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论坛 | 闲话样板戏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本公众号。谢谢!)
现在三十岁以上的中国人,基本上都知道样板戏。现在四十岁以上的人,几乎没有谁不知道样板戏。现在五十岁以上的人,就没有谁不会唱上一两段样板戏。由此可见,样板戏,实在是在现代中国人生活中逃不掉躲不过的一个文艺话题。
最早提出样板戏这个名称的,是1967年的《人民日报》。在那天的日报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革命样板戏”的称呼。相对应于这份名称的,是最早的八个样板戏,那就是: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
到了1974年,样板戏的范围慢慢扩大,像钢琴伴奏《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革命现代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和革命交响乐《智取威虎山》等。可以说,在文学艺术万马齐喑的“文革”时期,唱“样板戏”成为八亿中国人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文艺生活。
几十年过去,人们对于样板戏的看法认识已经不再走极端和偏激路线了。可以这么说,样板戏确实有功有过,但是,它曾经作为全民族一个阶段的艺术启蒙,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就这方面来说,它的功还是远远大于过的。
样板戏的不足,当然是紧跟政治,突出和强化阶级斗争,用“三突出”的创作手法,刻画人物,结果就是,塑造的英雄人物都是没有七情六欲的鳏夫寡妇,也是缺少人情味的。
然而,它的经典之处在于,能集全国之力打造精品,十年磨一戏,一点也不过分。因此,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不论是唱腔设计,舞美灯光,还有表现创新方面,都收到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所以,才让广大的观众,几十年后依旧喜欢爱唱那些样板戏唱段,爱说那些样板戏的经典台词。这都是其它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啊。
《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杜鹃山》,哪个不是经典长存心中?
如果不是样板戏,我们普通老百姓,哪里能欣赏和了解到芭蕾舞这么高雅的艺术?哪里还知道有个叫做交响乐的东西呢?
毫无掩饰的说,是样板戏,培养了一大又一代人。至少,我们那个时代的人,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点简谱,至少会自己对着歌谱学着哼哼几句。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能够跟着大家在舞台上比划几个舞蹈动作。然而,现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的大学毕业生,又有几个人懂得艺术会识简谱了解艺术更能上舞台呢?艺术素养的培养,绝对是艺术熏陶的结果,有了这样的艺术氛围,才会让老百姓真正享受艺术的魅力,进而,去喜欢艺术。
那时的演员功夫了得!(编者注)
看看现今中老年人在街头广场上或者小亭小河公园里,到处有他们的歌唱和舞蹈,无论是京剧还是戏曲,或者民族美声,中老年人其乐融融在艺术氛围里自娱自乐,这也归功于当年的样板戏普及和艺术启蒙。
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或者孩子将来老了,他们能在广场公园里唱歌跳舞吗?他们该不会个个只会拿着手机或者猫在电脑前昏天黑地的打游戏吧?那可真是悲哀。
怀念少年时代赛京剧的时候啊。
同学间斗戏,成为一件开心的事情。往往是,我刚开口“早也盼,晚也盼,望穿双眼”他就来了“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赵永刚”;你才刚刚“家住安源萍水头”,她就唱起了“我家的表叔数不清”,那场面那气氛,热烈,欢快,幸福,美好。
样板戏,一个时代的话题,也将是永远的话题,留存于心,留存于世。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165k6apyi&width=500&height=375&auto=0
革命现代样板戏交响音乐会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167ihewen&width=500&height=375&auto=0
《样板戏——八个典型作品》花絮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