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無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文/圖:薛婧怡 無用
2024-08-22

若以現實時空敘事,我在無用做了四日體驗官,身體穿梭的範圍也只是一片創意園區。而在精神層面,那些時日里,我感受到體內拉開了闊大的時空版圖:了解油紙傘的淵源與歷史,似與舊時古人對話;又因其取材于遠川山河,民藝展覽亦像是四方氣息的匯聚。隨後的無用十歲生日活動中,聞君子载道,聽女尼誦經,心靈感受著神圣的滋養,似與天地精神共往來。


『一 ·疏影透纱落  對之心亦靜』


無用十年慶活動入場劵

由於要幫忙寫紙傘入場券,我提前兩日來到無用。坐在二樓的窗邊,身邊是素樸的白簾,光與風不時而至,國槐的疏影如水浮動,被巨大的靜謐籠罩著,我感到心靜神怡。


白簾樹影

埋頭寫字的時間感很弱,隱隱體會到一些手藝人的心境,大概這就是專注的力量。現代生活中人與時間的關係常常緊張惡劣,人被時間追著急促前行,焦慮常有,抱怨亦頻。而在手作的過程中,人與時間的矛盾消解了,人可以平心安住在每一寸當下,並且每一件手工藝物件都是人與時間共同合作完成的作品。

調和人與時間的關係,是我認為手工藝精神對現代生活的啟迪之一。



紙傘入場券上書「無用十年慶 丙申桃月十八」

『二 · 用志不分  乃凝于神』


「撐起頭上一片天——傳統手作油紙傘展」

隨後兩天,我體驗了無用展廳講解員的工作。推門而入展廳,燈光寂暗,油紙傘們穿過時間的長河與我們相見,如天地大美不言,卻又訴說了太多。



雲海般的油紙傘


台灣的百子圖油紙傘


雲南木版印畫油紙傘


雲南手繪油紙傘


四川瀘州的石印畫油紙傘


廣西的嫦娥奔月圖油紙傘


杭州西湖的綢布傘

展廳佈局以地域延伸,聽過無用人西門詳細的講解,心中沉甸甸的,唯有驚與敬。一把油紙傘,傘骨、傘把以竹製成,傘頭、傘斗取材於樹木,傘面紙多為構樹皮製成,染料來自樹葉、泥土或蜂蠟……如此種種,每一個細微處都承載著茂盛的自然氣韻,都來自至為純淨無私的大地母親。手藝人傳習得自天地的智慧,他們在與自然相對時,心懷感恩,同時踐行豐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今芸芸城市居民,還能體會幾分那樣大拙至美的生活氣氛?


油紙傘分解結構展臺


製傘工具展臺


製傘原材料展臺


紙張的原材料構樹皮


紙張染料的原材料樹葉


製作傘柄的竹木


長傘骨


短傘骨,一副傘骨架強調同根同源


由楸木製成的傘頭


製作精細的傘斗

在油紙傘分解結構的展桌上,可以看到手藝人技藝的精細,比如傘斗部分每一個小凹槽,都要與短傘骨嚴絲密合,這是技的考驗,也是心的考驗。遙想手藝人專注自己技藝的過程,也近似于一種與天相合的修行之途。所謂「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便是工匠之道的精髓。因其中有道,有將心比心的妥帖,有匠人對自然絕妙的理解,因而得以好物久用,精藝久傳。

油紙傘展覽前言有言:「物有物命,人們誤以為是我擁有物,實際上是物短暫地擁有過你,人是物的過客。」深以為此話精彩。因其所提供的,是一種主客體對調的視角,而其中蘊含的,正是中國傳統的物觀,或言,自然觀。在傳統中國山水畫的構圖里,人總是隱于自然之中:山川高聳,河川浩蕩,森植繁茂,雲天悠遠,一人或幾人立于畫面深處,細小靜謐,姿態謙卑。如梁漱溟先生所言,中國人「對自然,似只曉得欣賞忘機,而怠於考驗控制」,中國人的潛在心態是和諧,中國精神不講求對自然進行攻擊改造,不倡導對物佔有,「物我兩忘」自古便是中國古代美學、詩學的至高化境。


無用田野調研紀錄片中手藝人神情專注

走近展廳的角落,墻上的電視里播放著無用手工藝調研組的田野調查紀錄片,看著他們深入江河山林,誠懇地與當地手工藝人交談,為了取紅爛泥披荊斬棘去走十幾年沒人走的崎嶇之途,敬佩不已。片中有馬可老師的特寫,暗夜裡篝火光下的她,眉眼低垂,她的頭髮略微散亂,面容中有疲憊,可是那樣的她,卻讓我感到有任何光環都無法相比的美──那種美,來自她足下行過的每一寸泥土,來自她心中收納的每一座山川。在紀錄片末尾,許多鄉民聚集在庭院中,在一位老人的二胡伴奏下,幾個女人撐著油紙傘歡快地唱歌跳舞,望見那一幕,我不僅眼濕。在那樣珍貴的片刻里,他們可以暫時忘卻外面的世界是否還看得見這些油紙傘的美妙,忘卻工業時代帶給他們的失落和憂傷,只顧深深享受由自己的手作物帶來的喜悅,那喜悅天真、純粹、遠離塵囂,在偏遠山村的暗夜中開出一朵花,有力地敲打著每一顆屏幕前的心。


無用田野調研紀錄片呈現了油紙傘的製作過程

雖然手工藝復興之途道阻且長,雖然這條深邃洞穴中的黑暗常令人感覺寒冷、無望,但每一位支持并熱愛這份事業的心靈,都像一束小小的火把,在這樣堅定的照耀中,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貢獻一份同行的溫度,并最終讓世人與世界都共享洞口那強壯的光芒。


觀展留言處

展廳的大油紙傘下,正在寫觀展留言的母女,這個小女孩所象征的,就是傳承的意義。

『三 ·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馬可老師做無用十年慶的發言

四月二十四日下午,無用十週年慶典開幕。在活動現場,能夠親耳傾聽馬可老師緩訴衷腸,實感有幸。

活動上半場,馬可老師說自己在創立無用時,就下定決心絕不為功名利祿而活,她將無用定義為社會企業,她說銷售額的高低無權評判一個社會企業,而這種選擇儘管艱辛,卻實在透露出一種聖潔的傲然。從她的言談中,我頻繁想到先秦的士,他們也是從道不從君,更不論金錢利祿。從前常常尊稱馬老師為馬可女士,而聽君一席話之後,我卻想崇敬地喊她一聲馬可先生──因為她身上堅毅的丈夫氣,她穩健的內在,她心中宏大的情懷氣象,她篤定的意念,她單純又高尚的決心,她不屈的風骨──這一切,凝聚在她清瘦的身軀中,并擴散為廣袤的能量,以兼濟天下,以胸懷家國。


北宋理學家張載曾言自己的理想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也可以成為擔當社會良心的知識分子的定義。無疑,馬可老師就是這樣的人。她以身為范倡導一種返璞歸真的生活,善待自然之母,引領人們尋找到安適己心的生活狀態;她傳承手工藝和其中蘊含的精神,重尋我們遺落已久的與祖先的連接。而且這理想的時間尺度極為廣遠,它貫穿古今,以先人的智慧教化今人,而今人所做,又意在造福後人——一個真正的士,就是這樣把自己置於一個浩大的時空中,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正是闡釋她一切作為的出發點,都不見自己,只為眾生。






馬可老師對「傘」字的解讀


馬可老師在解讀「傘」字時感慨道:廣廈千間,夜瞑三尺。良田萬頃,日食三餐。閱人無數,知音難雙。人生若此,夫複何求?這令我想到《道德經》中那句「少則得,多則惑」。正如她的品牌無用一般,無論是衣服或手工藝,都是一種承擔并傳遞價值觀的媒介。我所理解的這種價值觀的核心是內求以自足,它與以慾望為本位向外逐物的人生相對抗。《莊子》中有言「凡外重者内拙」,儒家聖賢也說「天道義理不外求」,若人人都能從自己內心的無垠空間中尋求力量,而不是以狂熱地消費來獲取安全感;若人人都能去沉心體悟內在自足的本性,而不是通過對外界的控制和佔有來彰顯自我,那麼這世界該不是今日這幅模樣。「那高於一切理性的心境和平,那古井無波的情緒,那深深的寧靜,不可動搖的自得和怡悅」(叔本華)是永遠外求不得的。這種內在的定力,能帶來的不僅是沉穩的自信,更是無邊無際的自由。


馬可老師與黃永松老師對談

而後,馬可老師和《漢聲》雜誌創始人黃永松老師對坐清談。看到兩位身著素衣,心中不住感歎:既見君子,雲胡不喜。黃永松老師談到與馬可老師結緣由於志同道合,并以專業眼光補充講解油紙傘。風雨之路,有可以相互扶靠的肩膀,無用和漢聲都是彼此的幸運。

『四 · 河山天眼里  世界法身中』

無用十週年慶的下半場活動是瓊英卓瑪師父的梵音獻唱。

瓊英師父純澈無染的聲音也曾陪伴我穿越許多低落的時刻,但身臨現場聆聽,感受音樂直接作用於血氣和性情,仍是無可替代的體驗。瓊英師父演唱了譜曲的佛教經文和一些經過現代改良的尼泊爾民歌。在聽到自己最熟悉的《綠度母心咒》時,我強烈地感受到自己周身發熱,閉上雙眼,仿佛進入另一個幻界,那裡無悲無喜,無生無死,卻有入定般的「大樂」。

瓊英師父在歌唱間隙說:「我們看到的世界是怎樣的,取決於我們感知它的一種方式。用純淨的心靈去看世界,能讓我們在最黑暗的夜,看到最明亮的月亮。」瓊英師父的話意在說明,修心為本,境由心轉。看著她唱誦歌曲時面容里沉醉的微笑,仿佛世間所有的醜惡都可以在那微笑面前被化解,確乎可以感受到她是如何以善美與世界相待。

唱誦末尾,瓊英師父邀請大家一起双手合十吟誦六字真言「嗡嘛呢呗咪吽」。在潮水般的經聲中,我感到巨大的安寧和幸福,感恩這樣的機會和因緣與這一切美妙的人事相遇,也期望我們的吟誦能回向給在這世上依然承受著苦難的萬物,愿他們離苦得樂。

唱畢,動情至落淚的馬可老師上台,與瓊英師父進行對談。其中馬可老師引用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的一句話:「二十一世紀能夠解決世界問題的唯有大乘佛法及中國的孔孟之道。」聽聞這句話,十分激動。

我想起2014年在廣州聽過的漢學家杜維明先生的講座。其中他提到,1972年西方開始倡導生態環保運動,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他們逐漸明白科學不是萬能的。西方的許多學者開始從中國的儒家思想獲取新的發展途徑。杜先生把儒家思想定義為anthromological(人類學的+宇宙性的)的文化,就是说儒家建立在更寬廣的對世界的理解上。人的主體性要和整個生命群體聯繫在一起。西方工具理性、破壞自然的世俗人文主義已經給這個世界帶來太多傷害,在今日我們要重建一種人文主義,就必須在理性之外開闊出慈悲和同情的領域,將人類和萬物真正地融合而不是對立起來。

而大乘佛教也是這樣,它发挥佛陀众生平等,自觉觉他,利益救度一切众生的菩提心,與儒家的「萬物一體之仁」是相通的。

思考至此,再回想馬可老師一心復興的手工藝,不正蘊含著這些寶貴的精神和價值觀嗎?她說在手工藝制作中,人與人的交往合作是極為密切的,在這互幫互助中,人和人的關懷便產生了。在這樣的過程中,個體也進而習得了立身處世的智慧。這就像孔子強調的入世,人只有在進入真正的人際關係之中才能更好地培養自己的人性,但入世又不僅僅是只做世俗性、社會性的人,其中也有精神性和宗教性。同時,手工藝取材自人們賴以生存的天地,因而也自然對萬物都保有謙遜、誠敬和感激。雖然馬可老師常被稱讚有民族氣節,但她探索的命題,她傳承的價值觀,其實是普世的,是超越民族的。


馬可老師與瓊英師父對談

活動臨近尾聲,馬可老師和瓊英師父都頻繁地對大家、對彼此致謝,這樣真誠的感恩之心,本身也是一種良善。最後,馬可老師留下一句話:「無論生活給了你怎樣的際遇,請記住:永遠把你最美好的留給這個世界。」──這句話,可以銘記一輩子。我又想起杜維明先生曾說:「做現代公民至少要做經濟人,利己而不損人;好一點做文化人,推己及人;最好是做生態人,造福自然和眾生」。

希望馬可老師和瓊英師父的善心和智慧能感染更多人,希望世間有越來越多的生態人,希望我們的地球母親,能在眾人的覺醒中,獲得療愈,遠離傷悲。


無用工作服

還回無用工作服,深深地感恩這場體驗。


撐起頭上一片天——傳統手作油紙傘展


主辦:無用生活空間

策展人/藝術總監:馬可


展期:2016年4月24日-10月20日地址:北京東城區美術館後街77號文創園1-101電話:010-57538189官網:http://www.wuyong.org/




本文內容版權歸無用所有,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




無用生活空間


地址:北京東城區美術館後街77號77文創園1-101

預約電話:010-57538189

官方網站:www.wuyong.org

官方微博:無用WUYONG

官方微信:wuyong-0422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無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