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维族人的名字为何喜欢叫“买买提”“艾买提”?

2017-06-21 老杨 政经参考资料

作者:老杨,来源:老杨杂谈。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


维族人和回族人都信奉伊斯兰教,但是维族人和回族人的族源确实完全不一样。历史上新疆的维族人基本都是居住在南疆,维吾尔族的祖先可以上溯到唐帝国时期称雄于蒙古高原的回纥,回纥是铁勒一部,属突厥,铁勒的祖先在汉史里又称高车,丁零。回纥在突厥之后,占据了整个蒙古高原,阿尔泰山,并与势力延展到河西地区的吐蕃进行反复争夺,788年回纥改称回鹘,取义为“回旋轻捷如鹘”。



   

回鹘的全盛时期为八至九世纪。回鹘以外蒙古鄂尔浑河河畔为核心,势力进入天山地区和中亚。回鹘后期汗国衰败,最终被源起叶尼塞河的黠嘎斯所灭,国破后的回鹘人向西,向南迁,到吐鲁番附近的被称为高昌回纥,到达河西走廊的被称为甘州回纥,这甘州便是现在甘肃的张掖,高昌回纥最终归顺了成吉思汗,而甘州回纥被西夏所灭,南迁到敦煌又被称为沙洲回纥,后来在塔里木盆地南部又出现了黄头回纥部。


在成吉思汗时期,这个黄头回纥部被称为“畏兀儿”,这个黄头回纥应该就是高昌回纥,沙洲回纥的后人,而黄头回纥后来迁徙到了河西走廊停了下来,进一步和当地的土著人在血缘上,文化上进行融合,这些人种也包括外来的吐谷浑,吐蕃等,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裕固族。



   

还有一支西迁的回鹘人进入中亚地区,和先于他们进入这一地区突厥葛逻禄等部汇合,因居于葱岭,也称葱岭回鹘,他们成立了喀喇汗王朝,其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塔里木盆地的中西部、伊犁河流域和巴尔喀什湖以东、楚河流域和伊塞克湖、河中地区的东部,也就是说其疆域包括新疆的中西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的东部,阿富汗的北部,哈萨克东南部。


喀喇汗国后受到左邻波斯萨曼的圣战名义的不断侵略,为使萨曼王朝没有侵略的口实,经过喀喇汗王的努力,汗国游牧民全部皈依伊斯兰教,从此回鹘人从佛教转为伊斯兰教并也像萨曼王朝一样对外进行圣战,首当其中的就是汗国近邻于阗国,在反反复复的争夺中,于阗最终被征服,塔里木盆地开始了伊斯兰化,佛教香火断绝,钟鼓噤声,佛教文化在兴盛了1000多年之后,于11世纪彻底败落了。




   

喀喇汗朝是突厥地面上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朝代,对伊斯兰教义的扩散有着很大贡献,喀喇汗后期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突厥前辈们,塞尔柱突厥帝国所侵扰,到了黑契丹,也就是耶律大石率领的契丹大军到来之后,人们再也听不到喀喇汗的消息了,喀喇汗朝的后人们留在了塔里木盆地的西部,与当地的突厥长期生息,他们应该就是维吾尔族的族源来历。 




那么维吾尔的族名又是怎么来的呢?如果说高昌回鹘是“畏吾儿”,那么他们后来就是甘州回鹘,再然后就是现在的裕固族,于阗的李氏也是回鹘,可是他们从没有被称为“畏吾儿”,他们最终消亡于中亚的喀喇汗的圣战中,可是喀喇汗王朝是葛逻逯,是突厥,那么随后定居在中亚的则是乌兹别克人,也是突厥,或突厥蒙古,突厥粟特,那现在的“维吾尔”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前年在乌兹别克的铁尔梅兹遇到一位朋友,说得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他说乌兹别克和维吾尔能相互听懂80%,交流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如此想来,真相应该就很明白了,几百年前,乌兹别克人从费尔干纳跑到喀什噶尔,生活在新疆南部库车,喀什噶尔,叶儿羌,和田等地方的压根就是乌兹别克人的后人,几百年过去后虽说在语言上有些许变化,但是相互听懂百分之七八十却是完全不费力的事情。



   

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同属中亚的穆斯林,为什么新疆的人名有很多叫买买提,艾买提,而其他伊斯兰国家却没有这么叫的,他们的名字里有的是默罕默德,艾哈迈德,事实上,买买提就是默罕默德,艾买提就是艾哈迈德,阿不都热西提就是阿卜杜拉,司马义就是伊斯梅尔,赛福鼎就是赛义夫丁,原来都是一家人,可是,穆斯林名字的翻译上的细微差别体现的却是良苦用心。


我的维吾尔朋友这么对我说“以前生活在新疆的人,都是按照地区称呼,譬如和田人,叶城人,喀什人,没有维吾尔族的民族概念”,那么就是说,“畏吾儿”这个在元宋之后就消失的称谓在六百多年后又被人从故纸堆里面挑选了出来,再修改了一下,称为“维吾尔”,如此一来,一个民族整体意识反而被塑造了起来,行到今日,已经根深蒂固。




新疆维吾尔族起源及名称的来历


来源:微新疆(V_xinjiang


  维吾尔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今天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现代维吾尔族是经过漫长的民族融合与发展而形成的,同我国许多历史悠久的兄弟民族一样,她在历史上曾有过各种不同的民族称谓,直到1935年才开始统一使用"维吾尔"这个汉译名称。“维吾尔”是维吾尔族自称“Uyghur”的音译,具有“联合”、“同盟”(拉施特《史集》第1卷)和“凝结”的意思。在我国历史上,历代汉文献对维吾尔族的称谓,在书写上,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公元4世纪《魏书高车传》中出现的“袁纥”一词,指的是高车部落联合体中的一个部落。是至今所看到的对“维吾尔”的首次汉译写法,同时期还有写作“乌护”或“乌纥”的。到6-7世纪的隋、唐之际,汉文献多把“维吾尔”写作“韦纥”。对此,《新唐书回纥传》说:“袁纥者,亦曰乌护、曰乌纥,至隋曰韦纥”。唐朝中、后期,又写作“回纥”,据说是韦纥联合铁勒诸部中的仆固、同罗、拔野古等脱离突厥统治后给自己新组成的联合体所定的汉文名称。788年(唐朝德宗贞元四年)时,回纥统治者取汉文“捷鸷犹鹘然”之意,提出把“回纥”二字改写为“回鹘”,经唐王朝同意后正式启用,从此一直到13世纪70年代(元朝初年),汉文史籍又写作“回鹘”。元、明时期,汉文史籍一般写作“畏兀儿”,有时也写作“畏吾儿”。17世纪中期清朝统治全国后,因为内地人把伊斯兰教称为“回教”,而维吾尔族这时已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因此汉文史籍中多把维吾尔族称为“回”、“回子”或“回民”。不过,为了与同期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相区别,有的文献中便根据维吾尔族宗教人士头上戴有用白布绕成的帽子这一特点,称为“缠回”。同时,又因为维吾尔族在清朝统治新疆前已经在天山南北生活,因此个别汉文献中也把维吾尔族写作“土回”,而把后来到新疆生活的内地回族称为“汉回” 或“客回”。


  民国时期称维吾尔为“缠回”或“缠头”(此义的的确确有歧视的意思,是说维吾尔族与他们头上包裹的头巾一样非常难缠、讲不清道理。新疆人尤其是老新疆人知道这个意思,内地人或现代的许多人新疆人已经不知道了。甚至有人还对这个称呼表示赞同。),维吾尔人民非常不满这样一个名称,所以,维吾尔族中清未唯一读汉书的秀才郝登榜(维文名努日伯克,历任县长)将其译为“威武尔”(清初有人译为“威乌尔”)。1934年秋天,新疆维吾尔教育促进会成立,何语竹陪同盛世才参加成立典礼,该会将维吾尔译作“威武尔”,并称“新疆威武尔教育促进会”,何语竹认为这个译法是自尊还是自傲,不得其解,就向盛世才讲了自己的感受,盛世才也有同感,并让反帝会研究一下。不久,新疆维吾尔教育促进会呈请省政府备案,并请将“缠回”改成“威武尔”。省政府当以改变民族惯称,事关重要,为着重起见,盛世才在省府会议上提议指令反帝会研究讨论呈复,再作决定。


  反帝会接到省政府指令扣,由何语竹主持召开反帝会常委扩大会议,除反帝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及各部正副部长参加外,还邀请各族知名人士参加,对省政府的指示进行讨论。会上,首先由教育部副部长包尔汉简介维吾尔族的历史。然后进行讨论,与会者相继发言,各抒己见。教育部长徐廉在发言中指出:威武尔固然好,但不如换成维吾尔较为合适。因为它表示维护(维)我们(吾)和你们(尔)。它不仅包括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的关系,还标志着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建设新疆,保卫新疆,打倒帝国主义。经反复讨论,一致认为用维吾尔汉译名称,译音准确,涵义深远,颇为妥切。最后一致通过,并决议以此呈复省府督署审核。(何耿光:《关于维吾尔族汉译名称问题》,《新疆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省政府审核后发布:


新疆省政府令改缠回名称为维吾尔布告


  该布告全文如下:


  查汉(西历前206-后219年)唐(618-905年)把居住天山南路的人民,给于种种名称。清朝(1644-1911年)都把他们叫做缠回。新疆威武尔教育促进会呈请本省府正式把缠回改用具有雄武意义的威武尔一名称。本省府查关于新疆种种书籍,都用畏兀尔一词,此名称含有畏惧之竟,或原系名其种族一部分之称,有以偏概全之嫌。一个民族改变名称这样的大事,不便随便沿用。兹经本府第三次会议,通过用维吾尔三字,此名称狭义言之,为保护自己民族之意,广义言之,为保护国家之意,与威武尔一称亦无冲突处。顾名思义当生爱国家爱种族之观念。且用此三字译维吾尔之音,亦较其他字为妥。故以后改称缠回为维吾尔,禁用畏兀尔、威武尔等名称。特此布告全体人民知悉。

边防督办 盛世才

新疆省主席 李 溶

新疆省副主席 和加尼牙孜


  无论维、汉,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少之又少,可大谈民族文化、大谈民族文化的差异的人却多之又多,可在这段尘封的历史了解的人有多少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