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月1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最新84451例,春天的末尾,说点本不打算说的



即时记录的东西,它的情感要放在当时的环境下去理解,晴好的天里想起从前经历的寒冷,还是当时体会的寒冷吗?

    春天的末尾,说点本不打算说的

文/七叶树

方方日记的公众号,我一开始就关注了,但看了开头三两篇就没有再看。这和日记无关,只是我自己的状态出现了问题,没有心情看了。

 

先是朋友开始了应激反应性咳嗽,后来找到了原因:她打碎了一支水银温度计,地板没有及时清理,导致水银挥发吸入气管。问题源头处理了,她也就好了。接着我自己开始咳嗽。咳嗽出来的位置比较深,不是嗓子不舒服那样的干咳,胸口都不舒服,忘记持续了几天,心里真的想了最坏的结果,想着还能不能去医院拍片子,能去哪家医院,还有衣柜什么的都太乱,要整理一下……《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上看到一位非典幸存者的口述,她在确诊以后身体状况已经很糟的情况下,还硬撑着收拾屋子,她说不想自己死了以后别人说,“你看,要不她死呢,屋子这么乱……”,这是整篇唯一让我看笑的部分,当时我还把这一段截屏给另一个朋友,因为我就是这么想的。

 

我觉得“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这句话太有道理了,大概再交心的朋友也无法体会,我这样路边认得一棵草就开心得不得了的人,自从父亲去世以后,无数次想过要做好最后一天的准备。比如晚上去超市在路口等红灯的时候,看车来车往,我想我就这样出了门再也回不去了怎么办?比如早晨半睡半醒的迷糊劲儿里,我会想我就这样从梦里一直睡过去了呢,好像我自己也没什么痛苦,就是亲人痛苦……所以就想着不能把没来得及收拾好的屋子给别人看,我想象别人说,看,这个女人多邋遢。

 

我的咳嗽第一天明显,第二天好些,然后第三天又……我的心情也跟着沉重复轻松了好几个回合。我不敢和别人说,怕增加别人无谓的负担。翻了翻柜子,发现有之前吃剩的清肺类的中成药,看看尚在保质期内,联想到不是说中药对病毒也有效果,乱不乱的,先吃了再说。

我的咳嗽是到哪天才彻底好的,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经过这个,我想到离疫情中心这么远的我尚且如此,武汉城里的人,他们的状况,她们如何度过生命里的至暗时刻,我已经无法想像了。。。女孩追着殡仪馆的车喊“妈妈”的视频,我是前一天晚上就看到,但是一直等到第二天白天才有勇气点开看的。我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个晚上,她有没有人陪?现在说起来,我依旧想,那个晚上,她有没有人陪?

 

因为日记,我在微信删掉了一个自大学时代起就认识的……不知道怎么定义,朋友这个词有时候说出来怕是自己自做多情,也的确困惑过什么样的交往才能叫做朋友,但现在有点觉得也许自己太小气。我先是删了自己的留言,犹豫又犹豫,到了晚上,通讯录也删除了。我并非不能接受不同观点,其实截止那天4月12日,我自己也的确没有看多少篇日记,但是那种一上来事实还不清楚就一棒子打死的措辞我比较反感。关于出版,什么内外配合,半真半假,什么幕后有某国支持,什么希望美国拯救中国……我不懂政治,也不关心,我只觉得如此说法,如此不善良。

关于那里的状况,绝大部分人都是道听途说,比深处疫情中心的作家又不知远了多少,我想没有多少人有资格下定论,何必急于恶意揣测?而且即使有好的政策和措施,在最初爆发的地方是一回事,在后期参与的人那里是另一回事,在亲身遭遇的人那里又是一回事。死亡数字的每一个一,对大部分人不过是数字,对和这个一有关的人就是天塌了。角度不同,体会不同,不同性格的人那里体会又不同,作家对于细节的注意以及所赋予的情感本身就比普通人敏感,更何况,即时记录的东西,它的情感要放在当时的环境下去理解,晴好的天里想起从前经历的寒冷,还是当时体会的寒冷吗?

 

我一般不大喜欢表明自己绝对地站在哪一边,对于我认为中肯有道理的,比如相关话题评论区的留言,我会真诚地点赞,也钦佩那些人敢于发言。那天看到留言区里的一条评论,“非常惭愧,不敢在朋友圈转发方方老师的文章,只能每个凌晨等待新的文章,请原谅我的胆小。”我欣赏这样真实的坦诚,也理解ta的胆小。至少我,也想过,发在朋友圈,会不会引起什么所谓的“撕裂”,看那些打打杀杀虽然如鲠在喉,但我也没有反驳谁,只是赞认可的,那样可怕的架势,说真的,我怕被追着骂过来。我不过是一个满足于看花过春天的小妇人,实在不想惹这些。


由此我也想到,这么一点点小道理,我们普通人尚且如此明白个人利害,以方方这样一位知名作家之年龄阅历,以她的人生智慧,她不知道吗?她完全可以有一个更为舒服的方式度过这个春天,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处在漩涡的中央。她过了这样的一个春天而不是那样的一个春天,就我所想,显然不是因为我更聪明。而当我看到那些关于一位65岁的老人除了日记做了什么的质疑,当没当志愿者,捐没捐款,我就想,我自己做了什么?每个人自己又做了什么呢?

 

我是从 关于(3-4)开始发在朋友圈,并转了一条评论,不看日记而上来就有观点,这个似乎比较普遍。那晚我一个不想看懒得看却旗帜鲜明的朋友发给我一个截屏,一页书,中间明显的一句是不同字体,“同是对中国问题的认识,立场不同,看法也就完全不同”,我明白他的意思,我说观点不同不是问题,问题是观点怎么得出的,一上来就是观点,观点怎么来的?他哈哈一个,说,你说得对,但我也懒得探究。我通常小肚鸡肠,要不是这位兄台总的来说一直比较平和以及掌握这种缓和技巧……可能比起观点的不同,我更在意观点怎么得出,以及抛出观点的态度。也许关于日记内容关于出版时机也不乏理性的质疑,但淹没在满屏的恶毒攻击中,让我对反对者没有好感。自认是妇人之见,但实在是,一个连面子都没有的东西,让人无法相信它有什么好的里子。

 

我也疑惑,人是不是会有某种无意识以己度人的倾向,当我看到被批判的所谓“阴暗”面,我想到是不是至少有一些阴暗的定义,是批判者自加的。比如有一天我进单元前,见有个老人在垃圾桶里翻什么,我进了玻璃门站在里面看,他穿戴得又干净,我就好奇。我见他翻了半天,离开,边走手里撑开一个塑料袋,我那一刻站在玻璃门后泪流满面……

我观察过不止一个这样的老人,还有曾在一家超市门口,一个瘦高的老人,看打扮更像知识分子,经常拿着些旧东西低低地问路过的人要不要,有一回出来给他酸奶,他不要。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让我感到难过,是因为我想到我父亲,想到我们自己是不是也会老到那一天,并不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捡个并不干净的塑料袋,当成宝贝一样开心。还有时路过某些施工区域看到头发花白的老人,穿着橙色的安全背心坐在马路牙子上休息,又瘦又疲惫,这些种草种花的人,有看花开花落的心情吗,并不好的工作条件,远离家乡,应该不是为了体验劳动的快乐。为某件事难过,并不是意味着一定同时否定了另一件事,有些东西是人类真实的悲欢,它没有立场,只有存在。

 

进入五月了。紫槐花开了落了,楸树花开了落了,这个春天,就这样了。等春天来等花开,似乎很慢,等花开了,呼啦啦地,春就过了。

夜深了。我抬头,见窗外的七叶树开得满树花。四五层楼高的大树,那样白色的花,在夜色里盛开。

零点已过,又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了。我在北京,祝天下的母亲们节日快乐,祝武汉城里的方方老师母亲节快乐。(有删减)


【作者简介】七叶树:七零后,家乡甘肃,久居北京,儿女双全的单亲妈妈。(方方日记读者,但老老实实说,之前的不是每篇都看,《关于》是每篇都看了。)


方方与李娜,是我最欣赏的中国女性,巧的是,她俩都是武汉人,个性竟也那么惊人的相似:诚实、刚烈、直不愣登,不屈不挠。我很喜欢,非常的喜欢,非常非常的喜欢。就这样。

诚实正直的书写者,遵从内心的追梦人


文/雨闻


我认识的武汉朋友不多,已散落在天涯。最欣赏的两个武汉人,恰好都是女性:一个是方方,一个是李娜。


说来有意思,年前不知为何,总想跟谁聊聊方方,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最喜欢的中国女作家。时下的年轻人很多都不知道这位文坛“老阿姨”了,我没想到的是,在随后庚子年的这场疫情中,方方日记却突然火了。

那时,很多人每天都在午夜后守候着方方日记。而我,一个很久很久以前就喜欢方方作品的人,刚开始的时候却并不知道这个日记的存在。直到后来,从微信朋友圈和看一看中发现越来越多的朋友在转发、在期待,才循迹而来。

我好奇,我最喜欢的女作家,她都在日记中写了些什么......老实讲,看了几篇后,我甚至有点失望:没有惊天内幕的“揭秘”,亦无大悲大喜的“煽情”,有的只是温和、平实的大白话。下笔隐忍、克制,甚至有时候是小心翼翼;有心情的起伏,却无文字的跌宕,如邻家阿姨絮絮叨叨,天气、疫情、心情。

这确实跟我所喜欢的方方小说大为不同。可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在看、在等待呢?我想了想,无它,唯真实尔。天灾人祸下,真实你我他,就这么简单。我也就明白了,这一次,方方不是作为一名作家在搞创作,她是以一个在现场的普通武汉人身份在记录,记录下封城后的每一天里,她自己的真实,以及背后很多人的真实。这,必须是即时的所见所闻与所思,只需要最质朴、自然的语言,和最诚实的心。幸运的是,这个记录者,是一名良知与勇气并存的作家。

方方日记,是疫情中武汉老百姓情绪的一个出口,是他们心灵的慰藉,让他们彼此知道,有那么多和自己一样的人,都在这里经受着,要一起扛下去;同时,日记又是武汉之外的我们了解城中情况的窗口,虽然没有亲身经历,难言感同身受,但同理心和共情能力,让我们每天也为武汉同胞揪着心。

所有的日记里,到那篇答“十六岁高中生”的“那时的我们,就像今天的你们(
方方武汉日记(3月18日))时,方方才“主动”恢复了其“本来面目”,展现了她作为我所熟悉的优秀作家的笔力。一个配得上被称为知识分子的人,她的良知与正气跃然纸上。


第六十篇方方日记完结篇:(方方武汉日记(3月24日,最后一篇)),是方方日记的完结章,却不是记录的终结,而是日记的最强音。这是多么有力量的檄文,公理与正义的号角吹响了,鼓舞着更多的人接过笔,接力写下更多的真实。所有的仗都已打过,那美好的一切,始终被这样一群善良、诚实、勇敢、自尊的人们守护着。

曾看到对方方的采访,她说,“把这种非常时期的人和事记录下来,难道不是我们当作家的人所应该做的吗?”她还说,“大家经常说,我们要享受岁月静好呀。但是保持自己的诚实和正义感,保持自己的正直之心,这是必须的。”这,就是我所喜爱的人民的作家方方。

而关于李娜,这个“刺头”娜姐,在某些体制内的人眼里,一直是“不听话”、“不识抬举”的典范。她的第一次退役,是不得已,当时我这个网粉无比痛惜,感慨中国女网从此后继无人;而她的第二次退役,是带着些许小遗憾的大圆满,几近完美。

我对李娜的喜欢,源于她一枝独秀于中国女子网坛的天赋与技术,更因她真实毫不做作的个性而加深。李娜始终遵从着自己的内心,对网球运动单纯的热爱和坚持,最终实现了自我,也真正超越了自我。

2019入主网球名人堂,对李娜的评价如下:接纳两届大满贯女单冠军、曾经世界排名第二的李娜,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战绩,还有她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和在培养、激励年轻人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我说,还有,李娜一贯不作秀的公益慈善。

有人这样说:我喜欢李娜,不仅是因为她赚的每一分钱都是干净的,还因为她傲气地走上了一条不被体制包养不让纳税人花钱的职业化之路。她不仅通过个人奋斗养活了本人和自己的团队,还源源不断地给这个国家纳着远远高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5000元的高额奖金税。

2013年李娜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表示,她不希望自己在打比赛的时候,总是背负着“为国出征”的精神枷锁。“人们说我打网球是代表国家,这顶帽子实在是太大了,我无法承受,我只能代表我自己。”她确实不识抬举,看看某些运动员们的投机式爱国,把祖国当金刚罩,动不动就代表国家和十四亿人民。可我,就是喜欢她,一直倔强坚持做自己的李娜。

方方与李娜,是我最欣赏的中国女性,巧的是,她俩都是武汉人,个性竟也那么惊人的相似:诚实、刚烈、直不愣登,不屈不挠。我很喜欢,非常的喜欢,非常非常的喜欢。就这样。

记得贾樟柯在回胡锡进评《江湖儿女》时说过一段话:我认为的“能量”,是建立在尽可能说真话的基础上的,真话是最大的正能量,见不得真话和真相的做法,是负能量。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所获知的不是真相和真话,最终会成为更大的负能量。

贾导的这段话也送给方方:诚实正直的书写者;送给李娜:真实坚持的追梦人。

如果可以投票,我,一个普通中国公民,将庄严地投给方方和李娜,她们才是我心目中的中华好儿女,以实际行动真正地爱国,被她们代表,何其有幸!

在那时,我在对疫情以来随手写下的文字的重新整理里这样写道,“奔跑的火光,在夜里交替传递,这城市的风景,已铭刻在我们心底。愿早日回归不戴口罩的日子,那才是生活,人间烟火。“

只是那时,我还不知道网络很快就会污言遍野、杀声震天。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如此温和、隐忍、克制、平实的记录,会成为围剿的对象,会被煽动起各路人马前来欲置方方于死地?对人、对文,有不同意见和喜好,是极正常的事,世界只有一种声音才叫可怕。只是,对方方及其日记的攻击,一开始就不是正常的批评范畴,所以,任何的解释、争辩都是“无用”且难见天日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醉翁之意不在文也,在人也。

方方的“交代”瞬间被消失得无影无踪,不得不以“关于”再次也更加详细地一一道来。看着这些解释和说明,悲从心来,为什么要交代?凭什么要交代!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在方方这些文字出来以前,在漫天的辱骂攻击围剿之下,在很多人因日记海外出版而一夜倒戈以后,我,一个很早很早就喜欢方方小说的普通读者,也是一路关注着“方柳大战”、职称事件和小说被禁的是非曲直的人,虽同样有过疑惑,但从来没有动摇过对方方的信任和支持。我跟朋友就日记中所谓的那点“谣言”、出版等问题一一谈了我的看法,没想到在方方的“交代”和“关于”中竟然全部得到了印证!无它,我并不认识方方本人,而是以常识、凭逻辑、不预设立场地独立思考与客观分析就能得出结论。

批评也好、赞美也罢,都应该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正常的争论,理当就事论事,有理有据,以理服人。方方是人,不是神,我喜欢她的作品、敬重她的为人,但我不会神化她,也反感任何企图利用方方日记的人。至于说方方日记应该得、甚至是肯定会得诺贝尔文学奖这种话,我个人是不认同的。方方将来一定有机会获奖,但不是以这本日记,而是以疫情下封城中的武汉和武汉人,以那些熬过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同胞,以那些为老百姓默默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志愿者为对象,以痛定思痛的反思、追问为线,用她对底层人民的真切关注,用她对善良、诚实、正义信念的坚持,用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文学功力,写出她最伟大的作品。

在我看来,那时,方方才有更好的理由获得文学奖。当然,获奖与否,对她、对我们,都不重要。人民的作家,就已经是方方最大的荣誉。

我身在成都,从未去过武汉,也没有真正想过要去,因为听说那儿冬寒夏炎,有点怕。但现在的我,跟朋友约好,有生之年一定要去武汉走走看看。钟南山院士眼含热泪说出的这座勇敢的城市,生活着我最欣赏、敬重的两位女性,还有那么多经历过至暗时刻却仍然勇敢前行的武汉人,我想给你们献上一束鲜花。

我喜欢阅读,但从没想过要请作者签名。这一次,我想带着方方的书,请她在扉页写下自己的风骨,如果可能,我也想请武汉妹子李娜留下她的名字。偶然看到,方方原来也是极欣赏李娜的,真是巧了!世间事,处处有惊喜,缘来就是你。

方方正正,立于天地;坦坦荡荡,所向披靡。

在忽的一夜狂风后,前晚,成都的天空突然出现罕见的双彩虹,人们纷纷走上街头,驻足留影,说这是疫情以来最让人开心的景象。刚刚听小编一枚说,零点过后,将是个特别的日子,也许,那彩虹满天就是最美的礼物呢!

我在四川盆地川西平原,遥祝武汉城里的方方老师生日快乐!愿:

铿锵玫瑰,无惧风雨;
一年添一岁,岁岁后浪心!


【作者简介】雨闻:坐标成都。七零后。蓉城小市民,方方小说爱好者,方方日记读者。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来扫千山雪,去留万国花。


来扫千山雪,去留万国花


文/邹健


转眼立夏已过,又是一年别春时。那万紫千红的春,还来不及缱绻留连,倐然间就春己尽。

日子飞快得让人心惊。一场疫情让人们在小心翼翼中度过了整个春季。一年的四分之一就在与病毒的鏖战中从我们的身边溜走了。春天正是赏花的好季节,被疫情锁住了脚步的我来不及多看一眼春光,春已去。

我读方方日记其实偶然。武汉封城壮士断腕,全国人民宅家闭户,为的是阻断疫情的蔓延。正值春节来临,我备好了过节的食物,准备款待节日期间来串门的亲朋好友,结果全部成了自己的胃中餐。大幅减少的琐碎家务,让我有了大把的时间耗在电视和手机上,也看看书。就这样在同学发的朋友圈里看到了方方老师的日记。此后,每天早上一睁眼,便拿起手机先翻朋友圈看方方日记,就这样跟着看了差不多四十篇。

说实话,此前我没有读过方方老师的书。初读日记,心中的感受就是邻家的大姐小妹,在向我诉说着生活中的事情。语言精炼,条理清晰,充满了女性的细腻。此时的我们已被困在家中多日。口罩的难求,生活中的种种不便令人无奈,也充满着企盼。想到远离武汉的我们都有如此之多的难处,再去想想疫情爆发中心的武汉人,真心替他们难过。真的难以想象困在家中的武汉人怎样的困顿,怎样的无奈无助,怎样的度日如年,怎样的一张病床难求,怎样的对瘟疫的恐惧——疫情来势汹汹,来得太突然,人们来不及准备,也无从准备。那逝去的四千余生命,是实实在在的鲜活的生命,无数家庭的殇。生命的脆弱让人心中时刻隐隐作痛。

人,是要睁着眼睛看世界的。譬如:只有你用心去读了方方老师的日记,才可能知道方方老师的本真用意。方方日记是一个窗口,让我们了解在那个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段,多少普通的武汉人心中的无奈无助,焦虑企盼。

方方,是武汉一位有良知的作家。她以日记的形式记录特殊时期的武汉和武汉人,是她做为一个写作者的本份。在那两个多月里,我也是以差不多每三天一篇短文的节奏,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到微信群、朋友圈,还发到头条里。

疫情期间的正月初九,我随爱心人士去兰州榆中县岳飞纪念堂慰问防疫值守人员。这是一次公益活动。空旷的街道上见不到几个行人,只有环卫工人和公交车司机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告诉我这个城市并没有完全停摆,生活还在继续。我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为主题,发了头条和微信朋友圈。

疫情实在来得太突然了。年三十之前,疫情对我来说可能还只是狼来了,可是到了年三十夜,看到电视上子弟兵飞机驰援武汉的那一刻,我的心头不由得一凛。此后,央视的“战疫情”每日必看。日日攀升的数字,主持人凝重的神情,都让我忧心忡忡。突然想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每天看着电视播出的画面时的惨烈悲情。看吧,我的心灵受伤;不看吧,又难舍心中牵挂。

终于捱到了3日17日,新增病例下降为两位数,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开始离鄂。我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这天我以一系列的数字写了短文,发朋友圈。以示纪念。

3月24日,方方老师的日记结束 (
方方武汉日记(3月24日,最后一篇)),我也终于跟读完了60篇方方日记。我这个比方方还大三岁的老者,不能不钦佩方方老师的本真,善良和悲悯。写到武汉市长的帽子,体谅之情溢于言表。写到邻里间的互助,仿佛看到了细心的邻居在你家门口放下一把青菜。浓浓的人情味。方方日记,那就是一个人的本真良知。


本来,日记写完了,我以为可以翻篇了,却没有想到更大的风浪朝着方方老师裹卷而去。本来,其实也轮不到我这个普通人说些什么。但有些说法实在是让我看不过眼,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像方方老师那样:我手写我心。我不想再被迫沉默。

那些说方方日记是给敌人递子弹递刀子的,按照你的逻辑,披露周永康、徐才厚、孙力军之流,那又是递的什么弹?核弹吗?周、徐被送上审判台,也不见核弹爆炸。周徐之辈是国家肌体上的毒瘤,割疮剜肉势在必行。方方老师对国家爱之深,对国家肌肤上的灰尘恨之切。追责,追的是失职的个人。接力者在二湘的空间里发的那篇旗帜鲜明主动大胆地接过外国人递给我们的刀子!说得多么清楚啊,外国人也给我们递刀子了呢,而且递得比方方老师的狠多了!

方方日记将在国外出版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对方方老师的攻击到了甚嚣尘上的地步,令我痛心厌恶。什么都可以成为攻击对象,甚至还有人以方方老师的年龄来攻击她。我为这种人感到汗颜: 你家没老龄人?!中国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文化传承到哪里去了?而以后,当你活到方方老师现在的年龄时,你会为你今天所说的话感到羞耻。

前段时间纽约期货交易所石油期货的交易价跌至-37.36美元。第二天看到一篇文章:现在“世界上所有的石油储存库都装满石油,所有的油轮都装满了石油停在海上”。我丝毫不质疑上述说法的真实性,我也不可能去质问文章的作者:这些储存仓库你一一查过么?这些油轮你每艘都登上去了吗?这质问应该由质问方方老师“你写的都是你见的吗?”去问。那位台湾的邱毅先生也在此时“推断”美国出版社向方方约稿,而出版社和美中情局有联系……凡认真看过方方日记第一篇的人都会知道约稿是怎么回事。我倒问问邱毅先生:方方日记你读了没有?!就这样信口雌黄。

倒是欣赏赞同秃笔的老萧的说法:方方日记在国内问世,天没有塌下来,在国外出版,地也不会陷下去。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侫幸覆乾坤。

恰逢方方老师的65岁生日。成都七零后雨闻的方方日记接力之45: 诚实正直的书写者,遵从内心的追梦人文下(上一篇),小编和接力作者们精心制作的视频彩蛋让读者们惊喜。方方老师不孤单,有我们无数读者作伴。作为声援,我以袁枚《春风》一诗作赠方方老师:

春风如贵客,
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
去留万国花。


我在大西北的兰州送上祝福:愿山河无恙。愿方方老师安康!(有删减)


【作者简介】邹健:女,痴长方方老师三岁,现居兰州。退休大军一员。爱读书,写几个不成文的字,见诸于几个微信平台,只为悦己。方方日记读者。

相关阅读:

最新84431例,方方最新回应“小产权别墅“问题(10~11、5月5~6日)

关于上网解释

我是个罪人(5月2~4日)

方方最新回应(8~9):关于殡仪馆手机照片及海外出版

方方最新回应(5~7):关于送侄女去机场

如鲠在喉,不吐不快(4月28日~5月1日)

方方最新回应(1~4):关于日记所引发的读者的疑惑、质问以及其他附带事项

如何看待方方现象?资深媒体人采访著名时评家

最新84369例,五句话给《方方日记》热降降温(4月27日)

关于讨论方方问题的一些“前置性条件”

如何看待网上对方方的话语攻击?(4月25~26日)

想起当年,他们如何围攻胡风

我认识方方,我也认识钱诗贵。方方和王实味及《野百合花》(4月24日)

时代不失忆,讨方不会一疯千里(4月23日)

围殴方方,凸显重启文化启蒙的紧迫性(4月20~22日)

从另一个角度看方方日记在海外出版(4月19日)

“我是不幸之中幸运的人”(4月18日)

无症状感染者:有人失去味觉,有人心口痛,有人喉咙发痒(4月15~17日)

我躲过了两次疫情,却无法不去直面恐惧(4月11~14日)

时代一粒沙,个人一座山(4月10日)

2020,我的大江大海(4月3~5日、7~9日)

财新果然被围攻了 请派个神枪手来开炮,好不好?(4月6日)

致敬武汉的知识人:所信的道你们已经守住了(方方日记接力4月1日~2日)

最新82631例 方方日记接力(3月26~31日)

武汉媒体札记 3月29日| 打倒方方,是一种惊人的寡廉鲜耻

武汉媒体札记 3月28日|建议给在鄂人员每人发一万块

武汉媒体札记(3月27日)|跨不过去的九江大桥背后,人心狠过病毒

武汉媒体札记(3月26日)| 新冠肺炎真不啻一场全人类的战争

武汉媒体札记(3月25日)|钟南山:本人爱憎分明 我不同意!

最新84287例,(视频)2012年小崔采访方方,当时怎么说的?

最新83452例,方方回应海外出版,崔永元有话说

武汉日记汇总(1.25~3.25)共60篇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公开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关注微信“我爱着蓝色的海洋”和“有用有料有趣”。转载和合作联系QQ:265972398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