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好文|老电影艺术家与现在的演艺人有什么不同?

2017-07-27 微风扑面 图说老电影


为什么人们经常怀念老电影艺术家?感慨他们身上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爱憎分明的道德操守,乐观豁达的人文情怀,特别是对艺术执着的追求!他们和现在的演艺人不处于同一时代,时代差异颇为分明,但可比性来自于他们在完成同一时代角色要求或所处时代需要表现的艺术价值时,特别是考察他们的观众很幸运经历了他们所处的时代,真实见证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影响时,人们自然要存在内心的比较。当然这是作为整体的类来比较的,个体差异无法一一对应,大家能够认同并就某一基本状况形成共识即可。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359vebgnr&width=500&height=375&auto=0


老电影《南征北战》为了真实效果,演员下乡体验生活


老电影艺术家们之所以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有许许多多的过人之处是后辈的演艺人不及的,所表现的不同可以概括为:

一是经验不同。他们拥有各自时代的经验,但以老电影为旗帜、在波澜壮阔的以惊险、残酷、痛苦、牺牲等强刺激表现的革命战争题材以及由此获得的作为主阵地的革命斗争经验和表演体验,对老电影艺术家们来说,既得天独厚,又是不言而喻的,他们许多人都亲身参加和经历了那段刻骨铭心的血与火的淬炼。现时代的电影人既无法现场制造,也不能复制感受,更难奢望超越。这是先天的优势缺乏,只能通过后天学习来感知觉悟。遗憾的是,原本先天不足的他们并没有对过去战争年代的历史真钻细研而学到真经,他们既不能潜心的研究一下历史,也不能虚心地向老艺术家们学习,却以新时代的宠儿自居去幻想着占领思想高地,习惯于用现代手段卖弄风骚!老艺术家们没有机会参加现在的演出了,偏偏现代人想模仿过去时代的表演,因为不是发自内心的演绎,因此只能是模仿而不是表演,结果,用肤浅体会代替了日积月累的经验,用现代声光电外加火药枪战和油彩俺盖了真实而凶险的故事情节,大量的现代语言对白和思想情趣表面上是想推陈出新,引人入胜,解构传统的艺术模式,但实际上事与愿违,搞成不伦不类、不土不洋,贻笑大方。事实上学习代替不了实践,先天的实践不足光靠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老艺术家的经验从何而来?除了客观上战争年代的熏陶和火热生活的历练,更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有一种对艺术的追求与信念,有一种“自觉注意”心理的形成。这既有发生学层面的意义----生长于革命战争年代,粹过火,洗过礼,也有中国革命背景下坚持与工农兵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主观要求。人本来就是由文化塑造的,人的心理结构深受文化影响,而这心理结构的形成又是靠后天学习来传承的,所以,我们今天研究老电影人的心理结构,也是为了能延续下去过去良好的时代走向,让许许多多年轻人也能去欣赏和喜欢并发扬老电影的精神。我们坚信:总会有一部分随青春脚步而动的热心传递!后辈人必须认这个理。这种经验的重要,远的不说,比如中生代艺术家许还山,他在被打成右派下放到新疆建设兵团后, 整整六年艰苦的磨练,最后成就了他自己执导的电影《盲流》,里面的情节场景都是他本人和身边发生真实故事的再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530begxvb&width=500&height=375&auto=0

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谈老电影(图说老电影微信号独家专访)


二是规则不同。在电影艺术中有很多规则,这是电影艺术得以成功展现的依据。就像游戏一样,没有玩法就没有游戏,玩法就是规则。电影创作是掌握了规律后的活动,不是盲目的冲动,不是毫无规则的胡编乱造。这需要长期的历练和积累,达到对影视规律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掌握,表现出来的就是意趣天成,没有矫饰、做作或狗尾续貂刻意去表现。比如田华,她靠的不是脸蛋而是淳朴和真情流露,她的艺术成就道路就是由喜欢而积累,先表演了一些舞台小角色,然后在机缘巧合中演了电影,然后再去电影学院深造表演艺术。这个过程是符合规律、符合规则的角色找人的过程,而不是相反:先在科班学一大堆死记硬背的技巧,再去寻找让自己演或能演的角色,这是人找角色的过程。人找角色既违背电影表演规律,也不符合科学规则。当初,饰演喜儿的不是田华,而是一个洋气漂亮、颇有演技的女星,但初审时被罗瑞卿否定,认为喜儿应该是一个具有乡土气息、纯朴自然、苦大仇深的女孩而不是相反。喜儿的表演成功表明了遵循规则的极端重要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399dbe6u9&width=500&height=375&auto=0

怀旧老电影经典对白


三是语言对白味道不同。语言是稳定的社会生活符号,是时代的体征和象征,没有生活和时代作为内涵的语言自然没有味道,这个味道不是表演出来的,是习惯感受和感悟出来的。因为语言不仅仅是表达和交流,而且保存了体验和经验----这就是老艺术家们所拥有的、也是一生追求的特殊宝贵体验经验,而这恰恰是那些远离时代脱离实际的演员们所没有的。语言对白是某种“记事”,是记忆回忆过去的印象。生于现时代的人对过去战争和建设年代能回忆多少呢?又能回忆什么呢?如果再不去学习感知和深入感悟,那就只能是两手空空,只能剩下装饰、闹腾和戏耍了!因为空白,就只能想象了!说得严重些,就只会想当然了----是以想象代替记忆的伪艺术。这是老艺术家们与现在许多华而不实的年轻艺员们的本质区别之一。我看过去的长影老电影,许多老艺术家都参与过配音,特别是译制片配音,语言对白有时候略显粗糙、生硬甚至蹩脚,带有很强的时代烙印,但却是真实的,有味道的,有性格的,让人感觉踏实---什么叫过去的年代?因为时过境迁,现时代的电影人要演绎过去的老电影题材就必须得让现代人能感觉得到过去老电影的时代才行!如果感觉一切都是现时代的场景,那表现就不成功,影片就是失败的,就谈不上艺术性,更谈不上思想性了。



相关链接:

影迷论坛 | 老电影的审美价值(深度)

为什么我们不爱看现在的“老电影”

影迷珍藏 |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方化、王丹凤、李雪健电影独唱欣赏

影迷珍藏 |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白杨、王心刚电影独白欣赏



如果您有所获益,请长按下方二维码

给本文作者微风扑面打赏


谁劳动谁光荣,谁劳动谁所得!


感谢您的支持!



图说老电影|关注我  温暖你

以图文形式  诠释老电影

  长按二维码加关注


欢迎关注姊妹号:影视剧评


影视剧评|以我眼  观你剧

当代影视作品剧评

  长按二维码加关注



71 22706 71 16341 0 0 1725 0 0:00:13 0:00:09 0:00:04 315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