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抗战胜利专辑 | 浅谈中日战争电影主流价值观的差异(深度)

2016-08-14 紫气东来 图说老电影



世界恐怕找不出第二对象中国和日本这样关系复杂而微妙的国家了,在两国千年来的交往史中,交织了太多的爱恨情仇,既曾互为师友亦曾兵戎相见。

日本身处东夷扶桑,遥望中土如同蚍蜉观象,其势如天,内心的自卑和潜在的自尊交织在一起,激发了和族与生俱来的狭隘感和畸形的民族意识,当一个民族充满了危机感时也同时找到了希望所在,当阿倍仲麻吕肩负的中兴的大任、浑身颤抖的跪拜在天朝皇帝的脚下,他也许很难想到,千年后同样秉承“兼爱非攻”的子孙们会将枪口指向自己的老师。

日本的一名高中生在游览了日比谷的海军公园后,在日记中写到,日本海军就是击败了中国的北洋水师才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在很长一段日子里,日本把这位羸弱的老师放在假想敌的位置,直至将他击倒并踩在脚下,才自觉登上民族自尊的顶点。

从日清战争到甲午海战再到抗日战争,中国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其好斗尚武,贪而无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伎俩常让世人所不齿。连温文尔雅的康熙大帝也咬牙切齿的说过,“倭子国,最是反复无常之国。其人,甚卑贱,不知世上有恩谊,只一味慑于武威……故尔,不得对其有稍许好颜色。”

日本战败后,社会凋敝,世间弥漫着可怕的瘫痪气氛,在关键时刻,山姆大叔为了自身在远东及泛亚太利益,瞬间化敌为友,将日本扶植成亚洲根深蒂固的小盟友,日本为取得经济技术援助,避免国破离析的悲惨下场,不得不忍辱负重,深埋核弹的伤口,涂上厚厚的胭脂去蹭干爹的屁股。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只是想说明,任何一个国家的特定时期文化都是与当时的政治相连的,只不过或多或少,或明或隐而已。临近8.15日本投降纪念日,现就日本战争电影的主流价值取向浅谈一二:



一、丛林法则的极致与人定胜天的脊梁


由于得到美国的援助,日本的经济和技术迅速崛起,几年内便恢复到战前水平,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随着国力恢复,日本开始好了伤疤忘了疼,时不时的意淫当时称霸亚洲的大东亚共荣的盛景。此时的日本主流电影便开始为军国主义招魂,象《攻击青岛要塞》,《日本大海战》《啊,江田岛》《八甲田山》《啊,海军》等等。这些电影的背景主要是日德战争及二战中经典战役,以歌颂日本帝国军魂为主。民族主义爆棚,煽动性极强,对战争对邻国带来的伤害常常是避而不谈的。《啊,海军》就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单就影片本身算是一部精良之作。引进中国时,张勇手还曾为该片男主角平田一郎配音。影片讲述日本乡下青年平田一郎,背负远大理想,想通过读书从政解决国内外问题,却因意外投考了日本海军军官摇篮之称的江田岛海校而成为一名海军军官,在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后,从最初的排斥直至成为一名“合格”的帝国军人的故事。这期间他抛却母子亲情和地主家小姐的爱情,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战争洪流中,最后明志以身殉国。该片气势恢宏,具有史诗般的气魄,可笑的是向中国偷师学来的“忠义仁勇”的军魂精神贯穿始终,为国家为天皇效忠,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甚至灵魂,在这看似畸态的爱国情怀背后,对战争带来的灾难和人性的摧残被弱化成了成长道路的一道道关卡,突破自我最后杀身成仁。为朋友两肋插刀只身援助,可谓义字典范。为下属为学生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仁者无敌,为报仇勇上前线,誓为家国抛却余生,勇字当头。这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电影的精华所在,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为尊严,貌似悲情雄壮,可始作俑者的侵略动机却瞬间蒸发,把个侵略史P成这个熊样,民族之卑劣性可见一般。此时,离日本战争不过二十几年的时间,离中日邦交还有不到十载,招魂大旗仍迎风飘扬且大有市场,这早应引起我们的警觉和深醒。



同时期的国产电影的两战还有老平原还是相当有代表性的,因为我党不属于正面战场,因此在和日本鬼子的迂回较量中,主要突出的人民战争的力量和人定胜天的精神。

在此阶段的电影由于离战争年代尚不久远,而大部分演员都有战争经历,因此从剧本到表演都真实感人,就连敌人的演绎都是切中要害,突出残忍奸诈但并不愚蠢,针对当时的条件通过人民的智慧来破解战争命题是当时的主旋律,也是基本贴近实际的。


二、同处反思阶段而目标大相径庭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战争电影同样进入了短暂的反思时代,那时中日邦交的正常化不久,中日两国出现短暂而热烈的频繁交往。

但所谓的反思电影目标和立意两国却有很大差异。就象日本电影《黑雨》,描述了原子弹投放后天空中下了辐射的黑雨,这实际是作为战争受害者对美国的控诉,但对其伤害深重的亚洲各国,日本却仿佛选择性失忆,绝口不提。

《战争与人》、《人间的条件》还有我们熟知的《望乡》(山打根八番娼馆)都是该阶段代表作,特别是战争与人,对于史实的描述和反思应该是最具诚意的一部,影片不仅有对残酷战争中日本暴行的客观描述也有对战争毁灭人性的思考,实际这并不是一部标准的战争电影,而是一部人性史诗,将战争穿插其中,实际为了烘托人性的丑恶。只不过此类的影片廖廖无几。

此时,日本战争电影的反思重点,是人性而不是战争,而我国的电影却热衷于“前世不忘,后世之师”的主旋律中不能自拔,《一盘没下完的棋》、《清凉寺的钟声》等,除了对战争的反思更有对和平的祈祷,此时的电影观无论从史学观和主流价值意义上还是清醒的,毕竟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苦难,我们选择遗忘是为了更好的开辟未来。



三、军魂附体和漫天神剧


时间发展到了世纪交替,中日两国已经度过了短暂的蜜月期,从钓鱼岛纷争到靖国神社参拜,从慰安妇拒不道歉到南京大屠杀捏造,我们的近邻不断挑战我们的底限,中日关系也迅速回冷并到冰点。

由于日本右翼内阁的接连发力,日本已经时刻准备修宪并重新走出亚洲,此时的日本战争电影已经成了右翼翻案的工具和否定历史政宣的利器了。

《自尊,命运的瞬间》将东条英机这位甲级战犯塑造成了为了民族大义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终生的民族英雄,《山本五十六》更是将战争赌徒塑造成保卫日本海防比肩东乡平八郎的一代军神,《男人的大和号》更是已经完全撕扯掉最后的遮羞布将狰狞的面容露于世人。

当我们还沉浸在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的旷世神剧中时,我们邻国的小朋友则是高舞着军国主义大旗离和平之路越走越远。

如果说我们的抗日神剧是对历史的意淫,那么现在日本的电影则是要表达对未来的预演。

战争和爱情是电影永远的主题,和平与发展则是现实真正的目标。日本战争电影犹如日本人野心,只要未消亡就不会发生改变,纵观其几十年的发展之路,其骨子里的东西越来越清晰,这就是日本的可怕之处,有朝一日,其终将会被变为赤裸裸的现实。

我们的电影和主流文化,早已在一个特定时期之后迷失了自我,连最后一块阵地都被“唯市场论”冲击得瓦砾无存,当我们的后代面对锋利的刺刀手足无措的重蹈祖辈的覆辙时,我们可曾想到这一切究竟谁才是真正的罪魁。



可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