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争议后,如何做教师?
我们不能做超出能力和责任范围的事,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本职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
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是均衡整个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渐走出教育越俎代庖的误区。
背景
教育界一直流传着一句不知出自何处的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最近,关于这句话,教育界又展开了一场争论。“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似乎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有的老师甚至“恨”得咬牙切齿。
一是将教育理念误解成具体评价标准
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一种教育理念,或者说是一种教育信念。它告诉我们,要相信任何学生都有可教育的潜能。老师要适应学生,不是让学生适应老师。这个学生没有教好,是自己暂时还没有找到适合这种学生的教育方法。经常可以看到,同一个学生,换一种教育方法就会取得不同的教育效果,有时同一个班级换一个教师,教育效果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可见,“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并不是要求把所有学生都教成爱迪生和爱因斯坦,而是坚定教育信念,尽可能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到他们应有水平。事实上,因为人的身体和智力存在差异,也不会所有的人都能成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
二是将“教不会”的“会”狭隘地理解成考试成绩
现在老师反感领导和专家学者总是拿“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来教育或教训老师,因为他们心目中学生“会”与“不会”的标准是具体的学科考试成绩。学生考试成绩好的就是“会教”的老师,成绩不好的就是“不会”教的老师。按照这个逻辑推论,那么名师的孩子一定比非名师的孩子优秀,高三把关教师的孩子一定比普通百姓的孩子成绩优秀。但是,如果仔细统计下,又有多少名师和高三把关教师的孩子成为了高考状元?有人说,好学生并非教出来的。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
因此,评判学生的好坏决不只是成绩这个单一标准。按照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并非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就一定是好学生,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是差生。显然,用成绩来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是对“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严重误解。
我一直坚信,教育不是没有作为的。我总是问自己:对于具体的某一个“后进生”,我是否尽到了能尽的最大努力?30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如果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绝大多数“后进生”都会有进步――不一定成为栋梁之才,但至少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也始终认为,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其他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的自我教育。我们不能做超出能力和责任范围的事,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本职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
几年前,我在武汉一个教育论坛上与美国著名小学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同台对话。对话中,谈到“后进生”转化的问题。他坦率地表示自己有过没教好的孩子:“我当然为他感到遗憾,但我并不认为这是我的失败。这是这个学生的失败。
事实上,我不可能拯救每一个孩子。医生不要病人吸烟,但这人不听,后来患癌症死掉了,我们能够指责医生吗?我觉得不应该把所有的事都拿来指责教师。这实在太可笑了!我不会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那些我无法教育好的学生,因为我要对现在新班级的孩子负责。当然,我会为那些失败的学生难过。”
雷夫说出了我认同的一个观点:教育不是万能的。我对他说:“我们的确不应该把所有的事儿都往身上揽,不该承担我们无法承担的责任。我教过的学生中,也有人生很失败的,但我从不认为这是我教育的失败。因为我只能管他一段时间的教育。在中国,有人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以此律己当然可贵,但如果被拿来教训老师,则很荒唐,因为从来就没有万能的教育!”听完此言,雷夫兴奋地转过身与我击掌,表达他的共鸣。
教与养一定不能分开,学校与家庭尤其不能脱节,所以如何使教与养合一,家庭与学校携手,乃是今后教育事业上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教育确实不是万能的,但教师必须尽量是万能的,你的学生心理生理的特征,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特别是家庭给孩子留下了什么不好的嗜好,都需要教师了解,并与家长通力合作,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
结语
各个国家为什么都采取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选拔优秀的人才去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原因就是教师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如此的责任之下,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繁重的,既然向教师提出这么高的要求,那么绝不能让教师的职业成为清苦的职业,仅有菲薄的待遇。否则就会导致许多教师看重城市的学校,流向城市,流向收入更高的民办学校。这也就不断拉大了乡村、偏远落后地区与城市教育资源的差距。
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是均衡整个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渐走出教育越俎代庖的误区。
相关文章
○权威 | 教育部:加快消除大班额,严禁义务教育学校“有编不补”“吃空饷”
○权威 | 陈宝生接替袁贵仁任教育部部长,发表的众多文章均围绕改革
○权威 | 真的来了!延迟退休将出台方案,老师会受到什么影响?
校长派独家文章
○校长领导力系列① | 陈永平:提升教学领导力,给学生能“自我生长”的知识
○独家 | 罗崇敏:中国教育为何“富不出素质,穷不出精神”(根据即兴演讲整理)
○独家 | 卓立:敢为教育先,史家小学“后现代化”学校落地生根
○私享塾 | 校长的大智慧就是“简单”——全国30余校长共话职业困顿与突围
○独家 | 清华附中“学生节”:从创客培养到创新课程,等待每个学生“花开”
○独家 | 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高峰:科学教育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高级认知水平
○独家·口述 | 清华附中王殿军:中国学生的创造力,为何与教育强国有差距?
| 根据《中国教育报》、蒲公英评论综编
| 编辑:校长派
版权说明:校长派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