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乾隆皇帝的祖宗是日本人?

2017-09-23 政经参考资料

中国封建王朝走上穷途末路之后,日本人对“天朝上国”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不仅自诩“神州”,还为爱新觉罗氏一族找了个日本祖宗。


虽然对这块“大肥肉”垂涎三尺,但是唇亡齿寒的道理,日本也有人懂。


于是,他们浩浩荡荡的掀起了一股联合中国、抗击欧美侵略者的运动……


文|陈忠海 瞭望智库特约研究员

本文来源:瞭望智库(zhczyj)


近代,欧美列强气焰正盛,侵略者携坚船利炮踏足亚洲,为所欲为;大清帝国日薄西山,面对破碎的山河,无可奈何。


几千年来偏安于东亚岛国的日本人不免胆颤心惊,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也懂,有识之士开始苦苦寻找对策。


有人认为,日本应该联合中国共同对付欧美列强。有段时间,“联华”主张势头更猛,还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攘夷”运动。


那么,这条联合中国对抗欧美侵略的道路为啥被抛弃了呢?


1

从把中国称为“夷狄”说起




日本人曾经长期对中国怀有一种仰慕和憧憬的情感,他们称中国为“中华”、“中国”,视中国为文化故乡,是“四海之师国”,认为日本不如中国,感慨岛国贫瘠、“东海不出圣人”。甚至长期以来,统治者以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作为自己政权合法性的来源。


直到中国封建王朝走向颓败,以“兰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化逐渐在日本传播,中国在日本的影响力不断下降。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惨败之后,日本派出各种考察团亲赴中国进行实地调查,得到大量负面观感。


由此,有日本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清朝政府不再是“华”,而是“夷”,日本保留的儒教传统最深厚,日本应该成为新的“华”。


1669年,日本学者山鹿素行在《中朝事实》一书中把日本视为“中国”,而把中国视为“外邦”。


德川光圀(江户时代的大名、《大日本史》作者)认为,日本天皇制一脉相承、万世一系,这种国体优于王朝更替的中国,所以日本更配称“中华”。


儒学家浅见絅斋呼吁:日本人应该把本国称为“中国”,把中国称为“夷狄”。


19世纪初,著名的布衣学者佐藤信渊《宇内混同秘策》一书的序言中说:“我皇大国乃大地上最早成立之国,为世界万国之根本。根本一旦有序,则全世界应悉为郡县,万国之君应皆为臣仆。”


2

日本人是清朝皇室的祖宗?




不仅如此,日本人还为爱新觉罗氏一族找了个日本祖宗。


江户时代,日本流传着一个著名的谣言。


他们说,在乾隆皇帝的御文中,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祖传朕之先祖本姓‘源’,讳‘义经’,世出‘清和’,故国号‘清’。”


按照他们的思路,清朝国号来源于日本清和源氏,满清皇族的祖先是日本人源义经(日本平安时代末期的名将、12世纪日本的传奇英雄,日本源氏家族的重要成员)!


这事着实让人匪夷所思!


后人查遍清朝档案,也没有找到乾隆皇帝写过这样的话。


可是,日本人表示深信不疑。


晚清时,中国商船“得泰号”来到日本长崎,船主刘圣孚就想跟日本人野田希一辩驳一下这个关于满清皇帝起源问题。


野田希一故意问:“贵邦太祖出于何州?”


刘圣孚不好说满清先祖来自关外,就含糊道:“出于江南。”


没成想,这个说法没能糊弄住这个日本人。


野田希一对中国历史很了解:“吾闻贵邦太祖起于长白山下,不知此山在江南何州?”


刘圣孚被弄了个大红脸。


野田希一接着说:“世或称贵邦太祖为源判官后,不知贵邦有传之者乎?”


注:“源判官”说的就是源义经。


3

趁火打劫:满洲是谁的?




日本国内主张对中国强硬甚至侵略中国的声音四起。他们认为清朝已虚弱到“人人可欺”的地步,以日本现有的实力,征服中国不在话下。


德川幕府末期的学者佐藤信渊宣称:


*上天赋予日本兼并亚洲各邻国的“使命”,日本是“天地间最初成立之国,为世界万国之根本”,全世界都应该“为其郡县,万国之君皆可为其臣仆”。为实现统一万国的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征伐中国。


*中国满洲与日本的山阴、北陆、奥羽、等隔海相对,距离只有800多里,顺风举帆一日一夜即可到达,攻占满洲后“支那全国之衰败必当从此始”。


关于中国,他还有一些“独特见解”


*“满洲”并不属于中国。


*“满洲人”与“支那人”不同,双方矛盾很深,而且性格、做事方式等也有很多不同。比如“满洲人”性子急、没有谋略,而“支那人”怯懦、容易忧虑。


*可以利用双方的矛盾,用“满洲人”对付“支那人”。


1855年,日本被迫开国。吉田松阴在给兄长的信中说:日本不能“失信于夷狄”,便可以“培养国力,降服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


他直白且无耻地提出:


“失之于欧美,补偿于邻国”——欧美列强入侵给日本造成的损失,应该找中国、朝鲜要回来。


此后,西乡隆盛提出“小中华主义的征韩论”,木户孝允主张以“《万国公法》为准则的朝鲜开国论”,檀本武扬提出“战略的朝鲜进出论”。


这些主张大同小异,都把矛头都指向了中国。


4

中国应成为日本的“西部屏障”




不过,还是有些日本人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


早在1825年,日本早期亚洲主义代表人物会泽安就在《新论》中提出“中日唇齿”的主张,认为“若夫未尝沾染回回逻马之法者,则神州之外,独有满清。是以与神州相为唇齿者,清也。”会泽安指出了日本民族所面临的危机,认为联合中国是摆脱这种危机的一个出路。


注:这里的“回回逻马之法”指的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神州”指的是日本。


随着欧美列强在亚洲的侵略活动逐步加剧,越来越多的进步人士意识到,面对列强的强势入侵,日本不可能独善其身。


他们认为,应该联合中国以对抗西方列强。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上文提到那个主张征服中国的佐藤信渊,在临终前一年(1849年)改变了看法:


中国的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西方夷敌”不仅正式来到东方,而且对东方世界的侵略野心和侵略能力都让人吃惊。


所以,这时候,谈论吞并中国并称霸亚洲已毫无意义,联合中国共同对抗列强才是当务之急!


他希望中国振作起来,成为日本的“西部屏障”。


萨摩藩主岛津齐彬认为,日本如不进行改革也必将步清朝的后尘,同时也希望满清通过国内的改革来恢复国力。


财政改革家山田方谷认为,日本的外交重点应该是中国,因为西洋各国毕竟与日本相距“悬远”,而“清国为近邻”,所以应该联合中国,加强与中国的联系。

“远强不如近邻”是个好理由。


被称为日本近代“海军第一人”的胜海舟提出:日本、朝鲜、中国应结盟共同对抗列强。


到了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进逼北京,日本国内主张联华对抗欧美的氛围越来越浓。


著名武士横井小楠忧心如焚:中国与日本是唇齿之国,唇亡齿寒,中国“覆辙就在眼前”,对日本人来说现在不是“坐视旁观之秋”。


1863年,福冈藩士平野国臣撰写《制蛮础策》,主张中日两国应联合起来,统一意志,共同对付夷敌,不给他们“以寸尺之地”。


5

联华前奏:轰轰烈烈的攘夷运动




主张联合中国以对抗欧美列强的这一派,并非只是“在书斋里掀起风暴”。


在明治维新前夜,他们实打实地掀起了一轮 “攘夷”高潮。


进入19世纪60年代,日本国内累积的各种矛盾日益激烈,加上外部危机,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德川幕府不满,纷纷要求变革。


在很多学者和武士眼里,德川幕府不顾天皇的反对擅自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所以,他们主张“攘夷”,要“废约、闭港、驱逐外国人”,等等。


1862年底到1863年初,“攘夷派”策动天皇下诏命令德川幕府宣布“攘夷”。

一开始,幕府有些犹豫。


直到,高杉晋作(曾随“千岁丸”号访问过上海)率人在英国驻日公使馆点了一把火。


1863年6月6日,德川幕府被迫答应天皇,决定于当月25日开始“攘夷”。


随后,长州藩炮台先后炮击了通过下关海峡的美、法、荷兰的船只,美法军舰立即攻打下关。


幕府本来就不情愿,所以不会真的去支持“攘夷派”。


8月19日,“攘夷派”进行了最后一搏——久坂玄瑞率长州藩兵攻入京都,与幕府操纵的京都守护军激战。


久坂玄瑞等人兵败自杀。


几天后,在幕府策动下,天皇下诏征讨长州藩。


9月5日,英、美、法、荷等四国组成的联合舰队再次进攻下关。


“攘夷派”首领高杉晋作等人被迫逃亡。


如果“攘夷派”能在日本成事,下一步他们很可能主动联合中国——要跟欧美列强对抗,也只能联合中国。


“攘夷”失败了,“联华”自然也就成了泡影。


6

倒幕之后:日本全面倒向西方




在挫折面前,“攘夷派”改变了主张:从“攘夷”转向“开港讨幕”。


他们只要推翻幕府统治,不再排斥欧美列强。


欧美列强当然欢迎,并给予了积极回应。


实际上,西方列强在日本道路选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治维新之前,欧洲刚刚经历了克里米亚战争(1853一1856年),俄国战败后,对外扩张目标转向远东。日本从此成了英、法等国遏制俄国南下的一枚棋子。

美国的目标并不是日本,美国一直将日本视为自己在亚洲的跳板,这个基础自然不能破坏,要夯实。


此外,欧美国家也需要扶植日本来制衡中国:


在列强看来,日本只是一个岛国,即使变法成功,顶多是个二流国家;


而中国才是东方大国,一旦崛起将无法驾驭。


到1868年,德川庆喜交出了江户城,幕府的势力基本被消灭。


明治维新随之启动,日本从此全面投进了西方怀抱,与中国渐行渐远,直至后来的甲午海战、马关条约、侵华战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