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论坛|我的“老电影”情缘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本公众号。谢谢!
引言
多少年来,老电影中曾经的那些影像,依旧闪回在我的记忆深处;那激荡涌动的情节,那优美动听的旋律,那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在夜晚的不经意间让我潸然泪下,那曲折动人的故事,给了我内心隐隐的震撼;老电影仿佛像浓缩的人生精华,让我看尽世间的冷暖真情,老电影,就这样以它独特的魅力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小时候电影曾带给了我无数的遐想,冲击着我们的视觉,那些经典的老电影更是影响和感染我的一生。岁月的流逝,模糊了我们的记忆,如今那些曾经让我难忘的电影已然成了记忆中的碎片……。所以,我试图打开尘封的记忆,捋一捋时间的顺序,把刻在脑子里最深刻的老电影情缘昨日重现。
一、小时候的电影梦
小时候,文化娱乐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多彩,电影就是那时候孩子们了解世界、思维启蒙的最好形式了。我小时候对电影是怎样拍出来的曾经充满好奇和遐想,对电影演员的神奇表演充满崇拜和敬仰,对电影的谈论曾经是津津乐道。要问我对电影的情缘有多深,从1978年订阅新创刊的《人民电影》杂志到后来复刊《大众电影》杂志,整整订阅了三十五年。并且至今大部分保存了下来,由此可见一斑。当然,看电影是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最爱。欲望和梦想常常会连在一起,记得小时候心中的理想曾是想当一名电影放映员,这样就机会天天看电影了。
二、少年的电影情结
13岁左右,多少懂点事了,正是对什么也好奇的年龄,有些电影也凑乎看得懂了,那时,爱时尚的大哥起到了引领作用,一段时期他在家里贴了不少从《大众电影》杂志剪下来的电影剧照,印象最深的如《霓虹灯下的哨兵》、《金沙江畔》、二十二个电影明星肖像,我甚是喜爱,激发了我对电影的好奇和钟爱,正赶上文革前夕公映的电影是较多的,那个时候看电影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矿务局的文化宫,一个是驻军部队的露天电影,文化宫是要买电影票的,一毛五一张,如果用大人的工会会员证买票是五分钱一张,但那时大人一般是不给小孩子零花钱的,所以即使五分钱的电影票小孩子也是买不起的,所以要想到文化宫看电影,一个是让认识自己的大人夹带,一个是趁把门收票的不注意硬往里挤或偷着往里钻,最恶劣的是,有大胆的小孩子翻墙或跳窗进入。所以,除学校专门组织看的电影,就是在文化宫看电影或看露天电影,由于手头没买电影票的钱,文化宫的电影看得稍微少一些,驻军部队的露天电影是免费公映的,几乎每个礼拜都有,一听说部队今天有电影,那可是高兴极了,小孩子们奔走相告,早早搬上砖头把有利的地方先占住,占不到的时候,就转到银幕后面去看,自然是一番乐趣。
当时的电影以黑白的为主,彩色影片也少量有之,品种也是很多的,有历史片、有外国片、有战斗片、有反特片、有戏曲片,也有不少主旋律影片,但最爱看的是战斗片和反特片,最喜爱的电影明星是饰演军人形象的王心刚、张勇手,冯喆,也喜欢饰演英雄和名人的赵丹、孙道临等。当然还有偶像级的明星女演员王晓棠、谢芳,实力派明星陈强、于洋、秦怡、白杨、张瑞芳、王丹凤、等老演员实验的角色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看的电影能够记得最清楚的几部是《万水千山》《金沙江畔》《突破乌江》《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红日》《上甘岭》《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铁道卫士》《奇袭》《渡江侦察记》《狼牙山五壮士》《钢铁战士》《东进序曲》《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战上海》《无名岛》《51号兵站》《跟踪追击》《前哨》《秘密图纸》《特快列车》《枯木逢春》《天山上的红花》《冰上山的来客》《鄂尔多斯风暴》《霓虹灯下的哨兵》《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烈火中永生》《雷锋》《冬梅》《党的》《翠岗红旗》《红旗谱》《革命家庭》《年轻的一代》《家庭问题》《千万不要忘记》《夺印》《箭杆河边》《槐树庄》《李双双》《女篮五号》《海鹰》。那时电影时代特征是爱党爱国爱人民,用现在的话来说正能量满满的。
三、文革电影的记忆
文革开始后,文革前拍摄的电影都封存停映,除了搬上银幕的样板戏外,再有就是电影前加演的《新闻简报》,反复看了N次的就是作为军事教学片的《地道战》《地雷战》以至于孩子们把电影的台词背的滚瓜烂熟,剧情倒背如流。谁都知道高传宝、李向阳,谁都知道汤司令、松井,谁都会学说:高!实在是高!,谁都知道偷地雷的日本兵。1970年我参加工作,直到到1973~1974年左右,我国才开始有少量电影故事片生产,才断断续续在重要节日公映几部新拍或翻拍的彩色电影,如《火红的年代》《青松岭》《艳阳天》《战洪图》《无影灯下颂银针》《一副保险带》《春苗》《红雨》《向阳院的故事》《决裂》《创业》《海霞》《难忘的战斗》《沸腾的群山》《钢铁巨人》《激战无名川》《青春红似火》《闪闪的红星》,《侦察兵》,还有“四人帮”炮制的所谓阴谋电影《反击》等等。1978年拍摄的《黑三角》《第二个春天》《熊迹》《猎字九十九号》。
回顾文革电影就不能不提八个革命样板戏搬上银幕的的那段历史,八个革命样板戏是指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那时样板戏红极一时,,田间地头、机关工厂、学校军营,广播里,到处是唱样板戏的声音,到处是学唱样板戏的身影,连老百姓过春节的年画都是样板戏的海报宣传画,地方剧种唱得也都是移植过来的样板戏,还别说,样板戏的全国大普及,使得基层一大批业余文艺爱好者学唱京剧蔚然成风,就和现在热衷于流行歌曲一样,许多年轻人的文艺潜质就是在学唱或表演样板戏的时候被激活的,许多爱好文艺的年轻人应唱样板戏之势脱颖而出,我记得那时工厂每天晚饭后要在食堂饭厅里开全厂职工大会,会前,各车间要拉歌,总有车间推举学唱样板戏好的男女工人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来上一段样板戏选段清唱,普通的年轻人中大多数人都会哼唱许多样板戏选段或背上几句样板戏经典台词,我当时买了八个样板戏全部的唱腔、音乐伴奏简谱,台词道白、剧照合一的剧本,(新华书店有售的正规出版物)也经常看着学唱,至今我的音频文件中还长期保存着诸如《红色娘子军连歌》《万泉河水》《快乐的女战士》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著名选段。
单位有一位工友因样板戏唱得好,被选进了厂文艺宣传队,和一位宣传队的姑娘成就了一辈子美满的姻缘。
样板戏就是在这种全国大普及的背景下经过精雕细琢精心加工被搬上银幕的,拍成电影的样板戏可以说更好看了,因为从舞台上了银幕,都是由过去著名的故事片导演担纲样板戏电影导演的,所以无论从蒙太奇镜头的应用,从摄影、灯光、制景、美工、特效都有了飞跃式的变化,再加上演员的表演,服装,道具,音效的配置都很讲究,尤其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京剧伴奏引入了管弦乐等西洋乐器来以与传统的乐器混搭配器,那种浑厚壮雄豪迈或抒发情怀的效果令人叫绝。不过那时是讲究英雄人物“高大全”和文艺作品写正面人物“三突出”的时代,在镜头应用上,在音乐配器上、在灯光的应用上可谓泾渭分明,拍摄英雄人物都是仰拍,灯光色彩是明亮红色的,显得英雄人物“高大全”,拍反面人物是俯拍,灯光色彩是灰暗浑噩,反面人物显得龌龊低矮,更有趣的是,样板戏的背景音乐就是不看银幕都能听得出来英雄人物和反面人物谁出场了。
样板戏电影是文革影片的一大特色,那时看样板戏电影个人一般是不买票看的,都是单位,学校,部队集体组织观看,看了还要写观后感,这些影片我在工厂上班时无一例外都看过不止一次,有的是在县城红旗电影院看的,有的是在厂里看的露天电影,后来的被誉为文革成果的京剧被拍成电影的就多了,如: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杜鹃山》《平原作战》《钢琴伴唱红灯记》舞剧《沂蒙颂》钢琴协奏曲《黄河》等。
1973年左右,自己青春年少刚满20岁,求知欲很强,对什么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美好的追求,和一帮子同年进厂的年龄相仿的兄弟姐妹们每天探讨的话题很多,学习的范围既杂又广,电影也是我们共同的兴趣和学习热议的主题之一,收集文革前的电影剧照、海报,传抄电影歌曲、口口相传演电影故事和精彩台词、探秘电影演员的趣闻轶事都是那时的乐此不疲。记得那时厂里有了自己的16毫米电影放映机和专职的电影放映员,每周有一场露天电影,我还在运转车间三班倒,上二班的工人一般看不上晚上8点左右的电影,厂里专门给0点下班后的职工在食堂的餐厅加映一场,厂里的电影放映员是一位女同志,又是我的好朋友,所以每次放电影,不管是前场还是后场,出于对电影爱好和对放映员劳动的尊重,只要我在现场,总是主动在电影开场前和演完后帮助放映员挂摘银幕,收拾搬运放映器材。总觉得这是爱好电影的使然和对朋友的一点帮助所为。
文革电影都深深的打上时代的烙印:阶级斗争是主题,是全剧的主线,塑造的英雄人物都是高大全,英雄讲话都是慷慨激昂,群众想到毛主席都是热泪盈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阶级敌人都是愚蠢之极,必败无疑,人们看了电影总感到心情激动。但总感觉,虽然当时的摄影技术,配音配乐,彩色片质量有很大提高,但有些新拍的电影和重新翻拍的电影人们不如文革前拍的真实。
文革时期上映的外国电影也很独特,因为世界阵营是以意识形态划分的,所以,那时除了两部苏联早期故事片《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外,充斥银幕的外国电影基本上是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罗马尼亚这些和中国关系好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当时有一种对电影的流行语:中国电影新闻简报,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罗马尼亚搂搂抱抱。
看过的阿尔巴尼亚电影有《地下游击队》《宁死不屈》《创伤》《伏击战》《最后一个是铜像》《海岸风雷》《广阔的地平线》《脚印》看过的阿尔巴尼亚电影最流行的一句台词是:甲说:消灭法西斯,乙便答:自由属于人民。几乎每个小孩子都会说,还有就是悄悄地效仿德国党卫军的军礼,右臂一举:嘿!希特勒!。记得驻军部队在矿务局文化宫放映《宁死不屈》时,一天放映六七场,场场爆满。
朝鲜电影是我的老电影情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朝鲜电影往往充满革命激情,电影主人公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对领袖的无限崇拜,对革命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朝鲜电影有三个特点,一是宽银幕影片多,二是上下集影片多,三是电影插曲多。当时看过得朝鲜电影有《南江村的妇女》《看不见的战线》《鲜花盛开的村庄》《摘苹果的时候》《劳动家庭》《轧钢工人》《永生的战士》《一个护士的故事》《金姬银姬的命运》等。看外国电影朝鲜电影是最多的。最值得记忆的是朝鲜彩色宽银幕故事片《卖花姑娘》了,我第一次看宽银幕电影,就是朝鲜电影《卖花姑娘》,记得上映《卖花姑娘》的轰动,不亚于现在的任何一部大片,那可是万人空巷,电影院从白天演到晚上,场场爆满,放映中,此起彼伏的抽泣声在影院的各个坐席不绝于耳,走出影院,人们的脸颊上挂着泪珠,《卖花姑娘》真正赚足了中国人的眼泪。那时我们住的小县城还没有宽银幕电影院,我在一家离县城15公里的工厂上班,为了先睹为快,有一天下了二班,(晚上0点下班)心血来潮和好友在义安火车站,扒上开往太原的列车(属于逃票)凌晨到了太原,匆匆忙忙赶到解放路的宽银幕电影院,看了一场上午场,下午又赶回厂里上二班,尽管身体很疲惫,但心情很激动,终于如愿以偿抢鲜了,好些日子里,成了给工友们炫耀的谈资。但后来让父亲知道了逃票坐火车的事,被臭骂了一顿。
看朝鲜电影是一代人的记忆,那时感到不仅朝鲜电影好看,朝鲜电影的歌曲也真的挺好听的,尤其是《卖花姑娘》插曲,《一个护士的故事》插曲,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很好听,青年时代的我们经常聚在一起识简谱,抄歌词跟着学唱,或用简单的乐器如:笛子、口琴、(我当时只会吹笛子和口琴)二胡、扬琴等吹拉弹唱,如《卖花姑娘》《》《一个护士的故事》《金姬银姬的命运》插曲,那些脍炙人口的歌曲至今在一些50、60后都还能哼唱几句,后来被黑鸭子组合和朝鲜族歌手金曼重新翻唱,受不少人的到喜爱。
《金姬银姬的命运》在县城红旗电影院上映时,我是上了一晚上的夜班,(晚上0点到次日8点)早上8点下班后顶着刺骨的寒风骑车15公里回城里看的,买票时是同伴把我托在拥挤的人头上才买到票,那一次看电影,我至今难忘,因为骑车没有防寒捂耳的帽子,整个左耳被冻僵了,因为无知,回家后在冒着热气的茶壶上暖了片刻,差点把我的耳朵冻掉,至今,左耳因冻的脱了一层壳落下了伤痛。朝鲜电影,我曾为你付出过代价啊!
越南电影记得不多,好像有一部《森林之火》《琛姑娘的松林》抗击美国入侵的纪录片《铜墙铁壁的永宁》
罗马尼亚电影是《多瑙河之波》《橡树! 十万火急》。
四、老电影的回望
1978年后,大量文革前的拍摄的故事片解禁复映,正好我在太原短暂工作两年多,反正工作也不太忙,一有时间就到位于并州路的并州电影院如饥似渴的看文革前没有看过的电影看电影的热情用如饥似渴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两年间看的电影那可多了去了,都记不住看了多少,戏曲片《红楼梦》,《流浪者》《王子复仇记》《蝴蝶梦》《冰上上的来客》《逆风千里》《阿诗玛》《五朵金花》《摩雅傣》《家》《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乌鸦与麻雀》《三毛流浪记》《早春二月》《大浪淘沙》《勐垅沙》《江山如此多娇》《英雄虎胆》《永不消逝的电波》《聂耳》《海魂》《抓壮丁》《暴风骤雨》《桃花扇》是记忆较深的。
八十年代后,看电影的时间越来越少,再后来随着电视的普及,进影院也少了,零零星星也看了一些电影,但远不如30岁以前的激情了,影响最深的就是粉碎“四人帮”后,街坊邻居在父亲家围坐在一台大哥买来的9英寸黑白电视上看的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望乡》《狐狸的故事》《大西洋底来的人》。当时在电影院看过的外国电影有:《人证》《生死恋》《追捕》《佐罗》《冷酷的心》《叶塞尼亚》《简爱》《巴黎圣母院》到后来,一些反映文革时期的伤痕电影作品也看了一些。如《泪痕》《巴山夜雨》《苦恼人的笑》《颤音》《戴手铐的旅客》《牧马人》《天云山传奇》《小街》《芙蓉镇》《大桥下面》《等到满山红叶时》《迟到的春天》《第二次握手》《人到中年》。
和老伴相识和刚结婚的阶段,看了一些新拍摄的电影如《小字辈》《小花》《神秘的大佛》《白莲花》《好事多磨》《瞧这一家子》《婚礼》《甜蜜的事业》。最可笑的是和老伴刚认识第一次看电影《风暴》,一人坐一边,中间坐的是老伴的姑父兼介绍人,一场电影看下来俩人拘谨得至始至终没有过交流。
五、老电影情缘的独白
进入九十年代后,我基本不进电影了院了,看的电影越来越少,零零星星看过若干部,看后印象不深,记忆肤浅,所以不敢妄议,现在虽然是大片和商业娱乐片的时代,电影的特技、音响效果,制作手段、演员的演技、影院的放映设备和舒适程度,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好,但现在的电影的日益娱乐化、商业化,注重票房、注重国外获奖,我是适应不了的,对我来说,现在的电影再热闹也没有老电影的吸引力了,有时我在反问自己:究竟是老电影宣扬的人生观、价值观感染了自己,还是少年青年时期的好奇情怀使然,让我对老电影一往情深,久久不能忘怀。也许是两者兼有吧。我一辈子爱好不多,老电影!伴随了我的少年、青年时代,曾经寄托着我的梦想,是我的半生的情缘。
(2014年11月21日-24日于南京完成,)
老电影赏析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170fx7a79&width=500&height=375&auto=0
老梁看电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178tzbye0&width=500&height=375&auto=0
永远的叶塞尼娅 李梓的爱情故事(人文之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010LMvJm8&width=500&height=375&auto=0
老梁看电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可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