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论坛 |“瓦尔特”……抹不去的记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143hikut2&width=500&height=375&auto=0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经典旋律
打开电脑,翻开音乐盒,顿时热浪翻滚,席卷脑海。《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雄厚主旋律轰然弥漫了我的整个时空,久久回荡在脑际。这首名曲不知听了多少遍,从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每听每新,百听不厌!
德军坦克群隆隆驶过大地,尘土飞扬……这个汹涌澎湃的主旋律为什么画面要配上德军的坦克群呢?我长时间琢磨发现这正是影片的精妙之处,画面中表现出来的是匆匆溃败的德军坦克群!正是德军的节节败退,使影片所表达的主旋律热情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和波澜壮阔的火热斗争。 主题曲中雄壮的圆号大号和长号极具排山倒海的气势,演绎了战争的异常激烈与悲壮,里面夹杂着教堂的钟声,仿佛是给溃败的德军奏响了葬礼。
影片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我国上映后打破了当时战争故事片的叙事程式,进入了南斯拉夫影片时代。作为这一时期外国优秀影片的代表作,《瓦》片充满了故事情节的逻辑演进,德军认为天衣无缝的“劳菲尔计划”被大智大勇的瓦尔特及其战友破解,他们通过分析种种迹象还原了德军的诡计并周密部署了战斗方案。除了主人公瓦尔特机智果敢超强指挥的传奇色彩,老游击队员谢德的老成持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吉斯的真诚感性和苏里的平稳机敏也都塑造得颇具功力和特色纷呈。
虽然不是大场面大范围两军对垒的硝烟战场,但导演运用现代演技手法,多时空演示了激烈的战斗场景:有街头巷尾的激烈枪战,有旧墓地的短兵相接,有野山荒坡的殊死格斗,有军列顶部的枪林弹雨,也有火车相撞摧毁弹药车的情节高潮。这部影片第一次以彩色胶片给少年时代的我们带来德式冲锋枪和钢盔的超强视觉冲击力,代替了我们那时一惯熟知的日本鬼子带屁帘的战斗帽、三八大盖和东洋刀。游击队员们熟练的消灭德国鬼子的场面特别激动人心,尤其是看到用德式冲锋枪扫射时阵阵枪响和袅袅青烟下德国鬼子像割倒麦子一样横七竖八的倒下,真是兴奋异常,他们都成了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和模仿对象,我们幼小的心灵感受到了战争的伟力就在于能痛快的消灭敌人,再威风八面的凶恶敌人一旦被消灭就会横尸沙场,任胜利者主宰乾坤!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302xssst5&width=500&height=375&auto=0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那时我上初中,被这部战斗影片深深的感召着激动着,我和两个小伙伴每天晚上放学后都要学德国鬼子巡逻兵按照品字排开,边高唱着主题曲边迈着整齐的步伐朝家里挺进。
这部影片专门安排了一条明的游击队员吉斯在战斗中寻找瓦尔特的线索,在最后出色完成任务后才揭开谜底,这条线索与德党卫军上校冯.迪克利斯临别所悲叹的找不到瓦尔特形成反差,印衬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和电影主题:瓦尔特是真实存在的,他就存在于人民中间,人民就是敌人永远战胜不了的伟大力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143atmhng&width=500&height=375&auto=0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片尾
冯.迪克利斯初到萨拉热窝时信心满满,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他的宏大策略和种种阴谋,这与结尾他沮丧无奈的心境形成鲜明对照,给观众以巨大的心理暗示:正义的战争无论怎样艰苦卓绝,最终必将取得胜利!影片还用党卫军上校的嘴中说出:瓦尔特不可战胜!因为他就是背后的英雄城市,就是伟大坚贞不屈的人民,瓦尔特就如同电影中所表现的那样,是一座英雄城市的名字,已经和英雄的城市融为一体,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融为一体!
前些日子听说“瓦尔特”逝世了,我倒没有太大的震动,他逝世所引起的悲伤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已经永远活在电影中,也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