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月1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最新84419例,方方最新回应“小产权别墅“问题



虽然我是一个懒散之人,但也喜欢做事。看上去有点矛盾,其实说白了,是喜欢懒散地做事。喜欢玩,但不白玩。

十一、结束语

文/方方


写到这里,与日记有关的部分,几乎就差不多了。关于梁护士一事,本想再陈述一遍,但是回头仔细看我日记的最后一篇,发现里面其实已经写得很详细了。如果再写,几乎完全重复。所以,这一条可以略去。可以说的是:我会在医生朋友帮助下,继续关心梁护士以及她的家庭。

此外,我曾经对记者讲到过日记中的两个小错误,这里也补上。在我的书中,我业已修订。

这两条小错误,一是,王广发医生是来武汉的第二批专家,我写成了第一批专家。这一点,我应该向王广发医生道歉。我对王广发医生没有什么意见,因为我相信他所说的“可防可控”是专家组团队的意见,只是由他发布而已,这事不能怪罪个人。而我对王医生有看法,只是在他出院之后,看到一个对他进行专访的视频。

那个时候的武汉正处于非常惨烈状况下,而王医生看上去没有半点的愧疚或是不安,反给人以洋洋得意之感。甚至说,如果不是他被感染,人们还察觉不到疫情的严重性(大意)。作为武汉人,我可以谅解他因职务而说的话,但对他毫无愧疚的状态感到非常不舒服。所以,那天我在微博上留了一句言:“先要为王先生恢复健康祝福。但要说一点重话:受感染的武汉百姓是没有王先生这样的医疗条件的。他们一床难求,很多人仍然在艰辛和苦难中。我想,王先生自己应该作深刻的反思。同时希望身体康复的王先生在反思后抱以赎罪心态为抗击病毒继续努力,以此取得湖北人民的宽恕和原谅。”

事至如今,我仍然是这样的想法。王医生可能没有什么大错,但他缺乏一份医者的慈悲。八十多岁的钟南山院士,谈到武汉,流泪动容,另一位上海的来援医生,一提武汉亦是哽咽难忍。只有王广发医生,我始终没见他对武汉有过愧疚和歉意,尽管,他应该有。

二是关于雷神山医院因为夜晚大风的极端天气,造成室内渗水,我写成了火神山医院。这也是应该向读者们道歉的事。尽管大风吹垮屋顶确有其事,但毕竟错了一个字。

上述两点,这里也算补录一下。至于什么“厅级干部”呀,“小产权别墅”呀,纯属无稽之谈,那些别有用心的人造起谣来,像玩拼贴游戏,还自以为是。在财经记者采访中,我已经讲得很详细了。原来因为访谈被删除,我计划重新陈述一遍。后来发现,删除的访谈,不停地出现在网上。每删除一次,又以另一种方式出现。所以,也就没有再次重复的必要。

我还要说的是,对我个人进行造谣诽谤以及诬陷的人,不要以为法律会放过你们。该做的事,我会一步一步地做下去。有些事情,不需要我说,交给法庭就是。前几天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制裁这些呼风唤雨、唯恐天下不乱的人物,最好的办法就是到法院起诉。他们会骂人、会泼脏水,我们会起诉。”说得是!

下周,我将把中断的工作再次续起来。上大学时,读过女作家陈学昭的一本书,书名为《工作着是美丽的》,我印象深刻,而且一直很喜欢这个名字。虽然我是一个懒散之人,但也喜欢做事。看上去有点矛盾,其实说白了,是喜欢懒散地做事。喜欢玩,但不白玩。掐指算来,手头工作还真不少,已经写了半截的小说,得赶紧完成。已经收集了几年的有关滇缅铁路的资料,要整理出来,完成作品。还有学校的工作,也要全方位行动起来。我还得把我以前的办公室退出来,去一个新的办公室,真心希望那里能成为愉悦而又自在的地方。

工作着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
(完)


十、关于二湘(略)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点燃良知的烛光。不必奢望炬火,燃起烛光就行。良知的烛光多了,不要说达到大多数,即便刚够四分之一,就很了不起了,就会划时代了。


我愿和你们一起,成为那不再迫默的顽强烛光!

文/方舟


我在福建,离武汉远,平日里又基本不看新闻,所以直到武汉封城的时候才开始关注疫情。着实吓了一跳:封了这么大一个城市还不够,想不到还要封省!即使封了省,每天还是有那么多的新增病例,还不仅仅是湖北一个省。地图上眼见着一个个省跟着沦陷,颜色由浅到深,我心里的担心也跟着加深。

担心归担心,日子总还要接着过。年已八旬的父母加上按原计划来我们家过年的姐姐一家,满满一大家子人,每天的菜消耗真的很大。平时超市是有送货上门的,但是过年,再加上疫情,超市送货人手不够,我只好自己去超市买。

每次去超市的时候,我都庆幸自己之前有买到口罩,在不得不外出的时候,给了我仅存的一点安全感。有一次从超市出来,车站等公交回家的时候被冷风一吹,不由自主地就打了一个大喷嚏,瞬间口罩就都湿了。我心里顿时觉得害怕,尽管那次公交车上除了司机以外,只有一个老阿伯,而且我们一个车头一个车尾。

我几年前做过心脏手术,术后恢复一直不理想,需要长期吃药。我很清楚,如果我真的被传染上,挺过去的概率大概是挺低的。一旦我被传染,还可能传染给我八十岁的父母亲。这个担心一直在我心里压得我透不过来气。后来和朋友聊天,她说她也有类似的经历,是在超市结账的时候口罩的带子突然断了,她当时怕得差点把满手的菜一扔就跑出去。

我想,我们福建这里还只不过是低疫区,都会如此害怕,那身处疫情中心的武汉和湖北人又该有多害怕啊!

电视里看到全国各地都去武汉支援,到处都是满满正能量,众志成诚携手共渡难关,我们的祖国每次遇到灾难不都是这样的吗?尽管医疗资源的崩溃是无法短期内缓解的,但是武汉加油,你们会挺过去的!我们一起高喊这样的口号!然而身处疫情中心的武汉人到底有多难多恐惧,没有身临其境,我终究无法想象。那些一个个渺小的个体在这场灾难中是怎样挣扎度过?我没有细想过,也不敢细想。

第一次对武汉的灾难有强烈的冲击,开始感同身受,来自我订阅的《三联生活周刊》。在2月17日的那期,里面记者写的《封城前后,武汉时刻》、《定点医院堰塞湖》、《周洋家寻医记》、《武汉急诊一线医生口述》等连续多篇报道,让我真正走近了疫情风口浪尖的武汉人,原来她们有这么难!看病单单挂号就要排队好几个小时,在排队的过程中不时有人倒在了地上。那会是怎样的恐惧和无奈?!即使挂上号了,医院也没有床位,一般是开药,最多给挂瓶。被病痛折磨着,收治遥遥无望,在恐惧和绝望的双重挟持下,个别病人就拿无辜的医生撒气,甚至扯掉了医生的防护服。这多么让人悲伤!还有那周洋一家三代五口有三人感染的艰难的求医之路。看到这些,我的心里多么难受。他们都不过是无辜的百姓,如果可以提前几天发出人传人的预警,不知道可以挽救多少无辜的生命!

武汉和湖北的有关部门没有失职的地方吗?去年高福不是还在说我们国家的预警系统建立得很完善,不会再发生类似非典事件了吗?时间不过才一年,就被现实打脸,那么这个预警系统到底漏洞在哪里,为什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什么专家去了三批才确定“人传人”,前期“人不传人,可防可控”结论到底是怎么得出来的?我想这是每个武汉人心中的结,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疑问。我们需要政府还原事件的详细经过,处理失职的相关责任人,找出漏洞。这不是苛求,是对它的督促,因为我们再也不愿看见这样的历史重演!

二月底时,我才从朋友圈看到方方日记。之前我没有听说过方方,也没读过她的书。从她日记里平实的叙述中,我更进一步了解到了疫情下的武汉人,虽然困难,仍然坚强,让我心生敬佩!这从平民角度写的日记展示的是和主流媒体不同的视角,虽然对于日记中的某些观点我也持不同看法,比如方方老师认为在开城问题上,零和壹没有太大区别;而我认为只有变成零才是真正的安全,但是从总体来说,她所持的观点大部分我是赞同的。

我想不通的是,这样平平常常的日记为什么被那么多人攻击?如果有不同意见,为什么不能好好地探讨,非要选择谩骂?如此真挚的语言,又是触动了哪根神经,要屡屡被删?其实这几年来,网络上很多文章我们到后来都只看到被举报违规被删除,但是到底是文章里具体哪一段哪一句违了哪条法规呢?作者是否可以提出申诉要求复议要求恢复?如果举报者是恶意的,举报的内容是捏造的,是否有追究举报者的机制?

我一直觉得,要对一件事物做出判断,最基本的办法就是先去了解它。比如有人说某店的菜品好不好吃,某个景点好不好玩,那都是别人的看法,我们只有自己亲自去了,才可能有属于自己的判断。那么这个日记到底好不好,是不是像网上那些人说得那么不堪?也只有认真读了完整的日记,才有资格做出判断。于是我开始找出以前的日记看。我认真看了三遍,日记里有武汉人民买菜的烦恼,对亲友的担心,对早期政府决策的质疑,对志愿者和对全国支援者的感激,还有对抗疫的一些建议。这些都是方方老师真实的、贴近民众的心里话,字里行间无时无刻不饱含着对遭受苦难的普通人的爱、理解和同情,所以日记会让那么多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让那么多人深夜到凌晨,日复一日守侯日记的更新。

关于那个满地手机照片的真实性,很多人质疑。反对的声音说方方老师没有亲临现场,提供照片的医生朋友没有亲临现场。其实即使没有身临现场,一件事的真伪也是可以做出判断的。想想武汉当时的每日死亡人数,想想殡仪馆都需要支援了,亡故者的手机来不及处理暂时扔在地上怎么不可能?其实我自己心底相信,或者说深深盼望,等最初的忙乱过后,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会妥善处理那些手机,毕竟这是那些来不及和家人道别的亲人留下的最后遗物。再说了,现在互联网消息如此发达,如果这一地手机是蛊惑人心的谣言,我们的网警会不出手?当初李医生不过是在微信群里提醒同事,才几天就被叫去训-—诫了,这些质疑的人是在质疑网警们的工作能力吗?或者是在他们的想象里,这样的画面实在是太悲惨所以选择不去相信,然后就敢义正言辞地指责?!

还有一种声音,说方方老师有很多别墅,说她这次捐款捐得少。这样的反对理由真是让人无语。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有没有良知和她有多少钱根本没有关系。难道富人就一定是坏人,穷人就一定是好人?这种仇富心理真是要不得,若是如此,不是要人人安于贫困才可自证清白?谁说一个作家就不可以富有了?哪怕那个“别墅”真的是“别墅”,方方老师通过笔耕不辍写下文字换得“别墅”,不也正是这个社会对她所思所写的一种认可吗?况乎方方老师都在采访中“交代”了,根本没有什么多套别墅。至于拿捐款这种自愿行为做道德绑架更是让人不齿,是不是要一个花甲老人捐到倾家荡产才能让人感动,才是正能量,才是真正爱国,写的日记才是真实可信的?

至于海外版一出,围攻谩骂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这种递刀子理论居然会让原先的部分支持者转而反对,也真是让我匪夷所思。如果日记中提出质疑要求追责的部分是递刀子,诚如崔先生在旗帜鲜明主动大胆地接过外国人递给我们的刀子!中所言,国外的民众他们都游行示威了,政府官员都公开指责了,我们应该更勇敢地接住国外人民递给我们的刀子、机枪、原子弹啊。你们看,方方老师出书外国人还要花钱买版权,老外给我们的武器都不要我们花钱,我们不过是花点流量,再如果会翻一下wall,这样的新闻在他们的媒体上就到处可以看到。不会翻也没关系啊,国内的媒体上对他们的惨状的报道也是铺天盖地。

看,国外给了我们那么多的免费武器!我们不要只是看热闹,大家快去接啊!要相信情形对我们是有利的,我们的人民是团结的。什么?在他们那是言—论-自—由,那么怎么放在我们国家就是递刀子了?这不是搞双标么?这不是国外的月亮比中国亮么?这不是典型的崇洋媚外吗?你们到底是真爱国还是假爱国?!再说了,所谓“刀子”是谁造的?是失职的官员们造的?是蔡莉们造的?如果没有造“刀子”的人,方方哪来的“刀子”?没有“家丑”何来外扬的可能?这不是更应该要追究的吗?看,最近武汉政府更正了死亡人数,居然把人数变多了,这是多要不得啊!为什么没有人质疑,反而都在称赞这是对事实对逝者的尊重?!按照这些人的逻辑,这难道不也是“刀子”么?

其实认真地想想就可以看出来了,那些带头高喊爱国反对方方的人,没有几个看过全部日记,他们任意选取某一段话,扭曲放大,断章取义,甚至无中生有,那些理由那些思想完全经不起推敲,如果你在那些文章下面提出质疑,这样的声音基本不会被放出来的,于是造成一种似乎全民反对方方的假相。再看那些支持方方老师的文章被攻击,连正常的采访都要被举报删除,甚至还有人要被调查“不当言论”,即使我这样不敏感的人都感受到了一种不正常。那些抛出反对观点的人,他们的所谓论据如此一致,说特权时一窝峰说特权,说递刀子时也是众口一词,特别像老师布置了一篇议论文,给了论点论据,学生们各自展开论述。谁会是幕后的“老师”呢,谁又是那群“学生”呢?是日记中一再提到的极左们吗?他们的用意是什么?是不是不想被追责的那些人恶人先告状,转移大家的视线?

另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看日记,不去试着了解真相,不认真的思考推敲一下,仅仅看了一些批评的文章就跟着批评方方,他们的分辨能力在哪里?他们的对错事非观究竟是怎样的?再反观张文宏医生的“不喝粥”事件,目前这样的舆论环境才是最应该让人担心和反思的。A诽谤B是坏人,A固然可恶,但是那些不明真相也不愿意了解真相帮着A一起攻击B的C、D、E、F、G们不可恶么?尤其是当这种叫嚣变成了威胁生命安全的大字报,变成要雕刻下跪像的污辱建议时,我们还应该选择沉默吗?不是应该发出声音叫醒他们吗?假若觉得叫不醒就放弃,没有让他们看清正确的方向,没有自己应有的判断力,他们是否有朝一日会变成当年的红卫兵?这是让我感到害怕的。

当我多次在朋友圈转发支持方方的文章并在家人面前提到支持方方时,母亲是生气的,她说:“你疯了!那个方方与你何干?你逞什么英雄?你不为自己考虑也要考虑自己的孩子!”从她的话,我知道当前对方方老师的围攻让她想到了文革。

当我说我考虑也参加读者接力只是担心自己水平不够时,一个同样经历过文革的友人说你要当心被人肉。这样的话并没有让我感到害怕,而是让我感到更深的担忧。只有一个国家的人民团结一致,即使有不同的政见也能心平气和的辩论,以理服人,这个国家才能变得更加强大并让人尊敬不是吗?不让人正常的发表观点,高举所谓爱国的旗帜,对所有反对的人一律抹黑打击不正是文革的作派吗?

最近,方方老师再次拿起笔,就日记里反复被围攻被构陷的部分开始分别解释说明,她说,我不愿意这块污垢贴在我的身上。她以她的敏睿,深知如果不一遍遍的自辩,这污垢会继续留在世上,留在不明真相者的疑惑中。这一次又一次的自辩,恰是她的呐喊,她在说,我没有任何问题,对于你们的诽谤我决不屈服!我们难道不应该一起加入这呐喊吗?

如果人人都沉默,那么这些人不是会更嚣张吗?如果我们把话语权交给这样的一帮人,难道真的还要重新再来一次文革吗?为了我的孩子,做为一位母亲的我更不能选择沉默!正如众多读者在接力文章和留言里说的,支持方方,就是守护良知公义,就是守护自己,就是守护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守护改革开放的成果。

鲁迅先生在给友人的信中写到:似乎物质满足越多的时候,人的存在感与意义感愈在缩退。经济独立,行为自由,在青年群体中不少见,但很多人的自我与精神依然匮乏,附和之象频频发生。这几十年前的话,用在今天,仍然是一针见血的。

在第38棒接力文下,有一段留言让我印象深刻。这位留言的江先生建议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点燃良知的烛光。不必奢望炬火,燃起烛光就行。良知的烛光多了,不要说达到大多数,即便刚够四分之一,就很了不起了,就会划时代了。

此刻,我要在这里坚定地说,应鸣而尊,迫默则辱。我愿和你们一起,成为那不再被迫沉默的顽强烛光!也期盼在我之后,会有更多的读者一起加入进来,点燃我们心底那良知的烛光。

我在福建,遥祝在武汉城里的方方老师安康!

丽江束河古镇。去年夏天。(摄影:作者)

【作者简介】方舟:坐标福建。七零后。国企普通职员。一个高中生的母亲。方方日记读者。

这类批评的声音与追责的呼吁,充分显示了方方日记钙质书写的风格魅力,也充分反映了方方日记的战斗风骨与思想力量。


方方:奏响文学的未来之声


文/默子




方方,本名汪芳,一九五五年诞生于南京。其时国家久历战乱,百废待兴。方方生于贫瘠,长于动乱,改革开放年代,大步走向文学艺术的殿堂。方方热爱文学,创作甚富,曾任湖北省作协主席。她的《水在时间之下》《万箭穿心》《风景》《软埋》《武昌城》《是无等等》等小说作品,成就非凡,名动天下。

方方其人,衣着随意,待人随和,言语机智,性情明朗。她向来不失童心,颇为贪玩,言语间常有笑意,口无遮拦,一旦发笑,面似朝霞,有如东北姑娘,洒脱直率。她精明能干,写作、带孩子、做家务、外出开会、办《今日名流》。因太过劳累,时犯头疼。方方有个女儿,名叫毛妹。方方每次外出回汉,必带大堆零食。一旦言及毛妹,便满脸荡漾着幸福。

方方的小说《万箭穿心》,以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大转型及万千企业职工下岗为背景,成功塑造了马学武、李宝莉等诸多普通市民的典型形象,冷静而又生动地描绘了特定时期都市社会及个人的生活图景。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方方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极普通,在大变革的时代,他(她)们的生活及人生,有太多的辛苦与不堪,太多的尴尬与无奈。悲欣交集,爱恨交加,生活与工作中冷不防就会掉入陷阱,亲人之间也很难互相理解,千辛万苦,挣命到最后,却是万般无语。正如方方自己说的,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方方的小说,以自然叙写、本真呈现见长。其作品所展现的人物及所反映的生活,极富原生态情味。

她的《软埋》出版于2016年8月,获路遥文学奖。“软埋”二字,具有一种惊魂动魄、锥心刺骨之力。这部小说有作家方方穿越历史黑洞、拂开岁月尘沙的惊人发现。如果说陆子樵们的生命软埋反映了这部小说非同寻常的历史厚度,那么丁子桃们的记忆软埋则有力地折射出现实世界的荒诞不经。这部作品,蕴含着作者对包括人道主义在内的人文思想的深刻思考。我们品读《软埋》,既能感受到作者卓越的文学才华,又不得不为她执着的求真精神和深厚的人文思想而深深折服。
 
“长夜无眠读软埋,世间何日少狼豺!清晨阴雨潇潇落,僻语幽词难解怀。” 这是我在读完这部书后写下的诗句。这部书以生命为本,从人性出发,注重细节,注重内心,无论艺术性还是思想性,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大概因为这部作品善于发掘历史,客观呈现悲剧,真实表现人性,勇于正视内心,故而面世以来,引得左声喧嚣,曲解不断,暗箭纷飞。而方方风骨凛然,精神超绝,面对辱骂之人,不改本心,不忘初衷,坚持真理,堪称当代文坛奇女子。

方方的小说作品,有着极为广博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刻厚重的思想情感意蕴。其语言及叙事风格质朴无华,自然晓畅。在冷静从容的似乎是不经意的叙写之间,往往蕴含着作者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在她节制而又智性的文字中,蕴藏着深沉真挚的情感潜流。方方的小说创作,和莫言那种汪洋恣肆、一泻千里的风格迥然不同。但是在深入发掘历史、发现历史真实及客观再现生活诸方面,两人的作品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别林斯基说:“纯朴是艺术作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就其本质而言,它排斥任何外在的装饰和雕琢。”方方的小说作品,无论就语言风格还是思想内涵来说,深具纯朴之美。

鲁迅先生曾说:“要在文化上有成绩,则非韧不可。”方方的内心深处始终怀有一股子韧劲,这大概就是她在文学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上升的原因所在吧。



武汉封城伊始,方方即开始了她的“封城日记”的写作。这些最终完成的“封城日记”,也就是后来人所共知的方方日记。

“刚才《收获》程永新给我信息,说不妨写写‘封城记’。闻此始觉,如果我的微博还能继续发出文字的话,我还应该继续下去。也好让大家知道武汉真实的近况。”(方方日记首篇 1月25日(正月初一))她还说:“我原想从12月31日开始,复盘我自己在这一段时间从警惕到松懈的全过程,但是这一写,就太长了。所以,我还是先实时写一点新近的感受,再慢慢来写‘封城记录’。”(1月26日)关于写作缘起,方方说得再简单明白不过了,我们用心阅读的人也甚觉清晰明朗。

方方日记的写作动机和愿望是如此的简单明了,因赶上了特定的情势变化,由于太多人的出于不同意图的“参与”,才变得分外复杂化了。

对于方方日记,我始终是持肯定态度的。廖沫沙先生有诗曰:“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侫幸覆乾坤。”几十篇日记,不过实录其事、直抒情怀罢了。就算有点小失误,也是在所难免的,完全可以理解。就算《史记》,也并非十全十美。天大的帽子扣过来,于方方日记,并无什么损害,反而突显出扣帽子者的狭隘与龌龊。

方方日记,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温情,散发着人性与思想的光芒。在真实从容的文字间,蕴藏着一股棉里藏针的力量。

“武汉人仍处在关键时候,尽管人们已从最初的恐慌、无助、焦虑、紧张走了出来,现在业已平静和安定了很多,但仍然需要大家的安慰和鼓励。到今天为止,至少大多的武汉人已经不再处于六神无主的状态了。”(1月26日)这是多么真实的笔触,又是多么富有温情的牵挂!

“目前市民们比较忧心的还是缺乏口罩。今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个上海人去买口罩,药店卖30元一只。这个上海市民大发脾气,用手机全程拍了下来,并且高声指责药店。并且一定要买,但必须开具发票。他真是比我有智慧多了,也有勇气多了!佩服!”所述之事,方方虽然未曾亲历,我们更未亲见,但是其真实性确定无疑。因为,我们不少人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自从政府号召人们在家隔离,笔者跑遍了附近超市和药店,除了五元买到一个普通口罩外,再也没有见到过一只口罩。网上找来找去,一只N95口罩七八十元,也不知质量如何,终究没有下决心购买。最后,只好将那只普通口罩一直用到上班为止。

“好消息是当然是国家支援的力度越来越大,更多的医护人员赶来武汉,等等等等,让武汉人心安了许多。”(1月26日)国家在行动,社会在驰援,方方的文字也做了记录和见证。

“昨天白天,女儿告诉我,她熟人的父亲(本身是肝癌患者)疑似感染,送到医院,也无人救治,三小时便死亡。”(1月26日)“今天有一个视频刷屏,那是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医生送葬车离去时人们的哭喊。看的人无不泪流满面。他也算正值当年,有才华有专业有平台,可以为医界做多少事,又可为社会救多少人呢?这两天,噩耗仍是连连。武大去世一位博士,华科大去世一位教授……死亡的幽灵,依然在武汉徘徊。”(2月19日)

疫情汹汹,再加亡者消息,这是多么让人悲哀的事啊!在方方日记中,我们随处都可读到作者发自肺腑的那种善良及悲天悯人的情怀。这种善良,不仅体现在对十分熟悉的亲朋好友的挂念和帮助,也体现在对陌生人的牵念,对普通人的关怀。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方方是一位天性善良的作家。善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基础,更是一个作家保有社会良知的思想与精神的根基。


方方日记动笔伊始,即引来世人关注,愈到后来,关注愈切。有赞不绝口者,有批评指责者,更有人以“阶级敌人”、“女汉奸”直呼者,甚至还有直接要求公安部门逮捕法办者。网友大呼晕圈,自然也是不无道理的。

王家新说:“她的这六十篇日记,并非‘完美’,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们却是不可磨灭的纪念碑,也是那些死难者和无数还活着的人们的安慰。”他又说:“她不仅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为我们的文学多少挽回了几分高贵和尊严。”

阎连科说:“这些日记是时代最坚实的细节。如果没有这些日记,不要太久,疫情之后的三年或五年,十年八年,在这场疫劫里死去的数千鲜活的生命将会成为记忆的空白。比如17年前的SARS,我们去哪儿还能找到如方方日记这样的记忆作品呢?”

朱大可说:“她身居病毒爆发的原点,以女性的敏锐和独特的勇气,在众所周知的语境中,尽其所能地讲述‘围城’中的事实和感受,独自建造起一座虚拟的互联网哭墙,并提供了一种罕见的中式奢侈品——真相。”

易中天说:“中央调查组说,李文亮不是反体制人士,我也认为不是,他就是个恪守职业道德的医生。方方也一样,没忘记自己是作家而已。”

这些著名的诗人、作家、学者,保守良知,秉持正义,注重事实,敢讲真话,堪称当代思想精神之楷模。

然而,也有一张口即“阶级敌人”“汉奸卖国贼”者,这些人的思想意识尚处在反右与“文革”时代,不值一提。

深圳有一位退休老干部,曾任深圳市体改委主任,名叫徐景安。在我看来,他的见识够压住当今一大批所谓的教授名流。“我看了几篇方方的日记,觉得她的文字朴实、自然,在隔离的空间里,收集来自朋友、社会的信息,写了自己的感受。其中有二条主线,一是对防疫中存在的问题、漏洞、毛病、不足,进行抨击和批评,二是对防疫中存在的问题、漏洞、毛病、不足产生的原因追责。”“我看方方日记都无可指责,而且值得褒扬,反映了她作为一个作家的良知和良心,勇气和担当。”徐先生平心而论,实话实说。应该说,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教育有了空前的发展,关于方方日记,不少读者应该具有此等见识才是,可惜网络上所见,却是围攻者居多,让人痛心。

围攻、指责乃至辱骂方方者,他们提出的一个基本理由,便是方方日记是在“足不出户”“道听途说”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故而质疑它的真实性。这种思维和认识水平,比小学生又能高出多少呢?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间接经验”的概念,应该属于常识范畴,不知这些人是否懂得。针对这种谬论,方方针锋相对地说道:“对我有一种说法,叫作‘足不出户’‘道听途说’。好像每一个人,都必须实地调查,才可以写出来。反问一句:你们并没有到我家来,又是怎么知道我是“足不出户”或是“道听途说”的?理由很简单,你们是从网上得到的信息。既然你们可以从网上得到信息,我为什么就不能从网上得到信息?”(《方方财经访谈:我如果不交待》)她的回答,简明扼要,机智幽默,可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关于广西梁护士的死,是方方日记的记述中引起人们激烈争论的又一个焦点。方方一开始在日记中的记述与事实也确实略有出入,以为脑死亡就是死亡。面对质疑,或者借此对自己的指责和辱骂,方方的表现格外冷静和理智:“今天很多人对此提出质疑,网上也有辟谣消息,下午我再次向两位医生询问。俩医生都对我作了一番带专业性的讲解,然后态度几乎相同,说那就还是道个歉吧。我想,也是。所以,在这里向所有读者表示真诚歉意,更要向梁护士家人表示真诚歉意。这也说明,梁护士的生命,是我们所有人都很关心的事。”(方方日记完结篇: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3月24日))态度如此坦诚,话说得如此清楚,可有些人还是不依不饶,纠缠不休,那这些人的目的和用心,不也是昭然若揭吗?

众所周知,方方日记在海外的出版,这是引发人们激烈争议的又一个焦点,用“一石激起千层浪”来形容,也毫不为过。“且不说是否会有人提出索赔,即使有人提出了,律师有这么蠢吗?他不在官方媒体找记者实地调查的内容,那里面证据链完整得很,即使华生写的那些文章,也比我的完整一百倍呀。还有官方通报,官方文件,这些是不是更靠谱?你觉得国外律师要寻找证据战胜中国律师,他是会选用官方的正式通报或是经过记者实地调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还是会选用一个作家在家写的带着自己感想的日记?”(《方方财经访谈:我如果不交待》)方方所说斩钉截铁,义正辞严,她在这里所阐述的道理,其实也属于常识范畴。可是,有几个人能明白呢?再说,方方出书,什么时候出,在哪里出,那不都是人家个人的事情吗?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国家宪法不是讲得很清楚吗?

诗人刘年说:“方方的日记是常识。这么多人还在为一个常识问题争论,是这片土地的悲哀。”美籍华侨诗人冰花说:“对方方的疫情日记,我认为大家对她的跟读和关注就如大家对李文亮的关注差不多,既体现了人们对武汉疫情的关心,也说明人们欣赏一种勇于直言的精神。”正所谓智者所见略同。可以说,方方的“封城日记”,还是得到了文学界绝大多数有良知的人们的肯定与赞赏。


作为一位颇有成就的著名作家,方方的眼光是犀利的,视野是宏阔的,她敢于直面,大胆思考,勇于批判,在她身上充分体现出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大无畏精神与气魄。

“一个农民夜半三更被挡在土墙外不让通过。无论如何求情,守路人都不让过。在这样寒冷的深夜,那个农民最后去了哪儿呢?......为什么我们的层层官员都可以把一纸文件教条化成这样?只需一个人戴着口罩,把农民引到一间空房里,隔离居住一夜,不就可以了吗?又看到,一个脑瘫儿童,因父亲隔离,只能一人在家独居五天,由此饿死。一场疫情,暴露出无数众生相,暴露出中国各地官员的基本水准,更暴露出我们的社会疾病。这是比冠状病毒更为恶劣更为持久的疾病。而且看不到治愈期。”(1月30日)

“武汉官方前期对疫情的轻慢和封城前后官员们的手足无措,造成了百姓巨大的惶恐,给所有武汉人带来伤害,这些我会在文章里细写。”“前些天,看到百步亭四万人聚餐消息时,我当即发朋友圈,对此批评。我的话说得很重。说在这样的时候,社区还举办大型聚会,‘基本上算犯罪行为’。说这话时是元月20日。没想到,21日省里接着还举办大型歌舞联欢会。人们的常识都到哪里去了?有多么僵化愚蠢多么不善变通多么不实事求是,才会这么做?”

方方直陈事实,直指弊端,这样的勇气和精神,在如今的文坛恐怕不多见了。而所述之事,可谓举世皆知,万难想到的是,这些内容竟然也能招来别有用心者的恶毒攻击。


对于弊政的批评,对于武汉防疫抗疫期间有关官员追责的呼吁,在方方日记中随处可见,比如, “我依然会像以前一样,在微博上表达我的观点。而敦促追责的事,我也不会放弃。” “但是追责这件事,我还是愿意相信上上下下会有共识:这是必须进行的一件事。”(方方日记完结篇: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3月24日))这些内容无不源自方方那颗天生善良的心。而且,这类批评的声音与追责的呼吁,充分显示了方方日记钙质书写的风格魅力,也充分反映了方方日记的战斗风骨与思想力量。

《左传》有“子产不毁乡校”的记载,司马迁有“不虚美,不隐恶”之论。可以说,方方日记既有一种深厚的与优良传统一脉相承的精神力量,同时也不乏关注社会时事、敢于言说、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

对于极左思想的挞伐与批判,从另外一个方面显示了方方日记的思想魅力,也反映了方方本人的思想与精神高度。“这些年来,极左尽管水平低劣,可他们就像新冠病毒一样,一点点传染我们的社会......正因为此,我要一次又一次地说:极左就是中国祸国殃民式的存在!他们是改革开放最大的阻力!如果听由这股极左势力横行,放纵这种病毒感染全社会,改革必定失败,中国没有未来。”(方方日记完结篇: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3月24日))对极左势力的面目与本质,对极左思想的各种危害,方方是看得准,认得清,她的思考与分析不但有深度,而且充满忧患意识。

最近围绕方方日记,社会上那些辱骂者里,其中一些当为极左核心成员及其随波逐流者。缺乏法律意识,无视基本事实,无视科学常识,惯用戴帽子、抓辫子、打棍子手法,动辄上纲上线,是这些人的基本特征。更有甚者,有人竟扬言要组团到武汉杀死方方。邓小平曾说,改革开放,既要反左又要反右,但主要是反左。对于极左错误所带来的破坏和危害,全国上下早已形成了共识。正如方方所言,如果任由极左思想到处泛滥,任由极左分子飞扬跋扈,改革必定失败,中国没有未来。文学评论家杨光祖说:“方方是中国作家的一面镜子,映现的是当下中国的精神高度。”这个评价非常中肯,我也是非常赞同的。

方方,以英迈之姿,睿智之思,大无畏之精神,热爱着自己的文学事业,坚守着自己的文学方向。她的“封城日记”跟她的小说作品一样,蕴含着一种质朴自然与大道至易的文学之美,隐藏着一种冷静的深沉与锐利的智慧,换言之,即对生活的真实反映,对人性的真实呈现,对生命的深入思索,以及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坚守与宏扬。

我相信,方方的文学,属于未来;方方的作品,奏响了文学的未来之声。

我在大西北的甘肃兰州,祝方方老师安康。

滔滔黄河,流过我的家乡兰州。(摄影:作者)

【作者简介】默子:坐标兰州。六零后。教师。佛教徒。方方作品读者。

相关阅读:

关于上网解释

我是个罪人(5月2~4日)

方方最新回应(8~9):关于殡仪馆手机照片及海外出版

方方最新回应(5~7):关于送侄女去机场

如鲠在喉,不吐不快(4月28日~5月1日)

方方最新回应(1~4):关于日记所引发的读者的疑惑、质问以及其他附带事项

如何看待方方现象?资深媒体人采访著名时评家

最新84369例,五句话给《方方日记》热降降温(4月27日)

关于讨论方方问题的一些“前置性条件”

如何看待网上对方方的话语攻击?(4月25~26日)

想起当年,他们如何围攻胡风

我认识方方,我也认识钱诗贵。方方和王实味及《野百合花》(4月24日)

时代不失忆,讨方不会一疯千里(4月23日)

围殴方方,凸显重启文化启蒙的紧迫性(4月20~22日)

从另一个角度看方方日记在海外出版(4月19日)

“我是不幸之中幸运的人”(4月18日)

无症状感染者:有人失去味觉,有人心口痛,有人喉咙发痒(4月15~17日)

我躲过了两次疫情,却无法不去直面恐惧(4月11~14日)

时代一粒沙,个人一座山(4月10日)

2020,我的大江大海(4月3~5日、7~9日)

财新果然被围攻了 请派个神枪手来开炮,好不好?(4月6日)

致敬武汉的知识人:所信的道你们已经守住了(方方日记接力4月1日~2日)

最新82631例 方方日记接力(3月26~31日)

武汉媒体札记 3月29日| 打倒方方,是一种惊人的寡廉鲜耻

武汉媒体札记 3月28日|建议给在鄂人员每人发一万块

武汉媒体札记(3月27日)|跨不过去的九江大桥背后,人心狠过病毒

武汉媒体札记(3月26日)| 新冠肺炎真不啻一场全人类的战争

武汉媒体札记(3月25日)|钟南山:本人爱憎分明 我不同意!

最新84287例,(视频)2012年小崔采访方方,当时怎么说的?

最新83452例,方方回应海外出版,崔永元有话说

武汉日记汇总(1.25~3.25)共60篇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公开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关注微信“我爱着蓝色的海洋”和“有用有料有趣”。转载和合作联系QQ:265972398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