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北大女生一个月就辞职,是矫情吗?

2017-09-19 政经参考资料

作者:张丰  来源:冰川思享库(ibingchuansxk)



即使处在就业食物链的顶端,北大才女仍然感受到了压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最近,一篇《一个月就辞职:一个北大女生的求职悲欢》的文章不同寻常地在网上疯传。


长达1.7万字,文风絮絮叨叨,很不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风尚,但是这篇文章的阅读量早早突破10万+。

 

女孩子的“悲欢”,看上去只是一种幸福的烦恼。北大硕士毕业,毕业论文也获得了优秀。在腾讯实习两个月,据说在内部BBS上算是网红,留在鹅厂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因为男朋友在网易杭州公司工作,她最终离开了腾讯。

 

接下来的情节很多毕业生都熟悉,经过了辛苦的校招和一些面试失败,最终她进了浙江银行的总部,也就是她工作一个月又辞职的地方。但是她发现自己并不喜欢银行的工作,还是心系互联网企业,最终她辞职了。


在爱情和事业的纠结于考验下,她又经过了一些“悲欢”,结尾是大团圆:她就要去网易上班了,在西湖边,她发现心如止水,爱上了杭州这座城市。


▲《一个月就辞职:一个北大女生的求职悲欢》截图


这给人一种感觉,北大女硕士只是站在高高的食物链顶端,卖弄一下自己的矫情。


北大高材生,经济学硕士,从鹅厂到银行总部,再到网易,这种求职旅程,怎么看都是高处的体验。如果这也算心酸,那投了100多份简历,却因为非985毕业简历直接被丢进垃圾桶,一次面试机会都没获得“简历帝”,又该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呢?


又要大公司,又要带着老公一起飞,这不就是不作不死么!

 

但我相信,这个女孩的烦恼和体悟都是真实的。她絮絮叨叨写那么长的求职感悟,也不可能纯粹为了卖弄,而更多是真诚地想和大家分享人怎么作出抉择,又如何突破职场的瓶颈。至于她自带的北大光环,即便亮瞎了许多人的眼,那也不是刻意的。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既要为失业的人找到养家糊口的工作而鼓掌,同时也应允许优秀的人才寻找更优秀的平台。社会只有分工的不同,这句话即便是认为北大女硕士矫情的人,大概也不会相信。


一个哈佛、剑桥毕业生,你觉得他会愿意去车间当一名蓝领吗?一个北大女硕士,把她放在街头散发小广告的位置,你觉得合适吗?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话没毛病。


但这里想说的是,即使处在就业食物链的顶端,北大才女仍然感受到了压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她曾为了应聘一个职位,临时突击看了6本相关书籍,制定了一个详细的“作战方针”。在一个游戏环节,她主动出击,争取主动,并成为了一群面试者中的“领导”。第二轮依然顺利,这让她更加自信,但是却在最后一轮,莫名其妙地败下阵来。


这篇文章得到大量转发,说明大多数读者所感受到的并不是一个名校高材生的矫情,而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就业压力,以及通过北大女硕士的求职经历,看到了这个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曾看过一些年轻人的简历,他们大多非常优秀,经历丰富,证书齐全,学业优秀——这让我想起自己大学毕业时简历还没办法写满一张A4纸,在惭愧和羡慕之余,又深感年轻人求职的不易,大家都太优秀了,仍然有不少人要被刷下来。


▲当代大学生中,就业是一道必须要经历的坎


这种焦虑在另一个故事中体现的更明显:一位女博士,本科毕业时本来有一份好工作,为了提升自己,她辞职后又读了硕士博士,如今却面临着求职的困境,要找到当初那样的好工作已经不可能了。


时代似乎真的像洪流一样滚滚向前,稍不注意就被耽搁在岸边,失去自己的节奏了。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种就业的焦虑就普遍存在了。但是,我们今天在就业中所感受到的挫折,可能与过去不同。我们正处在以移动互联网驱动为核心特征的所谓“新经济”中。很多行业都处在变动中,所谓“好工作”的概念,和过去有所不同。

 

北大才女辞掉的那份银行工作,在10年前确实是人人羡慕,在今天,银行业也岌岌可危,很多银行都在裁员。她更喜欢互联网,因为互联网这个行业,才是时代的风向标,它似乎永远都是新的,都在革新。


只有站在引导时代潮流的一方,才不会被潮流拉下。

 

这种新经济的一大特征,就是大多数都会有一种“无用感”。每一个人,都感觉自己在未来有被社会淘汰的可能。两年前还稳定的工作,转眼就会遇到裁员;个人辛苦学习所获得工作技能,很快就会过时,要重新学习。


以我所在的媒体行业而言,四十多岁的报纸老编辑,可能不得不躲在电脑背后,以一个“小编”的口吻卖萌,努力获得用户的认可。这样的场景怎不让人心酸。


▲新经济特征下,多数人在职场上会有“无用感”


对大多数来说,过去那种在职场的安全感不会再有了。即使在鹅厂或者阿里这样的企业工作,也很少有人能有“在这里干到退休”的想法。


媒体、企业和个人,共同打造一种新的职场文化,要求我们必须“面对未来”,必须“发掘潜力”,必须“把过去清零”——我们从这种文化里得到的只有恐惧,而失去的是整个“昨日的世界”。


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即便是人人羡慕的北大才女,依然摆脱不掉这种“无用感”。这就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时代变局,不仅是就业环境改变了,这个社会的职业观念、职业伦理、职业道德都在发生根本的变化。


过去提倡的那种“埋头苦干”“重要的是把事情做好”职场哲学,似乎失去了市场。我们甚至必须重新定义“工作”的意义。工作意味着什么?它只是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吗?人应该爱自己的工作,但是谁又来抚平被工作抛弃所带来的伤口?


这些问题,可能让人猝不及防,却又必须作出回答,以及作出选择。


北大女硕士最后入职网易,只能算是获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在短暂的欢欣之后,她必将是新一轮的焦虑。在这个要求时刻清零和面向未来的时代,我们已经没有“赢家”的概念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