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Chat ID xiaozhangpai Intro 中国教育智库网·校长派是为全国中小学校长提供交流学习及价值分享的社交平台。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匠人精神,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无论是作为教育界关注度颇高的“核心素养”之一,还是求解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科学素养,已成为越来越多名校最重视的培养目标之一。 为何是名校?没有高大上的实验室、没有高端教师、没有外部资源,普通学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看似真的遥不可及。 “一方面,我们可以直接借鉴名校成熟的案例、做法,甚至是系统的方案,去思考在普通学校里如何实现;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还要去反思名校在形成这些精彩案例的时候,背后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想传达的精神、取向是什么?” 12月16日,2016学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科教创新与核心素养培养分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魏锐的点评一语道破名校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精髓。 名校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背后的思路是什么?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副校长黄鹏、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杜毓贞、南京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朱征、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副校长陶建鑫、深圳市龙岗区实验学校副校长朱芳仪,为我们道出了名校的“科学教育经”。 中国教育改变的力量——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副校长黄鹏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副校长黄鹏 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 需要变革学校整体的育人模式 想要求解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改变的方向是要把教育指向学生的个性化,但个性化并不是个体化,而是要把目光指向学生。 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绝不是某一个点单向在动,比如,去改变几门课程、引进几个人才、弄点特色项目,这些都不算是在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定是一个学校整体育人模式的变革。如果我们的育人模式、我们的体制和机制不发生变化,你永远无法让你的教育指向学生的个体,从而去关注学生的个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单靠一所学校,单靠我们的老师根本不行,一定是要把更多的社会资源整合起来,才能出现可供学生选择,能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课程。否则,学校再优秀,也仅仅是一所学校。 所以我们要打破这种体制的束缚,走出围墙,跨越领域、学科的边缘,科技界要跟教育界一起联手,因为没有这些丰富高端的资源,就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中国教育改变的力量——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杜毓贞 ▲清华附中学副校长杜毓贞 中学科技教育最重要的, 是保护和鼓励每一个孩子 我们可能无法预测2030年教育所需要的具体内容,但是能够根据这种变动的趋势预测出:在新的社会发展大背景下,我们作为教育者要提供给受教育者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认知方法、核心技能,让他们能游刃有余地面对未知的新世界。 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这两个方面——为学生终身幸福发展和为国家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奠定基础。 每一个孩子都应当受到教育的特别保护和鼓励,中学科技教育最重要的,是保护和鼓励每一个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及探究意识,这样,才能把大多数的学生培养成自觉的终身学习者、思考者、交流者、批判者、探索者,培养成创新、创造不断的追求者。 教育要立德树人,这一点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特别是以后从事科研的学生,不能仅仅是为自己赚更多的钱或是怎样,而是要用他的科技为人类社会服务。 中国教育改变的力量——南京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朱征 ▲南京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朱征 培养学生科技素养的同时, 也要重视人文素养 袁振国教授曾经总结过:未来学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我觉得这也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个很大的挑战。 STEM最大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融合”,不管是爱因斯坦还是乔布斯,或者是现在的苹果公司总裁库克,从他们身上我们都能看到,当科技与艺术实现完美融合的时候就能产生惊人的创造力。 学生接触国际问题就无形当中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国际认同感,为将来他们走出学校或者走向世界的时候有一种国际公民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但是科技有两面性,比如说核能,它可以用来发电,但是它还可以制造武器。所以在培养学生科技、理工类素养的同时,人文素养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应当如何科学地、正确地利用科学知识?所以目前在STEM基础上提出了一个STEM+,这个+是强调科技理工融合的同时也要融合艺术和人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人文素养。 中国教育改变的力量——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副校长陶建鑫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副校长陶建鑫 科技教育的最终目标, 是培养学生的真善美 核心素养不是新东西,每个学科都有育人目标,所谓核心素养,是把育人目标当中大家认为是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比较核心的一部分东西理出来了。但是,这并不是说核心素养的那些育人目标不重要。 一个好的学校、好的教育,一定要有好的顶层设计,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顶层设计,那下面的老师只能带动自己的那一个点,但无法从整个学校层面上开展。 科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人格品质。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科学对他的终身发展有用,尤其是品格、道德和思维方式。 我们说的蓝领阶层,实际上并不比所谓的体制内的人少,我觉得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培养学生一方面要培养顶尖人才,同时也要培养社会普通劳动者,让他们觉得做普通劳动者并不是丢人的事,而是在为社会、为周围的人做贡献,体现他们的价值,这才是做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理念。 中国教育改变的力量——深圳市龙岗区实验学校副校长朱芳仪 ▲深圳龙岗区实验学校副校长朱芳仪 学校培养孩子“创新素养”的操作点在哪里?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应该如何去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素养?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操作点在哪里?我们是这样认为——创新能力、创新素养其实很关键的“点”就是要有创新的兴趣,要有这样的热情,要有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并且最好是他们有一种多元的思维。孩子的这种多元的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最好潜移默化地通过活动、体验自己感悟得来,我们把它称之为“创新素养的潜意识”。 另外我们认为他们要有一种行动力,即把他自己的设想变成现实的行动力,我们把它称之为“创新素养的行为习惯”。 我们把这两点定位在创客培养上,小创客要有这么两个意识:创新素养的潜意识和创新素养的行为习惯。实际上,创客培养它只是一个抓手,一个切入点,通过创客的培养,我们最终还是要有所收获,做到综合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升。 中国教育改变的力量——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魏锐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魏锐在科教创新与核心素养培养分论坛上作精彩点评 取名校的“科学教育经”, 要多思考谈模式背后的原理 应对核心素养的要求,学校教育做全面的变革非常困难,但是有了困难就不做吗?要先做起来,从小处做起来,一点点进步。 核心素养中的很多要素大家都不陌生,也经常强调、呼吁。谈理念不难,难的是如何把这些理念转化成实践。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存在贴标签、喊口号的情况,由此特别建议大家少谈模式,多思考模式背后原理。 今天谈创客,创客是否必须有3D打印?必须有机器人?必须建设创客空间?这些是物化、形式的东西,背后是创造思维、创客精神。把创客精神融入到学科教学,融入到必修课、选修课当中,那样整个学校都成了创客空间。 科学探究的核心是什么?科学探究重要的不是形式上动手实验、合作交流,而是要让学生真正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思维方法,经历知识建构过程。 一方面,我们可以直接借鉴名校成熟的案例、做法,甚至是系统的方案,去思考在普通学校里如何实现;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还要去反思名校在形成这些精彩案例的时候,背后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想传达的精神、取向是什么? 把这些思路方法提取出来,因地制宜地用在学校当中,才能更好的实现。简单的模仿是不可行的,不同学校环境、资源、人力、条件差别太大。 现场直击 【现场直击】顾明远: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 【现场直击】陈如平:对学校特色改革建议的3个字 【现场直击】袁桂林:教育是一个百年工程,校长的规划不能功利化 【现场直击】石国鹏:核心素养时代,培养幸福的普通人是我们脚下的路 【现场直击】于伟:在“率性”中传承、思考、发展 | 来源:校长派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