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书笔记(讲课稿)

2017-10-30 陈培永 非菩提者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书笔记


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持之以恒追求的理想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业已取得的共识。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不是很容易地就能够得到答案,难怪邓小平20世纪80年代曾几次提出,“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时至今日,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仍然需要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进一步明晰。恩格斯所著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被马克思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是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恩格斯原初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必读文献。不断地翻阅此文,对于增进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增强社会主义实践的自觉性,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从何而来?


社会主义作为一股思潮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它有前期理论成果的积累,即18世纪启蒙学者们提出的各种原则和空想社会主义者设想的价值理念。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社会主义实践,必须正视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源起的启蒙理想和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对启蒙理想进一步的、更彻底的发展。

恩格斯把启蒙理想当成社会主义思想的前身,无疑意在表明启蒙思想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与社会主义都体现了当时的思想家对美好未来社会的憧憬,两者不是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思想体系。启蒙思想家坚信“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会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取代”,尽管没有最终实现,但它毕竟使理性、正义、平等、人权、民主这些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进程。社会主义作为社会理想,也需要吸收融合启蒙的价值理念,如果放弃对这些价值理念的追求,就不是美好的东西,就不值得我们去奋斗。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启蒙价值理念的历史意义,充分借鉴启蒙思想的积极价值,让启蒙思想的观念扎根于心,把这些价值理念作为执政理念加以贯彻在政治实践中。

启蒙思想虽好,但其实践却不如人意。恩格斯没有批判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的伟大思想,他批判的是这种伟大思想没能够真正地改变现实,美好的理想只是作为理想而存在没有真正变成现实。启蒙理性的王国最终只是成为属于资产阶级一个阶级、少数人的民主共和国,永恒正义只体现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平等,人权则仅仅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启蒙思想的理想和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永久和平变成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富有和贫穷的对立更加尖锐,财产自由对小资产者和小农来说变成失去财产的自由,劳动群众的贫穷和困苦成为社会的生存条件,贿赂代替刀剑成了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卖淫增加到了前所未闻的程度。“同启蒙学者的华美诺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副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启蒙思想的现实实践给社会主义建设者敲响了警钟,进行社会主义实践,要警惕启蒙理想悲惨结局的重演,要防止社会主义只是作为理想、作为意识形态,实际上成为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的工具,成为特殊利益集团获取利益、维护统治的合法性思想资源。只有让理性、正义、平等、人权、民主真正体现在现实社会中,社会主义才能说真正得到实现,执政党才能真正获得执政合法性。

科学社会主义还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扬弃。空想社会主义不是痴人说梦,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源泉。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否定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它批评的是空想社会主义纯粹主观的美好想象,不根据现实基础空谈理想价值。恩格斯正确地指出,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体现为,其一它并不想解放某一阶级而是异想天开地想立即解放全人类,其二它企图用理性原则改造社会,力求建立真正理性和永恒正义的非资产阶级王国,其三它相信侥幸的、偶然的天才人物的作用。社会主义不是被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而是被认为有待被发现的、解决人类社会所有问题的神奇力量,其中的逻辑假设是,人类只要发现社会主义原则,坚定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就不需要考虑客观的社会现实,就能够顿时改变客观世界。

如果只是指出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就不能全面估量它的意义,尤其是就不能看到它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激励了当时的众多人对不公平社会的抗争,改善了劳动阶级的条件,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对恩格斯来说,重要的不是嘲笑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而是看到其“突破幻想的外壳而显露出来的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思想”。比如圣西门把政治看作是关于生产的科学,将政治完全溶化在经济中,认为政治将由对人的统治变成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傅立叶指出妇女解放的程度在任何社会中都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妇女权利的扩大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基本原则,他将社会分成蒙昧、宗法、野蛮和文明四个阶段,揭露了处于文明阶段的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本质,欧文在其共产主义实践中,认识到使个别人发财而使群众受奴役的新的强大的生产力,提供了改造社会的基础,它作为大家的共同财产只应当为大家的共同福利服务。空想社会主义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大胆预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提供了重要启发,不能简单地将界定为胡思乱想的空谈完全抛弃。

当代的社会主义实践,当然不能陷入到空想中,陷入到乌托邦的呐喊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其实有这种倾向,像布洛赫、马尔库塞等人就主张不能因过于强调现实、强调科学而制约了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追求,为了保持社会主义的魅力,就要彰显出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性、超现实性。在批判这种观点偏激的同时,我们要反思建国后中国社会主义离开中国贫困现实一味追求理想的教训。当然,我们更要认识到,社会主义不仅要立足现实,还要高于现实,它是随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也是人们矢志追求的理想信念。我们不能没有社会主义的理想情怀,不能不去思考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景。只顾低头立足现实而不仰头思考社会的长远理想,没有一种理想乌托邦的追求,就会使社会主义在现实中沉沦,让社会主义失去吸引力和凝聚力。让社会主义的理想重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激励人们行动的精神力量,可能正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要解决的难题。


二、社会主义何以从空想变成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要想真正改变世界,必须从空想走向科学,必须转化成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作出科学的解释。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的转变,依靠的是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在其中,起着最根本性作用的是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在恩格斯看来,思维方式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如果没有思维方式的转变,就不会形成科学的历史观,更不会生成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只有以辩证法为基础,才能对人类社会历史做出科学解释。恩格斯承认了康德、黑格尔的贡献,认为唯物辩证法是在改造康德、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尤其是黑格尔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精神的世界理解为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认识到这种发展过程是有内在规律的,并力图透过历史现象来解释历史发展的规律。不同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把历史发展看作为绝对观念的运动规律不同,恩格斯是坚持的是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用唯物辩证法作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法,即普遍联系、矛盾运动、辩证发展。“同那种以天真的革命精神简单地抛弃以往的全部历史的做法相反,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唯物辩证法不应该是一种外在的理论,而更应该内化到我们的思维中,成为自觉的思维方式,成为我们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人类社会发展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到来都其必然性,这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主义不是人们主观想象出来的理想社会,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它不可能是对原来社会形态的全盘否定,而是有所扬有所弃的发展形态。

唯物史观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得以建构的以唯物的辩证思维方式来看待历史就构成唯物史观它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这种历史观是唯物的,就体现在它把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分配方式看作为社会制度的基础,看作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根本推动力,认为要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从这个基础中去分析,而不是依靠一种所谓的永恒真理与普遍正义的认识。光靠一种理想的呐喊与呼吁,是不能够真正认识社会,改变世界发展的进程的。如果要科学地分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就不能沉浸在对永恒真理等理念的空想中,必须考察经济基础,考察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的状况。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总和经济结构是基础,这些经济关系的演变决定了不同阶级的历史出场,并给除原始社会之外不同形态的社会留下了阶级斗争的共同景象,也生成了维系这种经济结构稳定运行的政治法律设施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意识层面的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政治法律设施与社会观念意识形式),正是分析特定阶段的社会状况以及分析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要素。

唯物史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揭示,剩余价值学说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特殊规律的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要求客观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机理。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反题出现的,是诊治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病症而取而代之的阶段,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的层面,无法揭示这种生产方式的秘密,根本不能明白无误地揭示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就很难变成科学的理论,也就很难动员起新兴的无产阶级力量来改变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解决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资产阶级占有工人的一部分无偿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也是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通过这种形式,资产阶级所占有的资本量不断增加,工人阶级拥有的财富不断减少,虽然这种生产方式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增加,但它必然生成无法解决的矛盾和对抗,因此它有存在的必然性和灭亡的必然性。

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就在于它摆脱了对美好社会的主观想象,不再致力于设想理想的社会体系,它立足于客观的历史经济过程来考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经济状况,并力图从这种经济状况中找到解决阶级斗争的方式和手段。这正是社会主义科学化的本意。

深刻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注意:其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实践就是科学的,不会走弯路、走错路。马克思、恩格斯只是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化,不可能明确道明科学的社会主义实践道路。社会主义需要在经典理论的启发下大胆地进行实践探索,需要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理论,而不是完全遵循经典社会主义理论而陷入到教条主义中。其二,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也不完全等于社会主义出现的必然性。过于强调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认为干任何事情都是通往社会主义的必然之举,也是教条主义的表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只能让我们充满希望,它还需要代表先进阶级的主观力量的切实奋斗,空谈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无助于社会主义的真正实现。


三、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会必然到来?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坚信,社会主义作为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必然会到来,这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无法解决的矛盾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证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它总能够冲破原有的适合其发展但之后又因滞后而制约其发展的生产方式,促进新的生产方式的生成。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是摧毁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封建制度而形成的,它用大工业淘汰了旧的工场手工业,建立了自由竞争、自由迁徙、商品所有者平等的王国,带来了生产力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但这种带来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方式又再一次成为限制生产力发展的框框,“新的生产力已经超过了这种生产力的资产阶级利用形式”,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冲突,最终埋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会在完成促进生产力最高程度的发展之后,被全新的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恩格斯精辟简洁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基本的矛盾——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的生产是社会化的,它把本来属于个人的生产资料变为共同使用的社会的资料,生产本身从个人行动变成一系列社会行动,生产的产品也从个人生产的产品变成许多人共同生产的产品,也就是说,生产资料、生产过程、生产产品的社会化完全实现。但与之矛盾的是,社会化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不是归社会共同占有,而是被少数资本家占有,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矛盾之所在,它也因此是“产生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的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这个基本矛盾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生产资料变为社会的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就会使越来越多的个体小生产者(包括工人、农民乃至封建主)失去生产资料和产品,他们只能受雇于资本家变成终身的雇佣劳动者而没有别的出路,这就造成了集中在资本家手中的生产资料和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生产者彻底分裂,也就因此带来拥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和没有生产资料的、从事雇佣劳动的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对立状况的出现。

另一方面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本来以商品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的特点,就是生产者丧失对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的控制,所有的生产者不知道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会出现多少,是否真正为人所需要,需要多少,是否能卖出去,是否能收回成本?不是生产者支配产品,而是产品支配着生产者。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这种无政府状态走向极端,单独的生产企业通过日益加强的组织化的方式来进行生产,但这种有组织化的生产主体同样不能支配自己的产品,因而只能更加加剧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程度,整个社会变成残酷竞争的场所,成功者想尽一切办法增加生产,失败者被无情淘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打破了之前的和平的稳定的社会状态,使整个社会变成了优胜劣汰的战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而具有的矛盾,决定了它最终是毫无出路的。因为在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下,每个资本家都面临着遭受毁灭的威胁,要想不被吞掉,他就必须无止境地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改进自己的机器,不断提高机器的生产能力,但这注定只能加剧矛盾,一方面机器改进造成人的劳动的过剩,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工人劳动会被机器劳动所取代而成为产业后备军,从而使大多数人日益变为无产者。另一方面资本家利用先进机器扩大生产规模,必然要求形成更多的产品的销路和消费,要求市场向广度和深度扩张,但“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大规模生产因而带来供过于求、生产过剩、市场盈溢的局面,重要的是,失去劳动机会的无产者即使想消费也没有消费能力。结局只能是,一边是没有工作和没有生活资料的工人过剩,一边是生产资料和产品的过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缔造的过剩的无产者当然不能容忍这种过剩的出现,他们要求改变这种生产方式,将会最终结束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天生的矛盾产生了消灭其自身的因素,葬送资本主义的因子就隐藏在其内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想维系与发展,就不能允许过剩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因为这种过剩会阻碍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变为资本,从而阻碍社会生产的继续正常运行,因此也就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采取调节的措施来解决这种矛盾,不能放任生产无政府状态带来的困境,这种调节就是要使生产力显示出社会性。它采取的方式是股份公司、国内同一工业部分的大生产者联合为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托拉斯”,并以国家的名义来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借此来总体调整社会生产,使生产力显示出形式上的社会性。但是,从本质上看它还是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社会主义找到了这些线索,来解决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矛盾和冲突,那就是让生产力的属性不再归属资本,而是归属社会,社会掌控资本,使资本的生产力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中的人,从而最终解决矛盾。

今天阅读恩格斯的这篇文献,当然不能仅仅局限于笼统地得到资本主义因其内在矛盾无法解决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结论,我们还要客观地借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入中国社会所积聚的矛盾。我们不是在搞资本主义,但我们不能无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于当代中国的影响。不承认资本逻辑在中国的存在,看不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是不遵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表现。改革开放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生产也日益走向社会化,但改革的成果并没有实现共享,生产的社会化没有同步带来生产产品的共同享有。贫富差距确实是在加剧,强大的特殊利益集团占有了生产社会化带来的大部分成果,造成阶层之间流动的难度加大,稳定的无财产的阶层与有财产的阶层之间的对立越来越明显。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呈现出独特的困境,在盲目追求利润、私人利益的背景下,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似乎成为无解的问题,各种虚假的、有毒的食品不断生产出来,人的道德、信仰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找到解决冲突的方式和工具,前提必须是意识到资本是幕后黑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矛盾之源,如何操控资本,如何化解矛盾,这是通往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


未来理想社会的图景究竟何样?


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已经为未来社会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它生产出实现社会主义变革的力量,即无产阶级,提供了社会变革的道路,即实现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呈现了未来社会的美丽图景。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预测绝不是遐想,而是在分析社会现实的基础上的对症下药。他对未来社会的精辟分析,既有对未来社会状况的描述,又有对实现理想社会的变革主体的指认,更包括如何通往未来理想社会的路径方式。资本主义之后的未来社会图景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描绘。

第一,有计划生产的实现。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将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实现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实现生产过程的有计划进行,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这种生产不是以资为本,而是以社会为本,不再是为了追求更丰厚的利润,不再受资本逻辑的幕后操控,而是为了满足社会的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而进行。这种生产不是由个别资本家来任意进行的盲目生产,不是无序的、无计划的、无政府状态的生产,而是有计划的、通过社会来调节的生产。这种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资料和享受资料”,不再隶属于少数资本家,少数利益集团,而是被所有社会中的人所共享。这就是有计划生产的本意,它构成了之后“计划经济”的雏形,但恩格斯绝不是说不顾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就能够立即实现。

第二,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生产力摆脱资本属性,实现社会本性,给生产力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障碍,有计划的社会生产必然带来的是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因为它不仅会消除资本主义无政府生产方式导致的对生产力和产品的有形的浪费和破坏,而且还会消除少数的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穷奢极欲的挥霍,从而节省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这种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也保证了全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富足的物质生活,而且也保证了他们体力的发展和智力的普遍提升。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是生产高度发展的阶段,也是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得到极大满足的阶段。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是有条件的,它必须在社会化的生产方式下实现,必须服务于全社会成员的要求。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也是有限度的,不是无止境地发展,而以能够保证人的自由和发展为标准。

第三,阶级和国家的消亡。社会共享生产成果,就不能有阶级之分。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阶级消亡奠定了物质基础。恩格斯指出,社会之所以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是生产的不足、生产不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不足必然导致大部分人从事劳动,另一部分人则成为脱离生产劳动的阶级。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社会财富的足够丰富、社会性的生产与占有的实现,保证了社会不再会出现特殊社会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独占,最终使阶级的存在失去现实条件,使作为特殊阶级利益代表的国家也必然消亡。国家消亡的观点可能会受到争议,但从这里的语境来看,恩格斯所说的国家消亡,其实是作为积极统治工具、作为剥削阶级的组织、作为某个阶级的国家的消亡,国家不是作为某个阶级的国家,而成为社会的代表,原来的作为一部分人对一部分的统治工具的国家消亡了,出现的是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领导的一个新的机构或者说新国家。国家如何消亡,既是客观的历史进程,又是主观的阶级奋斗。国家消亡是受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随社会化生产方式的出现而必然出现,但国家消亡需要无产阶级依循客观规律取得国家政权,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消灭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消灭作为国家的国家。

第四,自由王国的最终到来。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生产的真正社会化、阶级和国家的消亡,将共同推动一个自由王国的到来。“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未来的理想社会是真正属人的人类社会,那时人不再受自己生产的产品以及受自己创造的东西的支配,人们完全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可以在自然界和社会中自由的行动。这是人类社会奋斗的终极目标,也是恩格斯指明的社会主义的完美理想。

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图景的描绘,回答了“社会主义该往哪个方向奋斗的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实践有重要启发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不重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不一心一意谋发展,因为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但我们要谨记,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现行的生产关系、不改革现行的制度体制,生产力就不会得到充分发展。如果生产的成果越来越集中在少说人手里,不能够实现社会成员的共享,社会主义就不能真正地称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打破特殊利益集团的独占,追求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维系少数人的统治,要善于捕捉并利用自然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保证整个社会生产的有序和良善进行。这是恩格斯指出的方向。


这是前几年写的讲课稿,不代表现在思考水平,纯属分享,欢迎批评指正,希望能有所用处。讲稿后修订补充为小册子《社会主义的哲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