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12 文言文阅读

2017-06-27 专业陪伴

回复“高中语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赗之,已能让不受。及长,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高丽叛,诏李责力为氵贝江道大总管,处俊副之。师入虏境,未阵,贼遽至,举军危骇。处俊方据胡床,体胖,安餐不顾,密畀料精锐击之,虏却,众壮其谋。入拜东台侍郎。时浮屠卢伽逸多治丹,曰可以续年。高宗欲遂饵之,处俊谏曰:修短固有命,异方之剂,安得轻服哉?昔先帝诏浮屠那罗迩娑寐案其方书为秘剂,取灵花怪石,历岁乃能就。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前鉴不远,惟陛下深察。帝纳其言。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帝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曰: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事遂沮。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子北叟固辞,未听。裴炎为白帝曰:处俊阽死,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帝闻恻然,答其意,止赙物而已。处俊资约素,土木形骸,然临事敢言,自秉政,在帝前议论谆谆,必傅经义,凡所规献,得大臣体。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B.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C.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D.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答案】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答案】B 【解析】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处俊不贪财物,很有家庭教养。他父亲去世时,父亲过去的属下送来了很多财物,他都推辞不接受;他对兄弟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

B.郝处俊富有胆识,深得大家认可。高丽反叛时,他沉着应敌,将士多服其胆略;他反对皇帝让雍王和周王分率两队争胜取乐的诏令,谏言受到皇帝好评。

C.郝处俊敢于进谏,甚得大臣之体。他认为寿命长短自有天数,不认可僧人所炼长生药;反对高宗退位给天后;与皇上议论定引经据典,多有匡正。

D.郝处俊生性俭素,尽享身后哀荣。他去世后,不仅高宗为他在光顺门举哀,并赐给众多绢布、米粟;而且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了他的入葬事宜。

【答案】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2)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

【答案】(1)先帝服用后,不久就病重了,医生不知该怎么办,大臣们请求公开杀了僧人(示众),有人认为这样做会被()夷狄取笑。

(2)委托臣说:活着时没能做有益于国家的事,死了不要麻烦浪费,凡是皇上下诏赏赐的,希望一概(全都)推掉。

【参考译文】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刚十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父亲的原属吏送来上千匹细绢作为治丧的财物,处俊辞让不接受。他长大后,爱好学习,特别喜欢《汉书》,大致都能背下来。贞观年间,他考中进士,任著作佐郎,承袭父亲的封爵。兄弟间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朝廷召他任太子司议郎,逐步升官至吏部侍郎。高丽反叛时,皇帝诏令李责力任氵贝江道大总管,郝处俊任副总管。军队到了贼人境内,还未列阵,贼人突然袭来,全军都张皇失措。那时,郝处俊正靠在胡床上,他是个胖子,安然地坐着吃东西,同时秘密派精锐部队迎击,贼人退去,大家都认为他有胆略。郝处俊入朝被任命为东台侍郎。那时僧人卢伽逸多会炼丹,说(吃了后)“可以延年益寿。高宗打算服用,郝处俊谏阻道:人寿长短,是天所定,异域的药剂,怎能贸然服用?以前先帝诏令僧人那罗迩娑寐根据其配方炼制秘剂,取用灵花怪石,炼了一年才炼好。先帝服用后,不久就病重了,医生不知该怎么办,大臣们请求公开杀了僧人(示众),有人认为这样做会被()夷狄取笑,所以这事没有执行。前车之鉴不远,请陛下深思。高宗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上元初年,高宗皇帝在翔鸾阁大宴群臣,那时赤县与太常的音乐演出班子分东西朋,皇帝诏令雍王李贤掌握东朋,令周王李显掌握西朋,要他们比赛角胜。郝处俊劝说:礼之所以教育孩子不说谎,是担心孩子们会生出欺诈之心。现在两位王还很年轻,意志品德尚未定型,就让他们聚朋结党,相互夸示,这不是教导仁义、表现雍容和祥的办法。皇帝于是即刻制止,并感叹说:处俊有远见卓识,不是一般臣子能比得上的。皇帝体弱多病,想退位给武后执政,郝处俊劝谏说:过去魏文帝曾制定法令,皇帝驾崩,不允许皇后临朝监管国政。如今陛下为什么身体还健康就要传位给天后呢?天下,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天下,陛下应该谨守李家宗庙,传给子孙,不应该将国家送给他人,使自己宗室沦丧。传位之事就此作罢。(郝处俊)开耀元年死去,享年七十五岁。皇帝哀叹他的忠心赤诚,为他在光顺门举哀,用少牢祭奠,送治丧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令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其入葬事宜。其子郝北叟再三辞谢,皇帝没有听从。裴炎为此禀告皇帝:处俊病危时,委托臣说:活着时没能做有益于国家的事,死了不要麻烦浪费,凡是皇上下诏赏赐的,希望一概(全都)推掉。’”皇帝听了后凄然动容,为酬答他的愿望,只送了治丧之物。郝处俊天性诚朴不多话,其貌不扬,然而有事时敢于直言,自从主持政事以来,在皇帝面前谆谆议论,定要引经据典,凡有所规劝献策,都不越大臣之礼。WWW.ziyuanku.comZiyuanku.com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使。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马矣,乃召弘正署其旧职。弘正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宾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宾僚参佐,请之于朝。

颇好儒书,尤能史书,《左传》《国史》,知其大略。自弘正归国,幽、恒、郓、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移其操。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弘正以新与镇人战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

明年七月,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正并家属等并遇害。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赗赙加等。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

(选自《旧唐书·田弘正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B.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C.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D.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答案】D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均表示暂代官职,”“均表示兼任官职,”“均表示代理官职。

B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管辖地巡查督导,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辞职或退休。*% ziyuanku.com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答案】C

【解析】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弘正忠于职守,深受拥戴。见季安追求奢侈,不理军务,多施杀罚,他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卒十分信赖他。

B.田弘正遵从规制,坚守臣节。在魏州,他拆毁超逾规制的馆宇服玩,不用过于豪华的正厅,请朝廷任命宾僚参佐。

C.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节操。归顺朝廷后,面临危险的幽、恒、郓、蔡等州长官派人劝诱阻挠,他仍心向朝廷。

D.田弘正御下不严,被害致死。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其随从魏州士兵夜里叛乱,他及家属等一起遇害。

【答案】D

【解析】D项,叛乱原因不对,叛乱的也不是魏州士兵,而是镇州三军。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

(2)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答案】(1)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他,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过失谋害他。

(2)李师道因田弘正效忠朝廷,又在背后构成威胁,因此不敢公然帮助吴元济,就断绝了与吴元济的相互策应,官军得以顺利进攻。

【参考译文】

田弘正,本名田兴。年少时学习儒家经典,精通兵法,擅长骑马射箭,勇敢而守礼度。在田季安任节度使时,他任衙内兵马使。田季安一心追求奢侈,不顾及军务,多次施行杀戮刑罚;田弘正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吏很信赖他。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他,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过失谋害他。田弘正借口患风痹病请求告假,全身上下都被烧灼,田季安认为他再无所作为了。等到田季安病重,他的儿子田怀谏年幼无知,于是召回田弘正官复旧职。田弘正喜欢了解前代忠臣孝子建功立业的事迹,办理公务的空闲时间,就同宾客僚佐谈论古往今来正反面的言行。魏州自田承嗣以来,馆阁殿宇器物珍玩超逾规制的,田弘正命人全部拆除毁掉,因正厅过于豪华而不使用,在采访使厅中办事。宾客僚佐下吏,都请朝廷任命。WWW.ziyuanku.com

()非常爱读儒家书籍,尤其通晓史书,《左传》《国史》都知道大概。自从田弘正归顺朝廷,幽、恒、郓、蔡等州有唇亡齿寒的恐惧,多次派遣说客前去离间,多方劝诱阻挠,而田弘正始终不改变节操。元和十年,朝廷派兵讨伐吴元济,田弘正派儿子田布率领三千人马进攻,多次立功。李师道因田弘正效忠朝廷,又在背后构成威胁,因此不敢公然帮助吴元济,就断绝了与吴元济的相互策应,官军得以顺利进攻。元和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去世,穆宗任命田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田弘正因新近与镇人交战,有杀父杀兄之仇,就用二千名魏兵作为随从卫兵。十一月二十六日,田弘正到达镇州,当时朝廷赏赐镇州三军一百万贯赏钱,(赏钱)没有按时送到,士兵以此为借口喧哗闹事。田弘正亲自抚慰解释,人心才稍微安定。并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留下魏州士兵作为维护军纪的人,以便稳定众心,向有关官员请求供给他们粮饷。当时的度支使崔倰不识大体,坚决阻止他的请求,田弘正先后四次上表章都没有得到答复。

第二年七月,将随从士卒遣回魏州,当月二十八日夜晚士兵叛乱,田弘正及家属等一起遇害。穆宗听说后震惊悲痛,追赠他为太尉,助葬用品加倍拨给。田弘正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关心晚辈,骨肉恩情非常深厚。兄弟子侄在两都的有几十人,他们竞相夸耀豪华,每天耗费约二十万钱,运载魏州、镇州的财货,装载的车辆在道路上络绎不绝。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徙开封之雍丘。天圣初,举进士,开封试、礼部皆第一。时亲策贤良、茂才等科,而命与武举人杂视。庠言: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斥武举人令别试。诏从之。密州豪王澥私酿酒,邻人往捕之,澥绐奴曰:盗也。尽使杀其父子四人。州论奴以法,澥独不死。宰相陈尧佐右澥,庠力争,卒抵澥死。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宝元中,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庠为相儒雅,练习故事,自执政,遇事辄分别是非。未几,以资政殿学士徙郓州,进给事中。参知政事范仲淹去位,帝问宰相章得象,谁可代仲淹者,得象荐宋祁。帝雅意在庠,复召为参知政事。皇祐中,迁工部尚书。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而彦方伪造敕牒,为人补官,论死。谏官包拯奏庠不戢子弟,庠亦请去。乃以刑部尚书知河南府,后徙许州,又徙河阳,再迁兵部尚书。数言:国家当慎固根本,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以司空致仕。卒,谥元献。庠自应举时,与祁俱以文学名擅天下,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善正讹谬,尝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天资忠厚,尝曰:逆诈恃明,残人矜才,吾终身不为也。沈邈尝为京东转运使,数以事侵庠。及庠在洛,邈子监曲院,因出借县人负物,杖之,道死,实以他疾。而邈子为府属所恶,欲痛治之以法,庠独不肯,曰:是安足罪也!人以此益称其长者。弟祁。

(节选自《宋史·宋庠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受命之号//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B.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受命之号//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C.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受命之号//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D.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受命之号//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答案】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

B刑部又称秋官”“宪部,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

C河阳专指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之阳,故河阳指黄河北岸的某地区。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件。

【答案】A

【解析】乡试是每三年一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庠喜好读书,文学名闻天下。他在府、部举行的科考中表现优异,后考中进士;他读书读到老也不倦怠,并擅长考证书中的讹谬,曾撰写过《补音》。

B.宋庠为官正直,遇事辄分是非。豪强王澥私自酿酒并骗奴仆杀人,面对宰相的袒护,宋庠据理力争,终判王澥死罪;侄儿结交奸人被奏劾时,他担责离职。

C.宋庠德才兼备,深得皇上重用。他为人生活俭约,为相气度儒雅,不好声色;他曾两次任参知政事,第二次原本宰相推荐他弟弟宋祁,但皇上一向认可宋庠。

D.宋庠天资忠厚,人称其为长者。他终身不残害别人,不恃才傲物;他不记恨侵害自己的沈邈,并在被沈邈之子杖打的欠物县人死于道路一事上据实从宽处理。

【答案】B

【解析】侄儿结交奸人被奏劾错,根据原文谏官包拯奏庠不戢子弟,是宋庠被包拯奏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斥武举人令别试。

(2)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

【答案】(1)这不是用来对待天下士人的方法,应该按本朝的先例,命令有关部门(官员)准备饮食,斥退武举人,令他们另外考试。

(2)京师地区的守卫士兵平常要满四十万,剩余的兵力就外调补充轮流戍边,这是祖宗当初的谋略,不能轻易改变。

【参考译文】

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来迁居到开封雍丘。天圣初年,他考中进士,开封府试、礼部考试都是第一名。当时仁宗亲自策问贤良、茂才等科,命令他们与武举人混杂在一起考察。宋庠说:这不是用来对待天下士人的方法,应该按本朝的先例,命令有关部门(官员)准备饮食,斥退武举人,令他们另外考试。仁宗下诏按他的建议办。密州豪强王澥私自酿酒,邻居前往捕捉他,王澥欺骗奴仆说:他们是强盗。叫奴仆杀死邻居父子四人。密州官府按法律将奴仆判罪,唯独王澥没判死罪。宰相陈尧佐庇护王澥,宋庠据理力争,终于使王澥被判死罪。仁宗对宋庠很看重,即将重用他。宋庠起初叫宋郊,李淑担心他超越自己,以命运不好中伤他,上奏说:宋,是朝廷接受天命的称号;郊,就是交。把姓名合在一起来说不吉祥。仁宗没有当作一回事,有一天,仁宗把这事告诉了他,于是就改名为宋庠。宝元年间,宋庠以右谏议大夫职衔任参知政事。宋庠任宰相文雅雍容,熟练通晓旧时的事,自从他执政,碰上事情总要分辨是非对错。没多久,宋庠以资政殿学士职衔调职郓州,升为给事中。参知政事范仲淹离开职位,仁宗问宰相章得象,谁是可以替代范仲淹的人,章得象推荐宋祁。仁宗向来意在宋庠,又召他任参知政事。皇祐年间,宋庠升任工部尚书。皇祐三年,宋祁的儿子与越国夫人曹氏的门客张彦方交游。而张彦方伪造皇帝敕牒,替人补选官职,被判死罪。谏官包拯奏说宋庠没能严格要求子弟,宋庠也请求离职。于是命宋庠以刑部尚书衔任河南知府,后调到许州任职,又调到河阳,两次升职后担任兵部尚书。他多次说:国家应当谨慎固守根本,京师地区的守卫士兵平常要满四十万,剩余的兵力就外调补充轮流戍边,这是祖宗当初的谋略,不能轻易改变。”(宋庠)以司空职衔退休。去世后,谥号元献。宋庠从应考举人时,与宋祁都以文章学问名扬天下,他生活节俭,不好声色,读书读到老也不厌倦。他擅长考证书中的讹谬,曾校订《国语》,撰写《补音》三卷。他天性忠厚,曾说:叛逆狡诈、依恃神灵,残害他人、恃才傲物,我终生不会做。沈邈曾任东京转运使,多次以事侵害宋庠。等到宋庠在洛阳时,沈邈的儿子监管曲院,因把东西借给县人而县人欠下东西,他用杖打人,人死在路上,实际上是由其他的病所致。而沈邈的儿子被府吏憎恨,府吏想要按法律从严处理他,只有宋庠不同意,他说:这怎么够得上治罪呢!人们根据这件事愈加称他是年高有德的人。他的弟弟叫宋祁。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权德舆,字载之。父皋,见《卓行传》。德舆七岁居父丧,哭踊如成人。未冠,以文章称诸儒间。韩洄黜陟河南,辟置幕府。复从江西观察使李兼府为判官。杜佑、裴胄交辟之。德宗闻其材,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

贞元八年,关东、淮南、浙西州县大水,坏庐舍,漂杀人。德舆建言: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今霪雨二时,农田不开,庸亡日众。宜择群臣明识通方者持节劳徕问人所疾苦蠲其租入与连帅守长讲求所宜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之固也帝乃遣奚陟等四人循行慰抚。裴延龄以巧幸进,判度支。德舆上疏斥言:延龄以常赋正额用度未尽者为羡利,以夸己功;用官钱售常平杂物,还取其直,号别贮羡钱,因以罔上;边军乏,不禀粮,召祸疆埸,其事不细。陛下疑为流言,胡不以新利召延龄,质核本末,择中朝臣按覆边资。如言者不谬,则邦国之务,不宜委非其人。疏奏,不省。

十九年,大旱,德舆因是上陈阙政曰:臣闻销天灾者修政术,感人心者流惠泽,和气洽,则祥应至矣。畿甸之内,大率赤地而无所望,转徙之人,毙仆道路,虑种麦时,种不得下。宜诏在所裁留经用,以种贷民。今租赋及宿逋远贷,一切蠲除。设不蠲除,亦无可敛之理,不如先事图之,则恩归于上。十四年夏旱,吏趣常赋,至县令为民殴辱者,不可不察。又言:漕运本济关中,若转东都以西缘道仓廪,悉入京师,督江、淮所输以备常数,然后约太仓一岁计,斥其余者以粜于民,则时价不踊而蓄藏者出矣。又言:大历中,一缣值钱四千,今止八百,税入如旧,则出于民者五倍其初。四方锐于上献,为国掊怨,广军实之求,而兵有虚籍,剥取多方,虽有心计巧历,能商功利,其于割股啖口,困人均也。帝颇采用之。

宪宗元和初,历兵部侍郎。复德舆自太常卿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检校吏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后二年,以病乞还,卒于道,年六十。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文。

德舆生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赋诗,积思经术,无不贯综。其文雅正赡缛,当时公卿侯王功德卓异者,皆所铭纪,十常七八。虽动止无外饰,其酝藉风流,自然可慕。贞元、元和间,为搢绅羽仪云。

(节选自《新唐书·权德舆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宜择群臣明识通方者/持节劳徕/问人所疾苦/蠲其租入/与连帅守长讲求所宜/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之固也/帝乃遣奚陟等四人循行慰抚

B.宜择群臣明识通方者持节/劳徕问人所疾/苦蠲其租入/与连帅守长讲求/所宜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之固也/帝乃遣奚陟等四人循行慰抚

C.宜择群臣明识通方者/持节劳徕/问人所疾/苦蠲其租入/与连帅守长讲求所宜/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之固也/帝乃遣奚陟等四人循行慰抚

D.宜择群臣/明识通方者持节/劳徕问人所疾苦/蠲其租入/与连帅守长讲求所宜/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之固也/帝乃遣奚陟等四人循行慰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进行分析、排除。根据上文的语意,这是权德舆针对东南地区水灾后的农业自救方面提出的建议。……意思是挑选……的人,所以应在后断开,排除BD项;疾苦是固定词组,不能断开,排除C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未冠,以文章称诸儒间,是指不到二十岁,就以文章好在读书人中受到称赞。

B.黜陟是表官职变动的词语,是指降职或罢免,是指提升。韩洄黜陟河南是说韩洄先被免职后又被提拔来到河南。

C.检校是勾稽查核之意,加于官名之上。隋时入衔。唐中前期,加检校官职虽非正式拜授,但有权行使该职之责,相当于代理官职。

D.搢绅是插笏于绅之意。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代指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文中黜陟是偏义复词,偏,意思是罢免、贬官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德舆少年早慧,富有才华。四岁就能赋诗,未冠之年就以文章好在读书人中受到称赞,经术无不融会贯通。

B.权德舆敢于直言进谏,刚正不阿。裴延龄被皇帝宠幸,权德舆也直言其过,要求皇帝彻查。

C.权德舆富有治国才能。面对贞元八年的大水和十九年的大旱,他都建言献策,提出相应的措施。

D.权德舆深受皇帝信任。他曾多次被授予重要官职,他的建议切中时弊,皇帝也全部采纳。

【答案】D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不以新利召延龄,质核本末,择中朝臣按覆边资。如言者不谬,则邦国之务,不宜委非其人。

(2)今租赋及宿逋远贷,一切蠲除。设不蠲除,亦无可敛之理,不如先事图之,则恩归于上。

【答案】(1)为什么不就新利为由召延龄来,责问查核其收支明细;另选朝臣去查核边域费用开支情况。如果传言的事属实,那么邦国的要务,不可交给不正派的人。

(2)今年的田赋和旧欠,以及往年的借贷,一律给予减免。如不减免,也没有可以回收的道理,不如趁早免除这些负担,那大家就会归恩于皇上。

【参考译文】

权德舆,字载之。他的父亲是权皋,《卓行传》里记载了他父亲的事迹。权德舆七岁时父丧守孝,哀哭跪拜像成人一样。不到二十岁,就以文章好在读书人中受到称赞。韩洄被贬官到河南时,征召他并安置在自己的幕府中。后来又在江西观察使李兼府中做判官。杜佑和裴胄一起征召过他。德宗听说他的才能,召他任太常博士,后又改任左补阙。

贞元八年,关东、淮南、浙西各州县遭遇水灾,洪水冲毁了房屋,淹死了百姓。权德舆上书建议:江南、淮南的农田一次获得好收成,就能从旁资助几个道的粮食,因此全国之大计,依靠东南。(这些地方)今年春夏两季阴雨连绵,使农田不能开种,承担赋役的丁男们离乡求生者日益增多。现在应当在众臣中选择明智而有方法的人,持节出使劝勉百姓,访问大家遭受的疾苦,减免他们的田赋,同各道按察使和州县长官研究适宜有效的措施,赋税取之于民,不如藏之于民牢靠啊。德宗于是派遣奚陟等四人到那里巡视安抚。裴延龄因为花言巧语被宠幸而晋升,兼管国家财政收支。德舆上疏斥责说:裴延龄将常赋中计划支出未用尽的钱作为羡利进奉,以夸耀自己的功劳;用官钱收购一般杂物,又卖出取利,称之为别贮羡钱,以此欺骗皇上;边军粮饷匮乏,他不运粮过去,以致招来边祸,此非小事。陛下怀疑以上均为流言,为什么不就新利为由召延龄来,责问查核其收支明细;另选朝臣去查核边域费用开支情况。如果传言的事属实,那么邦国的要务,不可交给不正派的人。奏疏送上去,皇帝没有答复。

贞元十九年,天大旱,权德舆趁机上陈时政的弊端,说:我听说,消除天灾的人定要修善其政,感召人心的人定要广施恩泽,如果呈现一派和睦融洽的气象,那吉祥自然就来临了。京郊内外,大都变为赤地而没有什么希望,迁移流动的人,倒毙在路上,考虑到种麦时间到来,种子的困难解决不了。应当诏令各地裁减日常经费,省下的钱用以筹备种子,把它贷给百姓。今年的田赋和旧欠,以及往年的借贷,一律给予减免。如不减免,也没有可以回收的道理,不如趁早免除这些负担,那大家就会归恩于皇上。贞元十四年发生夏旱,官吏催收赋税时,(出了不少问题,)以致县令被百姓殴打侮辱,对这件事不可不加以研究而吸取教训。又进言道:漕运本是为了接济关中,如果将东都以西沿路的仓粮全部转运到长安,督察江淮缴纳的米谷用做常备之数,然后估量太仓储备一年的用粮,把所余的部分卖给百姓,那就可以使时价不再上涨,并且藏粮的人就会把粮食拿出来卖了。又上书说:代宗大历年间,一匹细绢价值四千,如今只值八百,可是纳税的数目还是照旧,这样百姓要付出相当于那时五倍的代价。四方急切地向朝廷进献,给自己的封地聚敛财物,扩大军实的需求,而兵士有不少空额,使用如此多的办法盘剥百姓,虽然看起来心思巧妙、精于谋划,能换来眼前物质上的功利,不过,这是他们在割下自己的肉来吃,迫使人人都变穷啊。他的这些建议,皇帝大多数采用了。

宪宗元和初年,曾任兵部侍郎。后来德舆从太常卿升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来,权德舆又被委任为检校吏部尚书,出京任山南西道节度使。两年后,因病请求还乡,死在返乡路上,时年六十岁。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谥号为

权德舆三岁时就懂得四声之变,四岁就能作诗,他潜心研究经术,无不融会贯通。他的文章练达精密,当时公卿侯王中功德卓越的人,都有所铭记,大约有十之七八。他居家或处世,从不矫饰,但自有一种蕴藉风流,令人仰慕。贞元、元和年间,成为缙绅士子的表率。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徙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以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有删节)

【注】羌:指西夏,即元昊。料简:鉴别,挑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B.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C.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D.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答案】C

【解析】根据便宜从事首先排除D项,然后根据上元张灯”“道遇戍卒等关键词来断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B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为边邑、边境。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设,掌管工程、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

D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答案】D

【解析】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方平是南京人,年轻的时候极为聪明,考中科举茂才,被评为特别优异的等级,后来历任多种官职,在任上多有出色的表现。

B.张方平很有战略眼光。他认为一旦宋朝与契丹断绝往来,就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让西夏与契丹明争暗斗,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张方平头脑冷静,善用谋略。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路遇征调前来戍守的军队就让他们回去,并停止其他劳役,适逢上元节,他又让城门三夜不关,最终安定了人心。

D.张方平能未雨绸缪。他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答案】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2)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答案】(1)那之后,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

(2)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做事先的防备了。*% ziyuanku.com

【参考译文】

张方平,字安道,是南京人。他从小聪明过人,考中茂才,被评为特别优异的等级,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要反叛,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打算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借口,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当时国家强盛,群臣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方平上书《平戎十策》,认为:入侵的敌寇其后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虚,应该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赞赏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夏人入侵边境,四路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时机,刘平等军队覆灭,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

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往来。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却失去了长久和好往来的强大对手,不是合适的办法。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这样,对于西、北就能两得。当时(皇帝)肯定了他的计谋。

张方平调任益州知州。还没到任,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摄守急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朝廷听说后,调发陕西军队,不断前往戍守蜀地。下诏催促方平随之前往,允许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处理,方平说:这一定是谣传。路上遇见驻守兵卒,都让他们回去,其他劳役都停止。此时正值上元节,方平让城门三天不关,蜀地百姓才安定下来。

正值西部边境用兵,两蜀多有征调,方平因此上奏免除两蜀额外赋税四十万。又建议说:国家在陈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样有山川可以凭借,只是依靠重兵来立国而已。军队依靠粮食,粮食依靠水道运输,水运以汴水为主,其便利可以直通南海。天圣以前,每年征调百姓对汴水进行疏浚。那之后,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于是上奏了十四条计策,皇上称好,都按照他的意见实行了。

不久,张方平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做秦州统帅。侦察人员报告夏人将逼近边境,方平挑选兵士战马,扬言发兵出塞。后来敌寇没来,言事者弹劾他轻举妄动,曾公亮说:军队没有出塞,怎么叫轻举妄动?敌寇没来,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做事先的防备了。

王安石放松铜禁,奸民每天销毁铜钱作为器用,铜钱渐渐亏缺。方平极力论述其害处,请求责问王安石:把几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全部废除,是什么用意?皇帝采用了他的意见。

元祐六年,张方平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周浚字开林,汝南安成人也。浚性果烈,以才理见知,有人伦鉴识。乡人史曜素微贱,众所未知,浚独引之为友,遂以妹妻之,曜竟有名于世。浚初不应州郡之辟,后仕魏为尚书郎。累迁御史中丞,拜折冲将军、扬州刺史,封射阳侯。

随王浑伐吴,攻破江西屯戍,与孙皓中军大战,斩伪丞相张悌等首级数千,俘馘万计,进军屯于横江。时闻龙骧将军王濬既破上方,别驾何恽说浚曰:张悌率精锐之卒,悉吴国之众,殄灭于此,吴之朝野莫不震慑。今王龙骧既破武昌,兵威甚盛,顺流而下,所向辄克,土崩之势见矣。窃谓宜速渡江,直指建邺,大军卒至,夺其胆气,可不战而擒。浚善其谋,便使白浑。恽曰: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浚固使白之,浑果曰:受诏但令江北抗衡吴军,不使轻进。贵州虽武,岂能独平江东!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且诏令龙骧受我节度,但当具君舟楫,一时俱济耳。恽曰:龙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济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且握兵之要,可则夺之,所谓受命不受辞也。今渡江必全克获,将有何虑?若疑于不济,不可谓智;知而不行,不可谓忠,实鄙州上下所以恨恨也。浑执不听。居无何而濬至,浑召之不来,乃直指三山,孙皓遂降于濬。浑深恨之,而欲与濬争功。恽笺与浚。浚得笺,即谏止浑,浑不能纳,遂相表奏。

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明年,移镇秣陵。时吴初平,屡有逃亡者,频讨平之。宾礼故老,搜求俊义,甚有威德,吴人悦服。

初,吴之未平也,浚在弋阳,南北为互市,而诸将多相袭夺以为功。吴将蔡敏守于沔中,其兄珪为将在秣陵,与敏书曰:古者兵交,使在其间,军国固当举信义以相高。而闻疆场之上,往往有袭夺互市,甚不可行,弟慎无为小利而忘大备也。候者得珪书以呈浚,浚曰:君子也。及渡江,求珪,得之,问其本,曰:汝南人也。浚戏之曰:吾固疑吴无君子,而卿果吾乡人。

迁侍中。武帝问浚:卿宗后生,称谁为可?答曰:臣叔父子恢,称重臣宗;从父子馥,称清臣宗。帝并召用。浚转少府,以本官领将作大匠。改营宗庙讫,增邑五百户。后代王浑为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卒于位。

(选自《晋书·周浚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B.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C.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D.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答案】D

【解析】文言文断句,一般只考查表示停顿的位置。做好此类题目,需要准确把握句子的含义。以功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在全国分设十三部(),每部()设置刺史一人,巡行郡县。有检核问事之意。

B.故老,古代常指地方上很有社会声望的年高而见识多的人。宾礼故老就是对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像宾客一样敬重。*% ziyuanku.com

C.后生,年轻人、后辈,《论语》中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之语。卿宗后生爱卿家族中的年轻人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据学界考证,周代宗庙制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

【答案】D

【解析】D项,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错,学界一般认为,周礼宗庙制度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浚富有才思,善于识别人才。同乡史曜一向地位卑微,湮灭无闻,只有周浚把他当朋友看待,还将妹妹嫁给他;史曜后来果然闻名于世。

B.周浚作战勇敢,处事很有原则。跟随王浑伐吴杀敌立功,俘敌数以万计;宁肯失去立功机会也不擅自行事;王浑要与王濬争功,他能及时劝谏。

C.周浚治理地方有方,爱惜尊重人才。孙皓投降后,他安定抚慰人心;镇守秣陵时,他讨伐平定逃亡者,寻求贤才,礼敬故老,很有威望,令人悦服。

D.周浚为人忠诚,举贤不避内亲。升任侍中后,周浚如实回答了晋武帝的问话,使武帝最终任用了他举荐的家族中两个富有名声的年轻后辈。

【答案】D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浚善其谋,便使白浑。恽曰: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

(2)而闻疆场之上,往往有袭夺互市,甚不可行,弟慎无为小利而忘大备也。

【答案】(1)周浚认为何恽的计谋很好,就派人禀告王浑。何恽说:王浑在把握时机方面昏聩糊涂,就想行事谨慎保全自己免于过失,一定不会同意我们的计策。

(2)我却听说在交界地带,常常发生偷袭夺取贸易物资的事情,很不该这么做,弟弟千万小心,不要为了小利而忘记军国防务大事。

【参考译文】

周浚,字开林,是汝南安成人。周浚性格果敢刚烈,因有才思为人所知,擅长识别人才。同乡人史曜一向贫贱卑微,众人都不知其人,只有周浚把史曜当作朋友,并把妹妹嫁给他,史曜最终闻名于世。周浚最初不接受州郡的征召,后来在魏国出仕任尚书郎。多次升迁至御史中丞,官拜折冲将军、扬州刺史,被封为射阳侯。ziyuanku.com

(周浚)跟随王浑攻吴,攻破江西的戍军,与孙皓的中军激战,斩获了伪丞相张悌等数千人的首级,俘虏数以万计,进军驻扎在横江。当时听说龙骧将军王濬已经攻克上游城镇,别驾何恽劝说周浚道:张悌统率着精锐的部队,都是吴国的部众,在此地被我们消灭了,吴国朝野上下无不震撼慑服。现在王龙骧已经攻克武昌,军威很强盛,沿江顺流而下,所向无敌,攻无不克,吴国已显现出土崩瓦解之势。我私下认为应该迅速渡江,直奔建邺,大军突然而至,夺了吴军的胆量气势,可以不用交战就擒获敌人。周浚认为何恽的计谋很好,就派人禀告王浑。何恽说:王浑在把握时机方面昏聩糊涂,就想行事谨慎保全自己免于过失,一定不会同意我们的计策。周浚坚持派人禀告王浑,王浑果然说:我接受的诏命只是让我在江北与吴军抗衡,不让我轻率进军。(您的辖区)贵州虽然武力强大,难道能独自平定江东!现在违背了皇命,即便取胜也不值得称赞;如果不能取胜,罪责更重。再说诏令龙骧将军要接受我们的指挥,只应该备齐你们的舟楫,我们与他们同时渡江罢了。何恽说:龙骧将军攻克了万里敌寇,凭借已成的战功来接受我们的指挥,从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再说掌握兵权的关键,是时机允许就夺取,这就是所谓只接受命令而不接受辞让。现在渡江必定大获全胜,还有什么顾虑呢?如果犹疑不决迟迟不渡江,不能叫作明智;如果明知能取胜却不去行动,不能叫作忠诚,这实为州中上下遗憾不已的事。王浑固执己见不肯听从。过了不久王濬的军队赶到,王浑召见王濬,而王濬不听从召唤,径直进军三山,孙皓于是向王濬投降。王浑怀恨在心,就想与王濬争功。何恽送书信给周浚。周浚收到何恽的信后,立即劝谏阻止王浑,王浑不接受他的劝告,便进表呈奏。

周浚渡过长江后,与王浑一起巡行吴国的城镇营垒,安定抚慰新近归附的吴国人,凭借功劳被封为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被赐六千匹绢。第二年,周浚改到秣陵镇守。当时吴国刚刚平定,经常有亡命之徒,周浚多次讨伐平定他们。周浚对当地有声望的老人以礼相待,寻求才德出众的贤人,(因此)很有威望,吴国人对他心悦诚服。

当初,吴国尚未平定,周浚在弋阳,南北相互往来贸易,诸将中有不少人以偷袭抢夺对方财物为功劳。吴国将领蔡敏在沔中驻守,蔡敏的哥哥蔡珪在秣陵带兵,蔡珪给蔡敏写信说:古代双方交战,如果处于交界之地,军队和国家本当以推崇信义为上。我却听说在交界地带,常常发生偷袭夺取贸易物资的事情,很不该这么做,弟弟千万小心,不要为了小利而忘记军国防务大事。侦察的士兵获取了蔡珪这封信,把它交给周浚,周浚阅后说:真是个君子啊。等到渡江后,(周浚)寻找蔡珪,找到后,询问蔡珪的籍贯,(蔡珪)回答说:我是汝南人。周浚开玩笑说:我原本怀疑吴地没有君子,而您果然是我的同乡。

周浚后来升任侍中。(有一次)晋武帝问周浚:爱卿家族中的年轻人,你认为谁可以任用?周浚回答说:我叔父的儿子周恢,在我宗族中享有大名;堂叔的儿子周馥,在我宗族中享有清名。晋武帝一起征召任用了他们。周浚后来改任少府,并以本官兼任将作大匠(负责改建宗庙之事)。改建宗庙完毕后,被增加食邑五百户。(周浚)后来代替王浑担任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安东将军,最终在官位上去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