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警院人】秋来桂花满泸城,一夜警院听雨声

学勤成都 四川警察学院 2019-07-26

 

四川警察学院是有味道的,你知道么?


如果你去过警院,你或许能够猜出来,我说的味道。

如果你没有去过警院,你或许会好奇,警院作为一所警校,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味道呢?

九月中旬的时节,秋雨阵阵,川南的城市,进入了烟雨朦胧的意境中,整个泸州城,江水荡荡,山色勾勒有无中,如同宣纸上的水墨渲染,而四川警察学院就坐落在泸州市中心的山上,依山而建,树木葱茏,尤其是还怀抱着历史上红色起义的龙透关。

初入警院,大门便被参天大树掩映,道路正中,便是醒目的校训“忠诚为民,勤学成才”,脚下则是学校的发展历史镌刻成的钢板,上面印着“我们一路走过”,这些都在提醒,提醒我进入了一所人文厚重的警校。

当然是要转一转,这座建在山上的校园,如果说北京的高校或成都的高校,如果你去转校园的话,那要配合一种平面的思维,这种思维,可以横平竖直,东南西北,尽管轻松漫步,毫不费力,甚至可以乘观光车,走马观花,总之是平面图上的一道道风景点,你基本都可以浏览而过。

但是,建在山上的大学校园,是不同的,你的平面的思维,就会被淘汰,甚至说完全是不匹配这样美丽的上下错落有致的校园。


要转四川警察学院的校园,你要有好的体力,你还要有“立体的思维”,是的,立体的思维!因为校园的上下左右前前后后,都是顺山势自然,高处建阁,低处挖湖,道路起伏环绕,树木斜逸旁出,操场在山顶,大门在山脚。你如果要看风景,要么是抬头仰望,要么是俯瞰半城。若是华灯初上,夜色浓浓,立体的警院夜色,你无法远观,因为,你只能,只能身处其中,半山腰的图书馆、教室和学生宿舍,自然是整个的生态重心所在,学员们提着书包,来来往往,在山的校园中流动。

你或许会说,这是警院的样子啊,那到底是什么味道呢?

对的对的,这味道,就是你置身警院的立体校园中,走在斜坡的道上,或者驻足于树下,突然一阵微风,凉凉的,你的鼻腔中,突然会有一种嗅觉的触动,让你深呼吸,想闭上眼睛的享受这片刻的宁静,那醉人的清香,入你胸腔,让你心动。



循着清香的风,抬头斜身,那片山坡上,长着几棵巨大的黄桷兰树,树干粗壮,树叶宽大,肥硕湿润,翠绿繁盛,差不多有两层楼那么高,树顶上的白色的黄桷兰花,藏在绿叶中,迎风,如同仙子一般,把黄桷兰独特的清香散落风中。无论是你在英雄墙,还是在铸剑池,还是在两江阁,都能闻到黄桷兰的清香,因为,四川警察学院的校园,种了如此多的黄桷兰树,高大葱茏。

那么,你若是继续探寻不同的山势风景,清风徐来,你会闻到不一样的香味,这种味道不同于黄桷兰的清香,有一点醉人的醇香,能够随风形成一缕一缕的香气,把你整个人都包围了,似乎,若是打开窗的话,这香气吹入,一室馨贵。

估计,你能猜到,这个季节的四川,恰是桂花飘香的时分,而警院的校园中,金桂银桂开的正盛。




四川人尤其是喜欢种桂花树,而桂花树尤其是喜欢四川的这片土地,一到秋来,满树都是淡黄色的、朱红色的,桂花便星星点点的晶莹剔透,挂满枝头。桂花树的树冠很规则,长的伞状,经常会看到道路旁,庭院中,有桂花树的影子,当然,桂花酒桂花糕,都是四川的特产。

桂花的香味,不仅是一种嗅觉,更是一种味觉,在警院的校园中散步,桂花萦绕的时候,周身通畅,气息都多了几分芬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警院的这些桂花树,见证的不仅仅是一所大学的俊秀迭出,也或许见证了多少热血少年的青春懵懂的浪漫。桂花树下的含情脉脉,如同闻桂花的香气一样,远远的,便把醇香装满了整个心脏。

桂花的香,不声张,不高调,却在你身旁,静静地为你开放。

这一点,有点像,警院中那些毕业生给我谈起的,警院中的爱情,静悄悄的,水到渠成,默默地呵护,人生路上,一程又一程。




难道说,就这两种味道么?

不是的,不是的。

还有很多的味道,若是你走到铸剑池处,隐隐约约,也会被一种香气笼罩,醒神明目的感觉,又是一种不同的香味,因为周边都是直立粗壮的香樟树。

香樟树的香味独特,驱赶蚊虫,多了几分护佑人们的正气。这种气质,正与警院的气质相得益彰,道同则盛,香樟树在警院的校园中,也极多,山势耸立,香樟树齐整整的自成一体。

这些或许都是嗅觉的味道,没有想到,初次置身于警院的校园,竟然是先从味道来认识这座校园。



从身边走过的青年,都统一着装,女孩子齐耳短发,英姿飒爽,男子汉都是小平头,昂首挺胸,筋骨刚强,巍巍然,挺拔结实,一股子英气在,他们眼神坚毅,步履坚实,在这片山林校园中,汲取知识,摔打磨练,茁壮成长。


夜里飘起了雨,安静的校园,没有喧闹,雨打窗篷的声音,“滴滴答答”,节奏强而有力度,在深夜中更是咚咚作响。

我在想,“这一夜,秋来听雨,算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记得早晨的微雨寒气中,操场上正在军训那些未来的警官,列队整齐,浑然坚毅,他们呈现的正是青春的朝气与这所大学的砥砺,我一夜听雨,恰恰适合这份职业所给予的价值与意义。

记得,在北京工作的时候,曾经在中央民族大学的校报上写过一篇《古往今来听雨人》,其中写李商隐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写蒋捷的“壮年听雨客舟中”,写郑板桥的“雅斋卧听萧萧竹”,我感慨“古往今来听雨人,境界不同,情景不同,感触不同,相同的是千年一脉的文化传承,你听,这窗外的雨声……”这一篇收录在了散文集《月白风清醉流光》之中,这本书放在书房,看到它,似乎,就能听到古往今来的风声雨声。




于是,今夜,意境再一次融通,多了些许感慨,增加了一份感动。

如今,巴山蜀水,江流城畔,夜雨桂花,都集中在这座城,这座山,这所大学的校园。我也想给远方的朋友写封信,告诉他们,我的变化,我的感受,我所看到的警院。

是不是,听雨的夜,最适合,给远方的人,写一封信,“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应该是在去年此时,我写过一篇《厚积落叶听雨声》,文中提到:“也许是在巴蜀,一个多山多雨多竹多河流的区域,一个多文人多佳丽多历史记忆的城,李商隐在下雨的夜晚,手执书卷,趁着一盏油灯,在窗前坐着,听着外面的雨打落叶的声音,铺开纸,写一封书信,寄给长安的人,于是,便给我们留下了,秋雨夜的情绪《夜雨寄北》。”



这一篇收录在了另一本散文集《人生忽如寄》之中,读这本书的朋友,经常会用其中的语句对我说:“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在西窗的蜡烛下,好好聊一聊巴蜀秋夜下雨的缠缠绵绵?”

岁月常如棋局,却不能复盘,晃一晃,今岁已成去年,秋夜听雨最适合的是失眠,明明窗外雨声清脆,如同老友相对,却也不能推窗交谈,“推不开的西窗,涨不满的秋池”,这是老歌《巴山夜雨》的调调,“远方是一个梦,明天是一个谜,我只知道他乡没有,巴山的雨。”

警院一夜听雨,竟是忆起多年来的风风雨雨,也或许,正是这一座山之灵气,荟萃而来的是秋雨絮语,算是,早已约好的相遇?

第二天早晨,随着青年们的浑厚的训练声和清脆的鸟叫声,早早起床跑步,至山顶,看到气势赳赳的龙透关,驻足在凌云阁和两江亭,放眼远眺,大江奔流,山势恢宏,脚下一座泸州城,山水形胜,尽入眼底,果然是,江山入怀,大开心胸。

身后的操场上,警院的青年们,正屹立在山风中。

                  

                2018年9月15日星期六 成都



 注:本文是作者张学勤(学校2018年新引进的高端人才)在入职报到第一天所作,小编在征得本人同意后援引至此。

愿身处警院改革发展历程中的每一位警院人“江山入怀,大开心胸”,共同参与并见证学校的辉煌时刻。       

张学勤,男,2011年7月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师从欧阳宏生教授攻读博士后。兼任四川省广播影视高等教育协会副会长、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文/张学勤

图/新媒体运维中心 四川文化创意

编辑/谢梦圆

审核/王先俊 秋虫

往期回顾

【警院人】来自预备警官的致敬(57)

【警院人】恭喜新同学喜提红卫山新家!

【新生季】军训第一天,顶回去了啥?

【警院人】你的第一年,院报的第三十三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