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 | 顾明远:中国教育没必要妄自菲薄

2016-11-04 校长派



外2016年学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


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在诟病中国教育的人们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而87岁的教育界泰斗顾明远,没有回答。 他用行动,给出了我们这样的答案:中国教育,没必要妄自菲薄。 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他不断对话教育专家,为我们找回了中国教育的自信。 2016年12月15日,他将站在北大百年讲堂的舞台上,对话你、我、他。 

2016年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


遇见顾明远,遇见教育大咖。

 

这场2000人的年度盛会,只需报名,就有机会参加!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哦!


特别提示:已收到邀请函的校长和老师,并不能直接参加大会哦~必须按照邀请函上面的报名流程提交报名信息后,才可参加大会。




中国教育,没必要妄自菲薄


顾明远对话佐藤学

2016年10月30日,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对话日本教育学会原会长、著名教育专家佐藤学。

 

“过去整整齐齐的课桌椅排列,开始变成U字形了。”在佐藤学看来,这意味着课堂中心的转变: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以学生为中心,教的系统变成了学的系统。

 

“最重要的差别,就在于学生是否自主地学、自发地学。”顾明远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启发学生自主、主动的学习,培养学习兴趣,而不是灌输知识。“如果不愉快、没兴趣,学生不可能学好,因此一定要明白什么是真的乐学。”

 

在学习方式上,佐藤学观察到,尽管探究式学习的浪潮早已兴起,但实施效果并不好。“五六个人一组,总有一两个学生因为害羞或其他原因不敢发言,也总有一些学生善于表现,乐于表现。这是不恰当的。”他认为,应该不设组长,最多三四个人一组,让每个人自主思索、共同探究,都有表现的机会,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两位专家都认为应改进教学研究,推动学校教育整体变化。佐藤学介绍,在日本,“课业研究”的中心不是研究教师怎么教课,而是通过看课堂上孩子的表现、学习方式,来改进教师的工作方法。“不是研究教的技巧,而是研究孩子怎么学的。只有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文化、学校文化、教研文化才能真正发生改变。”佐藤学说。


顾明远对话彼得·圣吉

2015年10月27日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对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

 

“如何评价各自国家的教育现状?”

 

顾明远

 

在中国来讲,我们现在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教育观念相对落后、陈旧,我们培养的模式相对落后。我曾经提出来要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

 

一个人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动机在驱动,有内部动机、有外部动机。外部的动机就是考试的压力或者是父母的压力、奖励,这种外部动机很容易消失。内部的动机就是对每门课的兴趣、爱好,我们现在的孩子缺少这种兴趣爱好,很多孩子进大学以后要转专业,因为他觉得这个专业并不符合他的要求,是父母的甚至是爷爷奶奶的志愿,这样不能培养出人才。

 

对中国来讲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培养的模式要转变,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活动里知道体验学习的愉快、学习的成就。当然我们现在正在改革,有改变的愿望和热情。

 

彼得·圣吉

 

所有的学习都是在行动中发生的,可以确定的是开始学的时候一定会犯错,所以你也可以说学习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学习者去学习他想学的东西。这是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学习的第一原则,就是学习者去学习的是他们想学的。

 

另外是关于社会化的。所有的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不仅是个人化的。这样的一个氛围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学习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所以关爱和支持的环境非常重要的就在于他支持你、允许你去犯错。


顾明远对话池田大作

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对话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

 

教师才是学生“最大的教育环境”

 

池田大作

 

无须赘言,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国家无论进行何种制度变革,但在实际的教育现场,针对孩子实施这些制度的只有教师。如果学生能够遇到对孩子的可能性深信不疑、满怀热情地守望孩子的教师,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儿!

 

在此前的对话中,顾先生把教师称作学校“不可替代的资源”,提高教师的素质正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学校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能力。

 

正因如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努力磨砺自己的教育技能与人格。

 

牧口先生是这样论述教师所需要的教育技能的:

 

“教师的工作因应时势之进步而变化,现代之教师自小学而大学,须对照此种变迁而深刻反思。印刷出版在进步,图书价格愈加低廉,此时仍将传授原书原本奉为本职,实为不经济至极。”

 

“须说当下对于教师工作之劳力分配,其实质作用在于指导儿童对教育材料之感应作用。”

 

“让教材自己直接跟儿童说话!”他认为,培育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教师应有的教育技能。

 

牧口先生的目标是让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开发智慧,并以其智慧达至幸福。“教育”正如其字,且教且育者也。

 

牧口先生这样说道:

 

“学校正如苗田。小苗的发育好则一年的收获多。学校正是培养人才的苗田,所以教师很重要。”

 

但有的时候,因为教师比学生的经验更为丰富,所以不少教师容易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常对儿童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但是,这种教师形象不能促使孩子们的心独立起来,不能促使他们自发地学习。

 

因此,还是需要教师以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态度,赢得孩子们对教师的信任与敬意,这样才能有自由生动的学习。

 

顾明远

 

历来思想家、教育家没有不重视教师的。伟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把教师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再也没有比这更高的荣誉了。

 

中国古代就把教师放在重要的位置,所谓“天地君亲师”,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王、父母亲等量齐观。事师如事父,这是中国的传统,孔子去世后,不少学生在孔子墓旁居丧三年,子贡守墓六年,可见对老师的尊重。

 

为什么人们这样尊重教师?因为教师授予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人格。

 

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韩愈的《师说》一直被大家列为论述教师的经典。韩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道就是修己治国之道,用今天的理解来讲,就是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业就是知识能力,实现“道”的本领;解惑则是帮助学生排解知识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所以教师是不可替代的职业。

 

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教育媒体众多,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老师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载体。因此对教师的作用就产生了新的认识。

 

有些学者就提出“学校消亡论”,认为儿童的成长可以不需要学校,当然也就不需要老师了。这种理论恐怕站不住脚,因为任何高科技产品都代替不了人的作用。师生的关系是建立在人情意识之上的,机器代替不了人的情感和智慧。

 

儿童的成长不只是获取某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要靠父母和年长者,特别是老师的熏陶和培养。

 

池田先生介绍牧口先生的目标:“让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开发智慧,并以其智慧达至幸福。”这确是教育的真谛,值得现在的教师们铭记于心。

 

可惜现在许多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教学还是以讲授、训练为主,采用的方法仍然是灌输式而不是启发式,教师不相信学生有自学的巨大潜能。这当然与现实生活中片面追求升学率有关,与简单地以书面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有关。


改变的力量成为 为推动基础教育学校创新发展,探索核心素养时代的学校发展模式和未来学校的创建模式,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定于2016年12月15日—16日在北京举办2016年学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


小编说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报名页面哦~
长按下方二维码,进入报名页面
在线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