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问 | 《论持久战》是怎么产生的?它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
31
《论持久战》是怎么产生的?它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日战争的过程究竟将怎样发展?中国能否取得抗战胜利?如何才能取得胜利?这些问题亟待明确解决。“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都有着相当大的市场。
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在国民党营垒中一直存在着“亡国论”的思潮。有人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全民族抗战开始后,又有所谓“再战必亡”的论调。国民党亲日派汪精卫集团是“亡国论”的突出代表。亲英美派的蒋介石集团虽然已进行抗战,但仍表现出某些动摇。全民族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的严重失利,也给某些中间阶层和一部分劳动人民带来一些悲观失望情绪。另一种错误思潮是“速胜论”。淞沪会战时,蒋介石集团指望英、法、美等国直接出面干涉,并要求苏联出兵。因此,有人武断地认为,中日战争只要打3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苏联一定出兵,战争就可以解决。这代表了一种希望依赖外力的援助迅速结束战争的思想。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时,有些人认为徐州会战应是“准决战”,“是敌人的最后挣扎”。在共产党内,“亡国论”一般是没有的,但有些人有一种盲目轻敌的思想。他们过于看重国民党有200万正规军的力量,因而以为抗战能够速胜。
与持“亡国论”和“速胜论”的人相比较,在全国抗日阵营中,认识到抗战将持久地进行的人是有很多的,并且他们相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但是,在相信持久战的人中对于持久战的理解却大相径庭。蒋介石的“持久战”基本上限定为一种军事上的指导方针,是单纯的军队和政府的行为,缺乏广泛的政治动员和全民抗战的群众基础。同时,一些人,包括一些共产党人,他们赞同持久战,但对于抗日战争的客观规律和中日两国的实际情况、战争能力等,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因而对战争的发展趋势和结局缺乏冷静的思考。
为批驳当时流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毛泽东在1938年五六月间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明确指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他分析了战争双方存在着的互相矛盾的4个基本特点,即: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日本是个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个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失道寡助,中国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进而指出: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后3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3个阶段。事实上全民族抗战的发展就是经过了这3个阶段。1937年七七事变至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为战略防御阶段。之后,日军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全民族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随着国际国内战场形势的变化,从1943年秋季起,中国战场逐步转入战略反攻。1945年8月,在极为有利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形式发布《终战诏书》。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侵华日军128万人向中国投降。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
《论持久战》明确提出,三个阶段中战略相持阶段的时间将相当长,遇到的困难也将最多,然而它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在这个阶段中,我们的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这个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全民族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抗战进入最困难时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新的危机。日本侵略者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调整侵华策略,一是逐渐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二是对国民政府,从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转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各地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摩擦活动日益严重;三是日军在占领区内,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以民族利益为重,打退和制止了国民党顽固派三次反共高潮。为渡过难关,党带领根据地军民坚持开展游击战,实行大生产运动等政策,一方面牵制和消灭大量日军,成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最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在根据地、国民党统治区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许多中间人士也由此看清共产党确实是以民族利益为重,党在全国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更加证明它是团结全民族坚持抗战的柱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经过艰苦抗战,从1943年起开始逐步扭转困难局面,在一些地区开始了对日、伪军的攻势作战。正如《论持久战》所预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受住了最残酷阶段的考验,获得了转弱为强的力量,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论持久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并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在整个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推动展开全民族抗战的人民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自身力量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壮大,获得了战胜敌人的力量。
总之,《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不仅指明了必须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前景,而且提出了一整套动员人民群众,在持久战争中不断削弱敌方的优势、生长自己的力量、以夺取最后胜利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大大坚定了人们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一篇讲演具有如此强大的说服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历史上是少有的。
图书购买链接(8.5折优惠)
点击图片,可购买图书
书号:978-7-5147-1081-6
编著者:本书编写组
开本:16开
字数:380千字
定价:39.80元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出品 | 学习出版社
监制 | 杨梦东
责任编辑 | 曾德保、任唯瑜
编辑 | 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