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技术应用发展空间很大,预计2025年可达万亿市场规模。
5月24日,在2023核技术应用国际产业大会上,中国核能协会发布了首份《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预计2025年,我国核技术应用产值可达万亿市场规模。
《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报告(2023)》主编、国家原子能机构原副主任王毅韧介绍,全面扫描全球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大势,聚焦分析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的政策环境、市场规模及前景、发展动力、骨干企业、竞争格局、制约因素及发展瓶颈,并提出对策建议。报告包括总体发展、技术与产业、典型案例三个篇章。核技术应用(通常指民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或同位素及辐射技术应用)属于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它发端于上世纪中叶,世界上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核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发达国家核技术应用产业商业模式成熟、市场集中度高且已形成庞大的规模;紧密关联产业产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我国核技术应用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多种所有制单位积极参与,技术转化应用空前活跃,逐步形成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态势。核技术应用通常指民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是利用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来探测或改变物质特性的技术,又称为“同位素与辐射技术”。核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农业、环保、资源勘探、材料和公共安全等领域,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例如,航空、铁路等客、货运安全检查就应用了X射线、γ射线和中子探测技术;辐照技术对医用器械和食品药品等也具有可靠的消毒灭菌能力。在医疗领域,核磁共振成像等技术能利用放射性核素进行疾病研究和诊断;核药可以定向破坏病变组织或改变组织代谢,对人体进行治疗,如进行肿瘤放射治疗。在农业领域,核技术可应用于植物辐射诱变育种、农产品和食品辐射加工、昆虫辐射不育等领域;在工业上,核技术涉及辐照加工、材料改性、工业无损检测等应用领域。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曾指出,就应用的广度而言,只有现代电子学和信息技术才能与同位素及辐射技术相提并论。“世界上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核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报告》总结称,发达国家核技术应用产业商业模式成熟、市场集中度高且已形成庞大的规模。其中,美国核技术应用产值达6000亿美元,约占该国GDP的3%;日本、韩国、瑞典和欧盟主要大国的该项指标为2%-3%。近年,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也在高速增长。《报告》显示,保守估计,中国核技术应用产值从2015年的3000亿元(约占GDP的4‰),到2022年底增长至接近7000亿元(约占GDP的5.7‰),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工业应用产值占比超过50%,医用核技术产值占比约20%。截至2022年底,中国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法人单位已超过达9万家;在用各类射线装置约23万台、放射源15.7万枚;在役民用研究堆(临界装置)有18座。《报告》同时指出,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仍存在明显短板。比如,产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高端核探测器基本依赖进口,核分析技术产业服务方式需要创新;医用同位素对外依存度大,放射性药物创新研发投入亟待加强,产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和培育相对不足等。
转载来源: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工业能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