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高中历史|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2017-06-29 专业陪伴

公众号回复高中历史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复习时重点把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现实中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现实中涉及有关宗法观念的内容,当代政治制度中的人才选拨和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等,都是本专题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可能考点。

关于该考点的预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

1.关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侧重于对宗法制度、分封制的内涵及影响的考查;可以联系现代社会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社会现象进行考查。

2.围绕解决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矛盾,考查历代王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举措、特点及影响;从考查方向来看,结合秦朝统一的史实和巩固统一的史实来考查秦始皇的评价。

3.中央集权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等的内容、特点、历史影响等方面考查其对今天民主化进程、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

4.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将古代君主制度、近代民主政治及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联系起来命题,考查了人类文明发展演变的过程及不同模式的政治文明的特点

5.考查同一时期中国与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同及成因;从历史发展趋势来认识东西方政治制度确立的必然性。当然,从考查方向上看,站在人类政治文明史的角度,考查古为今用,认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应该是大的趋势。

 

2017年高考考点定位】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考查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与义务。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重点考查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发展地、辩证地看待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突出考查中央官制(内外朝、三省六部制等)、监察制度(刺史、御史台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地方行政制度(路府州县、行省制)等。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注意了解内阁设立的背景、军机处设置的实质。

 

【考点pk】名师考点透析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名师点睛】

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1)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结合。

3)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3)成为规范社会、整齐生活习俗的指导思想

分封制的特点

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试题演练】

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说明西周时期(  )

A.皇权宗法化          B.王权专制化

C.封国宗亲化          D.王国同姓化

【答案】C

【解析】


 

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名师点睛】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可归纳为一、一、二、二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一个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两层官职:中央:“三公九卿”;地方:郡县长官。

【试题演练】

1.《秦律·法律答问》记载:父盗子,不为盗。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 何论?当为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   B.继子未被当做家庭成员看待

C.体现秦律尊卑不同罚的原则  D.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

【答案】C

【解析】

 

 

考点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名师点睛】

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

1)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

2)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三省长官均为丞相,相权一分为三,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成熟。

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特点与影响

(1)特点:

①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资*源%库(2)影响: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2)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时期采取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试题演练】

1.唐朝设御史台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所属机构有: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掌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弹劾违法纠察朝仪巡按州县、纠视刑狱等。材料表明唐朝御史台 

A.司法性质            B.分割相权

C.抑制腐败            D.职广位重

【答案】D

【解析】

考点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名师点睛】

区别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政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如“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如,宋代对地方“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归纳为一、三、三、四、五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三条主线: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地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官吏:官吏选拔和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三个创新: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

四个阶段:秦朝确立→汉代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五种方式:加强君主权力、加强思想控制、变革中央和地方结构、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加强监察机制。

【试题演练】

1.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且重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末内阁( 

A. 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 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 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 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可知,明朝内阁的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但是国家决策权依然是掌握在皇帝手中,所以排除A,答案选C。内阁是皇帝位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所以B说法有误;D选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排除。

 

【三年高考】  141516高考试题及其解析

2016年高考试题及解析

01.2016年全国新课标2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答案】B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本题聚焦的就是海峡两岸之间的现实关系,透过历史的视角以文化的角度来明确两岸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宗法情结来架设两岸之间关系的桥梁。针对福建和台湾的地理关系,利用中国人的宗法情结,表现出历史上两岸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对现实产生积极地影响。题目的难度不大,考点也是比较明显,不是理论性的知识考察。

02.2016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答案】D

*%【解析】家族和睦不是材料体现主题,故A项错误;等级秩序是指依据宗法制形成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分层,与题中小儿不及长孙说法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贵族世袭指的是贵族世代继承祖先的权力,不属于材料中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体现宗法制下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03.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以对官员的称谓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宗法制影响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宗法制的影响有: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家国同构的国家结构;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等。宗法制属于主干知识,是海南历史高考的高频考点,这启示我们复习备考一定要把握教材主干知识,吃透高考高频考点。

04.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4)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  

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

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D.公元前l1世纪下半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商周时期的牧野之战的具体时间。牧野之战材料给出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按照公元纪年法来看,1046年比1000要大,还是公元前的计算方式,所以它发生在公元十一世纪;46年比50小,但因为是公元前,所以是下半叶,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西周的建立

【名师点睛】公元纪年法是按照基督教中耶稣的诞生之日作为公元元年,发生在这一年之后的时间称为公元后,一般省略为公元,发生在这之前的称之为公园前。公元前的时间按照顺序来排,数字就比元数少了1,也就是说1000年是公元11世纪。上下半叶按照和五十的大小去比较,比五十小就是下半叶,反之就是下半叶。公元前在元数上与公元后没区别,但是上下半叶正好相反。

05.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5)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右表中应填入(  


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农民起义频繁

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社会大变革

 

【名师点睛】台湾的历史学者往往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大变革时期,第一个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二个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三个就是中国近代。这三个变革时期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到社会全方位的变化,这种变化都是一种历史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的表现。我们要将这三个时期对比分析,总结规律,对未来有指导作用。

06.(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名师点睛】古文中出现的封建往往都指的是分封制,因为它的本意是封邦建国,因此是西周分封制的代表。而封建代表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在近代以后的事情,因此不要被干扰。在古代对封建和郡县研究比较多的是柳宗元,王安石和王夫之。这三个人都写过相关的作品,经常被引用。

07.2016年全国新课标1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不开心的原因是因为史官对帝王的日常行为秉笔直书,他害怕自己偶尔的行为失误也会被史官如实记录,所以说修史对影响到君主个人的行为选择,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宋代史官所撰实属全部真实可信明显过于绝对,所以B项说法错误;宋太祖主要是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不好的言行,并没有反映出史官与君主之间的尖锐矛盾,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确实对史官如实记录的做法不开心,不愿意其记录,但这是表面现象的描述,不是对此事本质问题的反映,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材料新颖,以宋太祖对史官书写记录君主个人言行的行为的态度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和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由多种因素也会对君主专制形成制约和影响,包括官僚集团、重史传统和君主的个人的品质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既能到书本中去,又能跳出书本外,从多角度看待、思考问题,不要拘泥于教材和固有观点。

08.2016年全国新课标2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D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起源于汉代,当时是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考察标准是孝廉,因此称为察举制。到了魏晋九品中正制实行,由品评官来评定人员的优劣,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到了唐代,继续推行科举制,但是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人才依旧人数较少。关陇门阀依旧控制着人才的任用,这也是造成唐代中后期政治混乱的原因之一。到了宋代,科举制度才真正体现出它的优势,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学习之风,人才选拔也多通过科举制度产生。但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采取八股取士,导致制度僵化,直到戊戌变法时被废除。

09.2016年全国新课标3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承秦制。做此题要抓住对文书的补充说明国家档案文献的含义,即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重视秦朝的文书(国家档案文献),实际上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道家思想,排除A。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与材料表述意思相反,排除C。官吏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只是表面现象,排除D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本题以王充的《论衡》为切入点,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正体现了新课标高考依托教材而高于教材的命题思路。做此题要抓住对文书的补充说明国家档案文献的关键信息。本题反映的逻辑现象是文书(国家档案文献)----制度,解题思路是表象实质。迷惑性最大的是D项,需要紧扣材料排除。这启示我们要加强对考生的解题能力的训练,一定要掌握此类试题的解法。这类试题在近几年高考选择题中比重很大,其考查的是现象和本质的逻辑思维,题目给出的是现象,我们需要找到本质即可。

10.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答案】B

【解析】


但权势颇重,两者在权力与地位上差异很大,故C项错误;宋提点刑狱司监督管理所辖州府的司法审判事务,审核州府卷案,可以随时前往各州县检查刑狱,举劾在刑狱方面失职的州府官员,而通政司是明清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臣民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其长官为通政使。其职能就是开天下言路,两者在权力与地位上差异很大,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监察御史、政事堂与元行省。

【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与归纳的能力,备选项中所给的古代的官职,均为学生所熟悉,解题时,一是要紧扣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等要求,一是要对备选项进行准确的分析归纳,明确刺史、政事堂、诸侯国、行省、监察御史、中书门下、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等官职的地位与权力,这就是需要学生对教材基础有准确识记才可以,夯实的基础知识时高考取胜的前提。

1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3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B.唐长安                                                   C.宋汴梁D.元大都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节度使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但是要求具备扎实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唐代节度使的设置,节度使设置目的是加强对边疆的保卫,后来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后果,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到了宋代吸取唐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削弱节度使的权力使其成为虚衔;元代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行省制,废除了节度使这一机构。

12.2016江苏卷单科历史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变化,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宋代科举制度

【名师点睛】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

13.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答案】C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汉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

【名师点睛】本题以刘邦推行分封制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西汉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西汉初年刘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在推行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大封同姓王,形成了独特的郡国并行制,结果后来地方权力过大,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中央削藩酿成了七国之乱。本题考生容易选A项,解题的关键是把握题目与选项的逻辑关系,意在表示目的,确保皇位的稳固当然比加强对地方控制更为急切和重要,所以选择C项。

14.2016全国新课标1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明初地方分设三司掌管和负责,并且直属六部,这样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对于地方控制过严过死。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不必事事经过六部,能够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巡抚是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集中了地方权力,但并没有增加权力,所以A项中扩大地方行政权力的说法不正确;巡抚的出现主要是集中地方权力,并没有减少六部原有的权力,谈不上削弱六部权限,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地方要接受中央的领导,更不存在地方与中央对立的情况,所以D项说法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新颖,从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入手,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自秦代废除分封制以来,经历了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变化。明初在地方分设三司本意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这样的设置在削弱地方权力的同时也过度分散了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的协调发展,所以巡抚由临时性派遣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历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加强概括总结能力的提高。

 

2015年高考试题及解析

1.2015年浙江卷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答案】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影响

【名师点睛】宗法制及其影响是浙江高考常考查的一个基本知识点,本题是以选择支还带有有一定的文言文,这样使题目显得古香古色,很有可读性,从命题角度来看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宗法制及其影响)非常精准,并且四个选择支中均采取了文言文形式,可谓是短小精悍,题目不难,但所要考查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所以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提高重要的知识点的时候掌握的准确度

2.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答案】D

【解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朝议制度的理解。对军国大事皇帝都交给群臣讨论,然后把讨论的结果上奏给皇帝,最后由皇帝裁断。这种朝议制度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制约作用的大小与皇帝个人的品质有关。但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这正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特点:皇权至上。教师在讲解这一问题时需要突出强调,加深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

3.2015年海南卷历史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答案】A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名师点睛】要明确先秦和秦汉政治之间的区别。先秦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体现出的是血缘贵族政治的特点,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汉实行君主专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体现的是官僚政治的特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是一个常考热点,建议课后阅读柳宗元的《封建论》来加深理解。

4.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依据材料可知,执政大臣也主要从外戚中选择,因此不能依靠外戚抑制相权,故A项错误;家天下是以父系血缘为标准的,外戚不属于家天下的范畴,故B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的情况出现于西汉前期,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故D项与外戚干政没有关系。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两汉政治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本题以外戚干政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汉朝政治的认识。这道题对考生来说比较难选,原因是没有知识储备。考试时可采用排除法,因为执政大臣也主要从外戚之中选择,所以A项不对;外戚不是家天下的范畴;D项符合西汉前期的情况,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本题材料和结论都是对考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体现了新高考三新的考查理念,也对复习备考起到导向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备考时,特别是一轮复习时,力争要全面复习,当然我们不可能会扣住题,最主要的工作还是加强考生的解题能力,这才是王道。

5.2015年新课标Ⅱ卷文综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答案】A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吏治的意义。

【名师点睛】本题关键之处就是理解材料中汉宣帝所说的那句话,这是一种对学生文言理解能力的检测。汉宣帝的意思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这就强调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并重的关系,并没有提到两者的矛盾,这也是学生最容易错的地方。很多学生往往一看到中央和地方就想到两者的矛盾,这并不是绝对的。元代之后,中国的中央和地方问题基本解决,说明中央和地方之间是可以相互配合的。其余选项对本题来说干扰不大,能够正确理解题目的含义便可以顺利解决本题。

6.2015年北京卷文综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A

【解析】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说明给事中属于管监察的官员,据此可以推断管监察的唐朝门下省,应该符合题意,故选AB属于军事机构、CD分别是明清时期皇帝的侍从机构,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

【名师点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属于所学历史主干知识,这题是在隐性考查反腐败的现实热点问题。考生需要对古代重要的国家机构概念进行准确区分,明确各自的职能。提醒大家复习备考时关注历史主干知识的复习,尤其是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准确把握。如,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或者重要的政治制度等概念在今后的复习备考中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7.2015年山东卷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时期的地方管理。

【名师点睛】本题从古代地方管理的角度设计题目,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区分地方管理与地方监察的不同及其联系。本题考查的是为防止地方势力坐大,中央政府所采取的有效措施,联系唐宋时期在地方管理上的其他有效措施,如宋代的重用文官等,综合分析认识其意义。

8.2015安徽卷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举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推举六名孝廉可直接判断是汉朝推行的察举制,但材料中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了察举制存在的一些弊端,即重门第,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地方举荐制度,排除ADB是九品中正制,不合题意,故选C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概念型选择题,也是高考命题者最钟爱的命题方式,是能力与基础知识相结合的最好方式,本题的关键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历史概念,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对教材中的重要历史概念要全面理解与掌握,特别是对同类历史概念,需要准确掌握其鲜明的能区别其它历史概念的特点。

9.2015年福建卷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中书省。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本题既要注意防止选项中的陷阱设置,如A项以偏概全,D项添枝加叶,也要注意规律性认识,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体上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在中央统治集团内部皇帝往往通过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因此可轻易排除C项。

10.2015年浙江卷文综15)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

【答案】D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演变中存在一个规律即中央的权力越来越大、地方的权力越来越小,根据这个规律越靠后的朝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级别越低、权力也越来越小,汉代(州)郡县,郡为一级(或二级)地方行政区划;唐代道州县、宋代路州县,州为二级地方行政区划;元代省路府州县,府为三级地方行政区划,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就是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区划级别

【名师点睛】此题是一种非常怪的一种试题,是非常不容易入题的一种题型,非从命题角度来看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表面上是地方行政区划级别,实际上是考查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的演变规律(皇帝权力不断加强,宰相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运用好这个规律就不难做对此题。

11.2015年广东卷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相矛盾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以君相之争材料的形式考查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主要由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部分组成,体现出君相矛盾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呈现出君主权力不断强化、宰相权力不断消弱和中央权力不断集中、地方权力不断消弱的两大趋势。本题材料从逆向思维角度出发考查要加强宰相权力,故解题时材料是答案的来源,不能一味地从所学知识出发。

12.2015年海南卷历史7)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从题目和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战国时韩非子的思想确定了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A项时代不符;根据材料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朱元璋在明初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B项正确;自汉武帝时,尊儒尚法一直都是封建社会的治国理念,C项错误;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在材料中未体现。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名师点睛】题目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其他选项可运用所学知识排除。明清时,君主专制加强,一方面体现在君权的加强,在明代还表现为建立特务组织、大兴文字狱、实行严峻的法制。明朝的严法重典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日趋衰弱的大势。

 

*%2014年高考试题及解析

1.2014年高考新课标1文综24中国古代,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皇帝自称天子,认宗于天和自然神,意味着他是天神的儿子。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和宇宙观,集中体现于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观念——实际就是以亲族人伦关系作为本体论的自然观念。中国文化中几乎所有的神(不论是自然神还是文化神),都被认为与中国人有直接或间接的亲属关系:如天公地母东王父西王母等等,不一而足。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可以概括在两个五伦的公式中:一、天、地、君、亲、师;二、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前者是五伦的本位,后者是五伦在人际关系上的推广。而二者的深层结构,都与中国人的亲族观念相关联着。

2.2014年上海单科03)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答案】A

【解析】能直接证明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的遗留下的碳化的植物种子和农具,B项不选;传说不能直接作为史料,但可以作为研究民俗史、文学史等研究的重要史料,C项排除;炎帝的传说证明不了炎帝的真实存在,但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D排除,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炎黄传说(课标外)(华东师大版)

【名师点睛】传说有很浓重的神秘色彩,属于神话体裁,但历史学家十分重视它的史料价值。神话中可能会暗含着一些特别的历史信息,对史家考证历史有很大的帮助。传说与历史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精神活动。我们所说的历史,是对于历史人物的言论行为、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具体经过等等的忠实记录,真实是其最高的要求。至于传说,并不一定是确曾发生过的事情,却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联系,并根据一定的历史事实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尽管这样,传说与历史的关系又十分密切。不少流传至今的传说,就是把历史加以艺术化、传奇化,从而形成既有历史依据,又属虚构想象的传说。

3.2014年浙江文综1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还是的信息

【答案】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名师点睛】China,现为中华瓷器的英文译名。瓷器最初的称呼是“Chinaware”,直译:中华器物、中华货品1] ,后省略ware,称呼瓷器为china。由此可知瓷器的意思远远晚于China作为中华的意义。所以China最初的意思就是中华.

4.2014年全国大纲卷文综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答案】B

【解析】内阁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奏章,根本不能独立处理政务,唐代宰相是在皇帝的领导之下有一定的处理政务之权力,所以A是错误的;内阁不是政府的正式机构,所以也没有任免官吏的权力,故C错误;内阁不属于正式国家政权机构,协助皇帝处理章奏,只有六部才可以直接管理地方政务,故D错误;B表述符合事实,比较准确。

考点:(全国大纲卷旧人教版)中国古代史·隋唐·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史·明清·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

【名师点睛】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然而,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1] 。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

5.2014年重庆文综0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答案】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张骞通西域

【名师点睛】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由于中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所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6.2014年天津文综0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的演进·宦官、外戚专权

【名师点睛】宦官专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为宦官身份特殊,极易形成专权局面。首先, 宦官要专权, 必须是在中央集权加强时期。其次是当宦官在关键时刻帮助皇帝夺取或巩固皇位立了大功时, 宦官便以功获宠, 以宠掌权。再次, 就出现宦官专权的某一朝代来说, 往往是在王朝的中后期。当皇帝感到权臣或地方势力日渐膨胀,皇权受到威胁时, 便利用内朝宦官来分割外朝相权,或控制地方势力, 宦官逐步操纵军政大权, 形成了专权局面。综上所述, 在开国初皇权独断的全盛时期, 皇帝勤政多才,政治清明时,宦官不可能扮演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当皇权受到威胁, 皇帝对臣属又深加疑忌, 皇帝用宦官来监视、控制朝臣, 分割、削夺其权力时,或皇帝年幼,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烈时,宦官便应运而起, 进而执掌军政大权, 形成专权局面。由此可见,宦官专权是皇权旁落、皇权与相权、皇帝与朝臣、中央与地方矛盾斗争的结果,其实质乃是封建皇权的变形和延伸。宦官又多是统治阶级中最腐朽、最反动的代表,其专权则极易形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政治更加黑暗,进而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最终导致旧王朝覆亡。可以说,宦官专权主要依附于封建专制制度产生、发展,又加速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腐败和王朝的灭亡。

7.2014年安徽文综(1))(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

1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15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12分)

【答案】(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

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县制、科举制

【名师点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1、建立于秦朝:

内容:秦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权利高度集中成为秦朝统治的最基本特征。

2、巩固于西汉

内容:西汉改革管制,组成内朝和外朝,加强皇权。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僚的控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特点:强化了皇权。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3、完善于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将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从而消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易形成将帅用兵的自重局面。

特点:用分权的办法加强皇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

4、加强于宋元:

元朝: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物;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强干弱枝(北宋);在中央分权基础上的地方分权(北宋);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元)和;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辖管理制度(元)

5、强化于明清

明朝:初期主要在中央,并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制定《大明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又设内阁(明朝设立的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英国的内阁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

清朝:沿用了明朝的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又大兴宣政院

特点:皇权空前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8.2014年江苏单科211)(2)(4))(9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WWW.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分)

【答案】

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三省六部制

【名师点睛】自秦朝至明朝中枢权力的演变

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汉朝: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以加强皇权;同时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以丞相为首的三公职权,这一现象在东汉更为明显。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者之间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使军国大权日益集中到皇帝手中,从而有效地巩固皇权。

北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进一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两年模拟】   

2016年名校模拟题及其答案

 

1.2016届江西赣州市十三县(市)高三下期中联考文综历史卷)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材料中的地主和后世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在于(  

A.拥有世袭统治权                   B.所属土地可以买卖

C.尊重上级的权威                   D.属下人民归其管理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知识点。由材料关键信息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材料揭示的是西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再根据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拥有对所在封地的世袭统治权,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土地买卖的问题,排除BC项与材料的描述不符,排除;D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排除。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及其状况  

2.(2016届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三考前高考模拟(七)历史卷26)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

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答案】C

【解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3.2016届山西太原高三下期模拟试题(一)文科综合历史卷)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

A.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                 B.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C.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                 D.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不属于官员队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考中进士或举人……考中秀才……”可知,科举制下,根据自身才能不同,各有不同的归宿,有利于人才相对合理流动,故B项正确;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而不是固化社会等级,故C项错误;材料突出科举制下人才的流动,而非科考的内容,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4.2016届广东肇庆市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卷)元代以前中国主要根据山川地形来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则任意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这表明(  

A.元代地方势力强大                B.民族文化影响制度

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中央强化地方管理

【答案】D

【解析】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5.(2016年四川成都市模拟考试文综历史24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是梁启超对中国古代某一机构的比喻。这一机构是( 

A.汉朝的中朝”            B.宋朝的中书门下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与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相符合,因此选择D项。AB两项是中央的决策机构,享有行政权;C项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职能与题干描述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2015年名校模拟题及其答案

1.(2015届四川乐山高三三调文综历史试卷)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周的秩序井然,汉的凝重,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对应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C.宗法制D.行省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

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相关内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D两项首先排除;A项是C项的体现,宗法制是核心,即,分封制是表现,即。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2015届山东潍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唐代科举从形式上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只是当门阀盛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材料旨在说明唐代科举制

A.继承了选官方式              B.促进了经学发展

C.扩大了举荐范围              D.淡化了门第出身

【答案】D

【解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

3.(2015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三模历史试卷)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材料中的阁臣

A.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B.升降由皇帝决定

C.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                D.巩固了中央集权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历数政令十失”,可见阁臣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政治制度的强化·明代内阁制

4.(2015届广东梅州高三总复习质检文综历史试卷)在汉代,御史大夫下属的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唐朝时专责监督皇帝的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专门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反映出

A.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专制皇权趋向强化

【答案】D

【解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监察制度·演变趋势

5.(2015届河南郑州高三第三次质量预测文综历史试卷)宋代谏官的职责是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无需证据确凿,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该规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致使皇权达到顶峰B.助推耳目机关分化相权

C.助长谏官滥用弹劾权 D.导致地方权力过度削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无需证据确凿,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可以看出这种制度必然会助长谏官对弹劾权的滥用,故本题选C项。ABD与材料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谏官制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