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警院人】大山里来了位“小”博士



“库史木撒,兹莫格尼!”


11月中旬,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各地区迎来了当地最盛大的节日——彝历新年。在这一天,青年男女点燃松枝,围着柴火跳达体舞。家家杀猪,用蕨菜叶和松柏把猪烧好后切成大块,用白水煮坨坨肉,大盆盛装,蘸以盐巴、海椒面分食,欢愉的民歌响彻村中每一个角落……


彝族阿姐拿着一块沾满辣椒的大坨肉递给一旁的张俊:“老表多吃点,别客气,当家里。”张俊笑吟吟地接过肉:“阿姐,以后就都是这样大口吃肉的日子了。”


这是张俊来到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大凉山上寨村的第150个夜晚。



张俊


1991年生于湖北省恩施州


四川警察学院法学系教师


博士在读


凉山州上寨村扶贫干部




“这是回馈社会的最好选择”


“扶贫之初我并未与家人沟通,因为害怕他们担心。在扶贫多月后的一次朋友圈状态下,家人才知道我已入彝乡扶贫。”


2019年7月19日,张俊自告奋勇来到凉山州金阳县向岭乡上寨村成为驻村工作队员、“四治专员”。谈其缘由,张俊说道:“这是回馈社会的最好选择。”


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清太坪镇桥河村是鄂西山区清江边一个贫困的小山村,直到2013年才修通了村里通往乡镇的硬化道路。张俊的初心,便源自此地。


张俊家乡


20年前,桥河村的小学是不分年级的,张俊和村里的其他小孩都在一间条件简陋的大教室上课。4年级以后,等到年龄稍微长一点,张俊每10天就要步行5个多小时山路、背米背菜翻山越岭往返镇中心小学上学,不论是大雨倾盆还是风雪交加。而张俊从小的愿望就是走出这片大山,他清楚地知道,唯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毕业后,张俊毅然选择了加入公安队伍。无论是在特警、派出所做一名维稳处突、巡逻办案的基层民警,还是在四川警察学院做一名从事公安教育的青年教师,“忠诚热血、敢于担当、听从指挥、严于律己、令行禁止”一直都是他所恪守的人生信条。


现在,当初那个一心想走出大山的土家族小男孩,又满心坚定走向了大山……


“我从小就在农村长大,家庭条件特别困难。现在之所以能学有所成,离不开土家族村民和老师、中国福利会、宋庆龄基金会等社会爱心人士与公益机构的资助。”张俊的言词间充满感激之情,“作为一名曾经的受助者,扶贫行动,我义不容辞。”



“英雄路”上的守护者


跨过高山,一路长途跋涉,翻越4座平均海拔3300米的高山,穿越滑坡、落石、塌方,历经两天才到达向阳乡的张俊,看着远山处浅浅的云,蜿蜒的盘山公路,回想来时的险路亦是一阵惊心。

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强烈的阳光不仅照耀着“金阳五宝”,也晒黑了张俊的脸庞。走在村落中的小路上,部分村民居住的简陋黄土居室,家家户户门口坝子里囤积的土豆、玉米,碗中较为单一的饮食,村民脸上淳朴的笑颜、孩子童真而又纯洁地敬礼……都悄悄触动着张俊。

大山里的生活无疑是艰辛的,没有厕所,经常停水停电,要往返5公里左右背水,半个多月才能洗一次澡,一个月洗一次衣服,开门就会爬一面墙的苍蝇蚊子,只有一家经常卖过期食品的商店,一条经常断线、速度堪忧的移动宽带……


星期一的上午,村头住户的儿子阿布正坐在家门口帮家里的年迈的奶奶择菜,看到张俊,笑嘻嘻地打着招呼。“怎么没有去上学?”张俊笑着回应他的问候后问到。没想到阿布却低下头,用不太标准掺杂着彝族口音的普通话磕磕巴巴地解释道:“上学路太远了,来回时间耽误太久,有时候天还没亮就得出发,路又难走……奶奶年纪大了,希望可以帮助家里干农活。”阿布眼里有些难过,但他还是很兴奋,“我已经可以背满满一背篓的红薯了!”少年兴奋的脸庞落在张俊眼里却满是心疼。

为了帮助这些孩子重返学堂,张俊走到各家各户中,给失学儿童的父母做思想工作,尽管语言不通,但他都一一解释着,耐心地告诉家长们读书的好处、政策的支持,多次拜访、多次宣传,甚至请来长老乡贤去游说,家长们才有所松口,张俊也随之松了一口气。

但是,另外一个困难又横亘在张俊面前。


当地有一条“英雄路”,每年发生多次车祸且常有牛羊失足跌落悬崖。但,这是出入村庄的必经之路,也是孩子们去5公里外的乡中心小学上学的必经之路。山路回转,崎岖颠簸,为了保障孩子们的交通安全,张俊与其他驻村干部不管烈日还是暴雨都会在那条路的起点等着孩子们一起上下学,也不顾雨天山路滑坡、塌方的危险,定期清理路障、落石。


英雄路


最终,6个孩子成功复学。于张俊而言,这是最大的欣慰。


“习总书记卡沙沙,共产党瓦几瓦!”


大山里的路,崎岖而又泥泞,但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总是微笑着,乐观地接受这一切的缺憾。


走进贫困户家中,与村民坐在门外的坝坝聊天,在了解村民困境后,张俊的扶贫工作在日常中点滴落实:帮助适龄儿童进入学堂;邀请农业银行凉山支行、县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来村设立惠农金融网点;为全村符合条件的20余人积极争取了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通过以购代捐、网上销售、合作经销商等形式使青花椒、核桃、生猪等优质原生态的农牧产品走出大山;农民夜校、外出务工、技能培训让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劲头和意愿更足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张俊不知道,他在这座小山村里播种的努力和希冀,正在慢慢开出花结出果来。


云山之巅,黄土所制的房屋上挂满了今秋收获的玉米棒子,村庄里弥漫着青花椒的清香,村里的大黄狗冲来往的行人摇着毛茸茸的大尾巴。彝家的孩子背着比自己还高的背篓,里面装着才从地里挖出的土豆,黝黑的皮肤,天真可爱的笑颜,见到扶贫干部总是有模有样地敬礼。

老李一家入住了新房,开门一看,一幅习总书记的画像挂在客厅中央,饮水机,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一应俱全。地上,是光溜溜的地砖,老李的孩子在地砖上爬来爬去。“习总书记卡沙沙,共产党瓦几瓦!”(感谢习总书记,感恩共产党)老李握着张俊的手激动地说道。院子后,一株株青花椒树结着饱满的果实,青核桃也到了收获的季节,长得油光水滑的乌金猪晒着暖洋洋的太阳,有了以购代捐、网上销售、合作经销商,老李再也不用为这些产品的去处发愁,他把心放在肚子里,天天睡好觉。


挂满苞米的坝子里,王奶奶正在哼着彝族小曲择菜,看见张俊走来,她忙拿出自己小儿子从树上掏来的野蜂蜜塞到张俊手里,感谢张俊为她申请到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现在,她再也不用担心自己拖累儿女的生活了,养老金的按时发放让这位老人感到满足,“感谢你们,感谢共产党。”老人动情地说道。


“扶贫之路业维艰,且以深情酬岁月。如寄人生知何似,锃亮金盾热血铸。”这首小诗,张俊写给自己,也写给坚守在全国各大脱贫攻坚战场的千千万万个“张俊”。


原载于《四川警察学院报》第236期2版;1月6日,“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脱贫攻坚”栏目全文刊载。

图/受访者提供

文/敖洁 艾滟棋

编辑/李倩坤

审核/王先俊 秋虫

往期回顾

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你傲娇!

【警院人】2020,我向你承诺

【警院人】学校2019年度十大新闻出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