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校园霸凌背后,这些现象家长绝不要忽略!
目前,国内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非常严重。如近期新闻曝光的重庆一初二学生疑遭校园暴力致死、山东一名16岁的中学生在校园被欺凌跳楼、河北8岁的孩子被11名自称“闲来无事打人玩”的学生围殴致死、四川资阳乐至3名未成年少女对一女孩扒光凌辱等等。
根据北大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研究员乔毅娟等人的调查,在1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随机抽取187328名学生中,发现有66.1%的男生和48.8%的女生遭受一种及以上的欺侮,其中被恶意取笑是学生中最常见的欺侮行为,报告率为43.2%,其次为性欺侮,报告率为27.0%。
现在,校园霸凌现象已经深深地引起了家长的担忧。但是,这些发生在学校和生活中更普遍的现象,更值得家长关注!
日前,一位妈妈致电本报吐露自己的忧虑:“孩子过于老实,是好还是坏?”。
这位妈妈不安地对记者倾诉道:“9岁的女儿特别老实,老师很喜欢她的不惹事,同学喜欢她的怎么做都行。跟陌生人,她也会忍让。比如,在活动中别的孩子插队还推她,她虽然不乐意,但最后会默默地让开。我远远看着心疼得想掉泪。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都秉持不能吃亏的理念。在这样弱肉强食的环境里,太老实会变得胆小,真的会意味着失去很多话语权。我不知道这种性格是先天性格,还是和生长环境有关。我也不知道是任其发展好呢,还是有必要进行合理修正?”
时代在改变,古训“吃亏是福”是否还需要奉行?
记者采访中,发现家长们观点各不相同。有人表示认可,“现在的孩子唯我独尊,就应该让他们吃点儿亏。”也有人很困惑:“我儿子很老实,但遇到占便宜没够的孩子怎么办,能一味忍让吗?”更有家长会过度干预,将原本孩子之间的小矛盾,演变成家长之间的大打出手。
老实的孩子就会吃亏吗?吃亏是福还是祸呢?从小吃亏,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吗?
谢际春(北京布谷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家长要区分孩子的“老实”和“怯懦”,这是两种情况。
怯懦的孩子一般对应的身体也较为羸弱。同时,性格胆小、怯懦会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家中、和亲戚的小朋友交往中,而不仅仅在学校里表现出胆小。过分胆小的孩子一般对应的身体也较为羸弱。
孩子的胆小也有可能是创伤带来的,如有些父母吵架、离婚,孩子会认为这是自己的错,是自己不够好、不乖、不听话等才造成父母不和,他们会想象如果在学校表现良好,不给父母添麻烦等等。
还有一种孩子比较大度,是真的不在乎、无所谓或不想花时间做无谓的争执,他们认为同学之间打打闹闹很正常,没必要当真。如果是这种情况,孩子不会有负面情绪。另外,出现重大事件的时候,他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这种不惹事的“老实”孩子,家长不用过于担心。
作为家长,千万不要把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和恐惧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比如,认为社会是“弱肉强食”、认为“老实”是障碍,这些都会夸大、曲解事实和孩子的体验。
妈妈首先要把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区分开来,仔细分辨孩子到底属于哪一种心理。和孩子聊一聊,听听她怎么说,然后根据情况给予帮助和指导,如强身健体、如何处理冲突、如何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等,有些则需要父母调整,例如在家给她更大的话语权、鼓励她申明自己的主张、争取自己的权利等。
特邀观察员:白玉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首先家长需要弄清楚,孩子是不是真的像您认为的那么“老实”?孩子的老实吃亏是能力问题,还是如杨绛先生所言“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东晋时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年少时和哥哥们去拜会丞相谢安,王家兄弟走后,别人问谢安:“都说王家兄弟出色,你觉得哪个最好?”谢安说:“最小的那个最好。”问原因,他说:“小的那个说话少(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王献之为人沉静,没有说多少话,睿智的丞相谢安却不因此认为其没出息,一眼就看出是最有料的。
不知家长们是否如此定义“老实”的呢?
如果老实意味着呆板怯懦,那么要对孩子进行训练和辅导,加强孩子的动作灵活性和反应敏锐性,增加孩子的自信和勇气,让孩子在面对别人的攻击和欺凌时,能及时有效地保护自己免于伤害。
如果老实意味着沉静安然,虽然不声不响但心里有数,不因小利益而斤斤计较,那么这样的老实是十分宝贵的品格,这意味着孩子有包容心有胸怀,意味着孩子内心善良。但老实并不等于无能,包容和善良并非毫无原则毫无底线,当遇到忍无可忍之人之事时,也会回击以保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特邀观察员:陈凤伟(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副校长)如果一个孩子即使内心不乐意,也依然事事都忍让,这种过于老实的情况,家长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引导甚至必要的矫正。
孩子的表现肯定与成长环境有关,特别是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
妈妈要回顾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没有过度保护?替代了孩子面对具体情境自己做出判断、做出反应的机会?孩子没有体验没有经历就不会形成感受,更不会辨析思考。一旦陷入需要自己面对问题的情境时,他们就会束手无无策变得“懦弱”了。所以,表面看家长是替代了对孩子有“危险”的事情,殊不知这才是构成对孩子的真正威胁。
或者与过度保护相反,是家长过于严格,什么都是规定好了,孩子必须“听话”。在强势家长的压力下,孩子会习惯只管接受。渐渐地,孩子由习惯接受家人的要求,到接受外人甚至是陌生人的要求!
还有,就是家长有没有行为上潜移默化的诱导。比如家长自己就是“谨小慎微”的做事态度,或者是面对突发问题“一惊一乍”地吓到孩子。再有就是家长不适当的“语言引导”,如当众表扬孩子乖、懂事儿、老实……这些都会起到心理强化的作用。
每个孩子的外在表现,都与其“经历的事和人”密不可分。家长必须让孩子生活在真实中,经历该经历的,面对该面对的。遇到问题、困难,家长要呵护、守候,给予必要的指导、鼓励。
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交往方式的榜样,建立平和的家庭氛围。注意观察孩子与人相处的方式,遇到问题先不要横加干涉,不要把成人法则用到儿童世界,要以儿童视角洞察孩子之间的关系,要关注孩子的真实感受。让孩子有认知、有思考,逐步在体验自身感受的基础上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做出选择、表明态度和行为。
所谓“老实”孩子不是无主见、没有自我选择能力的孩子,而是有自我认知,能够理解他人,做出有底线包容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不仅不会吃亏,反而会增强自己的认知能力,学会调节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关系,逐步学会判断、学会取舍,积累交往、交流、合作的能力,这是现代人必备的关键品格和重要的能力。
特邀观察员:益孟德(上海师范大学附二外剑桥双语学校执行校长)中国有句古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非常有哲理地阐述了所谓的福与祸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学校,今天哪个学生“吃亏”了,哪个“占便宜”了,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有些学生,甚至是家长会大动干戈,好像不找回便宜,就是遭了什么大祸。
但其实只要有人的地方,矛盾常常就会发生;有矛盾,就会有人“吃亏”,有人“占便宜”。怎样处理就是一种艺术。美国的一些学校解决的方式很值得借鉴。
通常,学校每年会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以防学生间相互欺辱的行为。孩子们从中了解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这些行为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自然就会减少这类行为了。一旦学校发现同学间有互相欺凌的行为,就会约双方家长、闹矛盾的孩子和一些学生代表,一起围坐在教室里,探讨矛盾发生的前因后果和双方的感受。会议的前提是每个人只能谈自己的感受,而不允许指责对方。在坦诚的交流之后,互相指责之意也差不多消失了。有时一方的一声道歉,双方再握一个手,就将整件事情给解决。
当然,这种解决方式源自学校有较明确、完整的规章制度。这样感到受委屈的一方也会因学校公正的处理而不再追究,另一方也不会因为“占了便宜”,而滋生出一种处处想占便宜的念头。一般而言,家长们对这种解决方式也比较容易接受。
我过去近30年在美国任教期间里,从未见过家长双方用拳头来解决问题的。一般小事,家长们都根本不会在意,或者会代表孩子道歉。
其实,两个孩子发生矛盾,其中根本不存在谁占便宜。之所以有孩子会觉得吃亏,恐怕更多的还是受家长和一些习惯文化的影响。比如,开车时突然一个抢道到另一辆车的前面而早两秒到;考试时一个同学瞥了同桌的答案而多得了二分,诸如此类事情发生时,就会有家长觉得占了便宜,有人觉得吃了亏。这种心理往往会影响孩子,最终让整个社会也因此受到影响。
其实,从自己做起,多为别人着想一点儿,也许可以使我们大家都生活得更愉快一点,那才是真正使社会上每一个人占便宜的最佳方式。或许,这也是今年年初哈佛大学联合八十多家大学发表一篇文章,希望通过大学招生来改变学生,让学生变得更加关心他人的原因吧。
来源:本报记者王小艾,调查数据来自中国在线,图片来自网络,由现教君编辑整理。
分享感动,抽取大奖!详情点击☞ 这才是最暖心的新年礼物,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