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2年香港上市18家,已成港股重要板块,定价趋合理
应部分读者要求,在瑞恩资本RyanbenCapital公众号内回复"BIO"或"生物科技",可获取18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招股书。
5月26日,港交所香港生物科技线上研讨会
未有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成新生态,新规实行两年,已有18家上市
香港交易所(00388)上市主管陈翊庭在生物科技网上研讨会表示,港交所自2018年进行上市改革,容许尚未有盈利或收入生物科技企业在港上市,至今已有18间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集资达440亿港元,占总募资额约7.3%,部分公司再进行增发,额外集资270亿元。料日后有更多同类公司上市,而生物科技成为一个新生态。
陈翊庭提到,已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从事不同范畴,包括制药、生物科技、医疗设备等,投资者有更多元化的投资机会。新冠肺炎爆发,当中亦有部分企业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部分企业上市后,亦有进行融资,为业务发展寻找新资金。
陈翊庭认为,香港市场开始建立围绕生物科技企业新规的生态系统,将有更多专业人士分析板块,有助提升行业质素及可持续发展,港交所会不时检视规则,包括早前发出更新指引。
港交所:生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有必要思考潜在监管转变
港交所上月底刊发有关未有收益生物科技公司新指引材料(香港交易所: 更新「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公司」指引材料),提及有关公司应考虑在上市文件中加强披露内容,包括产品竞争形势及目标市场、与主管当局通讯等。
上市部首次公开招股审查助理副总裁张薇说,指引要求准发行人在上市文件中披露研发失败可能对公司前景造成的不利影响,并非过分苛刻,而是因为香港散户多,要令投资者了解当中风险。
上市部首次公开招股审查助理副总裁蓝柏龄则指,生物科技板块发展日新月异,人类未来或要面对新型疾病及全新治疗技术,港交所有必要思考潜在监管模式的改变,更新指引为准发行人及市场提供更清晰的上市及披露规定。
他承认,上市规则有关生物科技公司的第18A章,未必完全涵盖所有因应市场演变而衍生的漏洞,但目前是时候提高投资者对板块的认知。
对于目前本地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的估值是过高还是过低,蓝柏龄指,监管机构不会评论上市公司的估值。
疫情刺激生物科技股表现
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诺诚健华、康方生物、沛嘉医疗、开拓药业4家生物科技公司登录港股,且备受追捧。清池资本创始人及首席投资官李彬在港交所研讨会表示,新冠肺炎事实上是一个提醒讯号(wake up call),疫情令医疗健康行业吸引全球投资者的目光,不单港股,美股生物科技公司也表现特出,因市场认识到该类公司可提供的巨大价值,他相信未来将有更多资金涌向医疗健康领域。
生物科技股定价趋合理
现时香港上市生物科技公司表现分化。李彬指,港股生物科技股价格发现机制已逐渐成熟,2年前投资者甚至不理解股份升跌背后的原因,但现时情况已大为改善,此外即使禁售期过去,相关股份股价也没有出现大幅波动,反映市场更为理性。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颖宇则指,两年前上市制度改革初期,首批上市股份的表现并不理想,也未如投行预期出现溢价(premium),但2018年底信达生物以更合理估值上市,投资者收获可观回报,此后生科股估值更趋向合理,并吸引更多公司来港上市。
生物医疗领域是资本争先抢夺的稀有资源
摩根士丹利健康医疗部门表示,生物医疗相关领域是目前资本市场最为活跃的资产,也属于资本争先抢夺的稀有资源。康方生物和沛嘉医疗发行后都获得了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超额认购,超额规模分别达到了600倍和1000倍。投行在企业IPO之后,仍在寻求企业持续融资带来的机会。
但一些投资人警告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将给市场带来的挑战。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表示:“现在的市场是一个很好地检验企业实力的试验地。”
恒指公司:生物科技公司成交仍然偏低
恒指公司董事兼研究及分析主管黄伟雄指,目前未有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成交仍然偏低,主要由于投资者难以评估公司的市盈率及估值。
黄伟雄出席一个论坛时指,要评估这类公司的估值,投资者需要了解公司成功研发产品的机会,以及产品未来可为公司带来多少增长,但一般散户不是科研专才,要加强教育才能带动成交量上升。
黄伟雄提到,市场对已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估值极不对称,一半跌破招股价约70%,另一半则可以较招股价升逾一倍,恒指公司有就相关企业建立指数,当中可交易篮子已剔除规模较细、成交量较低的公司,为投资者风散风险。
版权声明:所有瑞恩资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创文章,转载须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文末注明来源、作者、微信ID,否则瑞恩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或公众号平台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只是刚刚开始,港交所将加推ETF等产品
香港 IPO中介机构排行榜 (过去24个月:2018年5月-202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