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博议】寻找武义的“红旗渠精神”
洞庭湖、鄱阳湖“瘦成一道闪电”,万顷碧波变成“青青草原”。今年入夏以来,长时间的旱情频频冲上热搜,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考察时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翻开一部武义史,也满满都是武川儿女不畏艰难、战天斗地,开沟凿渠、保供济民的奋斗故事。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武义人也以“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决心,创造了“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般的奇迹,锻造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进精神。
(一)
大旱之年,在武义历史上并不鲜见。《武义县志》类似描述比比皆是:溪潭尽涸、采蕨充饥、种者皆槁……自然灾害突如其来、为害甚剧,但武义人民没有退缩,也没有回避。他们奋起抗争,走在了浙江治水之先。
“仓部公”徐镃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仓部公”徐镃
他曾是唐末“粮储局”公务员,官至仓部郎中,素以为官清廉、不畏权贵而为人敬重。因为厌倦官场名利,他回到了家乡武义。虽已辞官,但徐镃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看到每当久旱无雨,河流断流,农田龟裂,稻禾干枯,他酝酿出一个治理良策:在清溪底筑涵瀛。由此,钱塘江流域见于记载兴建最早的潜涵灌溉工程——仓部堰就此诞生。
▲仓部堰
徐镃治水设计很巧妙。在清溪底部砌筑十多条集水廊道,都用石块垒砌,上铺石板再用泥封顶。其中一条为主道,并设十多条支道,“形如竹枝”,有主干有分支,主道汇集溪底潜流之水,支道将汇集之水分流到田间地头。这项工程可不简单,兴筑此堰时,需开凿坚硬岩层,当时工价凿石屑一斗,付钱一升,费时费力。徐镃倾尽家财,历经3年多时间,最终建成拥有18条地下水渠、灌溉沿线近20个村庄2000余亩农田的水利设施,并供人畜饮水,沿用至今。
另一个彪炳史册的名字,是任留。
在同一时期的熟溪流域,身为“一介草民”的任留发扬创新奋进精神,带领乡民修筑了古代最大型的水利工程——长安堰,与仓部堰共同开启了武义人抗旱治水的先河。长安堰用块石垒砌,呈斜弧形,东北西南走向,横卧于熟溪之中。堰北端的坡堤上筑有涵洞作为引水口,同时在县城开通渠网,使熟溪之水可以穿城而过。
▲长安堰
从那时起,长安堰便成为了全城生活与防火用水的主要依托,出城之水灌溉县后畈农田,从此旱涝保收,被称为“熟溪第一堰”。
(二)
高峡出平湖,涓涓细流聚成盈盈清泓。
新中国成立后,武义也有一段更为感人的抗旱故事。
1967年,武义遭受的一场长达123天的旱情,致使麻阳港断流,农田干涸开裂,农业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天灾面前,县委、县政府深感建设一座中型水库,确保农业灌溉用水,保证农业生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于是,源口水库建设工程立项上马。
这段记忆是震撼的,这是近乎移山填海的壮举!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群众自带粮菜、被服和工具,于附近白姆、麻阳等10多个村庄安营扎寨,用肩挑、车拉等较原始的方法,蚂蚁搬家式搞建设。水库建设时期上库民工最多时达18000余人、手车6000余部,距水库7.5公里范围内的村庄都住满了上库民工。人流如潮,车轮滚滚,场面气势恢宏。
孙湘南,这位山东籍南下干部呕心沥血参与水库建设的每一步,对水库建设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孙湘南去世后,遵照他的临终遗言,被安葬在源口水库左边山顶上。生前半辈子忙于源口水库建设,去世后也要与水库相守相望!
如今,源口水库承担着县城主区域近20万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以及10个乡镇(街道)农田灌溉用水的任务。源口水库作为武义县目前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其优质的水源是武义县创建宜居城市的一张金名片,也是武义人的自豪。
▲源口水库
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渐行渐远,但源口水库“甘于奉献、发奋图强”的建设精神将永载史册,被武义人民所铭记。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武义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共建成大小水利工程4884处,内庵、清溪口等117座水库犹如镶嵌在武义大地上的明珠,全县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已超过86.2%,全县农饮水实现了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历史性跨越。
(三)
这些水利工程,引汩汩清泉滋润沃野千里,是人类与自然抗争、改造自然的丰碑,更是一本波澜壮阔的史诗,汇聚起推动武义改革发展的磅礴伟力,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凭借不畏艰难、团结拼搏的精神特质,武义人困难面前不低头、压力面前不弯腰、挑战面前不服输,武义人拼得出去、站得起来、做得到位。
今年的这一次旱情,我们无疑又一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7月份以来我县面雨量168.7毫米,县内雨量分布不均,累计雨量82.3毫米(茭道)~409.8毫米(新宅下甫);国家站累计降雨量129.9毫米。梅汛期至今,降水比常年偏少71%,位列1961年以来历史第二低值。而据最新气象资料显示,10月底前我县无明显降雨过程,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3%。
面对长时间的旱情,我们不必惊慌。
相较于历史上的大旱大灾,如今的我们既可以“知天时”,对未来一段时间的气象信息“了如指掌”;还可以“接地利”,从南部到中部,区间合理配置水资源“得心应手”;更可以“聚人和”,迅速集结专业技术力量“一呼百应”。
旱情牵动着全县上下的心,政府和群众早已在行动!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深入一线抗旱保供;各乡镇街道不等不靠,发动党员群众千方百计防旱抗旱、生产自救;技术人员奔赴基层开展技术指导,积极协调解决群众用水困难。
▲跨区域调水 安装输水管道
一批专业团队和社会团体及时伸出援手,安排机械设备、专业力量为抗旱提供大力支持。一辆辆运水车驶入山区,对极个别出现饮水困难的山区村庄送水,及时解决村民们用水难的“燃眉之急”。
两个开源水利项目已经开工准备,未来的南部山区,每天将从柳城水厂引调5000吨成品水到中部区域,北部每天从熟溪取用2万吨原水到壶山水厂,将大大缓解东北部区域水库蓄水不足。
人民群众也开始下意识的节约用水,有人在朋友圈倡议“节约用水,为抗旱作贡献”,有人在分享“洗衣洗菜的水留着冲厕所,净水器过滤的水留着擦地板”,得到了高频点赞……
旱情之下,我们决不妥协摆烂,也决不怨天尤人。深深镌刻在武川大地的武义“红旗渠精神”,正被新时代的武义人重新点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这场轰轰烈烈的“抗旱保卫战”,也终将取得胜利。
END
▲ 11年的血汗 20万人的水源
往期二十大精神·听我微微道来|卢雨倩:为祖国能源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推荐审改:刘梦菡文末视频:何华挺、叶南飞
编辑:朱嘉谡二审:朱伟跃三审:吴景阳终审:朱跃军
△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本文内容及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0579-87673902。未经授权转载的,我们将按照《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抄袭行为处罚规则》进行侵权投诉。欢迎您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