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不让放鞭炮,仅剩的一点年味也没了
昨天是除夕,所住的小区静悄悄的,没有鞭炮声,也没有好看的烟花,家家户户紧闭门窗,一片寂静,如果不是央视春晚(看了觉得一般,早早的睡了,因为不必要等到零点放鞭炮),还真不知道是在过年呢?
今年是第四个过年不让放鞭炮的
拿上海来说,2016年1月1日,史上最严的《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扩大了烟花爆竹的禁放范围,明确上海外环线以内区域和外环线以外8类场所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违法燃放不仅会被罚款,还将按照法定程序纳入个人征信系统。换句话说:今后无论是节日庆祝、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开业大吉等喜事,只要是在外环内(外环外是纯粹的郊区)都不能放,否则就是犯法。
小时候每逢过年最盼自己放鞭炮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为我们描绘了迎新年的万众齐欢、万象更新的热闹气氛。
放爆竹庆贺春节,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历史了。每当春节来临之际,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僻静的山村,“嘣嘣叭叭”的爆竹声,此起彼落,竞相欢叫。除夕之夜,五彩缤纷的火花,在夜暮中划出一道道彩虹,让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憧憬和希望。
说实在话,虽然小时候每逢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但最盼春节早点到来的原因,是能够放鞭炮。除夕吃完团圆饭后,自己放鞭炮,那噼里啪啦的响声直往耳朵里钻,当个勇敢的“小炮手”,存货不多的,要等到零点一起放,心里美滋滋的。团圆饭有年味,爆竹声声的春节更有年味。如今呢,能有年味吗?再过几年孩子们都不知道什么叫放鞭炮了,可悲啊!
抗战胜利的那一天,全国爆竹声、锣鼓声和人群的欢呼声响彻云霄。如果哪一天有值得庆祝的大事,肯定到处传来震天动地的爆竹声,老百姓就是喜欢这样来庆贺的。
一年一度,又不是365天的每一天,何必春节禁止燃放鞭炮
又不是什么封建迷信,如果这也禁了,民族传统岂非越来越少?难道这是“糟粕”吗?飞机有出事的时候,你永远不坐飞机了?说到“雾霾”,汽车的排放,工厂的排污,建筑工地的污染等等,才是大的致命点。要真不污染,少开车甚至不开车,行吗?汽车一年365天,天天跑,都在排污,一年就那么一次的春节,让鞭炮放声“响屁”不至于把天也“抹黑”了,这些问题不解决,责怪到几天的放鞭炮,道理说得过去?
小编曾将此文刊登在博客上,一位网友是这么分析的:
一方面让我们尊重并传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下硬性规定来削减传统节日的传统活动。现在社会,年节的年味越来越淡,唯有爆竹声能让我们找到仅剩不多的年味。
打个比方,年节就是一个大箱子,鞭炮和种种习俗就是箱子中的物件,现在物件本就不多了,还要让我们把余下一大部分的东西拿出去,我想箱子里面的东西才是我们更应该改理解并思考的,应该传承的也是箱子里面的东西,而不是抱着一个早已掏空的壳子高喊传承的口号。
当然里面有很多不好的习俗,这些需要改进,因为传承就是在创新下前进的,如果直接砍掉或者是硬性规定“不许”,那么还不如直接丢弃这个箱子来得简单一些。当我们的后代在过一些传统节日的时候,需要在记录片上了解和体味的时候、当一些现在习俗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想想我们曾经高喊的传承难道不是讽刺吗?
另一位网友说: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也是为了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如果取消放鞭炮,那么也许以后的小孩连过春节的意义是什么都不知道了。本来过年就越来越没啥年味儿了,再不放鞭炮,连声音都没了,那跟其他假期有什么区别?
当然,可以制造研发制造一些新型环保烟花炮竹,这种环保型花炮中没有添加硫磺、噪音较小、散发烟雾也较少,可以相对减轻空气污染,降低危害程度。此外,还有管理的问题,实践证明,一刀切的粗放管理最简单,但也最容易造成群众的不满。
春节放鞭炮的来历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关注微信“我爱着蓝色的海洋”。
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当然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上千年的传统了,既然要弘扬传统文化,这个民俗禁不得。为什么我们的思维总是喜欢一刀切呢?为什么不在生产鞭炮的种类上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呢?产生较大危害的主要是一些爆炸威力巨大的鞭炮(噪音、烟尘、火灾),只要有关部门有所作为,在方法上管控上下点功夫是能够解决的,不要只想到禁止两个字。
我们还是听听那曾经熟悉的鞭炮声吧:
素材来源网络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关注微信“我爱着蓝色的海洋”,原"大海旅游人“。转载及合作事宜请联系QQ:2659723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