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阅读的孩子,输定了!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历来,阅读都是教育人最为主张的一件事情。甚至有人提到,阅读是一种自我思考、自我成长的光合作用,阅读素养是孩子必备的素养。
下周一,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无论是媒体还是学校再次聚焦儿童阅读素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于昨天上午今天上午刚刚发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率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一经公布,有媒体就以”每年只读8本书,你的孩子将被高考淘汰”为题,做了相关报道,这一结论在家长圈迅速传播并震惊了非常看重高考的家长们。
不爱阅读的孩子,真的会被高考淘汰吗?不会阅读的孩子,到底会输在哪儿?
在刚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率调查报告,一项统计显示,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为11.57本,比2016年的9.11本增加了2.46本;往年的增长幅度一般在5%左右,像2017年这样接近30%的大幅增长是史无前例的。
这史无前例的增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可以在近期的教育改革里找到答案。
在2017年,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有关高考的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加分项目瘦身与自主招生三个重磅文件,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在三门统考课语文、数学、外语中,外语可以多次参考,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就高考总分的区分度来讲大大降低;数学的命题方式会大改,更强调阅读题目的能力。语文的广度、难度提升。因此,语文在高考总分中区分度最大,最容易拉开学生档次。
回看近两年的高考北京试卷,相比之前,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文字量大增,考生阅读能力成为试卷考查的新看点。2015年,北京高考语文卷首次设置长阅读考查,整张试卷文字量达到8500字左右,比前年增加了1300多字。
此外,结合阅读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语文卷中,而且在理综、文综、文科数学等多个学科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大。同时,阅读量大幅增加在中考中也同样有明显体现。因此,有专家直言:“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高考”。
相比于单纯的应试,教育人士更为看中的是阅读对于孩子建构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作用。著名作家、编剧,冰心散文奖获得者王子君,今年春节在家当了几天孩子王。她5岁的外甥孙小丸子晚上睡觉前有一个习惯,要看一本儿童绘本。
“有一个晚上,他嫌我讲的故事不好听,反过来给我讲了一个恐龙故事,好象是《恐龙时代大百科:侏罗纪公园(下卷)》。当时,我真的非常震惊,他还不认识几个字,但对里面的描绘的恐龙神秘生活故事娓娓道来,不打一个磕巴,而且绘声绘色,还时不时地反问我很多为什么。”
王子君后来问小丸子的外婆和父母亲,一个五岁的孩子怎么对这么一大本故事能说得这么到位?他们无一不提到阅读的重要性。小丸子妈妈说:“从幼儿时期就开始的阅读,是最低成本却最能激发幼儿想象力的亲子活动。”
通过这件事,王子君真正意识到:阅读是一切知识与学科的基础。阅读素养的培养当是孩子成长的坚实基石,也是他们在未来事业发展的最初的美育启蒙教育。
同样,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看来,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是阶段式的教育。但只有阅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自我教育。“一个小学生应当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比考上清华北大或者哈佛剑桥都要来得重要。因为人的一生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阅读教育对孩子的一生的确非常重要。”
“如果说,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在他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就等于是拥有了一个最好的朋友。”安武林认为,一个人,无论孤独的时候,还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图书都可以温暖他。
“所谓温暖,就是说他能够从书里边找到榜样的力量,能从榜样身上提取力量。这一点对个人来说非常重要的。比如大家在阅读名人传记时,看着大人物们童年经历的那些灾难,再回头想想自己,就能够获得信心和勇气来克服当前的挫折和困难。”
“从这个角度来说,读书可以让一个孩子的心灵变得非常强大。”安武林提到,当下中国,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成年人,心理状态都很脆弱,表现得很消极,青少年自杀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
“我个人认为,这跟一个人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很大关系。如果孩子能够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把图书当成好朋友,他自己完全能够在阅读中舒缓紧张的情绪,能够获得正面的力量来调整自己。从这个角度说,阅读完全可以充当心理医生的作用,读书是可以治病的。”
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馆长、儿童领读者王志庚也同样提到,会阅读爱阅读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会受益。“比如在社会化方面,爱阅读的孩子会更有同理心,他知道如何认知自己和他人、处理自己的情绪等,而这些都是通过阅读建立的。”
王志庚提到一种说法:阅读实际上是孩子大脑的一种运动,这种运动是建立了大脑的操作系统。王志庚解释说:就像每个电脑都有操作系统,阅读就是在建立儿童大脑的操作系统,阅读量大操作系统就会版本升级得高,处理运算速度快、经验丰富,这就是阅读的功用。
“阅读不仅能获取信息,更能帮助孩子发展大脑,形成自己的思维,特别是审辩式思维。让一个人能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基于价值判断对一个事物或现象,有自己的观点。总之,爱阅读的孩子,他会拥有知识层面、语言能力、科学素养、思辨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
教育部发布过一个文件《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里面提出了儿童的发展五个维度,包括健康、科学、艺术、语言和社会方面,除了健康之外,其他四个方面都有细化的指标。“要发展孩子的科学、艺术、语言和社会四个维度的能力,都需要阅读来支撑。”王志庚认为,一个孩子要先学会阅读,然后通过阅读去学习,所以说阅读是一个人能够全面发展必备的基础素养和能力。
特别是对学龄前儿童来说,通过阅读积累经验是最重要的。在幼儿教育上有“早期阅读”的说法,就是让0至6岁的孩子,学会阅读并且喜欢上读书,通过阅读积累间接的人生经验,包括语言的、科学的、艺术的或是社会方面的。
知乎上有一组很热的问答。有人这样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你说这样的阅读究竟有什么意义?”有的答案说得真好:“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读书,让我即使没有富庶的生活,仍有富庶的生命,让我清贫至今也朴素至今,平凡至今也善良至今,渺小至今也强大至今”……
语文特级教师、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就非常重视儿童阅读,在她看来,爱读书的人有不一样的心境、不一样的情调、有不一样的素养。
清华附小每天早上都有晨诵,但晨诵不是读经,窦桂梅并不提倡死记硬背。她会组织老师经常给学生诵读一些诗,比如《沙发》:人家都说/我的模样好像表示/请坐请坐/其实不是/这是一种“让我抱抱你”的姿势。“多美的意境啊。”窦桂梅感概道,如果孩子多读书,就会在生活中,对他的家人、对他以后的爱人,做很多诗意的表达,增加生活的美感。“一句话,琅琅书声,就是孩子的朗朗乾坤。”
专家支招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家长要做好三个角色
王志庚(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馆长)
提高阅读素养,对孩子而言,要早读多读,让孩子多接触不同类型的图书。对家长而言,要做好三个角色。
第一,家长要是一个读书人,自己要喜欢买书看书,身教胜于言传,孩子自然也会爱上读书。
第二,家长要做一个朗读者,给孩子声情并茂地去演绎书。朗读很重要,家长的声音是有质感和感染力的,促进孩子对故事的理解。
第三,家长要做一个对话者和提问者。阅读之后,家长要和孩子聊聊天,问问孩子“你觉得故事怎么样啊?”让阅读中的间接经验和生活发生关联。
阅读不是简单地去读书,而是一个用书的过程。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和提问,是儿童一个输出的过程,孩子会有逻辑和情感的投入,这种阅读之后的思考和表达,实际上对儿童的成长是最有用的。
远远比只知道书中是一个什么故事更重要。真正的阅读是帮助孩子建构思维并且能表达出来,让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能够尊重别人的观点,这就是家长作为对话者和提问者的作用。
要抓住童年黄金阅读期
高峰(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
大量事实与数据说明,人生的黄金阅读在童年——抓住了童年的阅读,就解决了一生的阅读,就打开了全民阅读之门。而不爱读书,则与在童年时期没有建立起阅读的兴趣、习惯和积累起一定的阅读量有高度相关性。小时候就不喜欢读书,到了成人世界,就很难建立起读书的兴趣和习惯了。
有一个调查数据,成年人群中喜欢买书、读书、藏书的人,90%以上是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形成了阅读的习惯,并终生喜欢阅读。也调查了不喜欢买书、读书、藏书的人,也是90%以上的人是在童年时期就没有阅读的习惯,所以一生都难以建立起阅读的兴趣。
三个步骤让孩子爱上阅读
王子君(作家、编剧、冰心散文奖获得者)
培养阅读素养,首先要发现孩子的兴趣,或说求知欲。每一个孩子的兴趣是不同的,要针对这种不同选择最容易引起孩子兴趣的阅读内容。孩子在儿童时期的阅读可能在记忆里不会长久,但实质却已经潜移默化在他幼小的心灵,成为他将来的某种潜质。
其次,关于激发孩子的兴趣,要根据孩子的注意力特点诱导阅读。无论读什么,童话、文字、绘本……都离不开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多问为什么,要循循善诱,要声情并茂,以启发他们思考,增强情感的感染力。
最后,找到激发孩子兴趣的方式。家长给孩子讲故事可能是一种普遍的且行之有效的培养阅读素养的方式。因为家长是带着感情的,亲情的因素起着天然的感应作用。
不要用应试心理去指导孩子阅读
刘德水(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
以答对题目、获得高分的应试心理去指导阅读,实际上已经步入了阅读的误区,与阅读的本质相悖,也与试题考查的目标相悖。
读到一篇充满新知的文字,如不能期期以知识为务求,而一味耽心于应试得失之间,沉湎于分数高低之境,以致精神恍惚,全无所见,正如运动员甫一上路,便只想着领奖台上的金牌,其结果必是与金牌失之交臂。
老子云:“圣人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以其无私,故能成其大私。”良有以也。欲求高分者,实在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焉。
作者:本报记者 冉阳 祝愿 王小艾 张莹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现教君
推荐阅读
孩子需要"被看见",不是"被赞美"!看完这篇文章,突然开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