录取的学生没有任何差别。这也驱动不少考生上“点招”的原因。

林某还指出,如果地方“招生办”不转档案,高校“点招”就无法开展。因而“点招”越是严重的地方,当地的教育部门越难辞其咎。

此外,点招收费标准,根据学校不同,录取批次不同,专业不同,价格也不同,相比几年前大部分学校三四万的收费,现在学校的点招收费已经翻倍,而且还在不断涨价。

在高校“招生办”工作的王某告诉本社记者,每年高考录取结束后,由于招生指标未完成、被录取考生放弃等原因,一些高校会通过补录完成招生计划。虽然补录也有最低分数限制,但由于信息不公开、监管不够严,成为权钱交易的另一个重灾区。  

2007年高考后,甘肃考生黎某报考的第一批志愿为北京体育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但分数过了省重点线,没上国家重点线。

 “我爸联系了当地招生办主任,让他帮忙调剂一所学校。”黎某说,“招生办主任调剂权力还是有的,他要看省内哪些学校没有招够,还有名额空缺,再根据我的高考分数,尽力调到一所好学校。”

当年,黎某被调剂到西北一所大学就读。

除去点招、补录外,120%的投档比例,5%自主招生、提前录取、艺术或体育特长生招生,还有各种名目的加分,都被认为是高校招生中最容易滋生腐败的地方。


民办高校违规办学突出


去年8月底,正值开学季,200名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大专学生,在大理分校各自完成2至3年的学业后,准备返回昆明校本部准备继续完成学业时,却被告知学籍不在校本部,而是远在文山的三鑫职业技术学院。“没有学籍就像没有身份,两年学白上了。”不少学生感叹。

此事件,再次将民办高校、职业院校的招生乱象展现在公众面前。

学籍“掉包”事件引发纠纷后,云南省教育厅调查证实,该事件是由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与大理农业学校违规合作办学,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和云南三鑫职业技术学院不严格执行国家招生政策、违规招生引起。

这也是民办高校违规合作办学并私下调剂学籍的典型案例。

国家为了支持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先后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教育主管部门也配套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依法办学画好了“红线”,但问题仍屡屡发生。

实际上,民办高校、职业教育领域存在乱象由来已久。早前就有媒体报道,在普通高校扩招和生源减少的背景下,部分民办高校、职业院校出现篡改考生志愿的现象。合作办学中的违规现象也是突出问题。现在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招生计划完成率与学生报到率低,招生老师就使出浑身解数招更多学生来补足,一旦指标完成不了,一些人就打着合作办学的名义把指标倒卖给其他学校。

另外,一些民办高校虚假宣传,夸大办学实力,甚至在招生简章上把专修、研修、职业的字眼拿掉,让学生和家长很难分辨出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学校。

类似事件暴露出的是一些民办学校招生失序、管理混乱的问题,深挖下去,其背后是监管的缺位。

对于民办高校、职业院校乱象要想根治,在教育学者熊丙奇看来,必须确保法律规定有效执行,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监管责无旁贷。而对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的深层次的制度性问题,则需要有关部门尽快研究解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