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倩倩:我做项目的感悟是大题小做

A8设计中心 A8 Design Center
2024-09-07

由在成都城市发展进程中,不断涌现出拥有国际化视野年轻设计力量,从建筑出发,重塑这座城市。他们不仅具备专业能力,也具有跨学科的实验精神,打破设计边界,对设计的公共性保持独立思考。


即将于12月亮相的成都Chengdu展览中,A8设计中心A4美术馆集结了6位优秀新锐的设计师,他们将与8位代表不同成都文化切面的策展人一起完成这个献给城市的展览



“A8设计师聊天室第一期”



*

采访者:Tommy Yu(下文简称Y

受访者:徐倩倩(下文简称X




Y:


如果用一个职业来类比的话,你觉得建筑师跟哪个职业最接近?




医生。建筑学是一种专业性和社会性同时存在的学科,所以我觉得建筑师跟医生有一定的相似性

 

还有一个是刚开始接触建筑学的时候,会发现设计的出发点,很多时候是来解决问题的,我们大到可以解决一个社会性的痛点,小到可能是一个功能性的或者局部性的问题。国内传统的建筑学往往会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么一个思路来做,跟医生去救人,解决具体问题,我觉得也有相似之处


X


Y:


对于做建筑来说,你觉得艺术的表达、艺术性更重要,还是实用性或者功能性更重要?




目前实际我们做项目来说真的是看客户需求。像我个人的话,做建筑还是蛮传统的,我比较秉承坚固、实用、美观这三个最基础的原则,在满足前面那两个的前提下,美观是一个加分项。但是商业性的项目它可能会不一样,如果需要美观去为它创造价值,这样来还说的话美观的比例就会相应增加。

 

其实我们现在作品,无论是你是做社会属性的,还是说商业属性的东西,其实都是在尽可能地为客户创造价值,如果说需求价值在美观这一点,或者要兼顾这一点,我们就去对应调整。


X

邛崃白酒梦工厂
©直现建筑


Y:


在你的设计过程中,你更在意你的表达、你自己的想法,还是会更在意客户的想法?你更愿意更想在每一个项目里面去输出自己更多一点,还是说是去满足客户的需求更多一点?




这可能会跟设计师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很多设计师可能会非常在意一些个人的表达;但对于我来说,我好像个人没有那么强烈的表达需求,所以我更多的是先去了解客户他有什么需求,然后再以他们为出发点去考虑。这个是个人风格的事情。


X


Y:


可能我在一定程度上、大多数的项目和实践当中,是偏“自私”一点我会更在意我自己对于这个项目的一些判断和我对于这个项目的一些想法和想要输出的东西,我需要去推动甲方去完成这件事情,就像你说的可能跟性格有很大一定的关系。



hug x UMA WANG
©氣象建築


我觉得因为就像思想是需要传播的,甲方也希望你去解决他最基本或者最基础的诉求以外,能给他带来更多的价值,但是他可能不知道、也找不到一种方式方法,我需要从我的专业方向去给他带来更多的价值,所以说我会更强势一些地输出,去告诉他我们的东西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想法应该是什么样的等等,我可能会是偏这种对性格,可能是更自我一点的表达会更多一点。




我觉得这个不是自我或自私


其实我反倒能理解,大多数的客户在找设计师来做设计的时候,有的时候还没有完全想清楚,反倒是这样的“设计师提供很多思路”的工作方式,能迸发出更多、更好的想法。


X


Y:


对,加上可能还是想要作品的这种欲望和想法会更多。




其实我们现在也有点往这个方向转变了。最开始我是在公司里上班,接触到的客户都是开发商,他们对于自己想要什么有非常清晰的需求,不需要设计师再去改变他的策略思路,所以那个时候你就是多倾听,真正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但是现在出来做独立事务所,接触到的客户可能没有相对专业的背景去帮助他表达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反倒是需要设计师来告诉他们,然后指明一个方向。


X


Y:


这个跟我以前在设计院,想出来自己干的原因有一定关系。我在设计院没待太久,一年左右,最开始我想出来的原因是我更想去做一些有趣的、在我审美上觉得很酷的东西如果我不能表达我自己东西,只是重复地去做一件事情,我觉得就没有意义。



KVK
©氣象建築



话说回来,你当时学建筑学的契机是什么?




没有特定的契机,比较自然而然。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做手工,纸的东西也挺擅长的,然后女生又喜欢好看的东西,懵懵懂懂就想着想成为一名设计师。加上我又是学理科出身的,所以当时选专业的时候就觉得建筑师好像ok,然后就进入了建筑专业,比较顺其自然。


X


Y:


你最喜欢的建筑师和你真正意义上最喜欢的作品是?




路易斯·康(LouisKahn)的索尔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之前看图片的时候觉得还蛮震撼的,那个年代特别喜欢混凝土的建筑。后来去美国的时候去看了实景,尤其是看中轴线通向了太平洋的那一刻,依然非常震撼,而且挺美好的。


X


索尔克生物研究所
©网络


Y:


你们会做一些社区和城市建筑的一些项目吗?这其实更强调的是建筑、人还有文化,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涉及的会偏少一点。你觉得在建筑当中怎么去构建这个人和文化之间的联系?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难很大的课题,它应该作为一个长期的课题去不断研究和迭代

 

这跟我们最初接触建筑学的思路方法也不违背,从调研开始就是研究人、研究文化、去熟悉他们,再研究挖掘一些东西去加载到我们的建筑上面,希望能引起一些共鸣,一些对话。哪怕是光影,或者材料,或者是看到它能让你想起来某种印象某种片段就能让建筑有一定的温度。

X


麓坊花瓣装置
©直现建筑


当然要完全地实践还是比较难,一个是手法上的困难,这个东西不能太抽象,不能太具象,不能太直白,这个尺度是非常难把握的,这种手法想象起来非常美好,有点虚幻,但真正落到实处的时候很难把握。另外就是本来每个人的认知都不一样,有可能就变成了一个自嗨的建筑师。我期待在工作中觉去更多地了解发掘,等待时间沉淀。



Y:


你怎么理解设计手法呢?我们具象一点,比如说作品的表现力更重要,还是说你觉得去传播思想或者传播文化这点更重要?通过抽象或者是半抽象的东西去表达你的思想你觉得更重要,还是说让人家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个东西,就是你在表现上面很有冲击力更重要?



这个有点难回答,我做项目自己有一个感悟叫大题小做


我现在特别喜欢这个词,其实像文化,还有包括社区,这都是一些比较大的课题。我们反倒可能通过一些小的东西,一些小的手法去戏剧性的去把它引进来,然后大家都是见仁见智的一些解读就ok了。其他的我觉得还是挺难的,现在还不是大师,其实大师的话他们应该有更好的一些方式去体现


X


Y:


你觉得什么样的人他具备这样一个大师的基因?或者是你换句话说,你觉得在我们自己的认知里面来说,你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基因?



我觉得可能有一点就是比较包容开放的态度。一定要包容一些,跟很多人各式各样的人都去沟通,去理解他们。


X


Y:


对,我觉得很好,包容开放很重要。


你怎么看待社区设计你会从哪一个点着手你的设计?




其实之前我们都是讲地域文化,把一个城市网格化给更加细分了,到社区就有点让我想起来之前读的一本书,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学城市设计的时候可能都会接触到那本书,里面写到像城市的边界,或者每一个区域,他会希望增加一些点,加深不管是外地人还是当地居民的一个印象,有一个鲜明的特色,我感觉现在社区的设计,大家想追求的应该就是这种。


所以当我们去做社区的设计的时候,也是希望能给它加强这样的影响。


X


Y:


在做社区设计的时候,如果从文化这个点出发的话,成都是有很多市井文化的。对比市井文化和你们麓坊的花瓣装置,花瓣会有一点点抽象和艺术感的这种东西,或者说它会有一些更高一点的表达。如果在成都其他区域里做,你会不会先去想它除了刚才这种表达以外,还会有更刺激或者是更接地气的一些表达?




也会想接地气,麓湖这边其实是蛮新的还处在构建自己的文化的时间段。第二个就是人不一样,麓湖这边除了成都本地人,也有很多外地人,包括外国人,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这些人的文化还有背景都不一样,所以这边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包容性也比较强。


X


Y:


麓湖的包容性更强还是市区的包容性更强呢?




感觉包容性的点不一样。麓湖这边大家语言背景各个方面都不相同,是比较现代的一种多元化;然后市区是历史悠久的那种包容性,在时间沉淀中体现出的包容性。


X





直现建筑随心推荐


书籍:《城市意象》

作者:凯文·林奇

简介:从《城市意象》这本书中我们发现——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比如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很显然,不同的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人群,城市设计的规律有可能被倒置、打断、甚至是彻底废弃。






特别鸣谢


Tommy Yu

徐倩倩


场地提供


直现建筑工作室






“成都人”的成都

——从城市文化新样态的构建者们去重新认识城市


理查德·桑内特曾提出“城市人”不仅是指生活坐标,也是个人的身体经验与城市实体的紧密结合,“城市人”理解并参与到城市空间及文化的建设。“成都Chengdu”意味着两个成都,一个是物理空间的成都,一个是由“成都人”构建起来的成都。当我们解构城市文化的各种要素,会发觉城市里的创造人群是组成独特文化的重要力量。具有在地特质的创造者以及他们生产的内容形成属于成都自身的文化底蕴,从诗人、音乐人、艺术家、建筑师到创意产业的工作者等等,以他们的力量让文化呈现在城市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影响大众,让更多人参与到城市文明的建设。


我们期待回归到具体的“人”,从不同人群的视角切面去讨论成都近三十年来迅速发展背后的原因。如何接续了历史的传承,又演化为当下成都的精神。我们希望为形成新的城市经验和新的城市认知作一番观照与努力,也作为送给成都的礼物。


关于A4美术馆About A4 Art MuseumA4美术馆是致力于“用艺术连接人与人,激活创造力”的非营利美术馆集群。持续推动具有创造力的多元艺术生态发展,让更多人参与艺术创造,为公众带来丰富的高品质当代艺术展览、公共项目和研究计划。A4美术馆于2008年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创办成立,2023年A4美术馆主馆从麓湖迁址到麓镇。在创始馆长孙莉的带领下,A4美术馆持续建设着西南艺术生态发展,拓展了国际与在地社区的联动、推动社区艺术的发展;关注于社会公平、公共参与、社会化教育等方向,创立了关注于儿童和教育公共性的年度项目。A4美术馆集群目前包含四个品牌:位于麓镇山顶广场的A4美术馆(A4 Art Museum),位于麓湖艺展中心的A4儿童馆(A4 Kids)、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A4 Residency Art Center)和A4:X艺术中心(A4: X Art Center)。在未来,A4美术馆将持续以人为核心,通过艺术展览和公共项目,使艺术真正融入日常生活,让更多人因为艺术的力量产生更紧密的连接,成为伙伴,共同创造属于彼此的美术馆社区。


作为设计文化平台,A8设计中心致力于通过跨界资源整合助力新锐设计师成长。以共创型的设计师社群为基础,结合商业、艺术、文化等跨界内容与资源,为城市的发展注入设计心智;通过与相关设计机构、设计媒体的持续交流与合作,保持设计社群的生长性与活性。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8 Design Center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