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收复新疆,不应忘却这位超级民族英雄!

2018-04-29 政经参考资料

来源:老邓的财经茶馆(laodeng-caff)

作者:邓元杰,原标题《不应忘却的超级民族英雄 ---- 刘锦棠!》

  左宗棠收复新疆,光复我国1/6的土地,可称近代第一英雄!但是左宗棠长期坐镇陕西,并未到新疆打仗,收复新疆的前敌总指挥是刘锦棠,他长期被掩盖在左宗棠的光芒之下。我们当然不应忘记左宗棠,但是在收复新疆上,我们更不应忘记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品格高尚的刘锦棠。

  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十五岁离开家乡湖南参加湘军,成功收复新疆,使这片在中国版图面积上占了六分之一的国土免遭沦陷,历史上功劳如此巨大的民族英雄有几人?!在中俄伊犁交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坚决主张抗击侵略者,直到临死犹“口中喃喃呼将士,指述边事”,这样坚定的爱国者不值得我们尊敬?他曾经捐献5000两白银,促成了东山书院创建,推动了湘乡文化教育的发展,这样一位慈善者,难道我们不该怀念?

  这位湘军将领就是刘锦棠(1844—1894)

  刘锦棠,字毅斋,湖南省湘乡县城江(今属山枣镇)人。其父刘厚荣、叔父刘松山均是曾国藩所辖湘军将领。刘锦棠十岁时,也就是咸丰三年(1854),其父在与太平军作战时阵亡,不久母亲因生活所迫改嫁,刘锦棠由祖母抚养,被迫辍学。五年后,他进入叔父刘松山(1833-1870)的“老湘营”当兵。“老湘营”(后称“老湘军”)是曾国藩麾下一支精锐部队,原为创建,王鑫死后由刘松山统领。

  说起王鑫这个人,历史上本来也应该很有名,因为最早的湘军,我们可以认为是他创建的。但是很遗憾,他不是进士,更不是朝廷二品大员,所以后来曾国藩搞湘勇时,王鑫就归属曾国藩了。请注意,曾国藩的湘军不叫“湘军”,一直叫“湘勇”。因为老谋深算的曾国藩不想太招摇,所以始终不把自己的军队叫“军”,而是叫“勇”。这是曾国藩很厉害的地方。但是平定太平天国之后王闿运写《湘军志》,王定安又写《湘军记》,这时才正式叫“湘军”。由此可见,我们现在说的“湘军”,在其最辉煌的时候一直叫“湘勇”,“湘军”是后来“追认”的。但我们现在绝大多数人只知道“湘军”,不知道它的真名“湘勇”,这就是历史的吊轨。

  在湘勇中,王鑫的部队是最早成立的,所以叫“老湘营”,以区别曾国藩的其他部队,由此可见其资格。清军的一个营是500人,湘勇(乃至后来左宗棠的楚勇、李鸿章的淮勇,没错,他们都是“勇”而不是“军”,改成“军”是后来很久的事),都采用这个编制。

  而曾国藩虽然战略一流,但不善于在前线指挥打仗,他亲自指挥的三场战役都输了,所以后来不再到前线指挥,而且更加强调稳扎稳打。大概是这个原因,自负才学的王鑫有些不太服气,最后带着“老湘营”脱离了曾国藩。无奈脱离了湘军系统之后独木难支,后来和左宗棠搞在了一起,算是相互扶植吧。两个人的关系很好,左宗棠一贯瞧不起曾国藩,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他们一起埋汰曾国藩时的样子。左宗棠的才学不必说,但王鑫大概自感仕途不顺,不能充分施展大才,相当抑郁,年纪轻轻居然病死了。他一死,他的“老湘营”就归了左宗棠。这,就是刘松山、刘锦棠叔侄脱离曾国藩的湘勇系、后来始终跟随左宗棠的原因。

  刘锦棠作战勇敢,为人机灵,所以深得叔父刘松山赏识,经过几年历练,刘松山就让让他总理“老湘营”营务。刘松山也是一员悍将,经常冲在第一线,深得左宗棠赏识。同治七年(1868), “老湘营”被调往陕甘清剿回民起义和镇压土匪武装,归陕甘总督左宗棠节制。

  同治九年(1870),左宗棠率大军围攻马化隆的金积堡。马化隆极有谋略,左宗棠遇到劲敌,双方互有胜负。刘松山在进攻金积堡周边的马五寨时,在即将攻克寨子时被炮击中左胸,重伤坠马,众军士都来看望。刘松山大怒,命令部队保持队形,继续强攻,最终完全攻克马五寨。但此时刘松山再也支持不住,为国捐躯,年仅38岁。

  刘松山死后,左宗棠命刘锦棠接“老湘军”“总统”一职,并奏请赏给刘锦棠三品京卿衔,此时刘锦棠才26岁。从此,刘锦棠在左宗棠的统一指挥下独当一面,率“老湘军”转战于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地,立下无数战功。“老湘营”都是湖南人,这是身为湖南人的左宗棠手下的一支劲旅。

  同治三年,阿古柏从中亚越过边界进入新疆,直抵喀什噶尔回城,又派兵攻占了英吉沙尔回城,不到一年,便成为这一带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同治五年,阿古柏侵略军攻占叶尔羌。年底侵入和阗,屠城五昼夜,五万余和阗人死于其屠刀之下。同治六年初,阿古柏自称“毕条勒特汗”,悍然宣布成立伪“哲德莎尔”汗国。同治九年,先后攻占了达坂城和吐鲁番,接着进攻乌鲁木齐,成千上万的回民被侵略者活活烧死。阿古柏为巩固自己的殖民统治,也积极投靠英国和沙俄。一时,新疆成了英俄争夺的对象。西北边疆危机更显严重。

  同治十年,沙俄正式攻入伊犁地区。伊犁非常重要,以后我们再谈。与此同时,英国也与阿古柏签约,规定英国人可以随意进入阿古柏所占领的任何地方,同时向阿古柏提供军事、政治顾问,抗衡沙俄的影响。

  光绪元年(1875),刘锦棠受左宗棠之邀,率“老湘军”出关,挺进新疆。31岁的刘锦棠实为新疆总指挥。经过几年的浴血奋战,刘锦棠身先士卒,每战必亲临前线,百战百胜,收复新疆!

  光绪十五年(1889),刘锦棠在湘乡老家的祖母已经是85岁高龄,她思孙情急,中风倒地,危在旦夕。刘锦棠于这年请假回到了湘乡老家,回乡路上,“因沿途感受暑淫、触动旧便血及手足麻木诸证”,他自己也病倒了,于是上折请求辞去一切职务,在家终老。但是,朝廷因为新疆事务离不开他,没有答应他的请辞,只肯延长假期,并接连对他进行封赏,光绪二十年又加封他为一等男。


  刘锦棠是一个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清官,他的廉政品行非常值得称道。早在任“老湘军”总统时,他经过一年苦战攻克金积堡,缴获敌军银钱19万两有余,全部交公;克复乌鲁木齐时,缴获敌存粮100 多万斤,亦全部归公。他在克复阿克苏等新疆各城时,共缴获敌存银70153 两8 钱6 分,他全部上报交公。这种节操在那个时代是极为难得的。收下凭自己打拼而来的敌营物品似乎算不上贪污,社会舆论也不会太关注。许多将领将缴获物据为己有而致富,如曾国荃、李鸿章等人,即是明证。像刘锦棠这样不贪不取廉洁奉公的人,确实非常少见。

  到他终老时,他已身无余财,但他对社会公益活动却非常热情。刚从新疆回到家乡时,湘乡的士绅正在酝酿建立一所新的书院,他闻讯后,带头募捐,自已捐款5000两白银,还积极动员自己的部下捐献。在他的倡导下,很快建起了东山书院,也就是现在东山学校的前身。

  1884年6 月,法军进攻清军驻地北黎,制造了北黎事件,8 月上旬,又进攻我台湾基隆,8 月下旬,侵袭我福建马尾军港,面对侵略者的武装挑衅,刘锦棠义愤填膺,他当即向朝廷上奏《请率师与法夷决战折》。在折中,他声明绝不妥协退让,坚决请求与法一战。因当时新疆刚收复,刘锦棠尚不宜离开,朝廷未同意他的请求,但他不久又上了一道《遵旨酌度仍申前请折》。因为他手中握有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他本人又是一位为中外倾服的将军,所以他的这种态度,对当时形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壮大了主战派的队伍。

  光绪二十年(1894),日本开始对朝鲜和中国进行挑衅,妄图更进一步侵略中国。当时刘锦棠因守制和养病在家,他在湘乡县城听到了日本即将入侵的消息,连忙召集旧部,准备进京陛见。他准备上前线的消息传到北京,朝鲜进贡的使臣连忙回国告诉国王,说有刘某负责东征,尽管放心了,足见他当时的声名远播。朝廷也在此时多次传旨,想让刘锦棠别练一军,开赴抗日前线。可是,他空有杀贼之心,此时已无力回天了,病体中风多年,油尽灯枯,他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死之前,他将儿子和旧部召集床前,口授遗折,说:“死不瞑目,伏愿皇上圣谟坚定,激励将帅,扫荡夷氛……”弥留之际,他“口中喃喃呼将士,指述边事”,大呼“公辈好为之”,然后魂归天国。

  我们都知道林则徐、左宗棠、冯子材、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但是对于刘锦棠这位伟大的爱国者,这位功勋卓越的民族英雄,我们似乎有所遗失,这种遗失,暴露了我们缺乏的人文精神,也给我们提了醒:有些人,不应该忘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