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20年第五期(目录)

SCPC 四川警察学院 2023-06-17

2020年第5期目录

法学论坛


1.唐雪莲《论我国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价值维度》(内容摘要: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在实践层面方兴未艾,但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社区的市地方立法作为相应地方立法主体作出的重大决策,应属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范畴。针对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具有多重价值,既有权威明确的政策法律依据,又有现实紧迫的立法需要,更有成功可行的实践先例和经验借鉴,应在厘清认识的基础上,在实践中积极推行。关键词: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重大决策;价值)


2.屈舒阳《违禁物没收研究》——以《刑法》第64条为切入点(内容摘要:违禁物是整个法律体系的通用概念,违禁物是在相应客观条件之下,依其性质或状况,对公民、社会以及国家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物品。违禁物的危险性是其本质特性,违禁物没收的核心在于其自身危险性的认定上。因此,违禁物的没收并不依赖于刑事不法行为的存在,应被纳入义务没收的范畴。违禁物的没收涉及公民的财产权利,对违禁物没收应当注重违禁物的认定方法,减少违禁物没收的限制条件,明确对无违禁情形第三人的保护。由于违禁物具有易变性,在违禁物同其他客体发生冲突或竞合时,应当优先适用违禁物的没收。关键词:违禁物;没收;财产权)


3.程晓飞《司法解释中明知推定的双重体系位置》(内容摘要:犯罪故意的规范构造由“认识”与“意欲”两部分内容构成,已成通说。但是,故意的体系位置,却存在巨大的争议:因犯罪论体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体系位置,即使采取同一犯罪论体系,故意的体系位置也存在巨大的争议。明知型犯罪作为直接故意犯罪的一种类型,在违法性判定中,排除了错误理论的适用空间,是一种一致的主客观对应关系之犯罪类型;在罪责的判断中,提高了罪责的程度,等同于“意图”犯罪中高度的法敌对态度。基于此,在明知型犯罪的认定过程中,如果行为人对行为对象不具有高于一般人的认知,则否定行为人的行为具有违法性,若行为人对行为对象没有意图的犯罪的中“高度的法敌对态度”,则行为人对其行为不具有罪责。关键词:认识;意欲;违法;罪责;明知)


4.吴睿佳《司法机关会议纪要的刑法法源地位及适用原则》(内容摘要:司法机关会议纪要作为司法机关出台的指导性文件,对我国刑事审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其能否取得刑法法源地位,尚存争议。基于刑法作为部门法的特质,无论是在法源理论上持何种学术立场,罪刑法定原则都应作为讨论这一问题的重要基础。在罪刑法定原则的约束下,一方面可以有条件地承认司法机关会议纪要作为“非正式法源”或“次法源”的刑法法源地位,另一方面也须对作为刑法法源的司法机关会纪要提出适用原则的限定。关键词:司法机关会议纪要;法律渊源;刑法法源;司法指导性文件)


5.邱巧红,熊树杉《我国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之完善》(内容摘要:我国《刑事诉讼法》在2013年即确立了专家辅助人(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作证制度。但规定较为简略,故实践中面临许多问题,例如专家辅助人的角色定位模糊、资格认定缺乏规定、专家辅助人出庭程序及相关权利义务尚不明确等。对此,应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一是应当明确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将其纳入诉讼参与人范畴;二是应当设置专家辅助人资格认定标准,对于“具有专门知识”的要求不宜作出过于宽泛的解释,但相对于鉴定人的资质来说,专家辅助人的要求可以更为灵活;三是应当完善专家辅助人出庭程序及规则,关于专家辅助人出庭的时机、申请的程序等具体程序性问题应当有明确规定。关键词:专家辅助人;刑事诉讼;鉴定意见)


6.张琳清《探析情节加重犯的未遂问题》(内容摘要:关于情节加重犯的未遂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实践中一直存在着较大争议。理论上,存在着传统说与区分说之争,传统说认为情节加重犯均无例外地存在未遂情形,均适用未遂犯的规定进行处罚,区分说则是将之分为量刑规则与加重构成,认为只有加重构成的情形才存在未遂形态。但是两种学说在实践中均存在无法解释的问题,在提倡区分说的主流下,罪量加重构成概念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精细化的划分,更有利于弥补以上学说的缺陷。关键词:情节加重犯;加重构成;量刑规则;罪量加重构成概念;区分说)


公安技术


7.邓微波,刘玉增《大数据条件的区域交通安全宏观评价原理》(内容摘要:对道路中危险路段影响交通安全因素的研究表明:事故发生点的危险性管理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借助正态模型理论对危险路段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得出路段交通安全度的评价方法,结合广泛使用的事故严重程度分类概念,可以将其评价方法推广到整个路网或区域范畴。因此,可以利用交通管理过程存储的大量数据资源,对区域交通安全监测和评估,使得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在科学化、系统化、合理化等方面起到推动作用。关键词:交通事故;危险性;危险临界值;安全度评价;交通安全感)


8.肖尧,易凯《一种改进的运动模糊车牌复原技术》(内容摘要:复原运动模糊车牌是公安图像处理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环节,复原的运动模糊车牌不仅能使公安机关快速锁定嫌疑车辆,还能使公安机关快速侦破案件。如今公安技术人员大多使用的是一些公司的专业图像处理软件复原运动模糊车牌,而这些软件有着使用费用高、专业性强、普及率不高等问题。将人工估计运动模糊核及点扩散函数(PSF)与Matlab软件中的算法相结合的技术,能有效解决公安领域复原运动模糊车牌存在的问题。该技术是一种成本费用低,简单易学,易于普及的运动模糊车牌复原的方法。关键词:图像处理;运动模糊复原;人工估计运动模糊核)


公安学研究


9.凌静《我国冤假错案的纠防制度建设》(内容摘要:冤假错案产生,严重损害有关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降低司法机关甚至我们党和政府公信力,破坏民众对社会规则意识的遵循和规范的行为方式的预期。纠防冤假错案是现代法治社会追求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大力提高司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强公正司法理念,完善制度,厘清三机关关系,严防刑讯逼供,加强先进科技的应用。关键词:冤假错案;司法制度;刑讯逼供;公平正义)


10.曹爽《试论“战时”警务的困境与出路》——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内容摘要:“战时”警务是指警务部门以应对战争的状态,凝聚全部力量来防控新冠肺炎的工作模式。其具有战时警务机制不完善、警务工作定位发生变化、涉新冠肺炎警情陡增、“战时”现场处置不足和民警自身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的新特点。因此警务工作要完善“战时”警务机制,科学使用警力,以科学化解矛盾为主要遵循,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战时”社会治理,利用科技手段开展工作,做好舆情控制工作,以最大限度发挥警察效用。关键词:战时警务;困境;出路)


社会学研究


11.戴小强《我国反恐刑法的限制模型》(内容摘要:我国反恐刑事立法呈现出向恐怖主义周边行为扩张的趋势,刑法在进一步发挥维护安全价值的同时,可能将给国民的人权和自由带来风险。在人权保障深入人心的法治语境下,反恐刑法应当接受以下模型的限制:在宏观上,反恐刑法应接受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导,对于某些可以通过《反恐怖主义法》等行政法进行管控的行为,不应当规定为犯罪;在中观上,反恐刑法应当接受目的正当性下的比例原则的约束,对于不具有目的正当性或不符合比例原则下的子原则的立法意见,应予以否认;在微观上,反恐刑法应接受刑法谦抑性下的法益侵害危险大小与实害发生可能性乘积模型的检视,对于危险较大但现实发生可能性很小,或者危险较小但现实发生可能性较大的行为,原则上不能规定为犯罪。关键词:反恐刑法;限制模型;安全;人权;预防 )


12.朱世定,许云超《党政联合文件信息公开问题探讨》——以45份行政判决和裁定书为例(内容摘要:党政联合发文是党和政府基于我国实际进行社会治理的一种必要且特殊的方式。党政联合文件具有党政双重属性的特点,这导致其可能处于权力规制的模糊地带。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司法解释,在审理此类文件的信息公开问题时,司法裁判难以形成统一标准,司法公信力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党政联合文件信息公开既面临着法律适应的困境,公民权利也面临着难以救济的窘境。党政联合文件信息公开可以通过在立法上拓展政府信息的内涵和公开范围、司法上基于实质性而非形式的认定标准等途径进行规范和约束,以此来促进党务信息与政府信息、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协调以及更好地保障公民的权利。关键词:党政联合;政府信息公开;实质性标准)


13.华蕴志《对受虐妇女杀夫案适用防御性紧急避险的再思考》(内容摘要:因家庭暴力受虐妇女杀夫的案件屡见不鲜,为求审判公正有学者提出以防御性紧急避险理论作为杀夫妇女的出罪事由。现实中妇女会同他人共谋杀夫的情形亦非罕见,而提倡这一理由的学者仅以妇女为分析对象却忽略了对妇女以外的第三人是否构成救助型防御性紧急避险的讨论。救助型防御性紧急避险在规范、伦理与法理层面皆有其正当性依据,且在避险可行性与避险限度要件的判断中与自助型防御性紧急避险不同,应当以危险紧迫性判断为核心加以区分。关键词:家庭暴力;受虐妇女杀夫;防御性紧急避险;救助型紧急避险)


警察教育与训练


14.王刚,杨兴春,周长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内容摘要: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教育教学模式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合“互联网+”大背景下的教育教学需求,必须利用信息化手段来辅助教育教学,借此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课前有线上学习活动;课中根据课前任务调整课堂教学策略,精准用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淘汰满堂灌和单身道的教学模式,破解课堂教学危机;课后精准补救。提出了“在线学习+讲授演示+学生实践+在线互动+课外个别辅导”的新型教学改革模式,设计了线上线下教学实施流程,最后给出了线上考核过程中的几点注意事项。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实战化教学;课程思政;教育信息化)


15.欧居尚,石臣鹏,高建杰,程建梅《应用创新型交通管理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之路》(内容摘要: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是新时代本科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本科教育在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师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满足创新能力培养要求的教学改革还没有全面形成、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应用创新型交通管理工程本科人才应具备解决复杂疑难交通管理工程问题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工学基础、掌握复杂疑难交通管理工程问题的分析方法并具备分析能力,以及设计或者优化交通警务装备、系统、交通组织方案的能力等七个方面的知识能力素质。因此,应从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创新、第二课堂及实践教学环节等四个方面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从常态化教学改革、差异化推进、创新训练节奏控制等三个方面加强持续改进。关键词:应用创新能力;交通管理工程;本科创新教育体系)


16.吴瑕《从CET-4成绩看英语翻译和写作能力的发展》——以四川警察学院为例(内容摘要:翻译和写作能力是语言综合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中得到的重视却不够。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学习者CET-4综合成绩和分项成绩的分析,发现英语的综合能力影响翻译和写作能力的发展;翻译和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的关系更为紧密。为了培养这两种能力,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关键词:CET-4;翻译能力;写作能力)


17.黎慈《大数据技术在公安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机遇、挑战与应对》(内容摘要:大数据作为一柄双刃剑,给公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与风险。公安院校应当正视大数据发展给教学带来的双重境遇,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课程大数据教学团队的建设、提升授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规范公安信息网数据资源的使用、开发校局合作的大数据教学平台,主动融入大数据技术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时代潮流,推动公安教育现代化的早日实现。关键词:大数据;公安院校;信息化教学)


18.朱景伟《特警反恐处突心理素质训练探索》(内容摘要:反恐处突警务是一种高度应激条件下的特殊警务,其对特警心理素质有着特殊的要求。目前,特警心理素质训练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反恐处突心理素质能力训练系统性不强、特警队员本身对反恐处突心理素质能力不重视、训练专业性不强、训练体系不完善等。原因主要在于相关部门和特警队员对心理素质在反恐处突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训练缺乏相关科学理论支撑、缺少相应的培训和考核机制等。因此,要应通过相关部门和特警队员提高认识、借鉴运动竞技实战心理学理论、完善培训机制,以及细化考核标准等措施加强训练。关键词:特警;反恐处突;心理素质训练)


19.刘晗《学警参与大型活动安保实践教学初探》(内容摘要:学警参与大型活动安保正成为公安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新型载体,是公安院校推进实战化教学改革,深化校局合作的良好平台,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创新平台。学警参与大型活动安保实践教学包括设置科学细化的实践教学目标、以问题为导向重构实践教学内容、采取线上线下混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及进行全程客观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四个步骤。目前,学警参与大型活动安保实践教学还面临一些挑战,应从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深化实践教学团队建设,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进行改进。关键词:公安院校学警;大型活动安保;实践教学)


来源/《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编辑/王子杰

审核/王先俊 秋虫

往期回顾

应急疏散演练,校园消防从我做起
超实用!四川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操作指南来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