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在这个地方,你的财产可能被随便没收……

2017-09-13 政经参考资料

商业电影《战狼2》风靡全国,非洲再次吸引到千万国人的眼球。


该影片给国内朋友塑造了关于非洲的两个印象:非洲“很安全”,同时又“很不安全”。二者看似相互对立、实则互有关联。


“很不安全”很好解释,大家都知道,这个地方动不动就喊打喊杀,一言不合就开战!


“很安全”则来自影片赋予的“中国光环”:国旗的魔力、“大护照”的护身符作用、以主角为代表的靠“一身武功”保护国人安全的英雄壮举……揣着如此之多的“法宝”,即便有危险,又算什么呢?


电影总归是电影,笔者致力于非洲研究许多年,实际上,这片土地既没有电影画面呈现出的那样恐怖,也确实不是那么安全。在非洲经营和投资,需要注意安全、规避风险。


但是,这“风险”究竟是什么?应该如何保障安全?


文 | 陶短房 

来源:瞭望智库


1

身患“动荡后遗症”的非洲





动荡的非洲大陆


非洲曾被称为“政变之洲”。


冷战结束后,乱局有所改善。但是,近年来有些国家仍不断发生政变。


其中一些政变发生后,地区局势会迅速稳定下来,如几内亚比绍。对于这类地区,我们不能安于暂时的平静,以为从此高枕无忧,须在投资、经营活动中充分做好预估和打算。


在另一些国家和地区,政变造成了持续的“动乱后遗症”。


*由于和索马里存在领土争议,埃塞俄比亚欧加登地区在1964年和1977年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战争,至今战乱频仍。2007年4月,这里曾发生武装团伙袭击中国油气勘探机构的事件,造成74人死亡。


*苏丹达尔富尔地区至今尚未实现和平,南苏丹地区虽已实现和解,但区内武装冲突不断。


*在西非尼日尔-马里-毛里塔尼亚沙漠地带的图阿雷格游牧部族区,地方分离主义组织和“基地”分支经常组织针对外国人和军事目标的武装袭击。不久前,5名法国人和1名中国工程师相继在尼日尔北部被劫持。


*在石油大国尼日利亚,盛产石油的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是昔日“比夫拉内战”的战场,地区民族矛盾至今尖锐,针对石油开发的武装暴力事件每年都会发生很多次。中国在当地的石油经营企业曾几次遭遇绑架、破坏等暴力事件。


*近年来,北方穆斯林地区因“基地”势力的渗透,爆发了几次教派冲突、甚至武装叛乱。在北非马格里布国家(尤其阿尔及利亚境内),“基地”分支势力雄厚,行动凶残。他们经常袭击平民目标、制造恐怖气氛,屡屡和当地军警发生激战。中国在当地的建筑企业也曾遭遇危险。


*刚果(金)东部、靠近大湖区的基武等地区矿藏丰富,危险丛生。卢旺达叛军“解放卢旺达民主力量联盟”(FDLR)的武装和当地“马伊-马伊”民兵(Maï-Maï Cheka)曾多次威胁要“赶走外国人”。不久前,这里爆出震惊全球的“北基武群体强奸丑闻”——被武装分子强奸的当地村民超过500人!驻扎在附近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对此束手无策。



2

在“重灾区”如何化险为夷?






对于这种存在“绝对安全”问题(是指不以投资经营者的意志为转移的、系统性、普遍性的安全问题,涵盖了政局不稳、战争、动乱和政策性风险等诸多方面)的地区,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避险措施。


第一,在当地军警实力强大、政府有能力提供保护的地方,应尽量争取政府的保护。比如,中国企业在阿尔及利亚的几乎所有政府工程都配有武装保卫,实行全封闭管理。这种周到的保护辅以安全教育、严格纪律,可以将危险系数降到低点。


第二,有些地方军警实力孱弱,政府缺乏保护能力,但具备特殊条件,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安全保障。这种情况,可以在充分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切实获得保护的前提下,有选择、谨慎稳妥地开展业务。


在刚果(金)的卢本巴希等矿藏丰富、安全形势复杂的地方,一些中外企业通过联络维和部队、雇佣熟悉当地情况的专业保安公司等方式对作业区和办公区、居住区实施有效保护,效果比较理想。


当然,这种方式仍是“火中取栗”,必须格外注意安全,切忌随意走出“安全区”。


第三,某些地区安全局势时紧时松。在尼日利亚三角洲地区,跨国石油公司往往在紧张时暂停经营,等到缓和时重新投产。这样做虽然会造成一些经济损失,但从整体来看,得大于失。


第四,对于安全形势始终严峻的地区,必须果断“离场”以避险止损。1972年,美国Tennaco石油公司率先发现埃塞俄比亚欧加登地区的油气资源,打了8口油井。但是,权衡利弊之后,他们主动放弃了开采。


此后38年,欧加登地区安全局势始终不见好转,欧美油企将其视为禁地。虽然当地政府屡屡以优惠条件组织招标,但是这些企业几乎从不参加,不仅仅是因为动乱。


实际上,一些新独立的非洲民族国家都曾没收过外国资本和企业(几内亚、安哥拉、莫桑比克都曾这样做过),在这样的国家投资,一旦遇到这种变故,损失几乎是100%!


近年来,这种事少了,但风险仍然存在。


不久前,英国BBC和天空电视台曾报道称,津巴布韦有意“没收”外国股本。后证实为误传,但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虚惊。


这类风险往往有政权更迭、经济崩溃等前兆,外国投资者只要关注时事,及时避险,还是可以逢凶化吉的。


另外,也存在一些政策性风险,如提高关税、限制某些投资和经营方式等。但是,这些政策从酝酿到出台,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只要经营者保持耳聪目明,预警时间还是有的。



3

真的有“比较安全的国家”吗?






如今,各种形式的媒体上都充斥着这样的说法——“非洲比较安全的国家”、“非洲比较安全的城市”、“非洲比较安全的社区”。


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负责任地讲,真的很难说。


如前所述,非洲最大的特点就是社会发展结构不平衡和社会生态复杂,有许多需要特别注意的具体问题,同一地区、同一形势,对某人、某公司可能很安全,但对另一些人、另一些公司则意味着危机四伏。


在西非,贝宁被公认为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市场相对规范、对外国人较为友善,与周边的加纳、尼日利亚等国相比,是容易“讲道理”的地方。


然而,远的不说,进入21世纪的这十几年来,当地商会至少掀起了针对中国供应商的三次“大行动”。


以纺织业为例,在这三次“大行动”中,中国公司先后丧失了零售权、单包批发权和5包以下批发权。而当地海关的清关价格也在这种市场波动中坐起“过山车”,最高清关价竟是最低清关价的300%!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是贝宁政局发生的两次剧烈变化。


先是左翼的前军事强人克雷库(Mathieu Kérékou)利用部分当地人对贪腐的不满上台,并“随手”收拾了在他看来和前政府关系密切的中国商人。


其后,右翼的博尼(Thomas Boni Yayi)和代表棉花富豪利益的塔隆(Patrice Talon)联手击败克雷库。后来,这俩人又闹翻了,塔隆再击败博尼。上述两人在对待外国进口商问题上意见不一,且都和纺织等攸关中国进口商命脉的利益集团关联甚密,“翻烧饼”似的改变相关政策在所难免。


要是能搞清这里边的前因后果,经营者就可以未雨绸缪,规避掉“相对危险”,寻找属于自己的“相对安全”。


反之,如果连“地雷”在哪里都弄不清,自然就无法躲开“地雷”。对这样的人来说,即便在“相对安全”的地方,他所面临的也只能是“绝对危险”。



4

要想安全,得跟变色龙学!






近期,西非马里巴马科、布基纳法索瓦加杜古接连发生了几起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案,袭击目标都是专为外国人开设的“夜生活区”,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和重大国际影响。


这些“外国人专区”戒备森严、保护周到,原本被认为是“最安全的地方”(事实上,许多“攻略”上至今这样标注)。


* 2015年马里的“11.13”丽笙酒店袭击案,袭击目标丽笙酒店位于马里市中心,附近驻扎着联合国和多国维和部队,被公认为“马里最好、最安全的地方”。然而,恐怖分子的处心积虑和警戒方的一时疏忽,酿成了22人死亡、9人受伤的惨剧(除两名歹徒外,死者分属6国,包括3名出差的中国公民)。


*布基纳法索瓦加杜古2016年“1.15”卡布奇诺西餐厅袭击事件(20死15伤)、2017年“8.13”伊斯坦布尔咖啡餐厅袭击事件(18死),两处遇袭地点都是“攻略”隆重推荐的对外国人安全区,两者相距只有区区200米之遥。


总之,虽然非洲国家的“外宾区域”比较安全,但倘若当地存在较猖獗的恐怖主义组织等势力,这些“相对安全区”就会变得“最不安全”——肇事者会不惜一切代价“上头条”,这是他们的“生存刚需”。


一位马里商会的朋友曾对笔者的助手坦言:外来者要想在非洲任何一个社区获得“相对安全”,就要有“变色龙的功夫”。


在非洲热带地区,五色斑斓的变色龙很常见,这种冷血爬行动物可以在短短十几秒内把自己的肤色变得和周围环境如出一辙。


这并不是要大家朝秦暮楚、不讲原则,而是说,你必须具备快速“融入当地社会、不被视作刺眼的异端”之技能,这样才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5

入乡随俗很重要!






在非洲,不熟悉当地情况、不尊重当地风俗,意味着缺乏对风险的清醒认识,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而言,这都是极度危险的。


非洲国情跟我们很不同。


首先,非洲是“部族的非洲”,许多国家农村与城市、外地与首都之间的矛盾都十分尖锐。


一个外来投资者和中央政府、和上层关系越密切,和地方的关系往往就越糟糕。许多矿企都在首都以外,这些地方的民众认为:采矿收益都由中央和外国人分享,当地白白损失资源却得不到收益。


如果应对不当,极可能引发危险。


对这种“相对安全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莫过于让当地人感到你的企业在为他们造福,多给当地人提供就业机会是最务实也最有效的方法。发生矛盾后,要多尝试和当地人沟通,少动用“上面的人”、避免使用武力,都是降低风险系数的良方。


其次,把自己和当地社会隔绝开,看似“安全”,实则更容易产生误解、引发危险。


去年8月,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郊区埃苏亚区,中国家电商铺经营者和当地人发生口角,引发斗殴,导致多家中国店铺被焚,双方均有人受伤。


事后,当地居民对《阿尔及尔自由报》抱怨,这些中国人不尊重当地习俗、和当地人缺乏来往,也不热心社区事务,是“外人”,因此一点小事就很容易引发大误会。


非洲人较重视社区和感情交流,要避免这类风险,一方面,要入乡随俗,多跟当地人交往,不能流露出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另一方面,可以在当地做点好事,如参加社区修路、为当地小学和体育场捐款等,可以在无形中消除隔阂,减少自己的危险系数。


第三,要低调!


非洲一些大城市(如拉各斯、黑角、阿克拉、约翰内斯堡等)治安状况不佳,犯罪率较高,经营者的人身、财产均得不到安全保障。在这些地方经营,要做到不招摇、不露富,尽可能地“本土化”,如穿当地人的服装、雇佣当地司机和门卫等。


非洲人有许多独特的习惯与风俗。


一些穆斯林笃信宗教,礼拜、守斋雷打不动,如果企业的工作安排影响了他们的“宗教自由”,又没能用他们能够听懂、接受的语言及时进行沟通,即使最本分的员工和邻居,也可能翻脸,变成针对这些投资者、经营者的“危险因素”。


非洲许多地方的员工性格开朗、体力充沛、感情真挚,但不善理财,也不愿意多劳多得。与赚钱相比,他们更看重闲暇时间,因此,对限制自由的封闭式管理、强制性加班十分反感。如果企业没能察觉、理解这个情况,而一味照搬国内管理模式,就很可能激起当地员工反感,甚至弄出安全隐患。


非洲还存在着建材市场大起大落、消费品市场容易饱和、系统性金融贸易诈骗等安全风险。


由于建材自给率低,阿尔及利亚等大规模铺开政府基建项目的国家,都曾不同程度出现部分建材供应短缺、价格骤升,造成建筑成本大幅上升,最终导致承包商严重亏损的问题。系统性金融贸易诈骗,则包括起源于尼日利亚、蔓延西非和南部非洲多个国家的“419金融诈骗”和“西非式信用证骗局”等欺诈手段。只要做足功课,认真总结自己和前人的经验、教训,是不难识破和规避风险的。


总的来说,与冒冒失失的“愣头青”们相比,熟悉当地情况、了解当地习俗、融入当地生活的外国投资者,总能在存在种种风险的地方获得最大程度的安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