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警校“绰号”,当年有意或无意的青春举动

SCPC 四川警察学院 2023-06-17

归来仍是少年

(第7期)

往事像落日映照的河面,我将闪光的记忆、有你的美好,统统珍藏在心中最暖的地方。

欢迎来到校庆70周年归来仍是少年系列,共同见证校友们用文字追忆往昔警校生活,表达对母校新时代新征程的美好祝愿。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

《警校“绰号”,当年有意或无意的青春举动》

——罗松涛

因年代久远,作者对文中一些“绰号”所有者的全名已记述不清,欢迎大家在阅读此文后于评论区补充完善,一起追忆那段我们奋斗的青春!


作者简介

罗松涛,毕业于四川省人民警察学校92级5区队,曾担任校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校报特约通讯员,现供职于西南财经大学。

作者以警校实习经历为素材,写成中篇小说《古墓鬼影》,在公安杂志上连载。

作者毕业后发表的部分回忆警校及同学的文章


警校“绰号”,

当年有意或无意的青春举动

难得做一回东,警校同学到了十几位,本区队的更是碰巧来得齐整,足有八人之多。“哎呦,涛哥”,同学见面的寒暄生分,却又那么熟悉。在成都高校工作多年,涛哥我再次嗅到久违的江湖气息。

这样的开场表述,有些自我拔高的嫌疑,更有人为疏离的味道,而各自的人生现场,我和同学们一直都认真亲历。我们当年的交际自然从泸州那所学校开始,不到一个月,大家就很熟悉了,却忘掉彼此的名字,都有了对方自以为贴切的“绰号”。警校不允许叫绰号,规定的严厉程度仅次于威名赫赫的“三不准(不允许抽烟、喝酒和谈恋爱)”。然而,关于绰号的规定未免有些形而上,且难以保留证据,断乎禁止不了。

同学之间互取绰号,老师也未能幸免。比如,把队主任康卫叫作“康妈妈”,取其性格温和、对学生倾心呵护,渐渐地竟然被全校师生默认,那其实寄托了同学们难以言表的尊敬与爱戴。一九九二年,父亲带着我,带着收割稻谷之后的九月泥土味道,小心翼翼地走进警校。康老师一手提起我那寒碜的行李,一手接过父亲递上的劣质香烟,熟练地对火、深吸,亲昵的香烟顿时消除我所有的惶恐和疑虑。

接下来的相处,说是两学年,除却寒暑假和两月实习,仅有十四五个月。不过,九二级五区队六十三名满怀憧憬的青年,在康老师的带领下,仓促的时光变得绵长,简单的生活过成了富足。

2008年,康卫老师在沈阳参观学习


康老师让生活委员权同学和税同学分别兼任男女“创收”小组长,队干部编为组员,去市场批发面包、饼干和日用品,每天熄灯号响起之前去宿舍楼叫卖。区队生活部的收入,加上队委从学校领到的各种奖金,让我们可以不交一分钱队费,就能对各种支出应对裕如。或许,这种精打细算的习惯在上一代人与生俱来,可能为现代人鄙弃,但至少在我身上得到传承和强化,而在当时给了我们以家的温暖和凝聚。

康老师有很多时间与学生待在一起,或带队干部在厕所和盥洗室检查卫生,或亲手示范如何将被子叠成豆腐块。得提一句,我们区队因此内务卫生特别优秀,拿走了学校大批量的洗化奖品。更多的课余时间,他会坐在我们的床沿娓娓而谈,或是自己的人生经历,或是警界要闻轶事,听众越集越多,有本区队的,也有高年级的;一些去了,另一些又来。大伙听得入神,常常忽略“滴答”的号声,以至于时间似乎停止下来。

他会严厉批评我们身上的不良习气,也辩证地对待同学们所犯的错误,甚至为受处分者(多是抽烟喝酒被抓现行的)奔走求情,这一点也导致他被学生处诟病。

不过,如果将我们的学生阶段比作简单而安全的陆地,社会是复杂凶险的海洋,警校完全算得上连接二者的大陆架,而康老师则是站在浅滩里的救生员。同学们可以瞎扑腾,摔跤、呛水,或不留神沉下去,都不要紧,只要听“康妈妈”的教诲,一切都还有机会。有那些毕业之后依然淘气的,他实在无能为力,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2014区队同学聚会,副区队长梁海宾发言,从左依次为康卫老师、区队长陶超

2014区队同学聚会,区队长陶超动情发言


康老师英俊而年轻,直到毕业,我们实在没有勇气当他的面叫出这个绰号。大约在毕业二十周年的聚会上,主持人、副区队长梁同学深情地喊出了“康妈妈”,快退休的康老师面带习惯性的微笑,眼角泪花闪烁。那一刻,他是幸福的,满园的桃李自然也快乐而幸福地开放。

对了,除了做队主任,康老师还教授痕迹检验课程,那是公安专业重要的技术课。说到专业课,最主要的“刑事侦察”分为两部,教授前半部的是樊老师。他蓄偏头,戴一副深度眼镜,面无表情,嗓音深沉,总给人以高深莫测的感觉,很轻松地得了“樊侦探”的雅号。或许,他并未真正破过一起案子,而侦破工作实际上也并不神秘,但他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谆谆善诱的教学,给了我们对待专业的敬畏心和责任感。

第二位“刑侦”老师王德轩,穿着和言语都一样有些土气,就像随时遇见的乡下人,我们私底下叫他“木匠”。如果他自己不说,谁也想不到他年轻时在公安厅刑侦局上班,挎驳壳枪骑英国原装飞鱼自行车、穿梭于蓉城的大街小巷,那是何等潇洒。他讲课举重若轻、明白晓畅,倒有些年轻时代的影子,所有的智慧和技巧都浓缩到他的那本薄薄的专著《侦查谋略》。

“吕公鸡”是“公安基础”课老师,这绰号就是简称加“谐音”,刚出校门不久的吕玉猛老师,与报晓的精灵扯不上半点关系。“婚姻法”被冠在姚成蔚老师头上,只因为他在法律课上将婚姻法一节讲的格外生动有趣。其他还有不少绰号,有的不雅,有的无趣,就免登大雅之堂了。

警体课,是警校的特色,也是同学们又爱又怕的课程。老师们自然都有绰号,“一步一动”是教队列的郭老师;与“冷面杀手”、“笑面虎”之类的体能和擒敌老师相比,他简直算得上是“活菩萨”。

队列训练是入校第一门警体课。刚经历高考的学子单薄的身体挂一套迷彩服,簇新,还带着折痕,纸糊一般不真实地站在操场的阳光下。谁见着这么一支队伍都难免摇头吧!郭老师却实打实的好脾气,从来不会因为生气变化音调,带着地方口音的口令“一步一动”仿佛歌曲般悦耳动听,他就很快有了那样的一个雅号。大约是在第三节课,“一步一动”终于生气了,不动声色地让我们立正稍息,口令却没有停止:“……第二名同学,齐步走,一二一、一二一……。”

被郭老师“单独操练”的张红樱(左),现定居北欧;右为杨艳

当年爱美的警校的女生:杨艳(左)、乔艺炜(右)


大伙一时不明就里,蓦地得到答案,随着一声“立定”,单独操练的“第二名”张同学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眼泪无声地留下来——她的那双洁白的球鞋全泡在乌黑的泥浆里。多好的一双“阿迪达斯”啊,大伙看着都心疼,那以后,张同学不再躲避水坑,我们横排不齐的毛病瞬间解决,而郭老师再也未处罚任何一名学生。也不知道,已经定居北欧某国的张,在思念家乡之时,会不会记起这个尴尬的情节,会不会顺便想起满脸和蔼的“一步一动”。

说到警体课,当然不能漏掉谈之色变的吴兵老师。之所以被取名“冷面杀手”,他不单有一张拧得出水来的白净面皮,和鹰一般摄人心魄的眼睛,更要命的是“折磨人”的手段——据说,驾了长江750追着学生越野跑。不过,嘿嘿,这对他来说不过是“小儿科”。第二学期上擒敌技术,得知与“冷面杀手”失之交臂,男生们在如释重负之余,居然有一丝莫名的惆怅。他的那些学生则洋洋得意,课余会将臭烘烘的训练服高高扬起,那神态仿佛确实得到“杀手”的真传。

投在梁国民老师门下学习“擒敌”,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梁老师有没有绰号我真是忘了,只记得在我们区队的晚会上,他就着《满江红》的伴奏乐打了一套拳,拳法干脆利落,表情激昂慷慨,让在座学子都好好地壮怀激烈了一回。他对我们不够“狠”,但找了一位业余教练——“散打”特长生杨同学,带我们每日去楼顶开小灶。这家伙一直在西藏发展,不时冒着高反自拍几招技术动作发在微信群里。

业余教练杨军同学,现在西藏发展


说起来,警体课不全然是二十几公里的越野跑,或者分别五十个“深蹲、仰卧起坐加俯卧撑”一组的体能训练,也有难得的轻松时刻。到了第三学期,王国清老师的射击课。枪械、弹药、弹道、准星……,好容易结束理论学习,终于可以触摸梦寐以求的真枪——“五四”和“六四”手枪,冰冷的钢铁拆了装装了拆;还不成,各种姿势据枪,瞄准,试击发,吊砖头……,望眼欲穿之余终于盼来了实弹射击课。

一位身材魁梧的长者,戴变色镜,披毛领大衣,一手握弹匣,一手掖武装带,讲话时脖子高高昂起,颇似当年战场风姿。何时上弹、何时击发,都得听他的,这不是就是霸道的“司令”吗?于是,我们就给他封了个“司令”。

“……同学们务必不要脱靶,不脱靶就有及格的机会……我教了几十年射击,至少能保证绝不脱靶。”话音刚落,“司令”一把将大衣扔给近处的同学,刷地拔出腰间那把锃亮的“五四”,拉开姿势“砰砰砰”三枪,自信满满地吹了吹枪口。然而,不待手枪入套,报靶杆亮出白板,连续画了三个大鸭蛋。“笑啥子笑,刚才,刚才三弹脱靶,就是你们射击常犯的错误……。”同学们忍住笑,还只得听他一板一眼地讲解。

不知道这是不是“王司令”给我们独创的射击教学案例,反正接下来的故事绝对真实,也是仅属咱们区队的绝版。谭同学,性别女,体型胖胖,是警体课的困难户,独独射击天分极佳。二十五米实弹练习,五发五十环,同学们始而惊愕,紧接着是一阵激烈的欢呼。“司令”缓缓走近,狐疑地看了半天,笃笃地摇摇头道:“不可能,绝对你几爷子乱报靶。”同学们年轻气盛,索性让报靶员扛了靶子过来,他依然不信,却架不住同学们起哄,便小孩子一般打起赌来:“我出钱买五发子弹,她能打出五十环,我再奖励她10发;如果不得行,你几爷子给我环校跑五圈。”

手枪射击百发百中的谭羽同学


反正不吃亏,咱们还可以看看热闹,赌就赌!谭同学肩负同学们的重托,表情凝重地嚼着口香糖,默默地点了点头。“司令”不屑地偏着头,将五发亮锃锃的子弹递过去,谭同学接了,装弹夹、上膛,跨立、据枪、瞄准、预压……。同学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谭同学依然气定神闲地嚼着口香糖。“砰砰砰——,砰砰”,五声枪响伴随五阵心跳,报靶杆缓缓伸出掩体,紧接着是喝了酒一般欢快的转动——哇,十环,还是好十环!

同学们嗷嗷直叫,将“司令”团团围住。区队长赶紧上前来将大伙驱散,赌局自然结束,王老师悻悻一笑,继续愉快地上课。毕业后,“司令”的得意弟子谭同学去了司法系统,实弹射击的机会怕是不太多,想起来有些可惜。

我不大喜欢射击,成绩也只是勉强及格。室友“杨老头”也一样。正说着,这家伙来了,刚下车便反剪着手,一副老持稳重、谨言慎行的模样。长年蹲在农村派出所,与上学时相比,他的背更佝了,头发有些花白,已经让出前额的全部领地,但依然目光精明锐利,手掌厚实有力。这双手逮过不少犯罪嫌疑人,温暖过无数老百姓也被百姓温暖,还作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被国家最高领导人握过。

我们当然还叫他“杨老头”,这个在学校耳熟能详的绰号,不独外貌相似,关键他喜欢一本正经地开玩笑,却把我们眼里的严肃事情当成笑谈;他常常将自己并不丰富的生活经验,结合刚学来的一些初浅的公安理论,帮我们分析人生的苦恼,最后总会有语重心长的教导,宿舍的激情火热被迅速驱赶干净,大家便无趣地上床睡觉。

杨林同学在人民大会堂获奖后留影


“杨老头”的学业和表现平平,为人憨厚、老实,唯做事格外谨慎认真,在校似乎从未受过批评,即便如此也无论如何不能料想,他居然获得全国警察的最高荣誉。

带着一点点“嫉妒”,我得说一点“杨老头儿”的糗事。那是一个天气晴好的周末,几位室友在忠山公园执勤得到一笔巨款——每人十元补贴。在警校,意外之财是千万不能焐热的,去校门口的小饭馆,当晚就解决。那年月,“泸二”(泸州老窖二曲)绝对是粮食酒,两元钱一瓶。我们就肉丝、花生米还有长江的潮气喝起来,开始是小酌,不久便豪饮,一人一瓶,吹喇叭。酒精抚慰了训练的伤痛,让我们暂时忘记即将到来的分别;酒精催发荷尔蒙,“上天揽月下海捉鳖”不在话下,那是我们激情豪迈的人生高光时刻。

主干道上,不成曲调的嚎叫响彻一路,通常会是郑智化的:“……听见水手说,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歌声未落,“啪”的一声,“杨老头”扑倒在地。我们以为他在炫技,就都跟着“啪啪啪”地来了一次“前倒”(他不止一次地声称自己“倒功”厉害却从不表演,扬言酒量惊人却从来都不多喝)。我真是有些醉了,“平板支撑”早已散架,九二式夏常服纽扣解开,身体直接贴在地上。

主干道顺着山势倾斜向上,直指山顶球场上方的朦胧月色。路的两边是卫士一般的雪松,树的尽头是一块一块的黑墙,我与那位曾负责雪域一方平安的高同学合作,在上面“笔耕”板报,两学年来获奖无数。再往前,是一堵堡坎,当时学校尚未有“英雄墙”的构想,任何人做梦也想不到生龙活虎的、忠诚守卫西岭雪山的姚同学,会以“全国一级英模”定格成墙上冰冷的浮雕。

康卫拍摄的四川警察学院,中间的水泥主干道见证一代又一代警校(院)人


仲夏夜,红卫山的水泥地格外温热,像极了母亲的怀抱,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匍匐在母校的土地上,我久久不想起来,满眼竟然有湿润润的感觉。忽然,“杨老头儿”那边传来细微的呻吟,我们赶紧起身去看。他的脸蹭破了一大块,血流不止,在去医务室的路上,他羞愧不已,直到毕业再不谈“倒功”和酒量相关的话题。

这次聚会,我得先敬他一杯。记得离校之前,他得知我选择统分去成都高校,捂着已经结痂的脸,再次以慎重的表情规劝我:基层最缺的是笔杆子,那么好的文采,那么好的才气,你去保卫处“搞卵(干啥)”。

二十五年后再次举杯,两人的鬓角银丝闪亮,相对无言。我和他,杨老头,都只是一粒来自川东北的微小种子,本来都应扎根农村的厚实土地,生根发芽,葳蕤茁壮。

现在的他,比起在警校增添太多的乐观和自信,虽然只是乡村一警, 但那枚亮闪闪的勋章,是“金色盾牌,热血铸就”的真切写照,是“走进公安们、埋进公安坟”的忠实回报。我呢,仿佛一只来自农村的蟋蟀,自作聪明掉进城市的蜜罐,一直小心而艰难地行走,不留神陷进糖浆的沼泽,拼搏、嘶鸣、挣扎,往往力不从心,或者无济于事。

三杯酒,默默咽下。第二杯为警校同学一场,第三杯为充满变数的人生。最初的那杯祭奠早早牺牲的五位同学,多年来,这已经成为同学们聚会的规矩。人生无常,来者可追。纵然任重道远、步履维艰,或可能搭上性命,既然上了警校便进了同一个战壕,就要相扶相持一路走下去,走过艰险,走向生命的荣光。

作者当年和高波(“三皮”)在宿舍前面留影


上次聚会在疫情之前,2019,对咱们这个行当来说是一个安稳之年。在座的同学都抛下公干,完全可以轻松地回味与展望。醉眼迷离之时,重庆的“阿荣”请求视频通话,要我分别代敬两位女同学乔和税。“阿荣”姓杜,并不姓张,在学校住我隔壁寝室,喜欢挂一只随声听,睡眼迷离地哼唱:“依然将你放在我心中,总是容易被往事打动……”。

隔壁的“阿荣”杜宏斌


那小模样,实在与张国荣相似极了。通常在这时候,上铺的卢同学会抱出吉他,带领寝室的其余几位,爱写诗的“高三皮”、土家族的“阿土”和不苟言笑的“大忠”,半梦半醒地吼叫——

“……情难舍人难留,

今朝一别各西东,

冷和热点点滴滴在心头,

愿心中永远留着我的笑容,

伴你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



图文/罗松涛

编辑/叶丹

审核/王先俊 秋虫

往期回顾

那年那月,那人那事

川警故事之院报

【教育整顿】必须傲娇,学校在这项省赛中连续三届斩获金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