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往往对好人不够好,对坏人不够坏

2018-04-16 刘梦龙 阅读补丁

本文内容来源:新潮沉思录(ID:xinchaochensi

作者:刘梦龙

“阅读补丁”经新潮沉思录授权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阅读补丁”不持任何特定立场。版权归作者及原媒体所有,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阅读补丁”将会妥善处理。


  随着四月的到来了,一年一度的学雷锋又结束了。三月来,四月去,说的就是雷锋。我们今天都生活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雷锋作为一个时代,乃至一种精神的象征,正在变得模糊起来。我不是很赞成雷锋一去不返的说法,我们的时代一面随着经济的发展走向更有秩序的一面,一面确实不可避免的走向冷漠,甚至这种社会秩序的好转本身就意味着离开了真诚而有赖于规则的保护。我们不可避免的要看到这个时代的光明,也不可避免的要看到这个时代的阴暗。就像很多人感受到的那样,这个时代做一个好人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


  不可否认,我们的身边还是有许多好人的,但是我们确实很难再有雷锋这样的好人了。不是因为人心不古,甚至可以说这不一定是坏事。它的根源是我们的国家确实发展了,有着更加繁荣的市场经济,一方面我们生活的更加惬意丰足,一方面这也改变了整个社会结构和舆论思潮。



  我们所以说雷锋不再有,因为雷锋不仅仅是一个真诚质朴的个人,这是人类共有的善良品质,善良的人永远都有,做一天雷锋不难,难得是做一辈子雷锋。这才是我所感慨的一个属于雷锋的特殊时代和特殊群体的远去。雷锋所以能做一辈子雷锋,他所承载的的是初生的共和国,还有对它充满感恩之情的一代人。这样的共和国里既有放着大官不干,带着全家回乡种地开荒的中将,也会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青年解放军。他们对把自己挽救出旧世界的新中国当做最大的精神支柱,并以最大的热忱去回报它。新中国的第一批道德楷模往往充满了这样的感恩之情,乃至超越于人情之上,这种道德的异常高尚也是新中国一代人的风貌。



  这种精神面貌是不可复制的,他们的奉献和牺牲就是为了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新中国,没有经历过如此苦难的新中国。这种精神面貌是基于感恩与理想,是在漫长的黑暗中考验与淘汰出来的,既有九死一生后的感慨,也有新旧对比下的珍惜,这样的一代人是特殊的环境所造就的,他们的物欲可以低的惊人,而他们的精神确实高尚。这种创业之初的淳朴可以说每一次历史变革都曾经出现过,但我们都知道,也将随着一代人逝去的。


  因他们的奉献牺牲而成长起来的后人不会再有他们曾经的苦难,自然也不会有他们的感恩与超脱,甚至他们同时代的许多人随着平凡生活的回归也回归于平凡。由英雄所塑造的世界遗留给了凡夫俗子,这是一个社会走向成熟的标志,幸福是理所当然的,自然是一种错觉,但未尝不是先贤为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错觉。


  我们所感慨的不是没有雷锋,圣人没有了,贤人总会有吧,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感慨的是这个时代,不仅仅缺少雷锋,而是我们不敢做雷锋一样的好人,而鄙夷雷锋,站在雷锋对立面的坏人肆无忌惮的横行着。这是不久之前我们还经常看到的社会现象。


  只有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才会真的感叹离开雷锋了,才会觉得学雷锋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嘲讽。在这种环境下,道德楷模不但失去了号召力,甚至成为一种社会的尴尬乃至负担。值得再强调的是,雷锋终究不同于后来那些更加远离人们的日常与普遍的社会思潮的榜样。他本身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人,既有异于常人的真诚和善良,但也有生活的幸福和自己的快乐。甚至他生活在一个比较特殊的环境里,以至于他的物质生活一直都有很稳定的保障,这也是他能成为雷锋的一个基础,不是一个真的脱离了物欲的超人。



  真正有问题的是我们日后不断在宣传领域里推出的,那种生活越悲惨,楷模越高尚的榜样,比起雷锋更像生活在虚空里,这种程序化的描述甚至不但无益,还造成了反效果。楷模极低的物欲意味着常人难以接受的低生活标准,那种把道德楷模和物质享受对立的描述显然不适合这个生活富裕的时代。过高的道德要求不仅仅使人自惭形秽,也使人疑惑乃至疏离。甚至可以说,脱离实际的道德要求往往导致道德的毁灭,试图以超高标准来达到虽不中亦不远,认为就算不出圣人也该出贤人的做法,往往不但不会如意,结果只是出来一堆敬而远之的凡人,乃至假道学与伪君子。


  应该说道德的复古其实是一个从东方到西方,从古到今我们都不陌生的现象。从孔孟到海瑞概莫如此,当然他们的话外之意也不停留在这里。今日难以再出一个雷锋,就像井田不能回归,贪官扒皮不能再用一样。但政府有教化之职责,对新中国短短的历史来说,道德模范的选择也并不多。虽然宣传的方式是值得商榷的,但道德的宣传是必然不能放弃的。至少雷锋是新中国,新时代的标志,代表了一代人对奋斗往昔的怀念,并试图以这种创业多艰的热情去应对新时代的社会困境。比起号召二十四孝,雷锋当然要好的多。


  为什么我不喜欢对雷锋的质疑,因为这种对英雄人物的解构,很多时候都是对共和国和社会道德的解构。就像一个有关美国人搞新清史的笑话,我们研究努力中国,最后终于把中国研究没了。除了那些本身是舆论战的一环,与发自本心的憎恶这个国家的家伙。普通人对雷锋的疑惑更多是对身边不良现象的直接反应,身处一个氛围截然不同的时代,回顾陌生往事,再发出一种洪洞县里无好人的断言。


  雷锋当然是某种形态的圣徒,但不是宗教所塑造的幻想,他是一个生长于我们可见年代的形象。他的人生历程是清晰的,很多人还多多少少的感受过那个时代的真诚,雷锋只是这些真诚与理想达到某个顶点的存在。毋庸置疑,今天我们很难再有雷锋一样的情怀,更严重的说,我们的社会环境也很难再有那个时代的氛围。这就是我们所一直感慨的,我们对好人不够好,而我们对坏人不够坏。前者实际上数十年来始终没有改变过,后一条确实反应了社会的变迁。


  这样的社会环境变迁当然很容易让人产生人心不古的念想,但平心而论,六七十年代紧绷的社会形态是很难持久的,不仅仅是维持的成本,对人的压抑,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英模人物的道德标准,甚至是有些不近人情的道德标准的推崇,一定程度上反应的是在物质匮乏年代,追求以精神上的努力克服物质上的困难。这种崇高固然是崇高的,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辛劳和压抑的。新中国的身上,特别是新中国执政党的身上应该说始终存在这种清教徒式的理想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走到今天,应该说是可宝贵的。



  当然也是我们常常觉得对好人不够好的根本,毕竟共产党人始终在追求一种超越于常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但终究与普通人也是有隔阂的。这其中其实涉及到一个问题,是不是应该以党员干部的要求去要求整个社会的普通人,这其实是宣传领域应该反思的一个问题,至少当初的雷锋在这个问题上远不如后世的那些形象那么脱节。不过构成社会主体的终究是充满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无论如何积累的目的终究是释放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形态必然走向宽松,走向一个相对的小政府。当然,在这个变革过程中,好的一面是我们享受到了市场经济带来的强劲创造力,不好的一面,是被压抑的阴暗与人的贪婪不可避免的释放出来,并进一步放大。


  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社会风气的变化,虽然古人说仓廪足而知礼仪,但这显然不完全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这就带来了我们后面所真正烦恼的,我们的社会对坏人不够坏,甚至是坏人比好人过得好的问题,这才是更严重的问题。


  这些坏人是哪里来的,这个应该不难解答,随着社会环境放松,甚至是过度的放松,带来的是旧社会的体系的崩解。我们在这三十年里所经历的社会变革,其剧烈程度应该是所有参与者感同身受的,在任何新秩序的形成的过程中都是注定要群魔乱舞的,只有那些最敢于践踏旧规则的人才能最快的浮上台面。先有时代动荡带来的秩序混乱,后有资本的逐利性所推动了社会的思想的分化,以利益而不是规则或道德作为第一性的资本野蛮生长时代塑造了一大批人的价值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的高速发展最先涌起的恰恰是这样胆大包天的浮沫。


  其实我们看任何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创业史诗的身后往往也有同样多的血泪。而在旧社会体系解构和新社会体系生成的过程里,那种纵容坏人的社会氛围无疑还和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国家在种种内外压力下小心翼翼的执政态度有关,更和这种内外交困下整个基层上下普遍存在问题,以至于无力强硬的实际生存环境有关。种种历史机遇造就的这样一批既得利益者和艳羡他们的追随者是这个上升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当然,他们所起到的对社会风气的腐化作用也是直接而漫长的,在他们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之前,我们都会时不时的感受到这种时代之恶。



  但这种时代的恶意,或者说我们对坏人不够坏的时代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一方面在上层建筑上,是中国的内外环境已然不同,外部的压力仍在,但不是那种朝不保夕的状态,而中国社会内部秩序的重构已经走向完成。这意味着执政信心的增强,传统那种和稀泥式的收买政策,试图通过退让求稳定式的韬光养晦一步步将成为过去式,这种变化是我们可以看见的,也是一系列从严治党治国的政策落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当然随着小政府的收缩,相当一部分社会职能的空档要有一部分资本甚至是强有力的组织和个人承接起来,这曾经是我们一度熟悉的混乱的渊薮,自然未必是好事。但作为上一个时代最幸运的那部分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开始成为规则的制定者的一员,而随着他们的讲规矩,其余的绝大多数则随着规则的确立也不得不一点点的被逼出历史舞台。这两者最终形成合力,执政党和时代新贵的结合从上到下将塑造出新的社会面貌。可以这样预言,虽然许多人觉得今天的道德水平不及曾经的淳朴岁月,淳朴或许不会回来,但道德会。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从春秋到战国,再到六合一统的霸业,就是从无序中制造秩序的过程,整个社会秩序的重塑。


  和雷锋所生活的更加火热的社会相比,我们的时代将要变得冰冷,它当然会变得,更好起来,虽然是更多依靠规则乃在强力而不是热忱去运转它。道德的标准终究是高于规则的,但如果连规则都无法维护,那也确实谈不上道德。说到底秩序的重新确定是维护社会的底线,而社会的成熟才是道德回归的沃土。最终将引导道德回归的还是人的变化,随着新一代人的成长。拜祖国的日益强盛所赐,在宽松富裕的环境里成长的一代人也许没有那种奉献的热情,但也没有那种急不可耐的饥渴,由他们所构成的社会基础将是更加体面的一代人。


  当然我们还是会想起雷锋,就像很多人会想像他如果没有早早离开,看到这个时代更多的变迁,看到更多的人事物,年纪再增长,生活的烦恼增多,环境变得纷繁复杂,看到更多的好人,更多的坏人,那么他还会是那个热血真诚的青年吗?我想,也许他会有更多的顾虑,会有多多少少的困惑,但他还会是一个善良的好人,乐观向上尽力去帮助他人并因此而快乐。时间的洪流剥离了时代的烙印,但请不要忘记,还是存在一份人的善良,而雷锋代表的就是这样真诚的善良,这是人性中永不磨灭的。


相关阅读

做好事记日记?摆拍?富二代?这才是一个真实的雷锋

插图来源:互联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版编排:后二楼

关注教育和思想碰撞,长按二维码可识别

生活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