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家说语文| 专辑 徐飞:读题是考场写作的第一能力
徐飞,苏州园区中学语文教研员,苏州市首届十佳班主任、学科带头人,中国教育报2014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距离高考越来越近了,你问我高考作文最应该注意什么。
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你,精准读题。因为,审题是考场写作的第一能力。
为什么说是第一能力?
因为作文题既有规定性,又有开放性。规定性是防止套作,你必须依题写作,而不能自说自话;开放性是为你的写作才情提供空间,你可以在指定的区域、范围内尽情发挥。所以,考场写作的前提是“写对”,只有在“写对”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写好”。
我想结合同学们在审题中易犯的错误,给你稍作提醒,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误区一:剥离语境,泛泛而谈。
同学们在审题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将材料作文当作话题作文来写。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从材料中直接提炼出关键词,然后以此为话题进行写作。殊不知,水草一旦离开了水就不再是水草。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作文题材料如下: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面对这道作文题,有同学就从船主或修船工的角度提炼出“学会感恩”或“拥有职业操守”,以此为话题来写,而脱离了材料语境。在那年的阅卷报告中,明确写道:“若考生只是在文中泛泛而谈‘感恩’‘责任’‘职业操守’‘细节决定成败’等,则均应视作偏离题意。比如,谈‘感恩’,考生只能谈对关心、爱、帮助自己的人的‘感恩’,而不能泛泛地去谈对自然、社会、祖国、挫折等的‘感恩’。” 因此,你要避免从材料中抽取话题泛泛而谈,而要将水草放还水中,在材料语境中把握关键词的语义。如果写“拥有职业操守”,不能写成商人不缺斤短两、不掺假货等。在这则材料中,修船工的职业操守体现出主动而为、行善而不宣扬的特点。
还有一种情况是,将阅读材料的结论当作话题。
有一道作文题材料是:“删除我所经历过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会成为今天的自己。”有一篇作文题为“正视过去”,应该说单从题目看还是符合题意的,——过去的经历会对今天的自己构成影响,因此我们要正视过去。但这篇作文并没有分析“过去的经历”与“今天的自己”的关系(即“正视过去”的立论基础),而是以“正视过去”为话题,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不能正视过去会导致后果、正视过去能带来成功。对材料不作任何分析,而直接将阅读材料的结论拿来作为行文话题,这样的失误令人可惜。
误区二:勉强沾边,若即若离。
审题时完全跑题的情况毕竟很少,很多情况下是勉强沾边,与题意若即若离,就像射靶一样,不能击中九环、十环,往往射在三环、四环的区域。以下面这道作文题的审题。
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让大家受累了。”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请大家快乐地体验它的与众不同吧。”
在阅卷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同学写“笑对人生”“用诗意行走人生”“心态决定人生”等。你不能说这些立意不对,但又确实与材料的核心意蕴有距离,不够精准。材料中众人面对的境况是“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如果延展到人生,应该是人生中的逆境、困境,因此上面所列的立意不如“笑对苦难”“以诗意化解困境”“改变心态,化苦为乐”来得精准。
我建议你学会运用“复眼”审题法。复眼是相对于单眼而言的,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复眼由多个小眼组成,众多小眼形成的像点会拼合成一幅图像。“复眼”审题,就不会只抓一点,不及其余,而能够整体把握,抓取多个要素作精准表述。
误区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材料作文可以选取一个角度来写,于是有些同学容易忽视材料整体,而只就局部进行立意。且看下面这道作文题材料:
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的文学演讲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同学们在审题立意中常犯的错误有:由老人不满意得到的是半碗红薯干而立论“知足才能常乐”“感恩心理不可缺”。由莫言对老人的气急败坏让老人滚而立论“冷漠是可耻的”“给别人一个微小的帮助”。由莫言母亲把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而立论“愿温情常在”“生活有爱才美好”。
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同学们缺乏对材料的整体观照,所抓取的材料枝节处与材料整体意蕴毫无关联。因此,我建议你审读材料时,先整体观照,再选取角度。上面这则材料从整体思考,我们会发现材料的核心范畴是“行善”:富贵中行善值得肯定,困境中行善更值得尊敬;有人格的尊敬,行善弥足珍贵。在此基础上,再从莫言的角度思考,可以立论“行善更该尽善”“行善不该盛气凌人”等。从莫言母亲的角度思考,可以立论“施舍首先是一种尊重”“助人应发自内心的真诚”等。
抓住材料的核心范畴,执大御小,选取合适的角度,就不易犯盲人摸象类的低级错误了。
误区四:近义混淆,概念偷换。
读题时,有些同学容易将相近的概念混淆,以致于偷梁换柱,另起炉灶。这是考场作文的大忌,可怕的是写作者全不知晓。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生活中处处有“未完成状态”:赛跑未到终点,大楼尚未竣工,学习没有结业……有人认为未完成状态使人疲惫、焦虑,难以接受。人人认为未完成状态使人激昂、奋进,充满期待。
这道作文题的关键词很明显——“未完成状态”,但不少学生在作文中大谈残缺美,举维纳斯、史铁生为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不妨还原这些学生的思维链条:未完成——完不成——不完满——残缺——残缺美。表面看来滴水不漏,毫无破绽,但问题恰恰隐藏其中。“未完成”不等于“完不成”,“未完成”只是过程和状态,有完成的可能性,而“完不成”却是结果,已然成为现实。两者虽有相近处,却有明显不同,而某些同学混为一谈,致使偏离题意。
因此,我建议你在审题立意时,能借用材料关键词表述的就尽量用材料原词,如果需要你进行转述的,也尽可能要符合材料原意。
误区五:随意添加,无中生有。
我发现,审题最怕“想法多”。“想法多”,指的是对材料进行随意衍生,不在“根目录”层面思考,而是延伸到“一级目录”甚至“二级目录”层面去思考。这时候,想法越多,离题就越远。
比如下面这道作文题材料:
生活中,人们大多相信自己的判断。其实每个人的认识不过是全景图中的一块碎片,只有承认这一局限,才可能有接近真相的判断。
这道作文题的审题难度并不太大,但有些同学容易“多想”。他想要“有接近真相的判断”,仅仅“承认这一局限”还不够,还应该“学会合作”、“善于凭借”,于是就将全文的立论定为“学会合作”或“善于凭借”。你看,真理往前多走了一步就成了谬误。这些同学明明读懂了材料内涵,却在材料的衍伸处另辟了一条只有自己能辨识的小路,岂不可惜?
我建议你,立意应建立在材料本体上,而不能建立在材料的衍伸处。否则,有垮塌的危险。
误区六:先入为主,经验误导。
讲一个故事给你听:有一条鱼,他很想了解陆地上的事,却因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他与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成青蛙后,便跳上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汇报了他所看见的。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鸟、牛和人。鱼根据青蛙对每一样东西的描述做了想象——人被想象成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经验是把双刃剑,经验能促进学习,也能阻碍学习。经验对人的影响不可避免。在作文审题时,你也不可能摆脱经验所带来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有一年南京市高三模考作文题是:
诗人北岛曾痛心的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从人们生活中删除细节。
不少同学看到熟悉的关键词“细节”,立刻产生经验式的条件反射,迅速联想到“重视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而忽视了这道作文题中“细节”的特有内涵:人们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细致的生活方式、细心的处世态度、细腻的感情交流、细小的审美情趣等。
此细节非彼细节!而犯这类错误的同学,显然是受到经验的误导。针对这种情况,我有十二个字提醒你:“熟悉题陌生化,陌生题熟悉化。”遇到熟悉题,要格外谨慎冷静,当做陌生题来处理;遇到陌生题也不要心慌,而要耐心寻找与熟题的关联。
误区七:投机取巧,生搬硬套。
我最后提醒你在审题时易犯的错误是——投机取巧,生搬硬套。
如果说上一种错误你可能是无意中犯下的,那么这一种错误大都是你有意犯下的。你更要提高警惕,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
我们刚刚结束的二模作文题是:
一位小女孩骑单车违规逆行,剐蹭了一辆奔驰车。司机让她给家长打电话来处理问题。女孩紧张得哭了起来,路人纷纷过来围观。有人觉得司机不近人情,劝他不要为难孩子。司机说,赔偿事小,但要让女孩知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批阅中,我发现有一篇作文题为“拯救熊孩子”。我猜想这位同学可能是受了一篇学生佳作《熊孩子,谁之过?》的影响,于是化用到这次作文中。其实,材料中的“小女孩”完全没有表现出“熊孩子”的特征,而该生硬将其贴上“熊孩子”的标签,岂不谬哉?
当然,各人的审题问题各各不同,不同作文题所暴露的审题问题也各各不同,我只是罗列了一些常见问题,希望你能在高考中避免这些常见问题,精准吃透题意,稳稳当当地发挥!祝你好运!
拓展阅读
徐飞:再谈高考作文的读题要领
前些天,我写了篇文章《读题,是考场写作的第一能力》。你读了后,给我留言:“徐老师,我还是有一点困惑。缺少正确观点做对比,虽然知道这样写不合理,但我并不知道怎么写更合理、最合理。”
好的,就在你进高考考场前,我给你写一封回信,希望对你高考审题有所帮助。
高三这一年你碰到的作文题目应该有不少了,我们不妨将它们进行归类,进而找到不同类型作文题的读题规律。我搜集了一些典型的作文题,试作简单归类和分析,供你参考。
一、议论型与叙述型
就表达方式而言,作文题材料一般分为议论型和叙述型两类。
议论型材料或引用或改用名言,表达精辟,蕴含丰厚。审读议论型材料时,应圈划关键词,抓住概念内涵和主要矛盾进行分析。如下面这则材料:
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在你什么也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来。 ——顾城
这则材料选自顾城《执者失之》,关键词有“想当”“失去”“什么也不想要”“一切如期而来”。材料一共两句,前一句写不要过分追求,否则会迷失自我,对过于执着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后一句强调妙手偶得,拒绝功利的价值观。材料的主要矛盾是“动机”与“结果”,整体是在强调寻找与追求中的“度”的把握与调控。
与议论型材料相比,叙述型材料在题旨把握上难度要大些。叙述型材料在审题时,我们可以运用列表法,从对象、行为、态度三个方面进行整体思考。以下题为例。
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格拉祖诺夫听两个年轻人弹奏勃拉姆斯《第二交响乐》。他们弹得很糟。格拉祖诺夫问他们过去听过没有,他们老实回答说:“没有,没听过。”格拉祖诺夫叹了口气说:“你们真幸运,年轻人,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等着你们去发现,而我呢,什么都已经涉猎了,不幸啊。”
这段材料涉及的对象有两个:一是作曲家格拉祖诺夫,二是两个年轻人。行为:年轻人弹得很糟,没有听过该曲;格拉祖诺夫为年轻人有美好的事物在等待而庆幸。态度,指的是我们要对两个对象的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并说清理由。我们可以肯定格拉祖诺夫的观点,从而得出立意:“已有认识和经验对探究未知事物会有所妨碍,甚至会成为障碍。”“对未知世界陌生新鲜并保持惊奇,能不断发现美好事物。”也可以肯定格拉祖诺夫的交流方式,肯定他对年轻人的宽容、激励。当然,如果你想否定格拉祖诺夫的观点,谈经验的意义、价值,也是可以的。不过,一般而言,另辟蹊径要慎重。有些材料有明显的情感倾向,不适宜反弹琵琶。
叙述型材料读题时应强调整体把握,切忌只盯着材料中的某一点“说开去”,自说自话。你如只看到材料中“他们老实回答说:‘没有,没听过。”肯定两位年轻人诚实的品质。再如,只抓“而我呢,什么都已经涉猎了,不幸啊。”写格拉祖诺夫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这些偏离题意的立意都是由于缺乏对材料的整体观览,没有把握材料的意义指向。
二、形象型与抽象型
就表达风格而言,作文题材料可分为形象型与抽象型。
审读形象型作文题,我们需要化象为意,对语境作整体考虑,尽可能用精准的语言表述题旨。如下面材料:
小花对牡丹说/我开故我在/待到百花齐放时/也就不再有我在
星星对星座说/我亮故我在/待到星斗满天时/也就不再有我在
溪水对江河说/我流故我在/待到百川归海时/也就不再有我在
本材料是九叶派诗人辛迪的诗作,诗题叫《有和无》。三节诗构成三组意象,通过小花与牡丹、星星与星座、溪水与江河的对话,阐述了小与大、个体与群体、小我与大我的存在的辩证关系。但有些同学的立意是关于“部分与整体”“存在与消亡”,这就不符合题意。“部分与整体”不等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不再有我在”不是“消亡”,而是含有在群体中隐退、安心成为一分子的意思,它们仍然是“有”和“在”的,只不过这时的“有”和“在”己融入更大的“有”和“在”了。因此,读题时不可望文生义,而要结合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读题精准,既要“准确”,还要“全面”。再看一则形象型材料:
黑暗中,石头愤愤不平地对身边的钻石说:“我不知道平时人们为什么把你抬得那么高,把你视作宝贝。现在你跟我又有什么两样呢?”
钻石说:“是的,我和你一样,也不会发光。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
这时,天边露出一丝星光。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熠熠生辉,它的光芒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
有些同学的立意是“学会向别人学习”、“善于吸收他人的长处”,这样的立意不够精准。从钻石的角度,借助星光来使自己发光,不能算“向别人学习”或“吸收他人的长处”;从石头的角度,尽管石头“愤愤不平”,瞧不起钻石,但石头是不可能发光的,让它吸收钻石的长处则违背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当然,读题精准除了“准确”外,还要“全面”。这道题是南通市的一道模考作文题,《作文评分细则》上明确说:
考生的立意只要是“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别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君子善假于物也”之类的,均视为切题,如果表述为“正确认识自我并善于借助外力以成就自我(彰显自身价值)”或“吸收别人的长处为我所用以成就自我(彰显自身价值)”,视为最佳立意。
审读形象型材料,需要抓准形象的本质内涵,化象为意;而审读抽象型材料,需要抓准核心词语,具体辨析。如下则材料:
当今世界,“富有”成为成功的代名词。有人说:“能决定我们是否富有的,不是我们已经得到的,而是我们尚未拥有的;关键在于你的眼光和态度。”
此则材料中的关键词是“富有”“眼光和态度”,这两个关键词之间构成结果与条件关系。材料中的“富有”包含物质富有和精神富有两个层面,而从精神富有这个层面切入,不仅符合题旨,而且更能写出深意。
三、单一型与关系型
单一型材料是指材料由单一话题构成,有“话题作文”的特征;关系型材料是指材料包含两个及两个以上重要语词,它们之间构成种种关系。
人们常说,学习的意义是提升自我。而也有人说,博学者未必有见识,读书多也不一定使人更高尚,学那么多有何意义呢?
这则材料的核心话题是“学习的意义”,抓住这一话题方可探骊得珠。但要警惕写成以“学习的意义”为话题的作文。提炼出关键词之后还必须放还语境,在语境背景下思考。这则材料谈的是学习之于学习主体的意义,而不是谈学习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如果你不小心写成了后一种,就有偏题的危险。
关系型作文题包含一组及多组关系,在读题时需要立足整体,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辨析,体现思辨性。看下则材料:
人世纷繁复杂,当你以“信”的态度面对时,它就简单;当你以“思”的态度面对时,它就丰富……
这则材料可以概括为“信则简,思则丰”。只抓住“信则简”或“思则丰”来写,自然算切题,但如果能在写某一方的时候兼顾另一方,则更能彰显思辨性。如果你只扣住“信”“简”“思”或“丰”中的一个字来写,就偏离题意了。
四、阐释型与驱动型
阐释型与驱动型有明显的区别。阐释型作文题要求阐释、印证材料的内容或含意;而在驱动型作文题中,命题者一般不提供明确的结论,需要写作者自我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式。
阐释型作文题目给写作者留下的立意空间不大,如下面这则材料:
生活中,人们大多相信自己的判断。其实每个人的认识不过是全景图中的一块碎片,只有承认这一局限,才可能有接近真相的判断。
这则材料由两句话构成,表达重心是后一句。后一句的关键词是“承认局限”“接近真相的判断”。立意时应抓住这两者,“承认局限,方可接近真相的判断”。立意已然明显,你不需要另起炉灶。但这道作文题在切题程度上还是有高下之分的。如果只抓一点,比如写“人要善于承认自己的局限”或“如何判断真相”,只能算勉强符合题意。如果你将“接近真相的判断”理解为“成功”,写“承认局限,善于合作,方可成功”,就偏离题意了。遇到阐释型作文题目,你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词,不可随意漏选或偷换。
完成驱动型作文题,需要就事论事,不可随意引申。看下面这则材料:
青海某学生以某省理科前五名的成绩考入北大就读,他在北大学习感到“痛不欲生”,后来退学转入自己喜欢的北京某技师学院。从人人羡慕的高等学府退学转到名不见经传的技校,这件事引起广泛的争论。
完成这道作文题,需要你对这位学生退学事件作出自己的评价。你可以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也可以写“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还可以写“人生之路我作主”,等等。当然,如果你写“不畏惧困难”“青春当立志”等,就不能完成命题者隐含的驱动任务了。
五、关于多则材料
此外,多则材料也需要我们关注。作文题可以由一则材料组成,也可以由两则以其更多材料组成。审读多则材料时,我们既要辨析每则材料内部的关系,还要梳理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之间的关系一般有并列、对立、转折、补充、递进等关系,需要我们具体辨析。你可以抓住其中一则来写,但应有整体意识,在行文中最好联系其他材料来分析。
我们来看一道材料。
林清玄去访问三位画家。
第一位画家,一向以“难产”著名。告诉林清玄:“我作画的态度是很严肃的,因为我觉得我诞生在这个世界是有使命的,我的存在是为了艺术。”
第二位画家,一向以“快手”著称。告诉林清玄:“我觉得艺术是一种生命的游戏,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为了使人喜悦、使人放松、使人感受心灵之美。没有人,艺术就毫无价值。”
第三位画家,则对林清玄说:“我想画就画,不为什么。艺术就像偶然的散步。”
三位画家构成了平行关系,提供了三种选择,你可任选其中一种来写,用精准的语言提炼出三位画家的艺术观或人生观:第一种是严肃认真的、带有使命感的;第二种是以艺术来追求快乐;第三种是随性而为。你可写其中一位画家,但最好联系其他两位画家来补充分析。
作文题目千姿百态——有些还是综合型的,加之以上分类未必科学全面,因此,你所要做的就是,具体题目具体分析,立足材料整体,抓住主要矛盾,揣摩命题意图,然后精准表达。
祝你成功!