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影《英雄儿女》插曲的演唱家 —— 女高音张映哲

       所谓部队唱法,是业界对形成于十七年时期的一类歌唱技术和风格的归类。部队唱法是在作品范围“土”“洋”并重、刚柔自如、吐字清晰、歌音亲切等宣传目的的需求下诞生的。在非战争时期军队的文艺兵一直走在配合时政宣传的前沿,他们必然要为这个任务磨砺技术上的难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学术界还在“土洋”之争的时候,部队一批优秀的歌者通过大量的歌曲表演实践,将各门派的技术拿来主义,俨然是中国声乐学派最有底气的实力派。在女高音声部马玉涛(北京部队)、张越男(总政)、张映哲(空政)、徐有光(总政)等人可视为代表。

      张映哲(1928-2005)所在的空政文工团,在刘亚楼司令实操了很多作品监制人的事儿,歌剧《江姐》其实就是一部声乐技法土洋结合的作品。    这样的特色,在空政多部“拿手”的声乐经典中都有体现。




 歌剧《江姐》的女一号江雪琴,在为领袖演出时,是由民间唱法和偏西洋唱法两位演员共同扮演的。图左侧的为万馥香,右侧的为蒋祖缋。



     

哲(1928-2005),1947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文工团合唱队队长、空政歌舞团独唱演员、副团长。其主要作品有:《英雄赞歌》(故事片《英雄儿女》插曲)、《蝶恋花·答李淑一》(李劫夫曲)等一批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歌曲。
❂ 声乐学习: 1956年被派往上海声乐研究所随林俊卿先生进修,断断续续学习了三年时间,通过进修张映哲的音域得到了明显扩展,演唱曲目也有了更多选择。

❂ 声乐教育:1982年张映哲等受益于林俊卿教学的演员联名上书党中央呼吁恢复林俊卿的声乐研究所,在退出一线演出后,张映哲在新成立的北京声乐研究所担任副所长,推广“咽音”。





从妇女主任到专业歌唱家


        张映哲是在抚顺长大的,在抚顺“国立高中”念书期间,参加了进步教员们组织的读书会,接触了大量的进步书籍。日军败退后共产党部队进入抚顺,张映哲叛逆家庭投身革命,干起了抚顺县东社区的妇女主任。1947年由于有一条好嗓子,她被领导调到宣传队,自此干了一辈子文艺。

   

1949年张映哲演出歌剧《王秀鸾》


     张映哲入伍前受巴金作品的影响很深,她是带着妇女要解放的思想参加革命的。妇女解放嘛,你们男同志能干的事情,我们女同志也能干!所以,张映哲入伍后把头发剪得短短的,那时男女军装一种样式,没有区别,给人一看,以为来了一个棒小伙子。1956年入党时,张映哲把追求妇女解放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郑重其事地写进了入党申请书。后来,张映哲的女声独唱唱出了名,许多人觉得她唱的歌有一般女演员没有的豪迈气派,那是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究其原因,可能与张映哲的这一段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1955年张映哲到部队演出
        

恢弘大气的演唱风格


在张映哲的演唱作品中,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歌曲占很大比重。张映哲第一次接触毛泽东诗词是在1959年,为准备下连队的演出有人建议她演唱劫夫谱曲的《蝶恋花·游仙》(后诗词更名为《蝶恋花·答李淑一》)。张映哲在基层演出时一直带着这个曲目,观众反响很热烈,取得了很好的演唱效果。这首歌曲在解放军第二届文艺会演上进行表演,也博得了业界行家的好评。时乐濛在文章中评价张映哲“音域宽,声音厚(中、低音尤其丰满),并善于变化音色。当她演唱《蝶恋花》时,高、低音畅通一致,音量、力度都得到较好的发挥,给人以鲜明的女中音的感觉。演唱其他几首歌曲时,由于音色、位置的变化,却又给人以女高音的感觉。但更难能可贵、更引起人们赞扬和重视的,是她在‘洋’的唱法上更进一步地较理想地接受了民族戏曲的演唱传统,吐字、行腔,细致入微,力度与抒情性的结合变化平易自然,致使她的演唱虽然基于‘洋’,但却给人以非常鲜明而又亲切的民族风格的感觉。这点充分表现在《蝶恋花》的演唱里。做到了雅俗共赏。”  著名作曲家李劫夫也非常认同张映哲的二度创作。在《蝶恋花》后李劫夫经常把新谱写的毛泽东诗词歌曲交给张映哲首唱。

      周恩来总理很关注毛泽东诗词歌曲的表演。他常在各种场合见到张映哲,对她也就熟悉了。有一天周恩来问张映哲:“小张啊,怎么我听别人都叫你大姐?” 张映哲扑哧一声笑了,脸上略带微红,答道:“我哪能当大姐!他们看我人高马大的,都叫我大哲。” 此后,周恩来也经常管张映哲叫“大哲”。听完张映哲演唱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周恩来问张映哲:“大哲啊,我看你毛主席诗词唱得不错,你能不能成为唱毛主席诗词的专家?” 

       

张映哲1958年演出现场图片


把握诗词歌曲的文学气质


      张映哲演唱毛泽东诗词任何投机的念头,在演唱这类作品之初也没想到要当“专家”,她只是为歌词意境深远、磅礴大气所吸引,感觉这类歌曲与自己的审美取向非常一致。在不知不觉被听众和领导认可后,她更加重视诗词的文学性研究。在中南海她与领袖共舞时还向他讨教,领袖指示她可以问团里的文化教员,于是她请教创作员阎肃,让阎给她讲解诗词。张映哲回忆:“到现在我还能想起阎肃是怎么给我们讲诗词的:手舞足蹈地从广寒宫里的嫦娥、吴刚说到高山大川,再从李白、杜甫说到郭沫若、毛泽东。从天上到地下,从古说到今,阎肃说得天花乱坠,大伙听得心旷神怡。”有时,阎肃讲完一段,张映哲就唱一段,找找感觉。张映哲的女儿闫瑞敏说“妈妈五九年开始演唱毛主席的诗词。第一首是《蝶恋花  ·答李淑一》,第一次进中南海给毛主席演唱后,据说毛主席一宿没睡,一直在踱步抽烟。此后陆续一共演唱了13首,清新、抒情的《七律二首·送瘟神》;浑厚、恢弘的《十六字令·山》;大气磅礴的《沁园春·雪》......成为那个时代的毛泽东诗词演唱第一人,一直到离休。说实话,直到现在,还没有人在理解毛主席诗词、演唱风格上超过我妈妈的。这是我的骄傲!”



 张映哲女儿闫瑞敏


铿锵壮丽的《英雄赞歌》

  

1964年故事片《英雄儿女》在北京新闻制片厂的音棚录制音乐。为选择片中插曲《英雄赞歌》的演唱者,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英雄赞歌》的词作者、曲作者以及影片的编导演等都在其中。 



张映哲来试唱是总政文艺处毛烽处长通知的,毛烽是这部影片的编剧之一。张映哲回忆 :“我那时有别的演出任务,突然有一天,团里领导通知我马上去新闻电影制片厂录音,我一点都没准备,坐车去新影厂路上,我就赶紧看谱子,进了录音棚之后,我照本宣科对着谱子唱了一遍,完全不在状态。” 有文章记录对张映哲到来之后的试唱,作曲者刘炽并不满意,他觉得张映哲演唱得过于豪迈,缺少女性的细腻,怀疑这是她演唱毛泽东诗词过多导致艺术处理雷同化所致。当时在场的毛峰处长深知张映哲的功底,鼓励她说:“你一定要唱好,你一定能唱好!”毛峰给张映哲讲剧情,启发她进入特定情境的演唱状态。虽没有到过战场的最前沿,但作为军人张映哲曾在前线搞过战勤,对战争并不陌生。在毛峰处长的讲解和启发下,她的情感被激活了,很快就在心里引起了强烈共鸣。不过考虑到自己之前的演唱并不太成功,她还是对在场的选拔小组的人说:“我唱两遍,你们录完之后看哪一遍好,就用哪一遍。能用就用,不能用就算了”。

     参与录制的总政指挥家胡德风回忆,当时选了很多演员来试唱,可最后这些同志录过音以后,导演配合电影画面、整个合唱、还有乐队,再仔细一比较下来,都感觉还是张映哲同志最为理想。这个事情当时参与的许多歌唱家们都不知道,她们唱完就走了,而且都以为自己可能会选上。或者说,很多人并不知道幕后一直都在选择由谁来唱。包括张映哲自己也一样,等电影放出来之后,她才知道,哇,是我唱的。

     闫瑞敏说“妈妈最喜欢这首歌曲的副歌”,好几次张映哲接受采访,都会动情地唱起这段“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烈士的生命开鲜花。”。下面这段影像即是:




      

多年之后,张映哲接受采访时曾说“刘尚娴在银幕上饰演的王芳很年轻,很秀丽,跟我演唱的豪放风格不是太吻合,但她的表演很投入,对影片表现内容的理解也很深刻。” 而扮演王芳的刘尚娴回忆,在开拍前两天,张映哲演唱的这首歌刚送到剧组。她听了一遍又一遍,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正式开拍时,扩音器将这首歌的音量播放得很大,使她倍觉歌曲的气魄。刘尚娴回忆说,张映哲演唱的这首歌很深情,底气很足,也很有感召力,对自己是个激励。在拍摄中她看到战士们听得非常入神,完全被张印哲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尽管现场的刘尚娴只需对对口型,但同样深受鼓舞的她还是一遍又一遍地和着张映哲老师的演唱放声歌唱。看得出来,张映哲的歌声引领外貌秀丽斯文的刘尚娴入了戏,把剧中人王芳拂去泪水以歌声怀念哥哥并用歌声激励战友的精神面貌展示了出来,达到了编导对于这场戏的预期。 


晚年深陷疾病


张映哲作为一名军旅歌唱家演出任务很重。她女儿回忆道“我小时对妈妈的的印象,她不是演出就是去住院。她虽然是名人,但是把名利看的非常淡。那时的演员是非常苦的,大合唱,小合唱,独唱,小歌剧,都要上台。我妈妈有肺结核,咳着血,前台演出到了后台还要看给她贴的小字报,让她“戒骄戒躁”。上外地演出回来后马上就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妈妈身体虚弱的都站不起来了,蹲在地上铲土。她29次大出血。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影片《英雄儿女》在上映时,没有在演职员表中写下演唱者的名字。唱片机构也没有出版过影片插曲的唱片,所以《英雄赞歌》到底是谁配唱的,除了几个知情者了解情况,对一般观众而言竟然是一个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北京日报》曾刊登了一篇首钢工人寻找这首歌原唱者的稿件,张映哲看到了报纸,但她一向都不喜欢张扬自己,加之当时的身体很不好,完全没有认领的意思。其实即便在张映哲配唱1960年代,这首插曲也没有成为她当时经常演唱的曲目。


张映哲晚年参与的群众演出场面


      张映哲最后一次在舞台上公开演出是1981年。八一建军节张映哲要到三个地方演出,文艺界的行话叫作“跑场”。那段时间,张映哲觉得自己的体力、精力、记忆力都大不如从前。人民大会堂演完以后,跑场跑到工人体育馆,上去唱歌时,张映哲没想到,自己竟然也会忘词。幸亏主持节目的朱时茂机灵,上去说了几句:“张老师最近身体不好,刚从医院出来……”给她打了圆场。1983年,张映哲得了脑血栓,自此便彻底告别了舞台。回忆起往事,她说:“我十八岁从抚顺走上舞台,一辈子只有一件遗憾事——没有举行告别音乐会,没能给自己的演唱生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文革’后期在空军学院,我给被‘解放’的团以上干部唱歌,一口气唱了24首歌。那时大家多高兴啊!我的身体也好。后来得了脑血栓,就不行了。不过,想想自己走过来的路,也没有什么遗憾的。只要大家喜欢我过去唱过的那些歌,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文章的最后,说一下《英雄儿女》中另一首由“王芳”演唱的歌曲《歌唱炊事员》。张映哲配唱《英雄赞歌》的事情弄清楚后,有些听众以为这首《歌唱炊事员》也是张映哲唱的。这里说一下,那首歌曲的演唱者另有其人,她的名字在电脑字库中敲不出来,而在早在1977年就去世了,知道她的人不多,在此把书籍里关于她的记载直接拿来让大家看一下。

本文转载自”六零后说声乐往事“公众号,点击阅读原文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