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竹的郑家古宅,有一曲往事留在风里

武义发布 2024-01-19


在古竹下街北侧的中心位置,有一座百年老宅,叫做“郑家古宅”



郑家古宅在解放初期,曾经作为新宅区政府的办公场所,后来又成为新宅区粮管所的粮仓,1995年,老屋完成历史使命,由相关部门主导进行公开拍卖,房子有了新的主人,叫做陈庆明。



郑家古宅是清末民国建筑,两进两院,坐北朝南。一进和二进均有天井,大厅宽敞明亮,是典型的“厅堂楼”设计,上下两层共有三十多间房子,高度超过现代的两层楼。房屋简洁中透着大气,低调中透着奢华,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主人殷实、富裕和独特的风格。




    房子的前院有一口古井,井圈用琢磨细致的圆弧形石片做成围栏,高出地面半米,井水清澈明朗,冬暖夏凉,常年不涸,据说当时主人家把水井当做冰箱使用,把猪肉、西瓜等东西吊入井内保鲜和冰镇。




古宅占地面积808平方米,房子的朝向设计更加奇妙,冬天太阳上山的时候,阳光先照射到前厅的西北角,然后照射面渐渐东移,下午太阳下山之前,必定能够照射到房屋东北角,这样,前厅全天可以沐浴在阳光里。



据说当时除了古宅主体,周围还有大大小小几十栋辅房,几十栋房子通过弯弯曲曲的小巷连接在一起,俗称“十八弯”。如今老房子多数被闲置,年久失修,部分已经坍塌并拆除。站在空地上,踩着地上的瓦砾和砖头,依稀可以感觉当时的规模和气势。



房子分两次建成。门框上石刻字体“庆七果斋立”“民国辛酉年七月建造”,证明靠北的院落建成于民国辛酉年(1921年)。前院门框上石刻“郑庆七果斋立”“中华民国十八年己巳岁次十月”,推测靠南的院落建成于1929年。前后两栋房子都是在果斋手里亲自主导建造,推算房子分别是在主人69岁、77岁高龄时建成。




前院和后院的门楣上,分别镌刻着“南极呈祥”“郑家古宅”几个大字,据我深谙书法门道的几位朋友评价,石刻的书法功底相当深厚,尤其是“郑家古宅”几个大字。心里不由得发问,为什么郑果斋手里兴建并且题字的房屋叫做“郑家古宅”?有一种可能是此地曾经是郑家老宅旧址,重修之后,为体现传统孝道观念,延续祖上的风光和荣耀,自然而然就把房子叫做“郑家古宅”。



每次拜访郑家古宅,总是不经意抬头仰望,门楣上、冬瓜梁上,悬挂灯笼的痕迹还在,主人非常讲究,每个钩子底部都垫了铜片,可以想象当初主人家里挂着灯笼,热闹红火的样子。房子的鹊替、牛腿、横梁等各处,雕刻着狮子、石榴、花瓶、蝙蝠等,寄托着主人对多子多福、太平安康、福禄寿喜、加官进爵、荣华富贵等的美好期盼。



房子的原主人,名郑士标,字文锦,号果斋,又号卧云,咸丰三年(1853年)出生,娶妻陶宅陶加恩公长女,续娶刘氏。古竹的老人们称他为“舍朝先”,“先”在古代是尊称。


郑庆七是果斋的排行。他出生在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据说太平军有广收男孩当义子的习俗,上至王爵,下至普通官兵,都有他们自己称作"带娃崽'的收干儿子癖好,日后为自己抢地盘、抢财物、保家保命多拢几个帮手。



果斋幼年时被长毛掳走,远至严州,据说果斋被掳之后十分顽强勇敢,三次被太平军扔入水里,果斋都奋力挣扎爬上岸,长毛说这小孩不同一般。果斋历经千辛万苦回家的时候,母亲的眼睛已经哭瞎了。


光绪丙子年(1876年)四月,果斋科试第十三名入县学,那年果斋24岁。光绪辛巳年(1881年)九月科试,中一等第六名补廪生。光绪甲午年(1894年)中第一名岁贡生。武义劝学所劝学员陈尔寅称赞其“贡树芬香仍学陶朱之营业,棘闱握笔惯作书佣顿教,橘井活人居然医士尔”。



光绪三十一年,朝廷废除科举制度,提倡新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武义设立县劝学所,总揽县教育行政,兼管地方文化事务。孙其昌是武义县首任劝学所总董。


幸运的是郑果斋与孙其昌是光绪丙子年同时入泮的生员,并且与拔贡王树棠、俞锦云,岁贡陈尔寅、徐可权、徐丙炎,太学生王建元,庠生方倬圭、金夏等交好。


孙其昌身为金华八县劝学员,栉风沐雨,足迹遍及金华城乡。据史料记载在武义经他先后创办的就有履川、正蒙、愈愚……古竹等40多所学校,是武义教育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


在孙其昌等人的影响下,郑果斋在1914年,创办了古竹最早的新式小学堂,开设体现“民主、科学”的新学课程。学校地点就在古竹上桥头的慈姑庙,当时有学生10多人。


据现今93岁的郑光云老人回忆,1937年他七岁的时候,曾经就读古竹小学,当时的学生人数已经达到40多人,由一个来自俞源叫做俞荫山的老师执教。



现今慈姑庙残存遗址,半堵爬满青藤的老墙,在默默的述说着过往,朗朗的书声隐约从耳边传来。古竹的办学,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几代人共同的努力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如今已成为浙江省绿色学校、武义县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学校。



郑果斋还善于经商置业。在古竹下街,他曾经开设了规模最大的南货店,主营南方所产食品等货物,包括南方果品、甜点茶食、腊肉腌货、干果海味等。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家业丰厚,据说最多的时候家有田产200多亩,雇佣长工二三十人,聘请专门的厨师烧饭,每天有三四桌人围着就餐。我的大伯母王金花1930年出生于马昂村,她出生的那年,父亲王昌理还在果斋家里当厨师烧饭烧菜。


古竹在古代具有非常重要的交通地位。水路处于双港溪和熟溪交汇处,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水运码头。陆路是古代处州大路的重要支路。郑果斋与处州支路上的枫树亭颇有渊源。枫树亭是供来往行人歇脚和休息的凉亭,其位置在现今大公山的山坡和良田交界地带,赛车场北侧。




据老人们回忆,枫树亭大约有三四间房屋大小,上百平方,木头结构,青砖门框,刷着白墙,中间通路。2022年秋冬,我在大公山村民李子枫的带领下,曾经寻访过枫树亭遗址。



枫树亭在生产队时期还做为堆放农具和粮食的仓库,近几年才倒塌,鹅卵石墙脚保存较为完整,粗壮的横梁和柱子倒在草丛中已经被虫蛀腐烂,通往县城一侧的门口遗留着半堵砖墙,靠路边一侧还留有半人多高的泥墙,依稀可以辨认古道上的卵石镶嵌。



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的枫树亭,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因白蚁侵蚀亭院倒塌,郑果斋自行募捐修缮,并添塑关公神像立为枫树殿右手,塑像之钱由其妻陶氏独自捐助,又新造伙屋两小间。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枫树亭与枫树殿又因白蚁侵蚀倒塌,郑果斋决定不办八十岁生日,将办生日用的银钱用于枫树亭重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又修建枫树殿五间房屋,共计花费洋银四百八九十元。



郑氏自迁入古竹以来,一直是当地的望族。据沿溪郑氏宗谱记载:郑氏一族自先祖郑兆仪(字式公)由石溪(今新宅镇沿溪村)迁居古竹以来,科甲联芳,英才辈出。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兆仪县学入泮为邑庠生,他崇学尚儒、力行孝道,让他的后人深受影响。正所谓“内孝者,家道昌”,以至五世孙中出了个“举人”郑锡申。郑兆仪是郑锡申的天祖,郑锡申是郑果斋的叔祖,郑果斋是郑兆仪的七世孙,郑锡申也是郑光云老人的曾伯祖。



郑锡申(1797年—1856年),考名树棠,字荫南,号芾菴,武义古竹村人。道光年间拔贡、举人。历任武英殿校录官、山东邱县知县等官职。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浦江郑义门聘请郑锡申出任东明书院山长,聘期两年。


郑锡申精通堪舆之术,1852年开始,曾经参与咸丰皇帝的万年吉壤选址工作。



果斋出生的那一年,咸丰三年(1853年),郑锡申被吏部选授担任山东邱邑令。郑锡申上任即始,便为当地百姓做了一件漂亮事,询民间恶籍于众役,并拘捕了当地侵漕(漕粮,被称为“天庾正供”“朝廷血脉”)劣绅赵茂林,严惩了赵茂林积年横行的侵漕行为。



他在任期间,邱县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当地百姓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邱县志》记载称赞他在任期间“理其政,转移其人心、风俗,绰有仁声”。



郑家古宅的东面,有一处遗址叫做“三角明堂”(明堂是广场的意思),明堂周围原来有老房子上千间,包括郑锡申老宅的旧址。郑锡申老宅叫做“厅明堂”,主屋有18间,有东南西北四个大门,家丁日夜把守,外人无法出入。“厅明堂”边上还有火屋几十间。据说古宅里有水塘,有老井,有马房牛房,有树木花草。游廊把几十间房屋连成一片,住在里面的人可以自由穿梭,再大的雨也不会淋雨湿身。



1861年6月,太平军进击南乡时,古竹、宏阁等村均遭洗劫。郑家老屋也遭此劫难,被烧得只留下部分辅房(民间称为火屋)。辅房现今还住着一些老人,如郑光云老人居住的房子就是当时郑锡申的马房。现今留存的墙脚、鹅卵石、青石板,都在默默地述说着当年“厅明堂”的奢华和气派。


老屋里的烟火气,那些回不去的旧时光,收藏着一个家族的世事沧桑,厚重得让我们无法一一解读。悠悠往事,不会再现,所有的疑问和迷惑,都留在风里。他们来过,我们听过,这样,已然足够。



作者:何晓琴

图片:冰山 朱志强

编辑:朱嘉谡

二审:雷晓挺

三审:朱谢旻 吴景阳

终审:朱跃军

往期推荐



2023年旧城改造征迁补偿奖励等政策问答


武义⇋嘉兴


省级名单公布!武义上榜


骄傲!今天,这些火炬手,都来自武义!



县应急管理局 24小时举报电话:87669306

消防救援大队 火灾隐患举报电话:96119

县建设局 消防审批中心咨询电话:0579-89080709

(8:30-11:30;14:00-17:3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古竹的郑家古宅,有一曲往事留在风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