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顶赞!大鹏这位科学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8年1月8日,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钱前研究员
以第三完成人身份参与完成的
“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 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攻关团队成员合影,左起一次为黄学辉、韩斌、李家洋、钱前、王永红
而且你所不知道的是,
在同一场盛会上,
被誉为中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项的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背后也有着一段深刻的“大鹏故事”。
钱前研究员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农作物高品质育种的遗传基础团队”孔雀团队带头人、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长期从事作物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研究。除钱前研究员外,第一完成人李家洋院士和第二完成人韩斌院士都是基因组所学术委员会成员。
攻关团队前三人均在大鹏做过研究
这项被中科院称为“水稻研究里程碑式的奖”
与深圳有着密切的关系。
钱前研究员介绍说,
深圳可以称得上是这个项目的“加速器”,
如果要详细了解情况
可以前往位于大鹏新区的
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研究的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所钱前团队。
一直参与该项目研究的
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研究员熊国胜说,
1月8日,
研究所朋友圈都被这条喜讯刷屏了。
1
攻关团队前三人均为研究所学术委员
钱前是该所的创办所长和首席研究员,见证了该所从无到有并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而李家洋、韩斌两位院士与钱前更都是该所新成立的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2
该所科研人员曾参与部分研究工作
中国农科院表示,中国水稻科研从传统育种转变成分子育种,从先行后知的选育到知行合一的定向筛选,这就是为什么要在深圳建立基因组所的初衷,就是要加速这一进程。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背后的大鹏故事
要摘得中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项,
这项研究不仅关注如何提升水稻产量,
科学家们更注重
“优质性状”,
也就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好吃”。
“研究的关键是要实现高产与优质的统一。”熊国胜表示,一般来说,中国南方籼稻相对高产,北方粳稻相对口感更好,要实现两者的统一,除了要在产量上做文章外,更要弄清是哪些基因在品质形成过程发挥主要作用。
△ 2012年,李家洋院士手中拿的,正是现代育种梦寐以求的“理想株型”水稻。
科学家通过开发全新的基因分型算法和水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对上千份不同遗传背景的代表性水稻种质资源和地方品种材料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出高密度的水稻单倍体型图谱(一种针对染色体单体的大数据、高密度精细遗传图谱),摸清了世界水稻核心资源的遗传变异的“家底”,结合水稻“高产”与“质优”的分子机理研究获得的知识,为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水稻遗传资源、开展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
“这项成果是长期、系统研究的成果,更与生产、生活需求密切联系。”熊国胜表示,科学家们走向田间地头,反复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品种水稻进行改良。“针对质优水稻,我们重点提升它的产量;而对于产量高的,我们侧重于改变它的质量。”熊国胜透露,在主栽品种通过导入理想株型主效基因IPA1,在小区实验中实现了水稻产量5%到10%的提升。
在项目中,
科学家成功选配出
两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杂交水稻组合
广两优7203和广两优7217
这两个组合已具备了
“籼稻的株型,粳稻的品质”,
标志着水稻分子标记育种取得了初步成绩。
△ 2017年为迎接世界植物学大会,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用“广两优7203、7217”织就了水稻图。
作为团队成员,
熊国胜现在已经“扎根”深圳大鹏。
说起“扎根”,还有两重意思,一是他作为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及海外高层次人才B类被引入深圳,已在这里安家落户。二是他到深圳后开始重点研究水稻根系生长发育。
”熊国胜表示,
在深圳这个创新创业氛围浓厚,
年轻又有活力的城市,
他有信心带领团队在水稻研究上取得新的成就。
内容来源: 深圳商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编辑:廖厚朋
校对:陆丹
审核:袁剑挺
回复以下关键字
可收到相关信息推送
1
2
3
4
西涌
5
官湖
6
七娘山地质公园
7
玫瑰小镇
8
南澳清吧美食街
9
通明瓷爱谷
10
玫瑰海岸
11
鹿嘴山庄
12
潜爱大鹏
13
欢乐海湾
14
小海马奇奇王国
15
手绘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