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开尘封的记忆 —— 怀念《南征北战》

阿康姐 图说老电影 2021-03-01

点击左上方关注“图说老电影”


一部史诗般的影片,打开记忆之门,《南征北战》,让封存的思念奔涌。

    看了《流金岁月•南征北战》,很多遥远的记忆浮现眼前,那些白发苍苍、八九十岁高龄的老艺术家们,更是让我们眼角湿润。他们,为了新中国的电影艺术奉献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可是在当今这个浮华的社会,还有多少人能记起他们?还有多少人会对他们心存感恩与敬重?看着观众席上那些年轻的面孔麻木的表情,真的感到唏嘘与伤感。

    《南征北战》的确是很老了,那是儿时看的影片。那时几乎没有别的片子看,伴着童年成长的娱乐主要就是三战一报(《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新闻简报》)。影片中那些耳熟能详的台词——“不要怕家里的坛坛罐罐被打破”、“又喝到家乡的水了”、“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请你坚持最后五分钟”等等……依然记忆犹新。撇开儿时的记忆,今天来看这部影片,它的艺术成就、它的影响力依然是巨大的。那些宏大真实的场面、那些细腻生动的情节,那些亲切朴实的面孔,那些真挚天然的表演……无不透出创作者的认真、敬业和责任来。

    我们记得温雅果敢的高营长、幽默大气的师长、风趣爽练的政委、纯朴精干的玉敏、内向木讷的刘永贵,敦厚开朗的胖战士;还有反派中那刚愎傲气的张军长、谨慎失意的李军长、沉默寡言的参谋长。我感觉,这部影片是最不脸谱化的影片。众多人物,没有隐没在宏大的战争场面里,而是性格迥异、个个栩栩如生。冯喆饰演的高营长,儒雅挺拔,帅气沉稳。张瑞芳老师的赵玉敏,更成为女游击队长的典型和类型化形象。可以说,这之后银幕上的女游击队长,都没有超越她塑造的这个角色,外形、性格、气质等等,大都以她的赵玉敏为蓝本。我们一方面为张老的演技折服,另一方面,也为后人无以超越而感到悲凉。张瑞芳与冯喆,应该是旧时代演员中最早转型成功的演员。 

    拍摄于1951年的《南征北战》,因为时代感强,场面宏大逼真,演员表演朴实生动而为我们津津乐道。拍摄时调用了大量野战部队战士作为群众演员,很多战士都是直接从解放战争战场上下来后进入拍摄现场的。他们熟悉那个伟大的时代,也是那个伟大时代中的一份子,所以表演上非常真实感人。而拍摄时用的炸药子弹,都是真的。为此还牺牲了一个战士,一个18岁的女文工团员,永远失去了一条胳膊……

    谁还记得他们的付出与牺牲,谁还记得他们的艰辛与伟大?流金岁月栏目记得,那些老电影观众记得。《南征北战》上映已五十二年了,五十二年,时光足以将一个青春四射的青年变成耄耋之年的老者,甚至带走他的生命,但《南征北战》带不走,它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在大银幕上放射璀璨的光华。

(写于2008年)


长按二维码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